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内翻倒睫手术软管压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776阅读:16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眼睑内翻倒睫手术软管压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手术用辅助器具,主要应于用治疗眼睑内翻手术中使用。
眼睑内翻多属于一种先天性的儿童疾病,多因内眦皮的牵拉,体质肥胖而鼻根部分发育不饱满,导致此处皮肤过剩隆起,移动性大所致。也有因眼轮匝肌睑缘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良引起的。其他如无眼球或小眼球可使眼睑失去应有的依附,而在眼轮匝肌作用的影响下也可形成眼睑内翻。此种病多为双侧,并在下睑近内眦部的睑缘内翻致睫毛倒向眼球,刺激角膜,尤以眼球下转时症状明显,角膜在睫毛刺激部发生上皮损伤,而引起眼部的不适。对于这种症状,较严重者医院多施行穹窿部—眼睑皮肤穿线术,利用线牵拉的力量,将睑缘向外牵拉以矫正内翻,通常所采用的是“一三六”法矫正术,然而现有的这种手术方法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①缝线的组数需要三组,这样既延长手术的时间,也加大的惠者的眼部伤损和痛苦;②缝线虽加垫结扎,但缝线过松往往会出现牵引强度不够的现象,导致术后矫正不足,有的还需进行第二次手术,而过紧又将使得缝线陷入皮肤过深,既损伤皮肤,又将给拆线带来不便。③由于这种手术主要靠缝线的牵引力矫正,而缝线又易伤损皮肤,并有可能造成下睑双重睑的现象,因此极有待加以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眼睑内翻穹窿部—眼睑皮肤穿线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供新的手术方法使用的矫正器具,以减少缝线组数和时间,加强牵引力度,且方便拆线的软管压迫法下睑内翻倒捷术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提出的技术实施方案是在施行眼睑内翻穹窿部—眼睑皮肤穿线术中,实施软胶管压迫法治疗眼睑内翻倒捷,采用直径1.0~2.0毫米,长10~12毫米的空心软胶管作为缝线的压迫管,将经穹穹窿—眼睑的缝线穿过空心软胶管的内孔,采用“十”字交叉的两组缝线,通过软胶管压迫将睑缘向外牵引,以矫正内翻倒睫。
由于采用软胶管条压迫眼睑缘,其压迫较果远好于加垫结扎缝线,既不易损伤皮肤,而且压迫眼睑缘向外的牵引力强,拆线也变得十分便单,只需将软胶管轻轻提起剪断线即可,这对于原“一三六”法矫正术既方便又痛苦少,对于儿童易被接受,同时由于采用软胶管条压迫眼睑缘,增强了压迫眼睑缘向外的牵引力致使得手术缝线组数降为二组,比“一三六”法矫正术减少一组,且两组缝线为“十”字交叉,两孔靠近眼睑,两孔离眼睑,形成两软胶管交叉压迫眼睑,压迫效果更好,这样不仅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皮肤损伤,又缩短了手术时间1/3,此外采用软胶管条还增大的缝线与皮肤的接触表面积,因而不会形成下睑双重睑的现象,所以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的穹窿—眼睑内翻倒睫穿皮术的理想治疗器具,对于改进眼睑内翻倒睫手术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手术中的应用示意图。
从附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是由一管状物1构成,其特征在于管状物1是空心软胶管。管状物1中心为通孔状小孔2,外形也为圆形状,且管的长度为10-12毫米,管的外径为Φ1.0~2.0毫米。
本实用新型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是1、先以10号半角针缝线,自内侧倒睫最明显相对应的穹窿结膜进行,距睑缘3毫米皮面出针;另一端缝线再从穹窿结膜进行并潜行10~12亳米再穿出相对应的皮肤面。在其外侧10-12毫米处的眼睑。以同样的方法,再作一组相对应的缝线,取2根10~12毫米长、直径约1.0~2.0毫米粗圆空心软胶管,两组缝线自软胶管内孔穿出,两胶管交叉压迫眼睑,分别结扎两组缝线,松紧以较被过矫为宜,(因拆线后眼睑外翻自动恢复)。
2、术后处理,术后每天酒精棉签消毒下睑一次,五天拆线及管,结膜处点抗生素眼水,连续5~7天。
3、手术原理,是经穹窿,眼睑缝线,软胶管压迫将睑缘向外牵引以矫正内翻倒睛。
权利要求1.眼睑内翻倒睫手术软管压条,由一管状物1构成,其特征在于管状物1是空心软胶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睑内翻倒睫手术软管压条,其特征在于管状物1中心为通孔状小孔2,外形也为圆形状,且管的长度为10-12毫米,管的外径为Φ1.0~2.0毫米。
专利摘要眼睑内翻倒睫手术软管压条,在施行眼睑内翻穹窿部—眼睑皮肤穿线术中,实施软胶管压迫法治疗眼睑内翻倒睫,采用直径1.0~2.0毫米,长10~12毫米的空心软胶管作为缝线的压迫管,将经穹穹窿—眼睑的缝线穿过空心软胶管的内孔,采用“十”字交叉的两组缝线,通过软胶管压迫将睑缘向外牵引,以矫正内翻倒睫。
文档编号A61F9/00GK2374162SQ9923342
公开日2000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1999年5月28日
发明者肖兰英 申请人:肖兰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