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881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清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置有捕捉粉尘的过滤器的清洁器(cleaner)。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其目的在于,在设有粗滤器与主滤器的清洁器中,有效地进行粗滤器的除尘。在专利文献I的清洁器中,在主体壳体上,沿粗滤器的外周配置的多个落尘片在粗滤器的轴向突出设置,利用该落尘片将粗滤器把持为能够旋转,另一方面,在集尘箱的内表面与粗滤器的外表面之间,设有随着集尘箱从主体壳体卸下时的旋转而使粗滤器旋转的突起。根据专利文献I的清洁器,若为了将集尘箱从主体壳体卸下而使之旋转,则多个落尘片在粗滤器的外周面相对旋转,从而落尘片能够掸落被过滤 器的外周面捕捉的粉尘。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2-306384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清洁器中,考虑如下情况,S卩,也会有落尘片无法将粉尘从过滤器的外周面完全掸落的情况,并且随着清洁器的使用时间变长而相对于过滤器的外周面的粉尘的附着量增加。因此,为了不产生由于粉尘而引起过滤器堵塞的情况,必须定期地进行从过滤器上除去粉尘的维护,从而有很难说它是使用性能优异的清洁器的情况。另外,若利用落尘片从过滤器的外周面掸落的粉尘朝向清洁器的使用者飞扬,则也会有给予使用者不舒适感的忧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种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过滤器的维护容易且使用性能优异、防止给予使用者不舒适感的清洁器。技术方案I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器,在收纳有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的主体壳体的前方安装有集尘箱,该集尘箱形成有包含粉尘的上述吸引风的吸入口,在上述主体壳体的上述电动送风机的上游侧设置有捕捉上述粉尘的筒状的过滤器,将包含上述粉尘的吸引风导入上述过滤器的内侧,在上述过滤器的内表面捕捉上述粉尘之后,使上述吸引风朝上述过滤器的外侧流通,并将上述吸引风导入上述电动送风机,上述清洁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集尘箱设置有环状的落尘部件,在上述集尘箱安装于上述主体壳体的状态下,上述落尘部件在上述过滤器内朝向该过滤器的内表面突出,伴随着将上述集尘箱相对于上述主体壳体向上述集尘箱的前方卸下的动作,上述落尘部件与上述过滤器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而将上述被捕捉的粉尘从上述过滤器的内表面除去。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中,在上述主体壳体设置有保持框,该保持框利用沿上述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一框部件形成为向上述主体壳体的前方突出的筒状,并在上述集尘箱内保持上述过滤器,在上述集尘箱设置有支承框,该支承框利用沿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二框部件形成为沿上述集尘箱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并以进入上述保持框内的状态支承上述落尘部件,上述第一框部件与上述第二框部件以在上述周向一致的方式配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上述第二框部件的上述周向的两端面从上述支承框的中心线沿放射方向形成。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或3中,在上述保持框的上述过滤器的后方部形成有朝上述电动送风机的通气孔,上述第一框部件间的上述周向的空间与上述通气孔以在上述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根据技术方案I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清洁器,伴随着将集尘箱相对于主体壳体向集尘箱的前方卸下的动作,落尘部件与过滤器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从而能够自动地除去被该内表面捕捉到的粉尘。因此,从过滤器除去粉尘的维护变得容易,从而清洁器成为使用性
能优异的装置。另外,落尘部件在过滤器内除去粉尘,从而与利用过滤器的外表面捕捉粉尘之后将其除去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从过滤器除去的粉尘朝向使用者飞散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给予使用者不舒适感。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能够防止保持框的第一框部件与支承框的第二框部件配置于在周向错开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保持于保持框的过滤器的通气面积,并能够维持过滤器的集尘效率。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被导入过滤器的内侧的吸引风通过从支承框的中心线沿放射方向的第二框部件的周向的端面间朝过滤器的外侧流通,从而吸引风的流动变得顺畅。与此相伴,能够防止上述吸引风的紊流,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的压力损失的上升。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能够在使吸引风通过各空间从过滤器的内侧向外侧流通之后,将该吸引风直线地导入通气孔。与此相伴,吸引风的流动变得顺畅。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器的侧剖视图。图2是落尘部件将粉尘从过滤器除去的动作的说明图。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符号说明I...清洁器;10...主体壳体;15...电动送风机;20...集尘箱;22...吸入口;
