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式透药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935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套筒式透药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套筒式透药罐属医疗器械。
目前,中医所用的火罐疗法、竹管疗法都是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而造成负压,使罐子附于施术部位,同时与药物配合进行治疗(参见1991年4月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申请人认为,由于罐内的负压作用,不利于药物透入皮肤内。再有中医通常用的贴敷法,其是将药物研为细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制成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穴位进行治疗,采取此法,药物在皮肤上停留数小时以上,且没有被充分吸收而挥发或弃掉,还给患者带来不便,经常弄脏衣物。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对传统火罐进行改进设计,将传统单一的贴敷法与拔罐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改拔罐疗法负压进药为正压进药,并利用负压吸吮作用扩大毛孔,以缩短进药时间进而充分发挥药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如下方式实现这种套筒式透药罐,包括主罐,其特征在于主罐上部还具有副罐构造,主罐内腔具有与之同轴设置且与副罐内腔连通的注药筒构造,该注药筒底部具有透药孔,其内装连有活塞及活塞杆,主罐上具有吸气口构造及通过胶管与吸气阀相连,副罐上部可拆卸连接有副罐盖,副罐盖上具有进气口构造及通过胶管与进气阀相连。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因在传统火罐的主罐上增设了副罐构造,使用时药物在主罐的吸吮和副罐的压力下,利用主罐的负压吸吮作用扩大毛孔,利用副罐的正压进药,药物仅10-20分钟便可透入皮肤内,药效发挥较好。使用时患者无痛苦,不损伤皮肤,对防止因注射引起的血行感染有积极作用。
附图
为本套筒式透药罐的构造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参见附图,本套筒式透药罐包括有主罐(6),主罐(6)上部还具有副罐(3)构造。主罐(6)内腔具有注药筒(5)构造,该注药筒(5)与主罐(6)同轴设置,其底部具有透药孔构造,其内装连有活塞(9)及活塞杆(4)。副罐(3)上部可拆卸连接有副罐盖(2),本例中副罐盖(2)螺纹连接在副罐(3)上,副罐(3)内腔与注药筒(5)连通,而注药筒(5)与主罐(6)不相通。主罐(6)上还具有吸气口构造,吸气阀(7)通过胶管(8)与主罐(6)内腔连通。副罐盖(2)上具有进气口构造,进气阀(1)通过胶管(8)与副罐(3)相连。
使用本套筒式透药罐时,①对施术的部位与主罐(6)、注药筒(5)作消毒处理;②将要透入的药物与活塞(9)置于注药筒的(5)的底部(水剂可浸在海棉块中);③将主罐(6)口置于施术部位用橡皮罐或真空泵通过管路连接于吸气阀(7)上将主罐(6)内腔空气抽出(也可采取拔火罐的方法),使罐内产生负压,罐子即附于施术部位;④盖严副罐盖(2),用橡皮罐或打气筒或真空泵向副罐充气。这样药物在主罐(6)的吸吮和副罐(3)的压力下,仅10-20分钟便可透入皮肤内。利用本罐即发挥传统火罐的功能,又可实现正压透药,大幅度加快了透药时间。
该罐罐体可采用玻璃、陶瓷或金属材料根据需要制成不同规格。本产品体积小,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简单宜行,可在医院使用,也可进入家庭。
权利要求1.一种套筒式透药罐,包括主罐,其特征在于主罐上部还具有副罐构造,主罐内腔具有与之同轴设置且与副罐内腔连通的注药筒构造,该注药筒底部具有透药孔,其内装连有活塞及活塞杆,主罐上具有吸气口构造及通过胶管与吸气阀相连,副罐上部可拆卸连接有副罐盖,副罐盖上具有进气口构造及通过胶管与进气阀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套筒式透药罐属医疗器械。它包括主罐,其特点是主罐上部还具有副罐构造,主罐内腔具有与之同轴设置且与副罐内腔连通的注药筒构造,该注药筒底部具有透药孔,其内装连有活塞及活塞杆,主罐上具有吸气口构造及通过胶管与吸气阀相连,副罐上部可拆卸连接有副罐盖,副罐盖上具有进气口构造及通过胶管与进气阀相连。利用本罐即发挥传统火罐的功能,又可实现正压透药,大幅度加快了透药时间。
文档编号A61H7/00GK2290348SQ96202260
公开日1998年9月9日 申请日期1996年1月8日 优先权日1996年1月8日
发明者陈金福 申请人:陈金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