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与总体构思下之良医子母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7466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与总体构思下之良医子母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1)中药制药方法(2)瓶子组合对本发明的理解、检索、审查有参考作用的现有技术随症设加减味的传统煎熬汤剂组方法。
中医临床上,尤其对顽重杂症的治疗,传统煎熬汤剂屡屡取得现有中成药叹为观止的神效。究其原因,无非中医治疗原则要求用药上严格“对症下药”,而传统煎熬汤剂正是谨守中医治疗原则,通过随症设加减味方法灵活地实现对症下药,辨证治疗。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从具体的中医治疗原则说明。
首先,调整阴阳原则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机体保持阴阳相对平衡的结果。如果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况。而调整阴阳的目的,就是使失去平衡的阴阳,恢复其新的相对平衡。这是治疔疾病的总原则。
如何调整阴阳,概而言之其法为泻其有余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即对于阴或阳一方过盛时,即为有余的实证,可用泻其有余的治法,使其平复;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则应补其不足,促使其平。然而临床上却不象字面上那么简单。首先,由于一方偏盛,亦常导致另一方损伤,如阳盛可以耗伤阴津而致伤阴;阴盛可以损伤阳气而致阳虚,治疗时显然单泻不妥,还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养阴或益阳之法才能恢复其平衡。其次,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阴阳偏衰亦可互损,治疗时显然单补阴或阳都不妥,法宜补阴还照顾阳,补阳也要照顾阴。最后,由于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的,几乎所有的疾病的发生,均要联系到相应的脏腑,所有病症的治疗,总是从具体的脏腑着手,而阴阳的偏盛偏衰,亦应落实到具体的脏腑;同时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资生互相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由此可见,一种疾病从阴阳角度看,已有阴盛、阳盛、阴盛阳衰、阳盛阴虚、阴阳两虚等基本证型;因为阴阳之偏盛偏衰又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而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病理上的关系又密不可分,故而使得病情更加复杂多样化,即同一病既有这样证型又有那样证型;既有这种症状又有那种症状;或累及此脏,或累及彼腑。很显然固执方味或笼统配药以谋求同一方药包治一切,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只有辨证地分别论治,即阴阳一方偏盛该泻其有余,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虚该泻其有余并兼顾其不足,适当配以益阳或养阴之法;阴阳两衰该补阴照顾阳,补阳照顾阴;同时兼顾此脏彼腑,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疗效。显然于此,要对各种证型症状施以分别论治,只有通过设加减味才能实现。这首先是中药治疗设加减味的根据和要求。
其次扶正祛邪原则。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和结果。邪气胜于正气则病进,正气胜于邪气则病退。治疗的作用在于抑制邪气,扶助正气,使之趋于正常。因此,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法则。如何扶正祛邪呢?即正虚时以扶正为主;邪盛时以祛邪为主;正气虚而邪气盛时,则扶正与祛邪同用。具体说来扶正适用于正气虚弱,邪气不盛的虚证。通过辨别不同的证情,给予对症的补法。如气虚者益气,阳虚者温阳;阴虚者养阴,血虚者补血。并要辨明何脏何腑之虚,分别论治。不难看出,这种“分别论治”对设加减味同样提出了要求。
祛邪适用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的实证。根据邪气的所在和性质而施用对症的祛邪方法。如感冒的三个证型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其治法分别为温阳散寒为主,解表发汗为主与清泻邪热为主。由此可见,不设加减味以分别论治,确难收到满意疗效。
