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用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65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学习用筷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学习用筷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筷子,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帮助学习者熟练掌握筷子 使用方法的学习用筷子。
背景技术
筷子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餐具,它巧妙地应用了物理学杠杆原理,具有挑、 拔、夹、拌、扒等多种功能,使用方便,价廉物美。但使用筷子需要手的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必 须用力得当和手指协调,才能夹起食物送入口中。但小孩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且很多成年人 因为小时候未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始终保持错误的使用方法;同时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全球 化,很多外国人也想学习使用筷子。因此提供一种方便学习如何使用筷子的学习用筷子,变 得十分必要,以便使用者能够尽快掌握正确的筷子使用方法。现有技术中出现了 一些专门用于供学习者学习用的筷子,如中国专利申请 “CN1953686A,筷子”中提供了一种带导向杆和枢转杆的筷子,使用时利用导向杆定位两筷 子上端之间的相对位置,利用枢转杆使得其中一根筷子可以绕另一根筷子转动,使得两筷 子的下端能够合拢或分离,实现夹起食物的功能。但使用这种筷子时主要是利用导向杆和 枢转杆来实现筷子之间的相互定位,当使用没有这种结构的普通筷子时,两筷子间的相互 定位仍然是依靠使用者手指的力道和手指间的配合动作,因此使用这种筷子,学习者并不 能熟练掌握手指的力道和相互间的配合动作,因而仍不能学会使用筷子。另外,中国专利申请CN2766697Y,具辅助功能的筷子中公开了一种在筷体上设置 供手指伸入的套环,学习者在使用时是利用套环来定位筷体,而不是直接利用手指来定位 筷体,因而在学习使用时并不能熟练掌握用手指来定位筷体,其效果不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用来学习的筷子不具有通用性,必须在学习时使用专门的 筷子,而这些专门筷子的使用与普通筷子的使用在手指力道、手指间的协调配合有所差异, 因而在利用这些专门筷子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后,并不能熟悉或掌握使用普通筷子时手指 的力道、手指定位在筷体上的位置或手指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其学习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专门用来学习使用筷子的方 法的专用筷子中存在学习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使学习者熟练掌握正确的筷子使 用方法的学习用筷子。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学习用筷子,包括第 一筷体和第二筷体,所述第一筷体中段设有无名指定位槽、拇指中节定位槽;所述无名指定 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筷体的后侧,所述拇指中节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筷体的前侧;所述 第二筷体上设有拇指首节定位槽、食指定位槽和中指定位槽;所述拇指首节定位槽设置在 所述第二筷体的前侧,所述食指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筷体的外侧,所述中指定位槽设置 在所述第二筷体的后侧。[0008]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所述中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体的中心 线向外侧倾斜10-70°。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所述中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体的中心 线向后侧倾斜5-30°。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所述食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体的 中心线向后侧倾斜5-30°,所述食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体的中心线向外侧倾斜 10-50°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所述第一筷体和第二筷体的顶端设有连接组 件,所述连接组件限制所述第一筷体和第二筷体在两筷体中心线所在平面内可转动。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枢轴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连 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一筷体顶端的第一连接套,所述 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二筷体顶端的第二连接套。