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和定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589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和定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和定向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智能家纺或服装生产吊挂系统的旋转和定向控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销售的用于生产家纺或服装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设备中,被夹或衣架的形色很多,但其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相互旋转。而在现在的家纺或服装生产的过程中对被夹体或衣架体能够旋转的要求越来越多,否则会影响到加工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发明内容为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旋转和定向机构,使其能解决现有家纺或服装生产吊挂系统中的被夹体或衣架体旋转问题,并保证在旋转后能实现被夹体或衣架体的自动定向。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包括上控制杆、下控制杆和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下控制杆连接的外凸轮和具有内部空腔的内凸轮,所述外凸轮可旋转的设置在内凸轮的空腔里,下控制杆穿过内凸轮与外凸轮通过短连接销装配成整体;上控制杆装配在内凸轮的顶端;所述内凸轮底部向上的端面和外凸轮向下的端面形成端面凸轮,所述内凸轮底端向上端面上形成与外凸轮下端面最低点旋转时相匹配的斜轨,所述斜轨具有最高点和最低点。 所述外凸轮下端面的最低点对应于所述斜轨的最低点时,所述外凸轮的下端面与所述内凸轮的底端向上端面相匹配。在承受下控制杆和衣架重力的作用下,外凸轮下端面的最低点位于内凸轮斜轨的最低点上,内、外凸轮的端面形状相匹配;当衣架受到工作中的扭矩作用时,下控制杆可相对上控制杆在外力产生的附加转矩作用下带动外凸轮一起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外凸轮的最低点沿内凸轮的斜轨滑动,并向斜轨的最高点移动,会导致衣架的方向不是加工所要求的方向;当附加转矩消失后,衣架的重力将产生一个重力转矩,使外凸轮下端面的最低点沿着内凸轮工作面的斜轨向下移动至斜轨的最低点,此时直到内、外凸轮的端面相匹配,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加工过程中衣架旋转导致的衣架方向混乱自动重新回位, 从而实现上、下控制杆间的准确定向。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凸轮设置有一轴向孔和径向孔,所述下控制杆上端部设有一径向孔,下控制杆上端插入外凸轮的轴向孔内,外凸轮的径向孔和下控制杆的径向孔中插入短连接销,将下控制杆与外凸轮固定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凸轮下部设置有轴向孔,下控制杆穿过所述轴向孔;所述内凸轮顶端开设有径向孔,所述上控制杆下端设有径向孔,长连接销穿过内凸轮顶端的径向孔和上控制杆下端的径向孔将内凸轮和上控制杆固定连接。所述内凸轮顶端还可以通过一个顶盖与上控制杆连接,轴向孔和径向孔设置在顶盖上,所述上控制杆下端穿入所述顶盖的轴向孔内,所述长连接销穿过内凸轮顶端径向孔、顶盖径向孔和上控制杆下端径向孔,将三者固定连接。从上述二方案中可看出,上、下控制杆的相互旋转是由内凸轮与外凸轮内腔的间隙配合实现的,上、下控制杆的定向是由内凸轮与外凸轮的端面实现的。有益效果1、将上、下控制杆分别与二个被控制对象相连(上、下控制杆也可为二控制对象的一部分),实现二个被控制对象的相互旋转。2、能准确地实现二个被控制对象相互旋转后的回归定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控制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结构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凸轮结构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凸轮结构图。图中标记1、上控制杆,1-1、上控制杆径向孔;2、顶盖,2-1、顶盖轴向孔,2-2、顶盖径向孔;3、长连接销;4、短连接销;5、外凸轮,5-1、外凸轮轴向孔,5-2、外凸轮径向孔,5-3、外凸轮向下端面;6、内凸轮,6-1、内凸轮径向孔,6-2、内凸轮底部向上端面,6_3,内凸轮轴向孔。7、下控制杆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旋转和定向机构包括上控制杆1、长连接销3、短连接销4、内凸轮6、内凸轮6上的顶盖2、外凸轮5、下控制杆7。所述上控制杆1、下控制杆7可以是被控制对象的一部分,也可以与二个被控制对象相连接。