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缝合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0952阅读:2236来源:国知局
血管缝合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管缝合线,包括缝合线,在所述缝合线的两端连接有手术缝合针,在缝合线外涂有一层可吸收的涂层,所述涂层的外径自缝合线的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在吻合血管时,因涂层的存在,最先通过血管壁的手术缝合针针尾以及缝合线较细,而后来通过血管壁的缝合线直径逐渐增粗,可将缝合线牵拉所致的针眼与缝合线之间的间隙填满,因此可避免吻合后针眼出血,反复修补吻合口的问题。
【专利说明】
血管缝合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血管缝合线,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使用的血管缝合线大多为双针缝合线,根据缝合线粗细分为不同型号。但无论何种型号,在同一根缝合线上,其直径大小是固定且均匀的,即所谓的“直通型”。在临床应用中,此类缝合线缝合血管,特别是缝合人工血管等脆性较大的材料时,经缝合线的牵扯作用,针眼会松动,与缝合线形成间隙,针眼比较容易出血,有时经针眼出血的量比较大。临床上的处理往往是反复缝合或者在血管吻合口周围喷洒生物胶。反复缝合易导致血栓形成,喷洒生物胶可能会导致周围组织重度粘连。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血管缝合线,通过在缝合线外涂一层外径自缝合线的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的涂层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避免血管缝合后针眼出血,反复修补吻合口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血管缝合线,包括缝合线,在所述缝合线的两端连接有手术缝合针,在缝合线外涂有一层可吸收的涂层,所述涂层的外径自缝合线的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
[0005]进一步地,所述涂层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的比值为1:1.5?1:2。
[0006]进一步地,所述涂层由丙交脂和乙交脂共聚物的混合剂加上硬脂酸钙所制成。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血管缝合线,包括缝合线,在所述缝合线的两端连接有手术缝合针,在缝合线外涂有一层可吸收的涂层,所述涂层的外径自缝合线的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在吻合血管时,因涂层的存在,最先通过血管壁的手术缝合针针尾以及缝合线较细,而后来通过血管壁的缝合线直径逐渐增粗,可将缝合线牵拉所致的针眼与缝合线之间的间隙填满,因此可避免吻合后针眼出血,反复修补吻合口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1]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血管缝合线,包括缝合线I,在所述缝合线I的两端连接有手术缝合针2,在缝合线I外涂有一层可吸收的涂层3,所述涂层3的外径自缝合线的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且涂层3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的比值为1:1.5?1:2。所述涂层3由丙交脂和乙交脂共聚物的混合剂加上硬脂酸钙所制成,具有显著的可吸收性、粘附性及不致剥脱的润滑性。在吻合血管时,因涂层的存在,最先通过血管壁的手术缝合针针尾以及缝合线较细,而后来通过血管壁的缝合线直径逐渐增粗,可将缝合线牵拉所致的针眼与缝合线之间的间隙填满,因此可避免吻合后针眼出血,反复修补吻合口的问题。
[001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13]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血管缝合线,包括缝合线(I),在所述缝合线(I)的两端连接有手术缝合针(2),其特征在于:在缝合线(I)外涂有一层可吸收的涂层(3),所述涂层(3)的外径自缝合线的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3)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的比值为1:1.5?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3)由丙交脂和乙交脂共聚物的混合剂加上硬脂酸钙所制成。
【文档编号】A61B17/04GK205493911SQ201620215567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1日
【发明人】蓝翔, 曾玮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