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筷体上的食指定位 块,所述食指定位槽设置在所述食指定位块上。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筷体上的中指定位 块,所述中指定位槽设置在所述中指定位块上。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学习用筷子中,所述无名指定位槽、拇指中节定位槽、拇指首 节定位槽、食指定位槽和中指定位槽分别与无名指首节、拇指中节、拇指首节、食指首节和 中指首节的形状相匹配。正常使用普通筷子时,通常是靠拇指中节、无名指和虎口将第一筷体定位在手上, 即将第一筷体的后侧靠在虎口和无名指上而拇指中节压在第一筷体的前侧,且拇指中节位 于虎口和无名指之间,从而将第一筷体定位在手上。另外通过拇指首节、中指和食指将第二 筷体定位在手上,即将第二筷体的后侧靠在中指首节和食指末节上(具体为食指末节靠近 虎口 一端,即食指的末关节处),而将拇指首节压在第二筷体上,且拇指首节位于中指首节 和食指末节之间,使得第二筷体定位在手上。另外食指的首节扣在第二筷体的外侧,通过中 指向内弯曲,同时在中指向内弯曲的过程中拇指首节始终压紧在第二筷体的外侧,使得第 二筷体被中指拖动并随中指一同转动,进而使得第二筷体向第一筷体合拢,同时配合食指 用力向内弯曲,作用在第二筷体外侧,使得第二筷体产生向内侧的夹紧力,从而使得第二筷 体能够将食物压紧在第一筷体上,实现夹菜的功能。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学习用筷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筷体上设置拇指 中节定位槽和无名指定位槽,将第一筷体的后侧靠在无名指和虎口上并将无名指放置在无 名指定位槽内,再将拇指中节压在第一筷体前侧的拇指中节定位槽内,使得学习者能够迅 速、准确地将第一筷体定位在手上,并通过多次练习,熟悉拇指中节、无名指、虎口相对于第 一筷体的位置,以熟练掌握如何将第一筷体定位在手上。同时,通过在第二筷体上设置拇指 首节定位槽、食指定位槽和中指定位槽,将第二筷体的后侧靠在中指首节和食指末节之间 并将中指首节放置在中指定位槽内,再将拇指首节压紧在第二筷体前侧的拇指首节定位槽 内,将食指扣在第二筷体外侧的食指定位槽内,使得学习者熟练掌握食指、中指和拇指首节 相对于第二筷体的位置,从而迅速、准确地将第二筷体定位在手上,并通过多次联系而能够 熟练掌握如何将第二筷体定位在手上。学习者通过使用该学习用筷子,能够快速掌握各个
4手指相对于两筷体的位置关系,掌握如何将两筷体定位在手上,并且通过多次练习位于食 指定位槽内食指的弯曲和伸展的力度,熟练掌握筷子夹持力的大小并适时地松开筷子。学 习者使用该学习用筷子时各个手指相对于筷体的位置关系、夹持食物时所使用的力度、夹 持食物时各个手指的配合动作(主要是食指、中指和拇指首节的配合动作)与使用普通筷 子时的位置关系、力度均是一样的,从而使得学习者利用该学习用筷子就能准确掌握普通 筷子的使用方法。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学习用筷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la所示为图1的后视图;图lb所示为图1的左视图;图lc所示为图1的右视图;图Id所示为图1的俯视图;图le所示为图1的仰视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学习用筷子的爆炸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学习用筷子中两筷体打开时的使用状态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学习用筷子中两筷体合拢时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la、lb、lC、ld、le、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学习用筷子的优选实施例中, 包括第一筷体10和第二筷体20。其中,第一筷体10上设有无名指定位槽34、拇指中节定 位槽31b ;无名指定位槽34设置在第一筷体后侧13,拇指中节定位槽31b设置在第一筷体 前侧12。无名指定位槽34和拇指中节定位槽31b均设置在第一筷体的中段,可设置为半圆 槽形,也可设置为圆槽形无名指定位槽34的形状与学习者的无名指首节44a(见图3、4) 的形状相匹配,拇指中节定位槽31b的形状与学习者拇指中节41b (见图3、4)的形状相匹 配,以便学习者将无夕指44和拇指中节41b放入对应的定位槽内,拇指中节定位槽31b相 对于无名指定位槽34的距离根据学习者手掌大小和各个手指的长短进行设置,以便于学 习者的拇指中节41b可以将第一筷体10压紧在无名指44和虎口 45 (见图3、4)之间。具 体可设置不同规格的第一筷体10,其拇指中节定位槽31b和无名指定位槽34之间的距离不 同,以适用于具有不同大小手掌或不同长短手指的学习者使用。第二筷体20上设有拇指首节定位槽31a、食指定位槽32和中指定位槽33。其中, 拇指首节定位槽31a设置在第二筷体前侧22,食指定位槽32设置在第二筷体的外侧21,中 指定位槽33设置在第二筷体的后侧23。拇指首节定位槽31a、食指定位槽32和中指定位 槽33均可设置在第二筷体的中段,可设置为半圆槽形,也可设置为圆槽形;同样可设置拇 指首节定位槽31a、食指定位槽32、中指定位槽33的形状分别与学习者拇指首节41a、食指 首节42a、中指首节43a (见图3、4)的形状相匹配,以便学习者能将拇指41、食指42和中指 43放入对应的定位槽内。在第二筷体20上,食指定位槽32位于中指定位槽33和拇指首节 定位槽31a之间,中指定位槽33和拇指首节定位槽31a之间的相对距离同样可根据学习者
