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穿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529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胶囊穿刺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容纳在胶囊(capsule)中的成分来制作饮料或其它液体食物(汤等)的领域。
背景技术
所述胶囊插置在饮料制作设备(咖啡机等)的饮料制作模块中。所述模块设计成在压カ下向胶囊中喷射液体、例如热水,以便使液体与容纳在胶囊中的成分相互作用。应注意,某些饮料制作技术需要加压喷射,其它例如泡茶则可以在环境压カ下进行。本发明在两种场合中均能应用。然后从胶囊排出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制得的饮料或液体食物,并将其供入放置在饮料出口下方的容器、例如咖啡杯中。本发明优选地涉及在密封时插置到饮料制作模块中的胶囊。因此,在被插置到饮料制作模块中以后,胶囊在流体进ロ侧和在出ロ侧均须被开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可靠地穿透位于饮料制作设备内的胶囊。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所述目的。从属权利要求进ー步发展了本发明的中心思想。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操作饮料制作系统的方法,该饮料制作系统包括ー饮料制作模块和一容纳成分的胶囊。所述模块向胶囊中喷射液体以便制作饮料。所述模块包括至少ー第一胶囊接合构件和一配合的第二胶囊接合构件,该第一和第二配合的胶囊接合构件相对于彼此运动。所述方法包括将胶囊插入饮料制作模块中的步骤。然后,使第一胶囊接合构件相对于第二胶囊接合构件运动,以便到达ー相对闭合位置,在该相对闭合位置,胶囊通过被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接合而保持在一确定的位置。在将胶囊可靠地保持在确定位置之后开启胶囊。可通过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的夹紧接合将胶囊保持在确定位置。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至少其中之一与穿透装置机械地耦合,使得在胶囊被保持在确定位置之后穿透装置开启胶囊。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至少其中之一与穿透装置可通过一共用的致动器进行控制。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ー种饮料制作设备,该饮料制作设备包括设计成用于基于容纳在胶囊中的成分来制作饮料的饮料制作模块。该饮料制作模块包括用于将胶囊保持在一确定位置的装置。
开启装置设计成当胶囊被保持装置保持在确定位置时开启胶囊。保持装置和开启装置可机械地耦合,使得在胶囊被保持装置可靠地保持在固定位置以后,开启装置开启胶囊。保持装置可包括第一和第二胶囊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支承成可相对于彼此移位,使得它们能够使插入的胶囊在确定位置中固定不动。开启装置可以是穿透装置,其在机能方面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之ー相关,并设计成至少部分地与相关的接合构件一起移位。保持装置和开启装置(穿透装置)可通过一共用的手动致动器或电致动器进行控制。本发明再一方面涉及ー种饮料制作设备,该饮料制作设备设计成用于从胶囊制作饮料。该饮料制作设备包括一模块,该模块具有第一胶囊构件,该第一胶囊构件能够相对于第二相配合的胶囊接合构件在一打开的胶囊插入位置和ー闭合的胶囊封闭位置之间移位。相对位移是合成位移,包括当第一和第二胶囊接合构件相互靠近时的直线位移和当它们远离彼此时的回转或转动运动。胶囊穿透装置可在机能方面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之ー相关,使得在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到达胶囊接合位置之后,穿透装置伸出到胶囊封闭空间中,而在回转运动期间或在回转运动之后,穿透装置相对于相关的接合构件转变到缩回位置。


