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752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保筷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属于人类生活必需部分,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大类,家庭用具或餐桌用具小类,糖夹子;芦荀夹子;其他食品夹具小组技术领域,更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环保筷子。
背景技术
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筷子起源中国,古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筋,还叫株,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目前市面上的筷子多为竹制或木制,还有大量的一次性筷子,浪费了资源;同时, 目前筷子的长度都比较长,远远长于一般的饭盒等,出门时携带并不方便。因此,需要一种便于携带并且环保、节约资源的筷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并且环保、节约资源的环保筷子。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筷子,其结构要点外壳为圆筒形,下端为圆锥形并具有与筷子直径相适应的开口,外壳上部设置有轴向的条形开口,条形开口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横向开口 ; 筷子的上部设置有带有横杆的固定块,横杆的长度与条形开口的长度相适应,横杆的高度与横向开口的高度相适应,筷子的中部设置有凸台,凸台与外壳下部的开口之间设置有弹簧;筷子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结构简单本实用新型由圆筒形的外壳、位于外壳内的筷子、设置于筷子上的固定块和凸台组成,没有使用过多的构件,因此结构非常简单,便于制作推广。⑵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可以调节横杆的位置来控制筷子的位置,达到让筷子伸出或缩进外壳的目的,使用非常方便。(3)便于携带并且环保、节约资源不使用时,可以使筷子缩回外壳内,即缩短了筷子的长度,使的本实用新型便于携带;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筷子由不锈钢材料制成,避免了,木材资源的浪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5]图2是图1的左视图。附图中,1为外壳,2为筷子,3为弹簧,4为凸台,5为固定块,6为横杆,7为条形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1和位于外壳1内的筷子2,外壳1为圆筒形,下端为圆锥形并具有与筷子2直径相适应的开口,外壳1上部设置有轴向的条形开口 7,条形开口 7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横向开口 ;筷子2的上部设置有带有横杆6的固定块5,横杆6的长度与条形开口 7的长度相适应,横杆6的高度与横向开口的高度相适应,筷子2的中部设置有凸台 4,凸台4与外壳1下部的开口之间设置有弹簧3 ;筷子2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横杆6的位置来控制筷子2的位置,当横杆6位于条形开口 7上部的横向开口时,筷子2在弹簧3的作用下缩进外壳1内;而将横杆6调到位于条形开口 7下部的横向开口时,筷子2伸出外壳1,可以用来就餐。可以理解地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环保筷子,包括外壳(1)和位于外壳(1)内的筷子(2),其特征在于外壳(1)为圆筒形,下端为圆锥形并具有与筷子(2)直径相适应的开口,外壳(1)上部设置有轴向的条形开口(7),条形开口(7)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横向开口 ;筷子(2)的上部设置有带有横杆(6) 的固定块(5),横杆(6)的长度与条形开口(7)的长度相适应,横杆(6)的高度与横向开口的高度相适应,筷子(2)的中部设置有凸台(4),凸台(4)与外壳(1)下部的开口之间设置有弹簧(3);筷子(2)为不锈钢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环保筷子是属于筷子结构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并且环保、节约资源的环保筷子。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筷子,其结构要点外壳为圆筒形,下端为圆锥形并具有与筷子直径相适应的开口,外壳上部设置有轴向的条形开口,条形开口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横向开口;筷子的上部设置有带有横杆的固定块,横杆的长度与条形开口的长度相适应,横杆的高度与横向开口的高度相适应,筷子的中部设置有凸台,凸台与外壳下部的开口之间设置有弹簧;筷子为不锈钢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A47G21/10GK202122428SQ201120178308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1日
发明者李巍, 胡楠, 艾忠印 申请人:艾忠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