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5547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包括总吸管,总吸管上贯连有软质的连接管,连接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鼻吸管和口吸管,在鼻吸管和口吸管的端部以及侧面上均分布有顶吸孔和侧吸孔。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的吸痰管结构,能采用不同的吸痰管对鼻腔和口腔气道分别进行吸痰,卫生方便,避免了交叉污染;分别针对鼻腔和口腔气道结构设计了不同的吸痰管,使吸痰的效果更好;吸痰管为一次性产品,为可拆卸结构,使用后进行更换,安全卫生;负压抽吸力度大小可调节,可随意切换吸痰位置。
【专利说明】
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道护理辅助用具,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背景技术】
[0002]吸痰是通过鼻腔、口腔通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室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昏迷病患、痰液多且有室息可能的病患、需气管内给药,注入造影剂或稀释痰液的病患等。
[0003]在进行吸痰时,需要用到负压设备和吸痰管。负压设备是一个可以产生强大负压的装置,其中设置有收集腔。吸痰时,将吸痰管伸入到患者的鼻腔或口腔气道中,启动负压装置,痰液在负压吸力的作用下经过吸痰管被吸入到收集腔中。
[0004]目前的吸痰管在使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前的吸痰管为单根管,在同一个患者使用时,有时需要交替式经过鼻腔、口腔气道进行痰液的抽吸,然而这样操作非常不卫生,切换过程中清理也比较麻烦,同时会给患者带来感官和心理上的不舒适感。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可以分别对鼻腔、口腔气道进行痰液的抽取,避免交叉污染,且吸引力度可控。
[0006]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包括总吸管,总吸管上贯连有软质的连接管,连接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鼻吸管和口吸管,在鼻吸管和口吸管的顶端部以及侧面上均分布有顶吸孔和侧吸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鼻吸管和口吸管的端部为钝圆形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鼻吸管比口吸管长,而口吸管比鼻吸管粗。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口吸管的底端贯连有直径比口吸管小的对接管,所述的鼻吸管的下端以及对接管分别与所述的连接管两端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鼻吸管底端贯连有直径小于鼻吸管的插管,插管插入所述的连接管的端部,在连接管端部中设置有卡环。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鼻吸管底端外壁上对称设置有弹片,弹片上开设有卡口,在连接管端部外壁上设置有与卡口配合的卡块。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鼻吸管、口吸管与连接管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调节阀。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调节阀包括间隔设置在连接管内部的上挡片和下挡片,上挡片和下挡片上均开设有通孔,上挡片和下挡片之间装配有带有中心孔的转球,穿过连接管的侧壁设置有与转球连接的旋钮。
[00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6]1.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的吸痰管结构,能采用不同的吸痰管对鼻腔和口腔气道分别进行吸痰,卫生方便,避免了交叉污染;
[0017]2.分别针对鼻腔和口腔气道结构设计了不同的吸痰管,使吸痰的效果更好;
[0018]3.吸痰管为一次性产品,为可拆卸结构,使用后进行更换,安全卫生;[〇〇19]4.负压抽吸力度大小可调节,可随意切换吸痰位置。【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不意图;[0021 ]图2为连接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〇〇22]图3为鼻吸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a)为调节阀打开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4(b)为调节阀关闭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号代表:1 一口吸管,2—对接管,3—卡块,4一调节阀,41 一上挡片,42—通孔,43—旋钮,44 一转球,45—下挡片,46—中心孔,5—总吸管,6—连接管,7—鼻吸管,8— 顶吸孔,9一侧吸孔,10—插管,11一弹片,12—卡口,13—卡环。【具体实施方式】
[0026]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 包括总吸管5,总吸管5上贯连有软质的连接管6,连接管6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鼻吸管7和口吸管1,在鼻吸管7和口吸管1的顶端部以及侧面上均分布有顶吸孔8和侧吸孔9。