在仔细阅读附图时,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目的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图Ia-Ic示出了从胶囊插入状态(图Ia)到胶囊封闭状态(图Ic)的转变过程, 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机构;图2a_2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饮料制作模块从胶囊插入状态(图2a)转变到胶囊封闭状态(图2c)、再转变回胶囊插入状态(图2e)的完整的循环,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机构;图3a_3e示出了一步骤过程,其中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第一和第 ニ接合构件的控制和引导装置与穿透装置;图4a_4e示出了根据图3的步骤过程,但示意性地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的相对运动的控制和引导装置与穿透装置;图5a、5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接合构件和控制装置在胶囊插入状态(图5a)下和胶囊接合状态(图5b)下的孤立视图;图6示出了从胶囊插入状态(图6a)到胶囊封闭状态(图6c)的步骤过程,其中说明了在胶囊接合到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之间之前的预先固定;图7a_7c示出了ー过程,其中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的控制和引导装置与穿透装置;图8a_8c示出了饮料制作模块的透视图,其中说明了图7a_7c的过程;图9示出了饮料制作模块,其中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机构处于中间位
图10示出了饮料制作模块的壳体,该模块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机构;以及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耦联元件的详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所有的图中都仅示出了饮料制作设备的饮料制作模块2。通常饮料制作模块2在液体进ロ 14处被供以液体,所述液体进ロ可与用来加热和 /或加压所供液体的装置流体相连。在出ロ侧设置有用于将制得的饮料或液体食物引导到饮料制作设备的指定出ロ 的装置。如图所示的饮料制作模块2优选地容纳在饮料制作设备的壳体中,使得它采取分别如图1-4和图7-10所示的基本水平的位置。应注意,饮料制作模块2的其它布置也是可能的,尽管水平布置具有使胶囊的插入和随后的预先定位受到重力的帮助的优点。图Ia示出了饮料制作模块2的一种状态,其中,可从顶部穿过饮料制作模块2的壳体19的开ロ(槽ロ)8插入至少部分地填充有成分5的胶囊I。图Ia示出了胶囊I已经被用户从顶部穿过开ロ 8手动地插入到饮料模块2的壳体19的内部的状态。优选地,在如图Ia所示的状态中,胶囊I通过将在下文中參考图6详细说明的预先固定装置12进行保持。如图Ia所示,在该预先固定位置,胶囊I优选地保持成基本竖直的朝向,即,胶囊的对称轴线基本水平。可以考虑胶囊I的其它预先定位布置,其中胶囊I保持成相对于竖直轴线形成一小的角度(锐角)的朝向。在如图Ia所示的状态中,胶囊靠近第二接合构件4预先固定,该第二接合构件4 可包括用于开启(穿透等)胶囊的与第二接合构件4邻近的面的装置。第一接合构件3处于打开状态,S卩,在如图Ia所示的胶囊插入状态,当受到手动致动器机构控制时,第一胶囊接合构件3与第二接合构件4具有距离,其中,该距离远大于胶囊I的相应的尺度。根据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的另一方面,可选地,第一接合构件3不仅与由第二接合构件4形成的主平面具有距离,而且相对于所述主平面略微转动。在图I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3设有胶囊开启装置,所述胶囊开启装置可以是穿透装置、例如空心针6。在图Ia中,穿透装置6处于缩回的位置,使得它们不伸出到由第一接合构件3的空心钟形构件13形成的半穹体中。空心钟形构件13具有与胶囊I的轮廓基本匹配的形状。第一接合构件3的后端设有与空心针(穿透构件)6流体相连的供液ロ 14。第一接合构件3连接到致动器机构7。根据第一实施例,致动器机构7包括一可手动操作的杆柄9,第一接合构件3借助于肘接机构11连接到杆柄9,所述肘接机构11可优选地包括多个轴10和中间杆20。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接合构件3借助于耦联元件39连接到一可手动操作的拉动装置(drawer),所述耦联元件39可优选地包括适配成与多个销配合的多个开口和间隙区域(,clearance area)。致动器机构7设计成同时控制第一接合构件3的移位和穿透构件6的移位。应注意,可选择地或附加地可使用电致动器。通过操作致动器机构7的杆柄9或拉动装置34,可使第一接合构件3转变到图Ib 所示的中间阶段。如图Ib所示的中间阶段的特征在于,空心钟形构件13基本完全接合胶囊I的外轮廓,而空心针(穿透构件)6仍相对于钟形构件13处于其缩回位置,因此,穿透构件6尚没有介入胶囊I。