30...保持框;31...第一框部件;31A...第一框部件间的周向的空间;35...通气孔;
40...过滤器;50...支承框;51...第二框部件;51A、51B...第二框部件的周向的端面;
55...落尘部件;L...支承框的中心线;X...集尘箱的前后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I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清洁器I具备主体壳体10与集尘箱(dust housing) 20。主体壳体10由树脂制且前端部(图I中的右侧)形成为筒状。利用隔板11将该前端部的内部划分为,在主体壳体10的前后方向邻接的电动送风机收纳室12以及风扇收纳室13。在电动送风机收纳室12收纳有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15。电动送风机15的输出轴15A通过隔板11的开口部IlA而进入风扇收纳室13内。在主体壳体10的侧面开设有使主体壳体10的外部与风扇收纳室13连通的多个空气排气口(未图示)。在风扇收纳室13中,风扇F装嵌于输出轴15A。在风扇收纳室13的前方侧开设有吸气开口部13B。另夕卜,在主体壳体10中的风扇收纳室13的前方侧内表面一体形成有向主体壳体10内突出的肋 13A。集尘箱20由树脂制,如图I所示那样安装于主体壳体10的前方的部件并且形成为筒状。该集尘箱20通过公知的卡口结合(bayonetcoupling)与主体壳体10的前端缘连结。在集尘箱20的前方中央部开设有吸引风的吸入口 22。另外,在集尘箱20的内部收纳有保持框30、过滤器40、支承框50以及落尘部件55。保持框30是保持过滤器40的部件且形成多个第一框部件31 (参照图2)。多个第一框部件31沿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并沿集尘箱10的前后方向X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各第一框部件31中的前后方向X的前方端部与第一环状部件32结合。在第一环状部件32的前端部(图I及图2的右侧)围设有环状的凸缘部33。另一方 面,各第一框部件31中的前后方向X的后方端部与第二环状部件34的集尘箱20侧结合。第二环状部件34将集尘箱20侧闭塞并使主体壳体10侧开口,并且沿外周面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通气孔35。为了使吸引风通过第二环状部件34内从吸气开口部13B向电动送风机15的风扇F引导而使用各通气孔35。如图I及图2所示,通气孔35以在前后方向X上与周向的第一框部件31、31间的空间31A—致的方式配置。另外,在第二环状部件34的位于主体壳体10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卡止用突部36。通过使卡止用突部36卡止于肋13A,保持框30在形成为筒状的状态下经由第二环状部件34而固定于主体壳体10,并且向集尘箱20内突出。过滤器40为网眼状且形成为筒状,用于捕捉粉尘,并且外装于各第一框部件31。如图I所示,过滤器40在集尘箱20内设置为比电动送风机15更靠吸引风的上游侧。支承框50是支承后述的落尘部件55的部件并利用多个第二框部件51 (参照图I至图3)形成为筒状。多个第二框部件51在吸入口 22的周围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从集尘箱20的前端内表面朝前后方向X突出设置。如图2所示,各第二框部件51以在周向与各第一框部件31—致的方式配置。并且,如图3所示,在各第二框部件51中,从支承框50的中心线L沿放射方向形成有周向的两端面51A、51B。如图I及图2所示,落尘部件55与各第二框部件51的后端部环状地结合。此处,利用合成树脂来成型落尘部件55。如图I所示,在集尘箱20与主体壳体10连结的状态下,构成支承框50的各第二框部件51进入保持框30内,并以落尘部件55朝向过滤器40的内表面突出的状态对落尘部件55进行支承。接下来,对清洁器I的动作进行说明。若利用未图示的电池使电动送风机15驱动而使输出轴15A旋转,则风扇F旋转而产生吸引风。如图I所示,在集尘箱20与主体壳体10连结的状态下,凸缘部33抵接于集尘箱20的内表面。因此,包含粉尘的吸引风不会从上述集尘箱20的内表面与凸缘部33之间向下游侧漏出,而是如图I中实线所示那样从吸入口 22被吸入过滤器40的内侧。该过滤器40以保持于各第一框部件31的状态在内表面捕捉粉尘。之后,分离粉尘后的吸引风如图I所示那样通过各空间31A向过滤器40的外侧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一框部件31以在周向与各第二框部件51 —致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各第一框部件31与各第二框部件51在周向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过滤器40的通气面积。另外,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吸引风通过从支承框50的中心线L沿放射方向的第二框部件51、51的周向的端面51A、51B间朝过滤器40的外侧流通,从而吸引风的流动变得顺畅。如图I所示,通过了过滤器40的吸引风依次通过位于过滤器40的后方的第二环状部件34的各通气孔35、第二环状部件34内、吸气开口部13B、风扇F的叶片彼此之间、风扇收纳室13内并从各空气排气口排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通气孔35以在前后方向X上与各空间31A —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吸引风从风 扇40的内侧向外侧流通之后,直线地向各通气孔35导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下说明的动作,落尘部件55能够将被过滤器40的内表面捕捉到的粉尘除去。如图2所示,若将集尘箱20从主体壳体10向集尘箱20的前方卸下,则落尘部件55沿过滤器40的内表面依次滑动接触。与此相伴,落尘部件55依次将被上述过滤器40的内表面捕捉到的粉尘刮除。