蜂针治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39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蜂针治疗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治疗器,特别是蜂针针毒治疗的辅助装置--蜂针治疗器。
目前,国内外在进行蜂针毒治疗时是手工进行,即用镊子将蜂的翅膀镊住后放在拟治疗穴位上,刺激蜜蜂进针,在用镊子镊蜂时不易镊住蜂,耗时多、一个上午只能操作几个人,且治疗位置也不易控制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大大提高蜂针毒治疗效率的蜂针针毒辅助治疗装置--蜂针治疗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蜂针治疗器由筒管、带孔(或缺口)的上、下隔板、连杆和隔板操作柄等几部份组成,内外连杆穿过一端开口的筒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下、上隔板相连,可同时带动两隔板在筒管内上、下移动,又可分别带动隔板作360度转动,转动隔板操作柄,可使内连杆带动下隔板作360度转动从而使两隔板上孔(或缺口)重合或分开,隔板将筒管分成第一蜂室和第二蜂室,外连杆上有第二蜂室限位螺母和冲击限制螺母各一个。
筒管横截面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隔板的形状与筒管横截面的形状一致。
使用本蜂针治疗器进行蜂针毒治疗的操作过程如下
1、将治疗器开口的一端罩住数只蜜蜂后,转动隔板操作柄,使上、下隔板上的孔(或缺口)重合,打开第一蜂室向第二蜂室的通道,通过操作连杆,向下压近蜜蜂,使蜜蜂逐只从第一蜂室爬向第二蜂室,待蜜蜂全部爬至第二蜂室后,转动操作调节柄,上、下隔板孔(或缺口)错开,关闭第一、第二蜂室之通道,蜜蜂全部控制在第二蜂室待治疗用。
2、治疗时,用仪器筒管开口处对准穴位后,通过操作连杆将隔板孔(缺口)重合,打开第二蜂室向第一蜂室通道,使一只蜂进入第一蜂室后,通过转动隔板操作柄,关闭第二蜂室向第一蜂室通道,将连杆及隔板尽量向下压近蜜蜂,当蜜蜂在人体皮肤穴位平行爬动时,通过连杆使隔板突然撞击蜜蜂,蜜蜂受撞击当即呈自卫性反应,用尾针扎向穴位皮肤完成进针程序。
采用本蜂针治疗器比传统的手工治疗法可提高操作效率20倍以上,且穴位控制准确、疗效更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蜂针治疗器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结构特征所制作的一种蜂针治疗器,其结构如


图1所示,该治疗器由圆柱形筒管1、圆形的上、下隔板3、2,内外连杆6、5等主要部份构成,上、下隔板将筒管1分为第一蜂室9和第二蜂室10,内外连杆6、5为内、外套的不锈钢管,穿过一端开口的筒管1的另一端,内连杆6与下隔板2相连,外连杆5与上隔板3相连,内外连杆6、5可同时带动下、上隔板2、3在筒管1内上、下移动,又可分别带动下、上隔板作360度转动;上、下隔板上各有一个扇形缺口,其大、小以能通过一只蜜蜂为准。转动隔板操作柄8,内连杆6带动下隔板2作360度转动,可使两隔板上的扇形缺口重合或分开,以封闭或打开第一蜂室向第二蜂室的通道,外连杆5上有第二蜂室限位螺母(或胶圈)4和冲击限制螺母(或胶圈)7,以控制连杆隔板上、下移动位置。
本实施例的筒管1用玻璃制作,横截面为圆形,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换、蜂针治疗器的筒管1还可用透明有机玻璃或透明塑料制作,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其管径在1-10cm之间。
本实施例中,上、下隔板3、2用不锈钢板制作,其形状为圆形,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换,上、下隔板3、2还可用塑料板、玻璃、有机玻璃制作,其形状与筒管1横截面的形状相一致,隔板上的缺口或小孔可为扇形或圆形、方形、多边形,其大、小以能穿过一只蜜蜂为准。
本实施例中,内、外连杆为内、外套的不锈钢管,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换,内、外连杆还可以用玻璃管、有机玻璃管、塑料管、铜管等制成。
权利要求1.一种蜂针治疗器,其特征在于该治疗器由筒管1、带孔(或缺口)的上、下隔板3、2,连杆5、6和隔板操作柄8几部份构成,上、下隔板将筒管1分为第一蜂室9和第二蜂室10,外、内连杆5、6穿过一端开口的筒管1的另一端分别与上、下隔板相连,可同时带动两隔板在筒管1内上、下移动,又可分别带动上、下隔板作360度转动,外连杆5上有第二蜂室限位螺母(或胶圈)4和冲击限制螺母(或螺圈)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针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器的筒管1可用玻璃、有机玻璃、透明塑料制作,其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管径为1-10cm。
3.如权利要求1、2所述蜂针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器的隔板2、3可用玻璃、塑料、有机玻璃、不锈钢板制作,其形状与筒管1横截面形状相一致,隔板上的缺口或孔的形状可为扇形或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其大小以能穿过一只蜜蜂为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针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疗器的连杆可以用玻璃管、有机玻璃管、塑料管、不锈钢管、铜管等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蜂针治疗器,由筒管1、带孔(或缺口)的隔板3、2,连杆5、6和隔板操作柄8构成,隔板将筒管1分为第一蜂室9和第二蜂室10,连杆5、6穿过一端开口的筒管1的另一端分别与上下隔板相连,可同时带动两隔板在筒管内上下移动,又可分别带动上、下隔板作360度转动,外连杆5上有第二蜂室限位螺母4和冲击限制螺母7,用此蜂针治疗器进行蜂针毒治疗比传统的手工治疗法提高效率20倍以上,且穴位控制准确、疗效好。
文档编号A61H39/00GK2195325SQ94216720
公开日1995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8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8日
发明者梁洪德, 梁灵捷 申请人:梁洪德, 梁灵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