5手掌大小和各个手指的长短进行设置,以便于学习者的拇指首节41a可以将第二筷体20压 紧在中指首节43a和食指末节42c (见图3、4)之间。同样可设置不同规格的第二筷体,其 拇指首节定位槽31a和中指定位槽33之间的距离不同,以适用于具有不同大小手掌或不同 长短手指的学习者使用。而食指定位槽32在第二筷体上与中指定位槽33的相对距离同样 可根据学习者手掌大小和各个手指的长短进行设置,使得学习者在利用中指和拇指将第二 筷体定位在手上的同时还能将位于食指定位槽内的食指42(见图3、4)扣在第二筷体外侧 21,从而可利用食指42压紧在第二筷体外侧使得两筷体之间产生夹紧力。使用者在使用普通筷子时,为了将第二筷体定位在中指首节43a和食指末节42c 上,通常需要将中指首关节(图中未示出)向内弯曲,使得中指首节43a相对于第二筷体 20向外倾斜一定角度,从而使得第二筷体20能够可靠地架在中指首节的中间部位43a’而 不会滑动或滚动。因此,如图3、4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最好设置中指定位槽33相对 于第二筷体的中心线向第二筷体的外侧倾斜10°至70°的夹角,优选为45°,以方便学习 者能够掌握如何将第二筷体可靠地架在中指首节的中间部位43a’,以防止第二筷体滑动或 滚动。另外,由于第二筷体需要架设在中指首节43a和食指末节42c之间,则中指末节(图 中未示出)和第二筷体20之间还间隔着食指42,这使得中指43相对于第二筷体的中心线 向后侧倾斜一定角度,以便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中指能够灵活的弯曲或伸展。因此在本优 选实施例中,最好设置中指定位槽33相对第二筷体的中心线向第二筷体的后侧倾斜5°至 30°,优选为10°,以方便学习者能够掌握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如何弯曲或伸展中指。在使用普通筷子时,由于食指42需要扣在第二筷体的外侧,而第二筷体20架在食 指末节42c上,为了使得食指首节42a可以伸至第二筷体20外侧,则需要食指首关节(图 中未示出)和食指中关节(图中未示出)弯曲一定角度,使得食指首节42a相对第二筷体 20向外侧且向后侧倾斜一定角度,以便在使用筷子过程中食指42能够灵活的弯曲或伸展。 如图3、4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最好设置食指定位槽32相对于第二筷体的中心线向后 侧倾斜5°至30°,优选为10° ;并且同时设置食指定位槽32相对第二筷体中心线向外侧 倾斜10°至50°,优选为25°。在本优选实施例中,优选在第二筷体20上设有食指定位块52和中指定位块53, 上述的食指定位槽32、中指定位槽33分别设置在食指定位块52和中指定位块53上。为 了将食指定位块52套设在第二筷体20上,优选设置食指定位块52包括与第二筷体20中 段相匹配的食指套筒52a,使得食指定位块52套在第二筷体20上。可以设置食指套筒52a 和第二筷体20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以便将食指定位块52固定在第二筷体20中段。由于不同学习者的手掌大小和手指长短不相同,在使用筷子时,其食指弯曲的程 度也不一样。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最好设置食指套筒52a与第二筷体20中段之间的配合为 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使得食指定位块52可相对第二筷体20绕第二筷体的中心线转动,从 而可对食指定位块52在第二筷体上的周向位置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进一步地,为了防止食指定位块52沿第二筷体20上下滑动,优选在第二筷体中段 设置台阶轴24 (见图2),食指定位块的食指套筒52a与台阶轴24相配合,台阶轴24的长度 与食指套筒52a的高度相匹配,使得食指套筒52a正好套设在台阶轴24上,从而防止食指 定位块52在第二筷体20上滑动。也可将食指套筒52a设置为活动夹(图中未示出),该活 动夹可以夹紧在第二筷体的中段,既能防止食指定位块52在第二筷体20上滑动,又可对食指定位块52在第二筷体20上的周向位置进行微调。同样,为了将中指定位块套53设在第二筷体20上,同样可按照上述方式设置中指 定位块53包括与第二筷体20中段相匹配的中指套筒53a,使得中指定位块53套在第二筷 体20上。可以设置中指套筒53a和第二筷体20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以便将中指定位 块固定在第二筷体中段。也可像上述食指定位块一样设置中指套筒53a与第二筷体20中 段之间的配合为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使得中指定位块53可相对第二筷体20绕第二筷体 的中心线转动,从而可对中指定位块53在第二筷体20上的周向位置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 的学习者。同样产了防止中指定位块53沿第二筷体20上下滑动,可在第二筷体中段设置 另一个台阶轴,使得中指套筒与该台阶轴相配合,以防止中指定位块在第二筷体上滑动。优 选中指套筒53和食指套筒52与统一台阶轴24相配合,设置食指套筒52a与中指套筒53a 的高度之和与台阶轴24的长度与相匹配,使得中指套筒53a和食指套筒52a都正好套设在 该台阶轴24上,从而防止中指定位块53和食指定位块52在第二筷体20上滑动。同样也 可将中指套筒53a设置为可夹紧在第二筷体20中段的活动夹(图中未示出),既能防止中 指定位块53在第二筷体20上滑动,又可对中指定位块53在第二筷体20上的周向位置进 行微调。如图3、4所示,使用时,将第一筷体10放在无名指首节44a和虎口 45之间,其中 无名指首节44a放入无名指定位槽34内;再将拇指中节41b放入拇指中节定位槽31b内, 利用拇指中节41b将第一筷体10压紧在无名指首节44a和虎口 45之间。将第二筷体20 放在中指首节43a和食指末节42c之间,并利用食指首节42a扣在第二筷体外侧21,其中 中指首节43a放置在中指定位槽33中而食指首节42a放置在食指定位槽32内;再将拇指 首节41a放置在拇指首节定位槽31a内,利用拇指首节41a将第二筷体20定位在中指43 和食指42之间。