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7088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催眠床。
患有失眠症的人需要服用安眠药方能入睡,长期以往必然对身体造成伤害。若有不用服药即可入睡的催眠装置,对失眠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不需服药即可使人入睡的催眠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床体,其包括四条床腿;四个可调弹簧支承体,各包括外周开螺旋槽的柱芯、支承弹簧、螺杆,柱芯顶端设上接盘,上接盘与床腿底端连接,螺杆上旋接螺母,螺杆的底端设下接盘,支承弹簧的一端与螺母固定、另一端旋入柱芯的螺旋槽中;四个反馈器,各包括反馈线圈及其固定外壳、可插入反馈线圈中的永磁棒,外壳的顶部、永磁棒的底端分别与可调弹簧支承体的柱芯底端、螺杆的顶端连接;四个电磁驱动器,各包括铁芯、驱动线圈、外壳,其底部具有底脚,其外壳顶部固定在各可调弹簧支承体的下接盘下方;控制电路,由电脑控制器、功率驱动器、向电脑控制器和功率驱动器供电的直流电源构成,电脑控制器的输出经功率驱动器接电磁驱动器的驱动线圈,电脑控制器的输入接反馈器的反馈线圈。
所述电脑控制器由单片机及键盘构成,功率驱动器由前级驱动管和功率驱动管串联构成,单片机的输入口接所述反馈器的反馈线圈,单片机的输出口接前级驱动管的输入。
所述电磁驱动器由外壳及外壳内的弹簧、上部动铁芯、下部静铁芯、驱动线圈构成,动铁芯与外壳连接,静铁芯的中部设弹簧支承盘、底部为盘状底脚,弹簧套在驱动线圈外周并装在弹簧支承盘和外壳的顶壁之间,外壳顶面设接盘,该接盘与所述可调弹簧支承体的下接盘连接。
所述反馈器的外壳的顶部、永磁棒的底端分别设有接盘。
所述可调弹簧支承体的下接盘上装有步进电机及减速器,减速器驱动所述螺母,步进电机由所述电脑控制器控制。
电脑控制器按设定的程序控制电磁驱动器工作,电磁驱动器产生的振动使可调弹簧支承体产生垂直弹性振动并传递给床腿,床体便随之颤动。可调弹簧支承体振动的频率及相位由反馈器检测并回馈给电脑控制器,构成闭环控制。调整支承弹簧可改变可调弹簧支承体的振动频率。通过程序设定、反馈器信号及调整支承弹簧,可使床体按需要的方式振动。
本实用新型利用电磁驱动器及可调弹簧支承体产生的振动使床体颤动,达到催眠目的,具有无药物副作用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电脑控制,辅以反馈器反馈、调整支承弹簧等手段,使床体产生频率及振幅可变、自动定时变化的颤动,可使失眠者情绪放松,形成习惯性条件反射,促进迅速入睡,具有很好的催眠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可调弹簧支承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反馈器结构示意图;图4为电磁驱动器结构示意图;图5为控制电路原理图。
请参阅
图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它有一包括四条床腿的床体3,每条床腿下均装有可调弹簧支承体4、反馈器6、电磁驱动器5,床头上装有由外壳封装的控制电路1,2为床垫。
请参阅图2。可调弹簧支承体4包括外周开螺旋槽的柱芯11、支承弹簧10、螺杆8,柱芯11的顶端设上接盘13,螺杆8上旋接螺母9,螺杆8的底端设下接盘7,支承弹簧10的一端与螺母9固定、另一端旋入柱芯11的螺旋槽12中。上接盘13与床腿的底端连接。
图2所示为手动调频型可调弹簧支承体,用手旋转支承弹簧10,改变其自由段的长度,即可调整支承弹簧10的谐振频率。若在下接盘7上装设由电脑控制器控制的步进电机及减速器,再由减速器驱动螺母9,通过改变支承弹簧10的自由段长度来调整其谐振频率,则构成自动调频型可调弹簧支承体。
请参阅图3。反馈器6包括反馈线圈16及其固定外壳17、可插入反馈线圈16中的永磁棒18,外壳17的顶部设接盘15,永磁棒18的底端连接接盘19。外壳17的顶部的接盘15、永磁棒18底端的接盘19分别与可调弹簧支承体4中柱芯11的底端、螺杆8的顶端连接。
请参阅图4。电磁驱动器5由铁外壳21及外壳21内的驱动线圈22、弹簧23、上部动铁芯24、下部静铁芯25构成,动铁芯24与外壳21连接,静铁芯25的中部设弹簧支承盘26、底部为盘状底脚27,弹簧23套在驱动线圈22外周并装在弹簧支承盘26和外壳21的顶壁之间,外壳21的顶面设接盘20。接盘20与可调弹簧支承体4的下接盘7连接。
请参阅图5。控制电路由直流电源28、电脑控制器29、前级驱动管T1、功率驱动管T2构成。电脑控制器29由单片机(型号可为89C2051)及键盘构成,直流电源28向单片机提供5V直流电,向功率驱动管T2及电磁驱动器的驱动线圈22提供150V直流电。前级驱动管T1和功率驱动管T2串联构成功率驱动器。
电脑控制器29中单片机的输出口DO接前级驱动管T1的输入,功率驱动管T2驱动电磁驱动器的驱动线圈22,单片机的输入口DI接键盘(图中未示)及反馈器的反馈线圈16。
