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31366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新生儿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新生儿护理床。
【背景技术】
[0002]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骨骼、肌肉发育尚不成熟,很难维持良好的姿势体位,同时,因脱离母体子宫环境,新生儿在卧位时缺乏肢体边界感,无边界支撑,容易造成患儿不舒适甚至影响新生儿关节的良好发育。早产儿因皮肤粘膜娇嫩,皮下脂肪少,自主活动差,均为强迫体位,而且大多容易并发低蛋白性水肿,所以基本依靠医护人员定时翻身更换体位以及通过抚触来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止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形成压疮,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占用医护人员的数量大。
[0003]目前,国内部分医院有采用简易自制的襁褓进行体位支撑以及简易水床进行压疮防治,但是该结构未充分考虑不同胎龄及体重患儿的特点,襁褓的体位支撑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生儿护理床,能够实现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体位支撑及定时自动更换体位,在优选的方案中,还能够模拟抚触的效果来促进血液循环。采用人体工学的设计,以符合患儿的特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在床体的上层为液囊层,在液囊层之下设有气囊层,所述的气囊层至少为左、右两个独立的部分,独立的气囊层分别通过电控阀与储气罐连通。
[0006]所述独立的气囊层由多个气囊组成,位于外侧的气囊容积大于位于内侧的气囊容积。
[0007]所述的电控阀为两路通道,一路为直通通道,另一路与储气罐连通的一端为封闭,与气囊层连通的一端为开放。
[0008]在床体还设有振动垫,振动垫通过管路与液体栗连接,由液体栗驱动液体在振动垫内循环实现振动。
[0009]所述的液囊层表面设有织物层或植绒层。
[0010]所述的床体分为头枕部和身体部。
[0011]所述的头枕部的液囊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左侧、右侧、头顶和中部液囊层,气囊层也相应的布置。
[0012]所述的床体采用透明材质,床体置于具有透明顶部的底座上,在底座下方设有红外光源。
[0013]在所述的床体上方设有顶罩。
[0014]在顶罩内设有通风装置、供氧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通过设置的液囊层和气囊层的结构,其中液囊层利于自变形以符合早产儿的体位特点,并模拟母体内的效果,且液囊层独立密封,不易泄漏。由气囊层提供支撑,并通过控制装置,例如单片机或PLC控制电控阀的通断,从而控制气囊层的高度,从而实现定时自动更换早产儿体位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早产儿的护理。设置的振动垫,创造性的采用液体驱动振动,振动动作轻柔,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佳。设置的底座配合透明的床体材质,使红外光能够照射到早产儿,能够促进机体的生长,并提高温度。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的A-A剖视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床体实现体位变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床体1,液囊层11,气囊层12,储气罐13,电控阀14,压力表15,气栗16,头枕部17,身体部18,底座2,红外光源21,振动垫3,液体栗4,液体箱5,顶罩6。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3中,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在床体1的上层为液囊层11,在液囊层11之下设有气囊层12,所述的气囊层12至少为左、右两个独立的部分,独立的气囊层12分别通过电控阀14与储气罐13连通。由此结构,通过分别给左、右两个独立的部分的气囊层12供气,实现早产儿体位的变换。而液囊层11则轻柔的与皮肤接触,避免实现局部压强过大。本例中液囊层11填充黏度大于水的无毒液体,例如明胶液,以在支撑效果和自变形效果之间达到平衡。
[0023]优选的方案如图3中,所述独立的气囊层12由多个气囊组成,位于外侧的气囊容积大于位于内侧的气囊容积。由此结构,当独立的气囊层12,例如图3中左侧的气囊层12充气后,在外侧的气囊高度更高,而内侧的气囊高度更低,从而利于实现早产儿体位的变换。
[0024]优选的方案如图3中,所述的电控阀14为两路通道,一路为直通通道,另一路与储气罐13连通的一端为封闭,与气囊层12连通的一端为开放。由此结构,便于实现,当左侧气囊层12充满时,右侧气囊层12则放气,或者相反的变化以变换早产儿的体位。又或者两侧的气囊层12均充气或放气,实现不同的平躺体位。在储气罐13设有压力表15或压力传感器,以使储气罐13内保持恒定的压力,并使压力不会破坏气囊层12的气囊,根据压力表15或压力传感器的反馈,由气栗16为储气罐13补气。
