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31625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
【背景技术】
[0002]桡骨头略呈椭圆形,其周围镶有一层软骨,构成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对合,构成上尺桡关节,两者有严格的相适性,是前臂旋转活动的重要结构。桡骨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常用Mason分型对桡骨头骨折进行分类,分别为:1型-无移位的桡骨头骨折;2型-有移位的边缘桡骨头骨折;3型-累及整个桡骨头的粉碎骨折,而伴发肘关节脱位及前臂骨间膜损伤的骨折可称为桡骨头4型骨折。
[0003]钢板固定是一种常用的骨折治疗方法,现有的桡骨头钢板在使用中需要根据骨折部分的解剖学特点进行塑形,且需固定在安全范围内,即前臂中立位下水平线偏前65°,偏后45°,共约110°的范围内。如果不按安全区进行钢板固定,会丢失前臂的部分选择功能,具体地,在前臂中位,将桡骨头的前后方定位为6和12点位,如果在中立位下,在外侧(3点位)进行钢板固定,不会影响旋转功能;如果在旋前位进行固定,也就是固定靠近6点位的位置上,前臂会丢失30度的旋后功能;如果在旋后位进行固定,也就是固定靠近12点位的位置上,前臂会丢失10度的旋前功能。
[0004]由上可见,现有的桡骨头钢板在使用过程中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需要塑形和择位,因此使用较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治疗效果好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钢板本体,该钢板本体从上至下包括横向延伸的头部、纵向延伸的尾部以及连接于头部与尾部之间的过渡部,该过渡部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的解剖形态相匹配,所述头部的中轴线与尾部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30°?135°,所述头部均设4?6个锁定螺孔,所述尾部均设3?5个通孔,所述头部的顶端沿顶端边沿设置有一向上倾斜的倾斜部,该倾斜部的中轴线与头部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20°。
[0007]为使该钢板与骨折部位更好地贴合,从而进行稳固地固定,所述钢板本体的长度为20?30mm,所述头部的宽度为12mm?15mm,所述尾部的宽度为4mm?5mm。
[0008]为使倾斜部更好地辅助钢板在骨折处定位,作为优选,所述倾斜部的宽度小于等于头部且为10_?13_,高度为2?3_。
[0009]如上所述,该钢板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的解剖形态相匹配,因此该钢板使用时无需预先定型,但个体间的桡骨头解剖形态存在差异,在保证该钢板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为增加该钢板与病例桡骨头解剖形态匹配度,所述钢板本体的厚度由倾斜部至尾部均匀递增,且所述倾斜部的厚度为1.3mm?1.5mm。
[0010]为使板体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较好地对骨断面进行加压,作为优选,所述通孔呈沿尾部长度方向直线排列,包括至少两个锁定加压孔,且一个锁定加压孔设于与头部相邻处,一个锁定加压孔设于尾部末端。
[0011]为使锁定螺钉更好地固定,所述锁定螺孔的螺纹面与头部的垂面所成的夹角为10°?15°,这样能使锁定螺钉斜向上将钢板固定于桡骨上。
[0012]为方便该钢板的临时固定,所述头部顶端边沿设置有若干个克氏针孔。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头部的中轴线与尾部的中轴线之间形成105°?110°,而过渡部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的解剖形态相匹配,使得该钢板整体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的解剖形态相匹配,无需预先定型,方便使用,避免二次手术的风险,同时倾斜部能保证该钢板定位于安全范围内,有效避免前臂功能的丢失,有利于术后恢复功能;横向设置锁定螺孔,纵向设置通孔,双向固定,固定更加牢固,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骨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另一结构示意图(部分锁定螺孔插入锁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8]如图1?3所示,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包括T型钢板本体1,该钢板本体I从上至下包括横向延伸的头部2、纵向延伸的尾部4以及连接于头部2与尾部4之间的过渡部3其中头部2的中轴线与尾部4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α为130°,而过渡部3与桡骨头颈的解剖学形态相匹配,使得该钢板整体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的解剖学形态相匹配,这样使用时无需预先定型,能使该钢板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更好地贴合。桡骨是前臂旋转活动的重要结构,钢板的固定位置错位会影响前臂的活动,从而影响术后的恢复,为此本实用新型于头部2的顶端边沿设置一向上倾斜的倾斜部5,该倾斜部5的中轴线与头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12°,可保证该钢板设置于桡骨与尺骨转动的赤道下,即前臂中立位下水平线偏前65°,偏后45°,共约110°的范围内,从而不影响前臂的活动。