下面说明工作原理电脑控制器29的单片机内写有计算机程序,运行中单片机根据输入端口DI读入的键盘命令选择用户需要的程序,通过片内定时器的配合,使开关量输出端口DO的电平按不同的脉宽变化,此脉冲序列经前级驱动管T1和功率驱动管T2驱动电磁驱动器5的驱动线圈22,使电磁驱动器5作上下振动,脉宽加大则电磁驱动器5的振幅升高。电磁驱动器5产生的振动经其外壳21顶面的接盘20送到可调弹簧支承体4,可调弹簧支承体的支承弹簧10产生垂直弹性振动并通过其上接盘13传递到床腿,床体3便随之颤动。
当支承弹簧10垂直振动时,柱芯11与螺杆8之间的距离也随支承弹簧10的不断伸缩而往复变化,对于连接在柱芯11的底端与螺杆8的顶端之间的反馈器6来说,其永磁棒18就会在反馈线圈16中反复插拔,从而在各反馈线圈16中感应出对应支承弹簧10的振动频率,进而可得到各支承弹簧10振动频率之间的相位关系。上述结果由各反馈器6检测并回馈给单片机的输入端口DI,单片机根据收到的反馈器信号再去控制输出端口DO送出的脉冲的频率及相位,从而构成闭环控制。
调整支承弹簧10可改变可调弹簧支承体的振动频率。通过程序设定、反馈器信号及调整支承弹簧,可使床体按需要的方式振动。
若将四只弹簧调整为相同频率,并且利用四个反馈器信号的中间值将四个电磁驱动器锁定为同一相位,则床体做单纯垂直颤动。若将左右或前后对边两个电磁驱动器锁定为相位差180°,则床体做左右或前后摆动。若程序设定为不锁相,每个电磁驱动器按照自身的反馈器信号做自由振动,进而各支承弹簧调整在不同频率上,则床体做类似列车行驶在铁路上的颤动。将各反馈器信号相位与不同电磁驱动器做不同组合,使用不同信号处理算法,可使床体获得多种复杂摆颤运动规律。
通过程序设定,单片机可在用户入睡后逐渐降低振幅,直至自动关机。
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列举,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基于上述实施例的等同变换(例如将可调弹簧支承体或反馈器倒置安装等),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床体,其包括四条床腿;四个可调弹簧支承体,各包括外周开螺旋槽的柱芯、支承弹簧、螺杆,柱芯顶端设上接盘,上接盘与所述床腿底端连接,螺杆上旋接螺母,螺杆的底端设下接盘,支承弹簧的一端与螺母固定、另一端旋入柱芯的螺旋槽中;四个反馈器,各包括反馈线圈及其固定外壳、可插入反馈线圈中的永磁棒,外壳的顶部、永磁棒的底端分别与所述可调弹簧支承体的柱芯底端、螺杆的顶端连接;四个电磁驱动器,各包括铁芯、驱动线圈、外壳,其底部具有底脚,其外壳顶部固定在所述各可调弹簧支承体的下接盘下方;控制电路,由电脑控制器、功率驱动器、向电脑控制器和功率驱动器供电的直流电源构成,电脑控制器的输出经功率驱动器接所述电磁驱动器的驱动线圈,电脑控制器的输入接所述反馈器的反馈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脑控制器由单片机及键盘构成,功率驱动器由前级驱动管和功率驱动管串联构成,单片机的输入口接所述反馈器的反馈线圈,单片机的输出口接前级驱动管的输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驱动器由外壳及外壳内的弹簧、上部动铁芯、下部静铁芯、驱动线圈构成,动铁芯与外壳连接,静铁芯的中部设弹簧支承盘、底部为盘状底脚,弹簧套在驱动线圈外周并装在弹簧支承盘和外壳的顶壁之间,外壳顶面设接盘,该接盘与所述可调弹簧支承体的下接盘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器的外壳的顶部、永磁棒的底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可调弹簧支承体的柱芯底端、螺杆的顶端连接用的接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脑可编程颤动催眠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弹簧支承体的下接盘上装有步进电机及减速器,减速器驱动所述螺母,步进电机由所述电脑控制器控制。
专利摘要本催眠床的床体装有由电脑控制器、功率驱动器构成的控制电路,各床腿下端固定由柱芯、螺杆、连接于柱芯和螺杆间的支承弹簧构成可调弹簧支承体,柱芯和螺杆之间连接由反馈线圈和永磁棒构成的反馈器,弹簧支承体底端固定电磁驱动器。反馈线圈接电脑控制器的输入,电磁驱动器由功率驱动器驱动。本催眠床通过电磁驱动器及可调弹簧支承体产生的振动使床体颤动而达到催眠目的,具有无药物副作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A61G7/00GK2400084SQ9925542
公开日2000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2日
发明者金宗维 申请人: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