需要夹起食物时,将食指首节42a向内扣,食指首节42a在第二筷体20上 产生从外向内的扣合力,使得第二筷体的底端向内侧转动,两筷体底端合拢,从而将食物夹 紧;需要放开食物时,将食指首节42a放松,作用在第二筷体上的扣合力消失,同时中指首 节43a向外侧伸展,拖动第二筷体底端向外侧转动,两筷体打开,从而放开食物。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筷体10和第二筷体20的顶端还设有连接组件60,该连接 组件60能够将第一筷体10和第二筷体20连接起来,防止初学者因不熟练而在学习过程中 将两筷体中的一根滑落。该连接组件60限制两筷体在两筷体中心线所在平面内可转动,从 而不妨碍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转动第二筷体。具体地,可设置该连接组件包括枢 轴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件61和第二连接件62,第一连接件61上设有第一连接套61a,第 一连接套61a能够套设在第一筷体顶端15 ;第二连接件62上设有第二连接套62a,第二连 接套62a能够套设在第二筷体顶端25。通过连接组件60能够将两筷体转动连接在一起,使 得两筷体能够绕连接组件的枢轴转动。当初学者熟练后可以将两筷体定位在手上时,可将 连接组件60取下,进一步掌握使用筷子时各个手指的配合动作极其力度。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筷体、第二筷体前侧、后侧、外侧、内侧均为两筷体的相对位 置关系。当两筷体合拢使用时,靠近手腕一侧的筷体为第一筷体,远离手腕一侧的筷体为第 二筷体;两筷体之间相对的一侧为各个筷体的内侧,两筷体之间相背的一侧为各个筷体的 外侧;两筷体靠近使用者的一侧为各个筷体的前侧,两筷体远离使用者的一侧为各个筷体 的后侧。[0039]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学习用筷子,包括第一筷体和第二筷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筷体上设有无名 指定位槽、拇指中节定位槽;所述无名指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筷体的后侧,所述拇指中节 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筷体的前侧;所述第二筷体上设有拇指首节定位槽、食指定位槽和 中指定位槽;所述拇指首节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筷体的前侧,所述食指定位槽设置在所 述第二筷体的外侧,所述中指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筷体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 体的中心线向外侧倾斜1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 体的中心线向后侧倾斜5-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 体的中心线向后侧倾斜5-30°,所述食指定位槽相对于所述第二筷体的中心线向外侧倾斜 10-50° 。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筷体和第二筷 体的顶端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限制所述第一筷体和第二筷体在两筷体中心线所在 平面内可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枢轴连接在一起 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一筷体顶端的第一连接 套,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二筷体顶端的第二连接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 筷体上的食指定位块,所述食指定位槽设置在所述食指定位块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 筷体上的中指定位块,所述中指定位槽设置在所述中指定位块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学习用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名指定位槽、拇 指中节定位槽、拇指首节定位槽、食指定位槽和中指定位槽分别与无名指首节、拇指中节、 拇指首节、食指首节和中指首节的形状相匹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学习用筷子,包括第一筷体和第二筷体,第一筷体上设有无名指定位槽、拇指中节定位槽;无名指定位槽设置在第一筷体的外侧,拇指中节定位槽设置在第一筷体的前侧;第二筷体上设有拇指首节定位槽、食指定位槽和中指定位槽;拇指首节定位槽设置在第二筷体的前侧,食指定位槽设置在第二筷体的外侧,中指定位槽设置在第二筷体的后侧。通过在两筷体上设置无名指定位槽、拇指中节定位槽、拇指首节定位槽、食指定位槽和中指定位槽,使得学习者能够迅速掌握各个手指在筷体上的位置以便将两筷体定位在手上,并掌握各个手指配合动作和使用力度,使得学习者快速掌握如何使用普通筷子。
文档编号A47G21/10GK201775423SQ201020539218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日
发明者黄素瑛 申请人:黄素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