[0019]为使该钢板与骨折部位更好地贴合,从而进行稳固地固定,本实施例中钢板本体I的长度为20mm,而头部2的宽度为15mm,尾部4的宽度为5mm,进一步,倾斜部5的宽度小于等于头部2,本实施例中为12mm,高度为3_。如上所述,该钢板与烧骨头头颈交界处的解剖形态相匹配,因此该钢板使用时无需预先定型,但个体间的桡骨头解剖形态存在差异,在保证该钢板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为增加该钢板与病例桡骨头解剖形态匹配度,钢板本体I的厚度由倾斜部5至尾部4均匀递增,且倾斜部5的厚度为1.3?1.4_。
[0020]头部2上均设有4个锁定螺孔6,为进一步增加固定稳定性,锁定螺孔6的螺纹面与该头部的垂面所成的夹角γ为15°,这样能使锁定螺钉9斜向上将钢板固定于桡骨上。尾部4上设置有3个通孔,为使钢板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较好地对骨断面进行加压,通孔呈沿尾部4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列,包括两个锁定加压孔7,其中一个锁定加压孔7设于尾部4与头部2邻接处,另一个锁定加压孔7设于尾部4末端,另外两个通孔可为锁定螺孔或加压孔,本实施例中锁定加压孔7由锁定螺孔和加压孔部分重叠而成,锁定螺孔具有内螺纹,加压孔没有内螺纹。使用时需对该钢板进行临时固定,以找准骨折位置后将锁定螺钉9或加压螺钉打入对应的孔中,为此头部2顶端边沿设置有若干个克氏针孔8。
[0021]本实施中的钢板适用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骨折,本实施例仅具体列举了一种具体型号的钢板,在实际手术中,可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型号,骨折复位后,钢板安放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倾斜部5、头部2和尾部4对骨折进行相对应固定,根据术中情况,选择其中几个锁定螺孔6及通孔进行固定。
[002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钢板本体(I),该钢板本体(I)从上至下包括横向延伸的头部(2)、纵向延伸的尾部(4)以及连接于头部(2)与尾部(4)之间的过渡部(3),该过渡部(3)与桡骨头颈的解剖形态相匹配,所述头部(2)的中轴线与尾部(4)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30°?135°,所述头部(2)上均设4?6个锁定螺孔(6),所述尾部(3)均设3?5个通孔,所述头部(2)的顶端边沿设置有一向上倾斜的倾斜部(5),该倾斜部(5)的中轴线与头部(2)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本体(I)的长度为20?30mm,所述头部⑵的宽度为12mm?15mm,所述尾部(3)的宽度为4mm?5mm 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5)的宽度小于等于头部⑵且为1mm?13mm,高度为2?3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本体(I)的厚度由倾斜部(5)至尾部(3)均匀递增,且所述倾斜部(5)的厚度为1.3_?1.5_。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沿尾部(3)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列,包括至少两个锁定加压孔(7),且其中一个锁定加压孔(7)设于尾部(3)与头部(2)相邻处,另一个锁定加压孔(7)设于尾部(3)末端。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螺孔(6)的螺纹面与头部(2)的垂面所成的角度为10°?15°。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2)顶端边沿设置有若干个克氏针孔(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桡骨头头颈交界处解剖锁定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钢板本体,该钢板本体从上至下包括横向延伸的头部、纵向延伸的尾部以及连接于头部与尾部之间的过渡部,该过渡部与桡骨头颈的解剖形态相匹配,所述头部的中轴线与尾部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5°~110°,所述头部均设4~6个锁定螺孔,所述尾部均设3~5个通孔,所述头部的顶端边沿设置有一向上倾斜的倾斜部,该倾斜部的中轴线与头部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20°。该钢板整体与桡骨头头颈交界处的解剖形态相匹配,固定稳固,无需预先定型,方便使用,避免二次手术的风险,同时能有效避免前臂功能的丢失。
【IPC分类】A61B17/80
【公开号】CN204683751
【申请号】CN201520309337
【发明人】刘观燚, 校佰平, 庄云强, 冯建翔, 马维虎, 徐荣明
【申请人】刘观燚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