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5059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畚箕与扫把的结合结构,其是凭借畚箕握柄顶端套设 一具夹座的组接套,并在扫把的握把适当处设置有套体及突伸的卡勾,而能在 扫把与畚箕不使用时,将扫把与畚箕结合在一起,或利用吊挂方式勾挂在一起, 简单方便且能防止扫把滑落或倾倒。
背景技术
现有的畚斗与扫把的结合装置,如图l所示,所述的畚斗l设有一承起斗 10,位于承起斗IO后侧中央处设置有一握柄11,所述的握柄11顶端套设有一 夹头12,并在夹头12的侧边延伸一具夹口 130的夹座13,凭借所述的夹座13 可将扫把14的握杆15置入夹持。但是,所述的夹座13仅设夹口 130,并无任 何可导引握杆15置入的构造,因此握杆15由夹口 130置入夹座13时,容易产 生滑动较无法顺利进入,且所述的夹座13经多次挤压撑开夹持握杆15,也容易 促夹座弹性疲劳而无法夹紧,甚至断裂而不能使用。所以现有畚斗与扫把的结 合装置使用上并未尽理想,共可归纳如下的缺失(一)结合不易因夹座13只开设夹口 130,而无导引装置,且夹口 130 的开口略小于握杆15,当握杆15置入夹座13时,必需施力顶推夹口 130使其 撑开,所以容易产生滑动,并不能很顺利的置入,较难完成结合扫把与畚斗在 一起的目的。(二 )无法夹紧所述的夹座13可夹紧握杆15是因夹座13的内径较握杆 15为小,但握杆15经多次的挤压撑开夹座13,促使夹座13弹性疲乏,使其内 径变大无法回复,因此置入的扫把14即无受夹持力量,因而产生下滑或脱落。(三)刷毛变形传统扫把14的放置,都是直接将扫把贴靠在墙边,并使 刷毛贴抵在地面,因此容易变形,而现有的结合装置,在使用一时间后,因夹 座13缺乏夹持力量,则扫把会下滑令刷毛贴抵在承起斗IO或地面上,并受扫 把本身重量压掣,会使刷毛弯折变形,而不利于清扫。实用新型设计人是专门从事在卫生用品的制造贩卖工作,深知传统畚箕与 扫把的结合方式并不能符合理想,于是乃积极研究改革,并凭借本身的专业及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潜心苦思改革之道,终于在历经数次的试验修正与改进后 首创出本实用新型。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畚箕与扫 把的结合构造,解决现有技术结合不易、无法夹紧、刷毛变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扫把,扫把上 端处固设有一个套体,且套体周环形成有数个卡勾; 一畚箕,是由相互连接的 握杆与承起部所组成,所述的握杆上端设有一组接套,并在组接套侧边或后端 形成有一夹座,组接套并延伸有一把手,所述的把手的顶端面开设有数个组接 槽,以供所述的卡勾嵌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釆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当 扫把与畚箕不使用时,可将扫把的握杆置入在畚箕顶端的组接套的夹座内,或 是利用扫把上的套体所突伸的卡勾直接勾挂在组接套前端所开设的组接槽中, 不仅可以快速的将畚箕与扫把组接在一起,且能防止扫把倾倒滑落。


图1所示是现有畚箕与扫把组合的立体图;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扫把与畚箕吊挂的示意图;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扫把与畚箕吊挂的另一示意图;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扫把与畚箕卡掣结合的示意图;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畚箕结合刮屑器的示意图;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刮屑器卡掣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畚箕1;承起斗10;握柄11;夹头12;夹座13;夹口 130; 扫把14;握杆15;扫把2;刷毛21;套体22;卡勾221;握把23;畚箕3;承 起部31;斜度311;握杆32;组接套33;把手331;夹座34;组接槽332;凹弧面333;导引片341;开口 340;卡掣条342;卡掣槽310;刮屑器35;基座 351;凸齿352;滑块353;卡掣块354。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2,是本实用新型组合的侧视图,主要是由扫把2与畚箕3 所组成,所述的扫把2的底端是刷毛21,顶端套入有一套体22至适当位置固定, 所述的套体22并向下突伸有数卡勾221,再在顶端套塞有一握把23;至于,畚 箕3主要是由一承起部31, —握杆32、 一组接套33及刮屑器35所组成,所述 的承起部31与握杆32固接后,是使握杆32与承起部31的垂直线呈5度的内 倾斜状,而组接套33是套固在握杆32顶端,其一端形成有一夹座34,且所述 的组接套33是弯折形成有一把手331,并在把手331顶端面开设有数组接槽332 (图中未显示)。