被刮除的粉尘通过第一环状部件32的开口从过滤器40推出并向集尘箱20内排出。因此,抑制被刮除的粉尘朝向清洁器I的使用者飞散。通过从集尘箱20内将粉尘废除,来结束从过滤器40除去粉尘的维护。<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清洁器I中,伴随着将集尘箱20从主体壳体卸下的动作,落尘部件55与过滤器40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而刮除被该内表面所捕捉的粉尘,从而能够自动地除去粉尘。因此,从过滤器40除去粉尘的维护变得容易,清洁器I成为使用性能优异的装置。另外,因为落尘部件55在过滤器40内除去粉尘,从而与在过滤器40的外表面捕捉粉尘后除去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过滤器40除去的粉尘朝向使用者飞散。由此,能够防止给予使用者不舒适感。并且,将保持框30的第一框部件31与支承框50的第二框部件51以在周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框部件31与第二框部件51配置于在周向错开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保持于保持框30 (第一框部件31)的过滤器40的通气面积,并能够维持过滤器40的集尘效率。另外,被吸入过滤器40的内侧的吸引风通过从支承框50的中心线L沿放射方向的第二框部件51、51的周向的端面51A、51B间朝过滤器40的外侧流通,从而吸引风的流动变得顺畅。与此相伴,能够防止吸引风的紊流,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40的压力损失的上升。另外,各通气孔35以在前后方向X上与各空间31A —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使吸引风通过各空间31A从过滤器40的内侧向外侧流通后将其直线地向各通气孔35导入。与此相伴,吸引风的流动变得顺畅。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宜变更构成的一部分并加以实施。例如,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作为落尘部件使用毛刷,伴随着将集尘箱20从主体壳体10卸下的动作,毛刷与过滤器40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而将被该内表面捕捉到的粉尘刮除。
权利要求1.一种清洁器,在收纳有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的主体壳体的前方安装有集尘箱,该集尘箱形成有包含粉尘的所述吸引风的吸入口,在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电动送风机的上游侧设置有捕捉所述粉尘的筒状的过滤器,将包含所述粉尘的吸引风导入所述过滤器的内侧,在所述过滤器的内表面捕捉所述粉尘之后,使所述吸引风朝所述过滤器的外侧流通,并将所述吸引风导入所述电动送风机, 所述清洁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尘箱设置有环状的落尘部件,在所述集尘箱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的状态下,所述落尘部件在所述过滤器内朝向该过滤器的内表面突出, 伴随着将所述集尘箱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向所述集尘箱的前方卸下的动作,所述落尘部件与所述过滤器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而将所述被捕捉的粉尘从所述过滤器的内表面除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清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壳体设置有保持框,该保持框利用沿所述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一框部件形成为向所述主体壳体的前方突出的筒状,并在所述集尘箱内保持所述过滤器,在所述集尘箱设置有支承框,该支承框利用沿周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二框部件形成为沿所述集尘箱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并以进入所述保持框内的状态支承所述落尘部件, 所述第一框部件与所述第二框部件以在所述周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框部件的所述周向的两端面从所述支承框的中心线沿放射方向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清洁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框的所述过滤器的后方部形成有朝所述电动送风机的通气孔, 所述第一框部件间的所述周向的空间与所述通气孔以在所述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清洁器,过滤器维护容易且使用性能优异,防止给予使用者不适感。清洁器(1),在收纳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15)的主体壳体(10)的前方安装集尘箱(20),该集尘箱形成包含粉尘的吸引风的吸入口(22),在主体壳体的电动送风机的上游侧设置捕捉粉尘的筒状的过滤器(40),将包含粉尘的吸引风导入过滤器的内侧,在过滤器的内表面捕捉粉尘后,使吸引风朝过滤器的外侧流通并将其导入电动送风机,在集尘箱设置有环状的落尘部件,在集尘箱安装于主体壳体的状态下,落尘部件在过滤器内朝向该过滤器的内表面突出,随着将集尘箱相对于主体壳体向前方卸下的动作,落尘部件与过滤器的内表面滑接而将捕捉的粉尘从内表面除去。
文档编号A47L9/20GK202458211SQ20112057472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1日
发明者田中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