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穴位组合针灸应用

文档序号:8420643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穴位组合针灸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尤其涉及一种以植物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穴位组合针灸刺激穴位经络的应用与治疗,以本药物治疗和物理刺激穴位疗法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效果。
【背景技术】

[0002]中草药的疗效在当今世界上越来越被重视,像中国的针灸、中草药的熬制都深入到世界各地,而中药的可研宄性给我们很多不同的可塑性,用中草药治病是我国的医学瑰宝。
[0003]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自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挖掘传承祖传医学是势在必行。
[0004]中草药陈皮
[0005]【性味】:性温,味辛、味苦。【归经】:入脾经、胃经、肺经。【主治功效】: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0006]中草药厚朴
[0007]【性味】:苦,辛,温。【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主治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0008]中草药苍术
[0009]【性味】性苦、辛,温。【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瘘辟,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肓。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瘘襞.
[0010]中草药甘草
[0011]【性味】甘、平。【归经】入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痨七伤,能润肺解毒,和中缓急。甘草的作用十分广泛,主要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惊厥、抗肿瘤、镇痛、利尿等作用。
[0012]中草药生姜
[0013]【性味】辛、微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0014]中草药大枣
[0015]【性味】甘,温。【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0016]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0017]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0018]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019]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0020]疏通经络
[0021]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0022]调和阴阳
[0023]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0024]扶正祛邪
[0025]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026]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0027]位于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针法:直刺1.5?3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瘘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0028]中脘穴(任脉)
[0029]位于脐上4寸。针法:直刺I?2.5寸,可透四周邻近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腹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小儿疳积等。
[0030]内关穴(心包经)
[0031]位于仰掌,位于人体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针法:直刺5分?I寸。主治:胸胁痛、上腹痛、心脏病、心绞痛、呃逆、呕吐、恶心、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0032]脾俞穴(膀胱经)
[0033]位于第十一、第十二胸椎棘突间,旁开I. 5寸处。针法:直刺8分?I寸。主治:胃炎、溃疡病、神经性呕吐、腹泻、胃下垂、肝炎、神经衰弱、子宫脱垂、荨麻瘆、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0034]胃俞穴(膀胱经)
[0035]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O. 5寸。针法: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O. 5-1寸。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咳嗽、上肢疼痛不举、肩背痛、瘫痪、麻痹、荨麻瘆、头后部痛。

【发明内容】


[0036]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中草药的药理疗效中药组合物治疗慢性胃炎,及穴位组合针灸刺病疾病的效果。
[0037]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选取中药原料的配比为:陈皮10克、厚朴15克、苍术15克、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10克等组成。配伍选取主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备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组合,配伍针灸刺激穴位形成物理刺激疗法,两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效果。
[0038]本发明的优点:
[0039]I.使中华民族中医药这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弘扬和保护。
[0040]2.利用中草药的药理疗效中药组合物治疗慢性胃炎,及穴位组合针灸刺激穴位经络的应用与治疗,用药物治疗与物理刺激穴位疗法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效果O
[0041]3.用药量少、简单易行,疗效快、效果好,费用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42]本发明主要选取中药原料的配比为:陈皮10克、厚朴15克、苍术15克、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10克等组成。选取主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备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组合,配伍针灸刺激穴位形成物理刺激疗法,两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效果。
[0043]制备方法:
[0044]选取:陈皮10克、厚朴15克、苍术15克、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10克等,,把上述中草药放入锅内加600克水用文火煎熬浓至150克备用,本发明就制备完成。
[0045]服法:
[0046]医用时取用药液75克服用,一日二次分服。
[0047]患者服药期间依据穴位主治选取主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备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组合。
[0048]方法:
[0049]每次取2?3穴,针灸,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
[0050]本发明将上述药物组合后,具有理气健脾,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患者服药期间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备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组合,穴位针灸刺激形成物理刺激穴疗法,两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效果,与药效的协同作用,可标本兼治,提高并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疗效显著,且方法简单,疗程短,用药简单易行,疗效快效果好,费用低。
【主权项】
1.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穴位组合针灸应用,其特征在于,选取中药原料的配比为:陈皮10克、厚朴15克、苍术15克、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10克等组成。配伍选取主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备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组合组合,针灸刺激穴位形成物理刺激穴位疗法,两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效果。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穴位组合针灸应用,其特征是:选取中药原料的配比为:陈皮10克、厚朴15克、苍术15克、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10克等组成。本发明将上述药物组合后,具有理气健脾,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患者服药期间选取主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备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组合,针灸刺激穴位形成物理刺激疗法,两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效果,与药效的协同作用,可标本兼治,提高并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疗效显著,且方法简单,疗程短,用药简单易行,疗效快效果好,费用低。
【IPC分类】A61K36-9068, A61P1-04
【公开号】CN104740584
【申请号】CN201510175200
【发明人】刘卓韬
【申请人】刘卓韬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