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耳炎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59210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耳炎药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虎尾草,枸杞药物或保健中的应用,属于天然药物或保健品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0003]1.化脓性中耳炎
(O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有发热、呕吐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胺肿等。其他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瘦等。
[0004](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①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②耳痛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躁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③耳流脓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黏液、黏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④听力减退及耳鸣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⑤耳聋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一般为传导性聋。
[0005]2.非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
[0006](I)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可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的严重程度常有波动。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中耳积液黏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儿童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注意力不集中,或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
[0007](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0008](3)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
[0009](4)耳鸣一般不重,可为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少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还可出现耳内流水,但是持续时间甚短,仅为数小时或I天左右。
[0010](5)耳镜检查急性期鼓膜周边有放射状血管纹。鼓膜紧张部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慢性者鼓膜乳白色或灰蓝色,不透明。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鼓膜活动度受限,
中耳炎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其治疗的方法就是吃药。上述病症经过西药治疗后有明显副的作用,但是中药治疗,疗程很缓慢,也是很难根治的。所以目前研制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又小的药是非常迫切的。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旨在把一些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中药材料提炼成配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中耳炎,清热去火,其特征在于,虎耳草 24%到32%,鸭跖草 22%到25%,鱼腥草10%到15%,凤尾草16%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8g,一日三到四次。
[0012]虎耳草性能:辛微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主治用法:中耳炎本发明能有效的治疗中耳炎,价格低廉而且是纯天然的,无副作用的。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虎耳草 24%到32%,鸭跖草 22%到25%,鱼腥草10%到15%,凤尾草16%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Sg,一日三到四次。上述药包经临床试用是有效的,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0014]病例一:郑某,42岁,中耳炎患者。用本发明I个约上述病症消失。
[0015]病例二:潘某,58岁,中耳炎患者,听不到声音。用本发明半个月,上述病症明显得到改善,症状基本消失。
【主权项】
1.一种中耳炎药剂,其特征在于,虎耳草 24%到32%,鸭跖草 22%到25%,鱼腥草 10%到15%,凤尾草16%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Sg,一日三到四次。
【专利摘要】一种中耳炎药剂,涉及虎尾草,枸杞药物或保健中的应用,属于天然药物或保健品领域。其特征在于,虎耳草24%到32%,鸭跖草22%到25%,鱼腥草10%到15%,凤尾草16%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8g,一日三到四次。本发明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IPC分类】A61P27/16, A61K36/78
【公开号】CN105521126
【申请号】CN201410507304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林妍君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9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