现在,当沿逆时针方向进ー步转动杆柄9时,可使饮料制作模块2从如图Ib所示的中间阶段转变到如图Ic所示的最后关闭状态。如图Ic所示的最后关闭状态的特征在干, 空心钟形构件13仍然完全接合胶囊1,但是,也由于操作了致动器构件7而受到机械控制, 穿透构件6已经被有效地从其缩回位置(图la、lb)推至如图Ic所示的伸出位置。由于有效地从缩回位置运动到如图Ic所示的伸出位置,穿透构件6将穿透胶囊I 的相关的面,并将至少部分地伸出到胶囊I内部。在该状态下,供入第一接合构件3的供液ロ 14的液体可通过穿透构件6喷射到胶囊I内部。因此,在如图Ic所示的状态中,可使喷射液体与胶囊I的成分相互作用,以便制作饮料或其它液体食物。在从图Ia的胶囊插入状态向如图Ic所示的最后关闭状态转变的过程中,第一胶囊接合构件3已经相对于第二接合构件4沿一合成轨迹移动。该合成轨迹优选地包括开始时为了使第一接合构件3的前部轮廓21与第二接合构件4的竖直平面对齐的转动运动。在图Ib所示的中间阶段和在图Ic所示的最后关闭状态中,都通过使胶囊I的凸缘状边沿部分夹紧在第一接合构件3的前部轮廓21的边沿与第二接合构件4的相关的夹持面23之间而将胶囊I可靠地保持在ー确定位置。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ー个方面,在穿透构件16要在胶囊I的相关的壁上开始其开启或穿透作用之前,胶囊I已经处于ー确定的穿透位置。因此,当穿透构件6要穿透胶囊I的相关的壁吋,由于胶囊I在其遭遇穿透构件6的开启作用时不相对于饮料制作模块2 的主要元件运动,使得这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这将导致开启作用的较高的精度,且优选地, 开启的位置和时间都能精微地调整。优选地,胶囊I的穿透位置也对应于向胶囊I中注入液体时的饮料制作位置。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3、4在穿透和饮料制作位置的配合使得胶囊I以压紧的方式容纳在由第一接合构件3的空心钟形构件13与第二接合构件4限定的空间中。这样,在压力下喷射到胶囊I内的液体只能流过胶囊1,而不能泄漏到胶囊壁之外。优选地,密封接合发生于夹紧在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3、4之间的胶囊的凸缘状的边沿处。图2a_2c主要示出了从饮料制作模块2的胶囊插入状态到图2c所示的最后关闭状态(也仅是饮料制作模块2的饮料制作状态)的相同的转变。在饮料制作结束后,能再次手动操作和/或电操作致动器装置7,以便使饮料制作模块2重新转变成打开的胶囊插入状态(图2e)。但是根据本发明,从饮料制作状态(图2c)转变到根据图2e的胶囊插入状态不是简单的闭合运动(即从图2a转变到图2c)的逆转。如图2d和图2e所示,当手动地使致动器机构7的杆柄9沿图2的实施例的顺时针方向运动时,在第一歩中,使第一接合构件3线性地缩回,并与第二接合构件4形成距离。同样,拉动装置34沿离开饮料制作模块2的方向的运动造成第一接合构件3线性地缩回,并与第二接合构件4形成距离。主要是由于穿透构件6与胶囊I中的开ロ的围壁之间的摩擦,穿透构件6停留在伸出状态,并因此将胶囊I保持在第一接合构件3的空心钟形构件13中,此时,第一接合构件3转变到如图2d所示的中间状态。第一接合构件3的穿透构件6的滞留功能因此导致胶囊I与第二胶囊接合构件4 分离。从如图2d所示的中间状态开始,第一接合构件3被控制成进行回转运动。在最后转变到如图2e所示的胶囊插入状态的过程中,最后使穿透构件6从空心钟形构件13缩回。 迄今为止通过与穿透构件6的摩擦接合进行保持的胶囊I将从第一胶囊接合构件3掉落, 并将穿过饮料制作模块2的较低侧处的开ロ 24从饮料模块2排出。因此,在第一胶囊接合构件3的轨迹终点处的回转运动有助于在缩回位置排出胶囊1,例如排出到放置在饮料制作设备内和位于饮料制作模块2下方的废弃物容器。在上面的说明中图2主要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机理,下面将參考图3、4和5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其它实施细节。如图5a和5b所示,致动器机构7包括一作用在肘接机构11上的杆柄9,其中,致动器机构7的位于杆柄9的相对端的极端包括第一控制曲线17。该第一控制曲线17与固定在U形支承件25上的引导销16配合,所述U形支承件 25在其中央部分中支承穿透构件6和供液ロ 14。U形支承件25的两个外腿部26中的每ー个分别设有一引导销16。由于有另外的控制销27与分别设置在空心钟形构件13的各个侧表面处的轴向槽 ロ 28配合,U形支承件25可相对于钟形构件13线性地移位。因此,第一引导曲线17与引导销16的配合设计成选择性地使第一接合构件3移位,该第一接合构件主要包括U形支承件25和有关的穿透构件6及钟形构件13。另一方面,引导曲线17设计成选择性地控制U形支承件25相对于穹体构件13的相对移位和因此与U形支承件25有关的穿透构件6相对于穹体构件13的移位。如图3-5所示,第一引导曲线17主要包括第一直线部段29和第二直线部段30,第二直线部段比第一直线部段29短,并相对于第一直线部段29形成ー钝角。