[0027]本实用新型的吸痰管为分体式结构,即吸痰管采用两个管体,分别对鼻腔和口腔气道进行痰液的吸引,二者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依次进行。采用这样的吸引方式,与鼻腔、 口腔接触的管体是分开的,这就避免了交叉污染。本方案中在于负压机连接的总吸管5的端部设置了软质的连接管6,连接管6上贯连鼻吸管7和口吸管1。连接管6为软管,这样口吸管1 和鼻吸管7之间可以相对分开,相互不影响。鼻吸管7的端部和侧面上分别有顶吸孔8和侧吸孔9,顶吸孔8设置一个,侧吸孔9可以设置多个,这样能充分地吸取气道、鼻腔中的粘液。口吸管1上的顶吸孔8和侧吸孔9与鼻吸管7布置相同。
[0028]如图1所示,可看到鼻吸管7和口吸管1的端部为钝圆形结构;钝圆形结构是指鼻吸管7和口吸管1的端部为球面状的,这样的结构有利有管体在口腔、鼻腔内部进行和与内部结构接触,不会对内部组织造成损伤。鼻吸管7比口吸管1长,而口吸管1比鼻吸管7粗;这是考虑到鼻腔与口腔生理结构差异而设置的。
[0029]在口吸管1的底端贯连有直径比口吸管1小的对接管2,所述的鼻吸管7的下端以及对接管2分别与所述的连接管6两端连接。口吸管1由于直径大,而又作为一次性产品,需要考虑通用性和连接的方便性。为此设置了对接管2,对接管2与连接管6的管径相仿,对接管2 的设置能方便对接。
[0030]关于鼻吸管7、口吸管1与连接管6的具体连接方式,以鼻吸管7为例,如图2、图3所示:
[0031]鼻吸管7底端贯连有直径小于鼻吸管7的插管10,插管10插入所述的连接管6的端部,在连接管6端部中设置有卡环13。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性,鼻吸管7与连接管6是采用插拔的形式连接的。具体的,鼻吸管7的末端有插管10,插管10直径较小,可以插入到连接管6内部。连接管6的内部有卡环13,卡环13为绕着连接管6内壁设置的一圈结构,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可以使插管10更紧密地固定在连接管6内部。
[0032]为了对连接处进行加固,鼻吸管7底端外壁上对称设置有弹片11,弹片11上开设有卡口 12,在连接管6端部外壁上设置有与卡口 12配合的卡块3。弹片11可以设置为弧形片,与鼻吸管7的外部形状相适应,贴合度更好。当鼻吸管7和连接管6对接好之后,卡块3也卡在了卡口 12中,由此可保证连接紧密。当鼻吸管7使用完毕后,先扳开弹片11,使卡口 12与卡块3 脱离,再拔下鼻吸管7即可。口吸管1与连接管6的连接形式与鼻吸管7相同,不同的是口吸管 1的插管10和弹片11是设置在对接管2上的。
[0033]如图1、图3、图4(a)和图4(b)所示,在吸痰时需要分别吸引,为此本方案中鼻吸管 7、口吸管1与连接管6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调节阀4;调节阀4不仅可以关闭其所在的管体,还能够调节负压吸引的力度,以更满足实际吸引的需求。[〇〇34] 一种调节阀4的结构如图4所示,调节阀4包括间隔设置在连接管6内部的上挡片41 和下挡片45,上挡片41和下挡片45上均开设有通孔42,上挡片41和下挡片45之间装配有带有中心孔46的转球44,穿过连接管6的侧壁设置有与转球44连接的旋钮43。转球44在受到旋钮43控制在腔体中旋转,当转球44的中心孔46与通孔42错开时,连接管6内部通道被暂时阻闭,与该端连接管6连接的吸引管暂时不吸引,处于关闭状态;而当中心孔46与通孔42对接后,内部气流可以通过中心孔46、通孔42,此时可以进行吸痰操作。稍微错开中心孔46和通孔42,根据错开的程度可以调节吸引的力度。
【主权项】
1.一种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包括总吸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总吸管(5)上贯连有软 质的连接管(6),连接管(6)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鼻吸管(7)和口吸管(1),在鼻吸管 (7)和口吸管(1)的顶端部以及侧面上均分布有顶吸孔(8)和侧吸孔(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鼻吸管(7)和口吸管(1) 的端部为钝圆形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鼻吸管(7)比口吸管(1) 长,而口吸管(1)比鼻吸管(7)粗。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口吸管(1)的底端贯连 有直径比口吸管(1)小的对接管(2),所述的鼻吸管(7)的下端以及对接管(2)分别与所述的 连接管(6)两端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鼻吸管(7)底端贯连有 直径小于鼻吸管(7)的插管(10),插管(10)插入所述的连接管(6)的端部,在连接管(6)端部 中设置有卡环(1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鼻吸管(7)底端外壁上 对称设置有弹片(11 ),弹片(11)上开设有卡口( 12),在连接管(6)端部外壁上设置有与卡口 (12)配合的卡块(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鼻吸管(7)、口吸管(1) 与连接管(6)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调节阀(4)。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体式双头吸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阀(4)包括间隔设 置在连接管(6)内部的上挡片(41)和下挡片(45),上挡片(41)和下挡片(45)上均开设有通 孔(42),上挡片(41)和下挡片(45)之间装配有带有中心孔(46)的转球(44),穿过连接管(6) 的侧壁设置有与转球(44)连接的旋钮(43)。
【文档编号】A61M25/14GK205612858SQ201620206504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7日
【发明人】殷勤, 贾蓉, 支福娜, 何洋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