[0025]优选的方案如图1、3中,在床体1靠近早产儿背部和臀部的位置还设有振动垫3,振动垫3通过管路与液体栗4连接,由液体栗4驱动液体在振动垫3内循环实现振动。优选的液体栗4采用活塞栗或低转速的隔膜栗,由活塞或转盘的运动,使液体产生脉冲,从而在振动垫3内实现轻柔而规律的振动,模拟抚触的效果。进一步优选的,在振动垫3内设置有不同截面大小的管路,当液体通过这种不同截面大小的管路从而产生振动。
[0026]优选的方案如图1、3中,所述的液囊层11表面设有织物层或植绒层。由此结构,便于透气排湿。
[0027]优选的方案如图1中,所述的床体1分为头枕部17和身体部18。由此结构,便于布置更适合早产儿的液囊层11和气囊层12位置。
[0028]优选的方案如图1中,所述的头枕部17的液囊层11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左侧、右侧、头顶和中部液囊层11,气囊层12也相应的布置。由此结构,便于相应变换早产儿头部的位置,也利于使早产儿的头部形状更为圆滑。
[0029]优选的方案如图1中,所述的床体1采用透明材质,床体1置于具有透明顶部的底座2上,在底座2下方设有红外光源21。由此结构,便于使早产儿接收红外光的轻柔照射,促进生长。
[0030]在所述的床体1上方设有顶罩6。在顶罩6内设有通风装置、供氧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设置的通风装置用于提供洁净无菌的空气,温度控制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配合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使顶罩6内保持恒温恒湿。本例中的顶罩6采用正压气体密封,即在顶罩6设有独立的通风口用于排气,利用通风装置和/或供氧装置的气体压力,使顶罩6内的压力略高于外部的大气压力,从而使通风口只能排气不能进气,避免细菌或病毒污染。而当特殊的状况下通风装置和供氧装置停止工作,顶罩6内仍能通过通风口确保空气的流通,以确保安全。
[0031]在顶罩6上还设有便于密封的操作口,例如带有橡胶手套的操作口。
[0032]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在床体(1)的上层为液囊层(11),在液囊层(11)之下设有气囊层(12),所述的气囊层(12)至少为左、右两个独立的部分,独立的气囊层(12)分别通过电控阀(14)与储气罐(13 )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独立的气囊层(12)由多个气囊组成,位于外侧的气囊容积大于位于内侧的气囊容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的电控阀(14)为两路通道,一路为直通通道,另一路与储气罐(13)连通的一端为封闭,与气囊层(12)连通的一端为开放。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在床体(1)还设有振动垫(3),振动垫(3)通过管路与液体栗(4)连接,由液体栗(4)驱动液体在振动垫(3)内循环实现振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的液囊层(11)表面设有织物层或植绒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的床体(1)分为头枕部(17)和身体部(1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的头枕部(17)的液囊层(11)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左侧、右侧、头顶和中部液囊层(11),气囊层(12)也相应的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所述的床体(1)采用透明材质,床体(1)置于具有透明顶部的底座(2)上,在底座(2)下方设有红外光源(2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床体(1)上方设有顶罩(6)。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其特征是:在顶罩(6)内设有通风装置、供氧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专利摘要】一种新生儿护理床,在床体的上层为液囊层,在液囊层之下设有气囊层,所述的气囊层至少为左、右两个独立的部分,独立的气囊层分别通过电控阀与储气罐连通。所述独立的气囊层由多个气囊组成,位于外侧的气囊容积大于位于内侧的气囊容积。所述的电控阀为两路通道,一路为直通通道,另一路与储气罐连通的一端为封闭,与气囊层连通的一端为开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生儿护理床,通过设置的液囊层和气囊层的结构,其中液囊层利于自变形以符合早产儿的体位特点,并模拟母体内的效果,且液囊层独立密封,不易泄漏。由气囊层提供支撑,并通过控制装置,例如单片机或PLC控制电控阀的通断,从而控制气囊层的高度,从而实现定时自动更换早产儿体位的功能。
【IPC分类】A61G7/00, A61G7/05
【公开号】CN205041650
【申请号】CN201520805823
【发明人】王玉, 刘红菊, 张召艳, 何玲, 徐海燕
【申请人】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