扶正与祛邪同用即一面扶正,一面攻邪,攻补兼施的疗法。其疗法适用于正虚邪实证。在辨明虚实的主次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确定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或先扶正而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交替使用的治疗方针。显然,这“先而后”以及“交替”只有设加减味才能实现,而固执方药的现有中成药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其三,标本缓急原则。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有下列几点急则治标中医治疗原则中有治病求本一条,指出了“治本”的重要性。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治疗,则将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时,则应采用急则治标的方法,先治其标,然后再治其本。例如肝肾阴虚,不能涵阳,肝阳暴张,发为头痛、眩晕,甚至卒然昏仆等,则宜先平肝熄风以治其标,症状缓解后,再滋补肝肾之阴以治其本。
标本同治即治本兼治标,例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症见胁肋作胀,胃脘疼痛,呕吐吞酸等,则肝气郁结为本,胃脘疼痛为标。治疗宜疏泻肝气,调和脾胃,标本同治。
需要提一下。标本缓急原则下,有缓则治本的疗法,它针对某些病变所伴见的许多症状(注不危重者)只要治其本病,则一切兼见症状亦可迎刃而解。然而,临床上由于标与本,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治标之法,往往是为治本创造条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治本,强调了治标的重要性。
由此看来,无论先治标还是标本同治,都说明了治标的重要性。那么中药如何治标呢?简而言之就是治标时加味(有时加味的同时即从基方中减去某些方味)标去时减味,否则产生各种不良的药理效应。可见,标本缓急原则同样对设加减味提出了要求。
其四辨证论治原则。根据八纲、脏腑、气血等辨证要求,同病不同证型(或不同症状或病变累及的不同脏腑)需要分别论治,如何分别论治,最经济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随症设加减味。
最后。分程治疗原则。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治疗顽重杂症更是这样。只有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治疗,才能最终治愈疾病。每一个疗程都是为治愈疾病扫清障碍,同时也是为治愈疾病奠定坚实基础。很显然,疾病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病情症候都不一样;由于病情症候的变化,这就要求治疗应当根据变化了的病情相应调整治疗方案,这又是设加减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根据和迫切要求。病情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一如继往地偏执方味,显然类似刻舟求剑,其疗效不言而喻。
我们费了诸多笔墨来论证中药治疗顽重杂症设加减味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突出了设加减味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客观评价现有中成药及其疗法。
首先,顽重杂症均分为多种证型,或伴生多种症状。而不同证型、不同症状需要具不同功能的药物调治。鉴于药物不能笼统搭配,所以只有通过设加减味方法,才能针对不同证型、不同症状进行辨证地治疗,从而收到满意的疗效。对比之下,现有中成药一经制药就摆脱不了固执方味的局限。而固执方味则有类于一矢应多的,满足不了不同证型、症状的分治需要。
其次,顽重杂症由于病势久延,致使机体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使得病情症候因时而异,也就是疾病在各个阶段病情症候是不同的(如冠心病各阶段的症候如下阳徽→气虚→寒凝→气滞→血淤→心痛),而不同症候需要具不同功能的药物辨证治疗。如何自如地用药,除了设加减味,别无他法。就此而言,现有中成因为自始至终固执方味,则有类刻舟求剑。时过病迁,偏执方味,岂不谬误?!最后,根据用药上的适“度”原则,为避免不良的药理效应,治愈伴见症或去标之后,需要立即减去分治伴见症或治标部分的方味。对于现有中成药,明知良药三分毒,但本身局限又使得其只能无奈地继续不合理的用药。如此不难看出,偏执方味,正是现有中成药的重大缺陷。而设加减味实施辨证治疗正是传统煎熬汤剂屡收神效的法宝。
那么,是不是现有中成药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呢?显然不是。优势之一,现有中成药的原组方由专家考证配备,使患者免去投医问药这一环节,从而免受庸医之害,不致延误病机。此外,现有中成药服用上的方便,也是有口皆碑的。