有关此部份的构造,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所述的套体22是 先行由扫把2顶端置入,并固定在适当位置,然后将握把23套入;而组接套33 由畚箕3的握杆32顶端套入固定,其侧边一体成形有一夹座34,上端则弯折成 一4巴手331,且在顶端面的前方及两侧开i殳有凄t组接槽332,并在4巴手331的端 边处形成一凹弧面333。使用时, 一般都是一手握住扫把2的握把23,另一手抓住畚箕3顶端的把 手331,利用扫把2下方的刷毛21将脏污扫入畚箕3的承起部31内,完成清扫 的工作。当不使用时,则仅需将扫把2上方套体22的任一卡勾221,吊挂在畚 箕3顶端的组接套33上的任一组接槽332 (配合参阅图4、图5所示),即可 将扫把2与畚箕3结合在一起共同放置收藏,且借着畚箕3的握杆32是与承起 部31的垂直线呈5度的倾斜状,又扫把2吊挂后也与承起部31呈3度的倾斜, 恰能将扫把2稳固的支撑与握杆32平衡,而不会造成倾倒的情形发生。再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的组接头33弯折的把手331端边是形成有一凹弧 面333,当扫把2吊挂后,能与凹弧面333贴合,具有更稳固的功效,确实能防 止扫把2掉落。而端边延伸的夹座34,是当须搬运移动时,能利用夹座34将扫 把2与畚箕3紧密结合,其是在夹座34设一开口 340,且由开口 340向两侧延 伸有导引片341,并在夹座内环壁上设有数条卡掣条342,当压掣扫把2置入时, 借着导引片341方便于扫把2推置入夹座34内,并凭借内环壁面设置的卡掣条 342而能稳固夹持,确保扫把2不会脱落或下滑。另本实用新型在畚箕3上可设置扫把2的刮屑器结构(如图7所示),所述的畚箕3的承起部31顶面二侧是开设有卡掣槽310,而刮屑器35主要具有一 基座351,上端设有数凸齿352,并倾斜有一适当角度,位于基座351底端是设 有一滑块353及卡掣块354 (配合参阅图8所示),使刮屑器35能由畚箕3的 卡掣槽310置入并卡掣定位。该卡掣槽310是配合卡掣块354设置,其两端向 内形成有一斜度311,而在滑块353两侧也刻意倾斜有一斜度,使上端形成一类 似喇叭口,并比刮屑器35底端的卡掣块354宽,方便刮屑器35置入,且因为 卡掣块354的宽度略大于卡掣槽310底端的宽度,因此卡掣块354穿过底端时, 会受压掣内缩以滑过卡掣槽310底端,穿过后压掣力即消失,而能回复原状并 卡掣于卡掣槽310底端;退出时则将刮屑器35底端两侧的卡掣块354向内压掣, 即可令卡掣块354脱离卡掣槽310底端,而能将刮屑器35取出,达到方便装卸 的目的,且当刮屑器35固定在卡掣槽310中时,能凭借基座351上的凸齿352, 将扫把2的刷毛21在凸齿3 52上刮梳,利用凸齿3 52倾斜的角度将刷毛21上 的毛发或脏污去除,达到清除梳整的功效。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 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扫把,扫把上端处固设有一个套体,且套体周环形成有数个卡勾;一畚箕,是由相互连接的握杆与承起部所组成,所述的握杆上端设有一组接套,并在组接套侧边或后端形成有一夹座,组接套并延伸有一把手,所述的把手的顶端面开设有数个组接槽,以供所述的卡勾嵌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畚箕握杆与承起部的垂直线是呈5度的倾斜。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扫把吊挂后与承起部的垂直线是呈3度的倾斜。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把手的端边形成有一凹弧面,供与吊挂后的扫把贴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夹座形成有一开口,且开口两侧延伸有导引片。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畚箕 的承起部顶面二侧开设有卡掣槽,可供一刮屑器置入结合定位,且所述的刮屑 器顶端是形成有数个具预定倾斜角度的凸齿。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刮屑器底端是设有一滑块及卡掣块,以供与所述的卡擎槽卡掣定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改良的畚箕与扫把的结合构造,具有一扫把,扫把上端处固设有一个套体,且套体周环形成有数个卡勾;一畚箕,是由相互连接的握杆与承起部所组成,所述的握杆上端设有一组接套,并在组接套侧边或后端形成有一夹座,组接套并延伸有一把手,所述的把手的顶端面开设有数个组接槽,以供所述的卡勾嵌入。当扫把与畚箕不使用时,可将扫把的握捍置入在畚箕顶端的组接套的夹座内,或利用扫把上的套体的卡勾直接勾挂在组接套前端所开设的组接槽中,得以方便迅速的将畚箕与扫把组接在一起,且能防止扫把倾倒滑落。
文档编号A47L13/52GK201101496SQ200720305859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2日
发明者陆宝驎 申请人:陆宝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