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63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锅具,尤其是一种用 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
背景技术
时下,电磁炉已是日常家居的常用品,由于其加热不产生明火而被首 选为火锅用炉,这就是说利用摆在饭桌上的电磁炉来为锅具加热进行火锅 烹调己经很受人们的喜爱。而对于加热面板呈凸突状的电磁炉来说,现有 技术中的锅具摆放其上进行加热烹调时却存在如下缺陷 一是锅具呈平底 (电磁炉加热的最佳要求)状,容易滑落使锅具产生倾泄而发生烫伤意外; 二是局限于锅把手或籍由垫物包裹锅具上缘后抓握提携、移放,既不方便 又易烫伤;三是用餐时手臂(特别是小孩子) 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发烫的锅 具而被烫、灼伤。对此,确有对上述这些缺陷加以改进的必要。发明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便携防烫锅,达到放在 炉具上既不会滑落且能防烫、方便提携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即本实用新型包 括可适用电磁炉上加热的锅体和套接在锅体外的锅套,所述锅套底部搂 空,与所述锅体套接叠合时仅包裹住锅体壁。所述锅套形状相似并略大于锅体。所述锅套内壁均匀设有若干凸肋条。
所述锅套的底缘略低于锅体底壁而使得套接叠合后形成凹底状。
所述锅套的底缘均匀设有通孔。
所述锅套由耐热塑料注制而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使用时锅 体壁被锅套所包裹而不裸露,避免了触碰烫、灼伤的隐患。第二由于锅体 套接在锅套中,受锅套肋条的阻隔而大大减少了锅套与锅体的直接接触面 积,肋条间的空气热流又可通过设置在锅套底缘的通孔与外界空气进行对 流,这样就能确保锅套不发烫,所以提携移放时只需抓握锅套即可,十分 方便。第三,由于锅套的底缘略低于锅体底壁,使用时两者套接叠合后底 部就形成凹底状, 一方面加热时与电磁炉具的凸面状形成套合,有效地防止锅体滑落而发生烫伤意外;另一方面,移放桌面时可籍由锅套的底缘而阻隔高热锅体底面与桌面接触,省却常用的隔热垫,实用实惠。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是图1所示锅套的俯视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时与电磁炉形成凹凸套合时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可适用电磁炉上加热的锅体1 和套接在锅体外的锅套2,所述锅套2底部搂空,所述锅套2形状木&似并略 大于锅体1,与所述锅体1套接叠合时仅包裹住锅体壁。为了阻隔锅体1的 热传导到锅套2,故在锅套2内壁均匀设有若干凸肋条3以隔开锅套2与锅 体1的接触,大大地减少了锅套2与锅体1的直接接触面积,再者肋条3
间的空气热流又可通过设置在锅套2底缘的通孔4与外界空气进行对流, 这样就能确保锅套2不发烫而方便提携移放时的抓握。另外,如图3所示 实施例中,所述锅套2的底缘5略低于锅体1底壁而使得二者相套接叠合 后形成凹底状,使用时与电磁炉具的凸面状形成套合,从而得以防止锅体l 从电磁炉的面板上滑落而发生烫伤意外。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功能,由于所述锅套2的底缘5略低于锅 体1底壁而使得二者相套接叠合后形成凹底状,这样烹调完毕后需将锅体1 移放桌面时可籍由锅套2的底缘5而阻隔高热锅体1底面与桌面接触,省 却常用的隔热垫。既实用又方便。
权利要求1、 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包括可适用电磁炉上加热的锅体和 套接在锅体外的锅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套底部搂空,与所述锅体套接叠 合时仅包裹住锅体壁。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 锅套形状相似并略大于锅体。
3、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其特征在于所 述锅套内壁均匀设有若干凸肋条。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套的底缘略低于锅体底壁而使得套接叠合后形成凹底状。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 锅套的底缘均匀设有通孔。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所述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其特 征在于所述锅套由耐热塑料注制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磁炉具的防烫锅;包括可适用电磁炉上加热的锅体和套接在锅体外的锅套,所述锅套底部空,与所述锅体套接叠合时仅包裹住锅体壁;套接叠合后放在电磁炉具上加热使用时锅体既不会滑落且具防烫、方便提携等优点。
文档编号A47J36/00GK201019492SQ20062015503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5日
发明者陈梓平 申请人:陈梓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