同样,辩证地分析问题,我们发现传统煎熬汤剂也不是完美无瑕的。缺陷之一,它的疗效直接受开方医生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等因素制约。简而言之,明医治病救人,庸医殆病误时;不足之二,病人捡药熬汤,费时费力。
分析至此,现有中成药和传统煎熬汤剂各自优点和缺点都基本展露出来了,于是,有一个设想忽然提到议程上来,那就是能不能取长补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呢?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本人终于得出肯定回答。这个有机结合的产物就是本人的方法发明技术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及其总体构思下的良医子母瓶。
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的目的一改现有中成药偏执方味的疗法,吸收传统煎熬汤剂用药上的辨证法和灵活性,即通过加减方味及方味的药量,对疾病的不同证型及不同症状或各发展阶段的症候,实行有效的分别论治,从而使顽重杂症得到更有效的治疗,提高综合疗效。
良医子母瓶的目的用于装备采用本法制造的子母成药。

发明内容
(1)子母方味制药法步骤如下①根据目标疾病开一个基方。②根据目标疾病各证型或症状或各发展阶段(预定疗程)的症候等医治需要,相对应地设加减味。每一个具有相应分治功能(即分治某证型或某症状或某症候)的减味单位为其中的一个减子方;每一个减子方均从基方或加味中分别出来。同样道理,每一个加味单位为其中的一个加子方,并与基方、其他各加减味独立区别开来;如作某一加味的同时,需要易去基方中的某些方药,那么则将此易去部分之方药与基方区别开来,并且也作为其中一个减子方。而去掉众减子方后,余下的基方为母方。③母方,各加减子方一一分别开来,独立制药,并分别装置。母方入母瓶,各子方各入其相应子瓶。
(2)良医子母瓶①由一个母瓶和若干个独立的子瓶组合成;母瓶、各子瓶可随意选拆。②母瓶与各子瓶体积容量根据需要设制。③子瓶数量根据加、减子方的总和而设。④母瓶各子瓶均具区别或确认标序。⑤母瓶上附有祥细而通俗易懂的用药说明。
子母方味分别制约法及其总体发明构思下的良医子母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与传统煎熬汤剂相比,治疗方法一致,药效一致。同时,采用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制药,对药物的利用率无疑高于传统煎熬汤剂;更因为配备有祥细的用药说明,便有如医家君临诊治,使患者在投医问药时免受庸医延误病机之苦,同时避免了日复一日煎熬上的繁琐,使患者从此告别坛坛罐罐。
与现有中成药相比,采用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制药,一改现有中成药偏执方味的疗法,通过设加减味方法,将中成药治疗完全纳入辨证轨道,增加了中成药对症下药的灵活性。首先,一种中成药通过设加减味便可以分治不同型和常见不同伴见症状的疾病。其次,通过设加减味,便能在治疗中根据各疗程(或疾病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病情症候的滋养扶补,疏泻升降等等需要实施有效地辨证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中成药的综合疗效。
实现子母方味分解制药的最好方式其步骤为(1)根据目标疾病开一个基方。(2)根据目标疾病各证型或症状或各发展阶段(预定疗程)的症候等医治需要,相对应地设加减味。每一个具有相应分治功能(即分治某证型或某症状或某症候)的减味单位为其中的一个减子方;每一个减子方均从基方或加味中分别出来。同样道理,每一个加味单位为其中的一个加子方,并与基方、其他各加减味独立区别开来;如作某一加味的同时,需要易去基方中的某些方药,那么则将此易去部分之方药与基方区别开来,并且也作为其中一个减子方。而去掉众减子方后,余下的基方为母方。(3)母方,各加减子方一一分别开来,独立制药,并分别装置。母方入母瓶,各子方各入其相应子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患者不可能都象医生一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以致能够无师自通,对症下药。但突破点却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作为望闻问切的主体,患者无疑最能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症状,而这些症状正是疾病本质的“映像”。因此,制药厂的专家只要通俗易懂地将疾病各证型、症状、症候其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如面色、唇舌、大小便、吃饭睡觉、月经带下、冷热胀痛感觉、精神状况等等。提供给患者,患者通过对比参照,即可分证型分症状分症候捡药服药,从而解决了疑难,即跨越医生直接沟通厂家制药—患者捡药服药的渠道。(注遵医嘱更好)举例说明。例一、肝胃百合汤治疗胃脘痛基方百合15g,甘草6g,柴胡、郁金、乌药、川楝、黄岑、丹参各10g加减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分为四型治之。
