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3093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艾灸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艾灸装置,是即使体积较小时也能较为稳固地贴合(例如,用不干胶贴合)在人体上的艾灸装置,从而使得使用过程中不必时刻用手扶持,提高治疗的便利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在高效利用艾草燃烧的热量的同时,尽量避免烫伤人体皮肤。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艾灸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内设有集热腔,底座的底部侧面具有侧孔,还设有至少部分位于集热腔内部的内孔。
【专利说明】
艾灸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艾灸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轻巧便携式的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通过点燃用艾草制成的艾炷、艾条等,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属于中医自然疗法的传承。中医认为,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可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0003]艾灸用具的种类有很多,最常见一种即为艾灸盒,例如,中国专利CN203483649U中公开了一种艾灸盒,其中部设有点燃艾草的空间,盒的侧面封闭便于手持,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孔,一侧用于排烟,另一侧则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将艾热传导至使用者的身体。
[0004]这样的艾灸盒具有内部空间大、连续使用时间长等优点,但是,该艾灸盒的体积略大(约为边长5-lOcm的长方体),这样的大小虽然不影响便携性,然而底部面积较大,无法精确的刺激穴位,很多热气被传导至穴位之外的身体位置,即浪费药物、又影响疗效。
[0005]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出现了体积更小的、锥体状的艾灸器,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791070U所介绍的那样,体积更为小巧,热量传导的方式也更为精准。但是,这样的艾灸器在体积过小时,内部容纳的艾草的量又变得有限,单次连续使用时间变短。
[0006]为了同时减小艾灸器的体积并提高单次使用时间,在上述锥体状艾灸器的基础上,人们将该锥体的顶部扩大,形成类似于圆台那样的形状,并将艾草条制成与圆台顶面尺寸相近的柱形(该柱形中部设有沿中轴线方向的散热孔),使用时将艾草条前部点燃后插入艾灸器,卡在艾灸器的顶部,艾灸器的中部即为散热腔,底部设有用于散热的直孔。
[0007]上述艾灸器成功解决了减小体积和提高单次使用时间的问题,但存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艾灸装置中的艾草条距离人体的距离过小或过大,容易造成热量利用效率不高或烫伤人体的问题;二是使用时总体重心过高,以及不容易与人体皮肤紧密贴合(例如,使用不干胶时),容易掉落问题。
[0008]本实用新型即是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而产生的。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锐意研讨,成功克服了上述的烫伤和掉落两个技术问题,从而使艾热传导更为精准,艾灸的疗效得到提高,使用过程也更加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体积较小时也能较为稳固地贴合(例如,用不干胶贴合)在人体上的艾灸装置,从而使得使用过程中不必时刻用手扶持,提高治疗的便利性。
[00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在高效利用艾草燃烧的热量的同时,尽量避免烫伤人体皮肤。
[001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艾灸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内设有集热腔,底座的底部侧面具有侧孔,还设有至少部分位于集热腔内部的内孔。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的侧面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倒仰视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的俯视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倒置时的立体图。
[0016]附图标记:
[0017]1.底座;2.集热腔;3.内孔;4.侧孔;5.底部边沿;6.侧孔延伸部;7.上部;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的制作材料并无特别限制,只要在艾草点燃的温度下不会产生化学变化即可,从轻便、易于成型以及耐热的角度出发,优选塑料制品。
[0019]下面结合附图1?4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0]为了便于叙述,关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时的方位的选取进行如下规定,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底部,是指艾灸装置在使用时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即附图中底部边沿5所处的位置,对应地,附图标记7所处的位置附近可被称为上部。该上部7可以起到防止艾条燃烧过程中,艾灰直接跌落到身体上,以免烫到身体或弄脏身体
