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9659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颅内血肿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具,具体地系一种用于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及血凝块的抽吸装置。
高血压脑出血可产生颅内占位效应及具有化学特性的脑组织损伤,故此,对其血凝块及颅内高压的治疗十分重要,血肿的清除应及时、简便、危险性低、效果好。目前,清除脑内血肿常用的方法有;开颅术、单纯吸引术和血肿碎吸术。开颅术是经脑的颞叶和经外侧裂到达基底节及丘脑将血肿清除,血肿清除较彻底,但适应症要求严格,手术本身所造成的创伤及脑水肿严重;单纯吸引术是在颅骨钻孔,用脑穿针或吸引管抽吸,创伤较小,但不易将血凝块吸出,达不到治疗效果;血肿碎吸术是在吸引管内加入一根可转动的绞丝,管的尾端连接负压装置,由绞丝将血凝块绞碎之后吸出,此方法国内外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必须有专门的负压吸引仪器,绞丝与传动轴连接处消毒困难,操作过程中对脑有震动,损伤较大,而且反复盲目吸引可造成难以早期发现的脑再出血。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颅内血肿吸引管,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震动,对脑损伤小,能将血凝块抽吸较彻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现有吸引管的基础上,将管内绞丝换成冲洗针,且无需用专门的负压吸引仪器,只用普通的针管接通负压管抽吸,即可在吸引管内形成负压,达到抽吸的目的,保障医疗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图。
如图所示,吸引管1的顶端为圆钝形,靠近顶端开有侧孔2,吸引管1的尾端侧壁上有与负压管3相通的孔,并与负压管3固定相联,吸引管1内固定有空心的冲洗针4,其尾部与吸引管1的尾端固定相联,其针头靠近侧孔2,冲洗针4的针尾部即吸引管1的尾端配有针塞5,以防止血凝块通过冲洗针4流出,针塞5上安有实心长针6,用以清除阻塞于冲洗针4内的血凝块,起通条的作用。使用时,将吸引管1的顶端插入钻好的脑孔中,用普通针管接上负压管3进行抽吸,在吸引管1内部即形成负压,脑内血肿通过侧孔2被吸入吸引管1内,然后进入负压管3被抽吸出。如颅内血肿有血凝块时,先将血凝块吸到侧孔2附近,拔掉针塞5,经冲洗针4注入生理盐水,将血凝块溶化或击碎,同时继续负压吸引,在侧孔2附近的吸引管1内形成水流漩涡,将溶化或击碎的血凝块吸出,操作过程中如血凝块减少,不需继续注入生理盐水时,可将针塞5再插入冲洗针4内,如冲洗针4内进入了血凝块,可用长针6清除。
上述实施例适用于颅内血肿中有血凝块的情况,如颅内血肿较稀薄,没有血凝块存在,只需将吸引管1的顶端插入脑孔中,接通负压管3进行抽吸即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克服了原有方法的不足,对脑无震动,损伤小,经多次临床试验表明,可以将血凝块抽吸出80~95%以上,而且使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死亡率。
权利要求1.一种颅内血肿吸引管,主要由吸引管(1)、负压管(3)等构成,其特征为靠近吸引管(1)的顶端开有侧孔(2),负压管(3)与吸引管(1)在靠近其尾端侧壁上相通并固定相联,吸引管(1)内套有冲洗针(4),其尾部与吸引管1的尾端固定相联,并安有针塞(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血肿吸引管,其特征为针塞(5)上安有实心长针(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颅内血肿吸引管,主要有吸引管(1)、负压管(3)等组成,其特征为靠近吸引管(1)的顶端开有侧孔(2),负压管(3)与吸引管(1)在靠近其尾端侧壁上相通并固定相联,吸引管(1)内套有冲洗针(4),其尾部与吸引管(1)的尾端固定相联,并安有针塞(5)。使用时,用普通针管接通负压管(3)进行抽吸,在吸引管(1)内即形成负压,血肿通过侧孔(2)被吸入吸引管(1)内,即可被抽吸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对脑无震动,损伤小,保障了治疗效果,为病人减少了痛苦。
文档编号A61M1/00GK2268527SQ9620721
公开日1997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1996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28日
发明者于冰 申请人:于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