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312526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腱鞘囊肿(thecal cyst)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
[0003]目前临床上将手足小关节处或腱鞘内的结缔组织粘液性囊肿统称为腱鞘囊肿。如膝关节后方的囊性疝出叫胭窝囊肿。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0004]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腕背部、腕掌部或足背部出现腕豆至拇指头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硬,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本病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
[0005]目前多数人认为,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形成囊肿。部分腱鞘囊肿病例与外伤有关。腱鞘囊肿的囊壁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无衬里细胞,囊内为无色透明胶胨黏液,囊腔多为单房,也有多房者。囊肿与关节囊或腱鞘密切关连,有人认为囊腔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相通,有人则认为只是根部相连,并不相通。
[0006]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或髓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属祖国医学“筋结”、“筋瘤”的范围。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常见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较多。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因经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滞于筋脉络道而成。根据中医症候分类,该病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气滞型:症多为初起,肿块柔软可推动,时大时小,局部可有疼痛或胀感。舌红,脉弦。瘀结型:多有反复发作病史,肿块较小、而硬,可硬似软骨,患肢可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舌红质暗,脉滑弦。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瘀结型腱鞘囊肿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000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包含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
丁茄15-25份,茜草15-25份,丹皮15-25份,三七15-25份,大吴风草10_20份,牡蛎10-20份,射干5-15份,长青草10-20份,矮叶书带蕨10-20份。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包含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 丁茄20份,茜草20份,丹皮20份,三七20份,大吴风草15份,牡蛎15份,射干10份,长青草15份,矮叶书带蕨15份。
[0010]一种如上所述的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量称取组合物中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500目;
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500份水中浸泡2小时;
3)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持续煎煮40分钟;
4)浓缩至稠膏状。
[0011]本发明制备的治疗瘀结型腱鞘囊肿的中药膏,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中药膏中:丁茄:活血散瘀,镇痛麻醉;茜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丹皮:活血散瘀、清热凉血;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四药共为君药,大吴风草:活血止血,散结消肿;牡蛎:软坚散结、平肝潜阳;射干:散结消肿、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三药共为臣药;长青草:舒筋活络,调经;矮叶书带蕨:舒筋活络;接骨止痛;两药共为佐药。九药合用,共奏活血散瘀、消肿散结、舒筋活络之功效,针对瘀结型腱鞘囊肿,治疗效果好。
[00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膏,以纯中药为原料,毒副作用小;中药膏剂使用方便,制备方法中采用超微粉碎将药物粉碎至500目,更大程度释放药效,针对气滞型腱鞘囊肿,治疗效果显著。
[0013]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制备而成:
丁前15g,茜草15g,丹皮15g,三七15g,大吴风草10g,牡.1g,射干5g,长青草10g,矮叶书带蕨10g。
[0015]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量称取组合物中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500目;
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500g水中浸泡2小时;
3)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持续煎煮40分钟;
4)浓缩至稠膏状。
[0016]实施例2:
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制备而成:
丁前20g,茜草20g,丹皮20g,三七20g,大吴风草15g,牡.15g,射干10g,长青草15g,矮叶书带蕨15g。
[0017]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量称取组合物中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500目;
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500g水中浸泡2小时;
3)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持续煎煮40分钟;
4)浓缩至稠膏状。
[0018]实施例3: 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制备而成:
丁前25g,茜草25g,丹皮25g,三七25g,大吴风草20g,牡.20g,射干15g,长青草20g,矮叶书带蕨20g。
[0019]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量称取组合物中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500目;
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500g水中浸泡2小时;
3)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持续煎煮40分钟;
4)浓缩至稠膏状。
[0020]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临床治疗瘀结型腱鞘囊肿的患者45例,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45例患者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27岁,病程10天--2年,平均11个月,发病部位:腕背部20例,腕掌部11例,手背部7例,指间关节部4例,踝部3例,囊肿小者如赤豆,大者如鹌鹑蛋。
[0021]2、诊断依据
2.1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0022]2.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0023]2.3好发于腕背及腕掌面的挠侧,掌指关节的掌侧面,足背动脉附近等处。
[0024]2.4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缓慢发生或偶然发现,局部酸胀不适,握物或按压时可有痛感。
[0025]2.5体征:肿块小至米粒。大至乒乓球大不等,半球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但附着于深处的组织,活动性较小,有囊性感。
[0026]3、治疗方法:
使用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膏,每次5g,涂抹于患处,保持2小时,每日两次,5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腥、辣。
[0027]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正常。
[0028]好转:症状缓解,体征消失,短时内无再复发。
[0029]未愈:症状或体征无改善,或反见加剧。
[0030]5、治疗结果
45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中的要求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药物3个疗程,结果如下:治愈:29例,好转:16例,未愈:0例。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0031]典型病例:
王某,女,27岁。诉右手腕部发现肿块10日,检查见腕背部隆起一个1.2X1.5cm肿块,边界光滑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质软,压之有胀痛感,舌红质暗,脉滑弦,诊断为瘀结型腱鞘囊肿,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药膏,每次5g,涂抹于患处,保持2小时,每日两次,5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7令、腥、辣。3疗程后,治愈。
[0032]上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在本发明的治疗原则下,可按照所限定范围列举出若干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 丁茄15-25份,茜草15-25份,丹皮15-25份,三七15-25份,大吴风草10_20份,牡蛎10-20份,射干5-15份,长青草10-20份,矮叶书带蕨10-2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 丁茄20份,茜草20份,丹皮20份,三七20份,大吴风草15份,牡蛎15份,射干10份,长青草15份,矮叶书带蕨15份。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按量称取组合物中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500目; 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500份水中浸泡2小时; 3)武火煮沸后改文火持续煎煮40分钟; 4)浓缩至稠膏状。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腱鞘囊肿的中药,包含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丁茄15-25份,茜草15-25份,丹皮15-25份,三七15-25份,大吴风草10-20份,牡蛎10-20份,射干5-15份,长青草10-20份,矮叶书带蕨10-20份。本发明制备的治疗瘀结型腱鞘囊肿的中药膏,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纯中药为原料,毒副作用小;中药膏剂使用方便,制备方法中采用超微粉碎将药物粉碎至500目,更大程度释放药效,针对气滞型腱鞘囊肿,治疗效果显著。
【IPC分类】A61K36/88, A61P35/00, A61K35/618, A61P19/04
【公开号】CN105031097
【申请号】CN201510577000
【发明人】肖荣叶
【申请人】肖荣叶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