[0021]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包括,底座I,其一般为圆台形,底座I内设有集热腔2,该集热腔可将热量从艾灸装置底部散至人体皮肤;此外,集热腔中可设有一些用于支撑艾草条的结构,例如,内孔3;该内孔3—般是一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例如,此时圆柱形的艾草条可以直接插入该内孔中)。该内孔3可以位于集热腔上方,或伸入集热腔内部,此时,底座I内部、内孔3的边缘外部的部分均可被视为集热腔2。
[0022]底座I,其内部(即集热腔2)可提供足够的容积以供艾草散热,使热气在与人体接触前有所缓冲,其被设计为圆台形时,自上而下的截面积由小变大,可以使得艾草散热更为均匀,且有利于重心降低,放置更稳固。
[0023]内孔3的主要作用是可供艾草条插入,内孔3底部设有边沿,用于防止艾草条随重力完全落下,起到支撑作用,内孔3为优选圆柱形或其他立体形态的孔,其长度和插入集热腔的深度均可以调节,其插入集热腔的深度越深,插入艾草条后的艾灸装置的重心越低,放置越位稳固,但此时艾草条底部燃烧的位置距离人体皮肤过近,容易烫伤人体。
[0024]进一步地,底座I的底部侧面具有侧孔4,以及底部边沿5,侧孔4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是普通的直孔,或者该侧孔的侧面可以呈L型,即该侧孔可从底座I的侧面一直延伸至底部边沿5上,形成侧孔延伸部6。
[0025]侧孔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多余的热量散出艾灸装置,此外L型侧孔的底部可以起到防滑作用,以及人体表面不平整时,其底部的延伸部可以为底面留出一定空间,方便气体的内外流通和在不平整的人体表面上的移动。
[002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虽然并不影响散热,但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还设有上部7和凹槽8,上部7可以呈圆台形,该圆台形的截面积可以底座I的截面积相同或相近。凹槽8可设在底部边沿5下方,从与人体贴合更紧密(例如,使用不干胶时)的点出发,其优选呈具有一定弯曲程度的弧形。
[0027]上部7可以方便握持,其大小和形状可以用以辅助调节艾灸装置的重心,凹槽8在底部可以起到防滑作用,以及,当将不干胶贴在艾灸装置底部边沿5下方以粘附在人体上时,设有凹槽后粘附的更为紧密,更不易落下。
[0028]本实用新型的艾灸装置的规格一般为2.5cmX 2.5cmX 2.5cm,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放大或缩小0.5?Icm左右;相比传统的艾灸盒,体积明显减小,底部边沿的宽度一般为0.5cm左右,如0.3?0.7cm,优选0.4?0.6 cm,更优选0.5cm。
[0029]侧孔4的规格和种类可以不同,例如,未延伸至底部边沿5的侧孔,即不具有侧孔延伸部6的侧孔4,其尺寸可以为边长0.2cm左右的方形、或直径0.2cm左右的圆形或半圆形等,上述的边长或直径的范围可选在0.1?0.4cm之间,优选0.15cm?0.3cm,更优选0.2cm?
0.25cm,对于具有侧孔延伸部6的侧孔4而言,其尺寸可以大于不具有侧孔延伸部6的侧孔4。此外,具有侧孔延伸部6时,上述尺寸是指侧孔在底座I的侧壁上的、不含侧孔延伸部6的大小。进一步地,具有侧孔延伸部6时,侧孔延伸部6可以与侧孔4本身的大小相同。散热孔的大小也可根据艾草种类、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进一步调节。
[0030]侧孔4的总数量优选10个左右,例如4?16个,优选6?12个,更优选6?10个,最优选8个,优选其中一半数量左右的,例如4个侧孔4具有侧孔延伸部6,优选具有和不具有侧孔延伸部6的侧孔4间隔分布。
[0031 ]内孔3的直径一般为0.5?Icm,优选0.6?0.8cm,更优选0.7cm,最优选艾草条可以刚好插入的大小。当然,内孔3也可为方形或其他形状,上述尺寸也可指代边长,例如正方形内孔的边长。内孔3优选圆形。内孔3底部设有宽度0.1?0.2cm的边沿,用以支撑艾草条,防止其坠落。
[0032]内孔3优选部分插入集热腔,此时可以使艾灸装置的总高度减小,节约体积并降低重心。从艾草条的热量不易烫到人体的角度来说,内孔3的底部距离艾灸装置自身的底部的距离可保持在I?1.5cm,优选1.2?1.5cm。
[0033]集热腔2的高度可以根据艾草燃烧的热量,以及散热孔的散热速度进行调节,但一般为I.5?2cm。
[0034]凹槽8的宽度约为0.2cm,单个凹槽的长度优选不超过底部边沿的1/3,更优选不超过1/4,更优选不超过1/5,优选凹槽8与侧孔延伸部6在底部边沿上间隔分布。此时若使用不干胶将艾灸装置贴合在人体上时,此种分布容易使得贴合更为紧密。
【主权项】
1.一种艾灸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内设有集热腔,底座的底部侧面具有侧孔,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至少部分位于集热腔内部的内孔 底座具有底部边沿,至少部分侧孔具有延伸至所述底部边沿的侧孔延伸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内孔底部设有直径0.1?0.2cm的边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边沿下方设有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呈具有一定弯曲程度的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内孔的底部距离艾灸装置自身的底部的距离保持在I?1.5cm。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底部边沿的宽度为0.4?0.6cm。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侧孔的直径为0.1?0.3cm。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内孔的直径为0.6?0.8cm。
【文档编号】A61H39/06GK205411635SQ201520981440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7日
【发明人】曹鹏飞
【申请人】曹鹏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