(1)肝胃气滞型用基方治疗,不另加减。
(2)寒热相杂型基方加蒲公英15g,良姜4g。
(3)肝胃郁热型基方加蒲公英、生牡蛎各15g。
(4)脾胃虚寒型有偏虚寒与偏气虚两种情况,偏虚寒者基方加良姜6g党参10g,偏气虚者基方加黄芪、党参、升麻各10g。
根据本技术方案,整个组方分解为一个母方和四个加子方。(本来,该目标疾病分型论治应该有五个加子方,但因肝胃气滞型刚好与目标疾病同治,故只有四个加子方)母方即基方,四个加子方分别是(1)蒲公英15g良姜4g。假定成药后入A子瓶。
(2)蒲公英15g生牡蛎15g。假定成药后入B子瓶。
(3)良姜6g,党参10g,假定成药后入C子瓶。
(4)黄芪、党参、升麻各10g,假定成药后入D子瓶。
最后母方独立制药,各加子方亦分别独立制药。成药后母药入母瓶,各子药分别入其相应子瓶,同时具备如下用药说明(1)肝胃气滞型选用母瓶,日服三次,每次二片。证见胃脘胀满攻痛连胁,矢气则舒,性情急躁,苔薄白。
(2)寒热相杂型选用母瓶、A子瓶,日服三次,每次母瓶二片,A子瓶一片。证见胃脘胀或堵闷,呃气则舒,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
(3)肝胃郁热型选用母瓶、B子瓶、日服三次,每次母瓶二片,B子瓶二片。证见胃脘灼痛,得冷则舒;泛吐酸水,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偏红,苔黄或黄腻。
(4)脾胃虚寒之偏虚寒者选用母瓶、C子瓶,日服三次,每次母瓶二片,C子瓶一片,证见胃脘冷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偏气虚者,选用母瓶,D子瓶,日服三次,每次母瓶二片,D子瓶三片。证见胃脘隐痛,得食痛减,倦怠,乏力,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例二六味地黄治肝肾阴虚型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基方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10g,丹皮9g,泽泻9g,黄柏9g,枸杞10g,当归10g,白芍15g,刺蒺藜12g,石决明12g,牡蛎15g,生龟板15g 。
加减若眩晕头痛甚者,去山药、茯苓加钩藤、天麻平肝熄风,加牛膝引火归元。心肾阴虚者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妄,基方去黄柏、丹皮、泽泻加远志、炒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
根据本技术方案,整个组方分解为一个母方(熟地10g,山萸肉12g,枸杞10g,当归10g,白芍15g,刺蒺藜12g,石决明12g,牡蛎15g,生龟板15g)和两个加子方(即①钩藤、天麻、牛膝。②远志、炒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和两个减子方(即①山药12g,茯苓10g②丹皮9g,泽泻9g,黄柏9g)最后,母方独立制药,各加减子方亦分别独立制药,成药后,母药入母瓶,各加减子味分别入其相应子瓶。
采用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制药,使中成药一改偏执方味的疗法,实现分证型,分症状,分病候辨证治疗,故而能取得与传统煎熬汤剂一致的疗效,从而取代现有中成药制法。
权利要求
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与总体构思下之良医子母瓶。方法和产品发明权利合并要求(1)与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的特征①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根据目标疾病组方,然后按组方制药。②良医子母瓶用玻璃、塑胶等材料制成。(2)特征部分①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其特征是将治疗目标疾病的总药方分解成一个母方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子方。然后母方独立制药,各子方分开独立制药。成药后,母药、各子药仍分别装置。②良医子母瓶其特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瓶子组合而成。用于装置子母成药,母瓶、各子瓶并可使力分拆开。
全文摘要
子母方味分别制药法系新型中成药制药方法;良医子母瓶系组合瓶子,用以装置采用本法制成药。本技术通过把总药方分别出一个母方和若干个子方再分别制药,将中成药治疗完全纳入辨证轨道,从而取得屡治屡验的神效。
文档编号A61J1/00GK1166967SQ9610783
公开日1997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31日
发明者胡庆进 申请人:胡庆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