如图1、图2、图3、图4、图5、 图6所示,外凸轮5可旋转的设置在内凸轮6的空腔里,下控制杆7穿过内凸轮6与外凸轮 5通过短连接销4装配成整体;上控制杆1装配在内凸轮6的顶端;内凸轮6底部向上端面 6-2和外凸轮5向下端面5-3形成端面凸轮,所述内凸轮6底部向上端面6-2上形成与外凸轮5下端面最低点旋转时相匹配的斜轨,斜轨具有最高点和最低点,外凸轮5下端面的最低点对应于所述斜轨的最低点时,所述外凸轮5的下端面与所述内凸轮6的底端向上端面相匹配;外凸轮5设置有一轴向孔5-1和径向孔5-2,下控制杆7上端部设有一径向孔,下控制杆7上端插入外凸轮5的轴向孔5-1内,外凸轮5的径向孔5-2和下控制杆7的径向孔中插入短连接销4,将下控制杆7与外凸轮5固定连接;内凸轮6下部设置有轴向孔6-3, 下控制杆7穿过所述轴向孔6-3 ;所述内凸轮6顶端通过顶盖2与上控制杆1连接,所述所述顶盖2上设有轴向孔2-1和径向孔2-2,所述上控制杆下端穿入所述顶盖2的轴向孔2-1 内,所述长连接销3穿过内凸轮6顶端径向孔6-1、顶盖径向孔2-2和上控制杆1下端径向孔1-1,将三者固定连接。如图4、图5所示,内凸轮6、外凸轮5的结构为端面凸轮。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为上控制杆不转(也可为下控制杆不转),下控制杆可相对上控制杆在外力产生的附加转矩作用下带动外凸轮一起转动,在承受下控制杆和衣架重力的作用下,外凸轮下端面的最低点位于内凸轮斜轨的最低点上,内、外凸轮的端面形状相匹配;当衣架受到工作中的扭矩作用时,下控制杆可相对上控制杆在外力产生的附加转矩作用下带动外凸轮一起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外凸轮的最低点沿内凸轮的斜轨滑动,并向斜轨的最高点移动,会导致衣架的方向不是加工所要求的方向;当附加转矩消失后,衣架的重力将产生一个重力转矩,使外凸轮下端面的最低点沿着内凸轮工作面的斜轨向下移动至斜轨的最低点,此时直到内、外凸轮的端面相匹配,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加工过程中衣架旋转导致的衣架方向混乱自动重新回位,从而实现上、下控制杆间的准确定向。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其具体结构和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通。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设计,如本实例中外凸轮最低点与斜轨的配合为360度定向,也可根据此原理设计成180度、90度等任意角度的定向,各组成件的连接方式也可多种多样,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和定向机构,包括上控制杆、下控制杆和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下控制杆连接的外凸轮和具有内部空腔的内凸轮,所述外凸轮可旋转的设置在内凸轮的空腔里,下控制杆穿过内凸轮与外凸轮通过短连接销装配成整体;上控制杆装配在内凸轮的顶端;所述内凸轮底部向上的端面和外凸轮向下的端面形成端面凸轮,所述内凸轮底端向上端面上形成与外凸轮下端面最低点旋转时相匹配的斜轨,所述斜轨具有最高点和最低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和定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轮设置有一轴向孔和径向孔,所述下控制杆上端部设有一径向孔,下控制杆上端插入外凸轮的轴向孔内,外凸轮的径向孔和下控制杆的径向孔中插入短连接销,将下控制杆与外凸轮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和定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轮下部设置有轴向孔,下控制杆穿过所述轴向孔;所述内凸轮顶端开设有径向孔,所述上控制杆下端设有径向孔,长连接销穿过内凸轮顶端的径向孔和上控制杆下端的径向孔将内凸轮和上控制杆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和定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轮顶端通过顶盖与上控制杆连接,所述顶盖上设有轴向孔和径向孔,所述上控制杆下端穿入所述顶盖的轴向孔内,所述长连接销穿过内凸轮顶端径向孔、顶盖径向孔和上控制杆下端径向孔,将三者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旋转和定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轮下端面的最低点对应于所述斜轨的最低点时,所述外凸轮的下端面与所述内凸轮的底端向上端面相匹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和定向机构,包括上控制杆、下控制杆和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下控制杆连接的外凸轮和具有内部空腔的内凸轮,所述外凸轮可旋转的设置在内凸轮的空腔里,下控制杆穿过内凸轮与外凸轮通过短连接销装配成整体;上控制杆装配在内凸轮的顶端;所述内凸轮底部向上的端面和外凸轮向下的端面形成端面凸轮,所述内凸轮底端向上端面上形成与外凸轮下端面最低点旋转时相匹配的斜轨,所述斜轨具有最高点和最低点。这样的结构,使得当控制对象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扭转时,控制对象的重力可以使其发生旋转,从而回归其原来的定位。
文档编号A47G25/02GK202234590SQ20112028665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9日
发明者余云林, 孙建国 申请人:宁波圣瑞思服装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