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37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利用热开水冲泡茶叶制取茶水喝。
背景技术
现行人们制取茶水喝,多使用茶壶及其杯子。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用热开水冲泡,然后再从茶壶中倒出到杯子内饮用。此外,还有应用陶瓷杯的,其方法是将茶叶直接丢入杯体中浸泡,盖上或不盖上杯盖,进而直接喝同一杯体内的茶水。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久泡不仅味浓、苦而且很多对人体不利的有毒物质也被浸泡了出来。使用上述茶壶或杯子制取的茶水,由于茶叶始终在容器的底部,其最后茶水所泡制的时间取决于最初加入热开水量完全被消耗完的时间。习惯上,人们总是断断续续地喝茶,一般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把倒入的开水全部喝完,所以人们最后喝到的常是久泡的茶水,对自身健康不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顺应人们喝茶习惯情况下最后茶水非久泡的泡喝两用的茶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这样达到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其特征是由杯体、茶叶容器、杯盖组成;茶叶容器又由外筒及其用结合环相固定的内置硬网兜组成,外筒上、下端分别同杯盖、杯体用螺纹相配接;内置硬网兜只占外筒内部空腔的部分空间,其长度伸到杯体内;杯盖具有一定量的倒置容积。
上述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其特征还在于结合环内侧均匀分布着若干硬网兜挂齿。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加开水判断水位方便,只需从外筒内部未占据空间向杯体内观察即可;2、喝水方便,将带盖的茶叶容器旋下倒放在桌子上即可。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图中1是杯盖3是外筒5是杯体7是外筒内部未占据空间9是硬网兜11是结合环图2是图1的A向图图中7是外筒内部未占据空间 9是硬网兜 11是结合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包括一只茶叶容器,它由外筒(3)及其内通过结合环(11)固定的硬网兜(9)组成。外筒(3)上端同杯盖(1)螺纹连接,下端同杯体(5)螺纹连接。硬网兜(9)伸到杯体(5)内,在外筒(3)内只占据部分空间;其它未占据空间起一个视窗作用,使用者可通过它观察倒入杯体(5)内水的水位。杯盖(1)倒放时可盛一定量的水,此容积就是倒置容积,其作用是用于接纳与之相连的茶叶容器倒放时从湿茶叶中滴淋下的茶水。“一定量”以滴淋量不会从杯盖(1)内溢出为准。
使用时,打开盖(1)将少量干茶叶放入硬网兜(9)内,再把开水从兜(9)内倒入,倒入量以不超过杯体口为宜。最后盖上盖(1)。喝茶时,将杯盖(1)连同茶叶容器从杯体(5)上旋下,倒置在桌子上;不喝时,则盖上。依照人们断断续续喝茶的习惯,当他把茶水喝到合上茶叶容器水位在硬网兜(9)之下时,再盖上时杯体内的茶水便停止了对茶叶进一步的浸泡。因此,结合环(11)相对于外筒(3)的位置不变时,通过改变硬网兜(9)同结合环(11)的结合位置,就可以改变浸水位的深浅。为此,只需要将硬网兜(9)向上或向下移动并把同一水平面内的若干网孔套在结合环(11)内侧的挂齿上固定即可。
相同的道理,为了进一步根据个人的间歇喝茶的习惯来控制泡茶时间的长短,结合环(11)在外筒(3)内的位置可以分级可调。处于最高位时,网(9)中的茶叶浸入杯体(5)内的水位就最浅,使用者喝掉这部分茶水所用的时间也就最短。最低位时,则最长。为此,只需把外筒(3)内表面制成软塑阶梯环状,各阶梯用于卡紧结合环(11)。
权利要求1.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其特征是由杯体(5)、茶叶容器、杯盖(1)组成;茶叶容器又由外筒(3)及其用结合环(11)相固定的内置硬网兜(9)组成,外筒上、下端分别同杯盖(1)、杯体(5)用螺纹相配接;内置硬网兜(9)只占外筒(3)内部空腔的部分空间,其长度伸到杯体(5)内;杯盖(1)具有一定量的倒置容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其特征还在于结合环(11)内侧均匀分布着若干硬网兜(9)挂齿。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其特征是外筒(3)内表面制成软塑阶梯环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喝两用的茶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利用热开水冲泡茶叶制取茶水喝。它由杯体、茶叶容器、杯盖组成;茶叶容器又由外筒及其用结合环相固定的内置硬网兜组成,外筒上、下端分别同杯盖、杯体用螺纹相配接;内置硬网兜只占外筒内部空腔的部分空间,其长度伸到杯体内;杯盖具有一定量的倒置容积。具有加开水判断水位方便,喝水方便的特点。
文档编号A47G19/22GK2728344SQ20042007683
公开日2005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9日
发明者郑礼英 申请人:郑礼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