当从胶囊插入位置(图3a、4a)开始时,使引导销16与第一直线部段29配合,该第一直线部段设计成使第一接合构件3线性地和整体地移位。另ー方面,在最后阶段,即,当第一接合构件3接近饮料制作状态(从图3b转变到 3c,从图4b转变到图4c)时,使引导销16与引导曲线17的第二直线部段30配合。该第二直线部段30设计成主要控制U形支承件25和固定相关的穿透构件6相对于穹体构件13 的相对移位。因此,正是由于引导曲线17的这种特定的设计(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部段),在 (与第二直线部段30配合)使穿透构件6开启胶囊之前,(与第一直线部段29配合)胶囊被保持在一确定的位置。可以在穿透装置和至少其中ー个接合构件的运动控制之间考虑其它机能方面的耦合,这些耦合也保证了胶囊在其液体进入面被穿透之前在穿透位置固定不动。特别如图3d、4a、4c、4d和4e可见,引导销16不仅与第一引导曲线17(作为致动器机构7的部分)配合,还与设置在饮料制作模块2的壳体19的侧壁中的第二引导曲线18 配合。如图所示,第二引导曲线18也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部段,例如大致水平的直线部段21和向模块的后端抬起的倾斜的直线部段20。由于引导销16与第二引导曲线18的这种特殊设计的配合,当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相互靠近时,第一接合构件3相对于第二接合构件4进行基本线性的相对运动,而控制曲线18的向上倾斜的第二直线部段20导致第一接合构件3的回转运动,使得由钟形构件13 限定的半穹体略微向下转动,如图3e所示。如图7a_7c所示,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机构7包括一作用在耦联元件39上的拉动装置34,所述耦联元件转而与第一接合构件3的引导销16耦合。拉动装置34适配成被用户手动地操作。当移动拉动装置34时,经由耦联元件39 的运动将传递给第一接合构件的销16,从而通过操作拉动装置34使胶囊从胶囊插入状态转变到接合状态。通过拉动装置34的反向运动,胶囊I从接合状态释放井能被排出。拉动装置34附装在壳体19的ー侧。如图7a_7c所示,拉动装置附装在壳体19的顶部。拉动装置34由此可移动地附装到壳体19,使得拉动装置34能在与其所附装的壳体 19的ー侧平行的方向上移动。拉动装置34与耦联元件39的一端配合,使得拉动装置34的运动被传递给耦联元件39。耦联元件39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合构件3的销16配合,使得转而耦联元件39的运动被传递给引导销16和因此被传递给第一接合构件3。拉动装置34是大体平的元件,至少部分地覆盖该拉动装置可移动地附装于其上的壳体19的ー侧。壳体19由此提供ー导杆35,以用于使拉动装置34能够运动,并同时限制拉动装置34在与该拉动装置34所附装的壳体19的ー侧平行的方向上运动。在拉动装置34的每ー侧设有ー拉动装置销37。拉动装置销37在条形开ロ(bar opening) 36中滑动,所述条形开ロ在拉动装置34的两侧上设置于导杆35内。可选择地,导杆35和条形开ロ 36可分离,使得导杆35沿壳体19的整个侧面延伸,而条形开ロ设置成超出导杆35或在导杆35上方。当移动拉动装置34吋,拉动装置销37沿条形开ロ 36滑动,拉动装置销37还设置成与位于耦联元件39 —端处的孔52配合。由此,当移动拉动装置34时,耦联元件39的一端进行与拉动装置34的运动平行和沿着壳体19的侧面的运动。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耦联元件39的详图。耦联元件39具有大体为纵向的形状并主要包括牵引部段,即,第一耦联元件部段50和第二耦联元件部段51。 第二部段51的长度短于第一部段50,并与第一部段50形成ー钝角。在第一部段50末端设有用干与拉动装置销37配合的孔52。在耦联元件39中还设有两个纵向开ロ,它们形成第一引导曲线41和第二引导曲线44。
第二引导曲线44延伸过整个第二部段51,并延伸过第一部段50的一部分。由此, 第二引导曲线44包括沿着耦联元件39的第二部段51的第一直线部段42和沿着耦联元件的第一部段50的一部分的第二直线部段43,所述第一和第二直线部段42、43形成ー钝角。沿着第一部段50、在孔52和第二引导曲线44之间设有部分延伸过第一部段50的第一引导曲线41。參考图7和8,下面将进ー步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机构的详细机能。在壳体19上设置有固定销40,该固定销40固定地附装到壳体19。固定销40与耦联元件39的第一引导曲线41配合。与固定销40配合的第一引导曲线41具有一细长的形状。固定销主要用作耦联元件39的转动中心。由于第一引导曲线41的细长形状,除了耦联元件39围绕固定销40的转动运动外,可能发生略微的侧向运动。侧向运动和转动运动因此相叠加。因此,当移动拉动装置34时,耦联元件39围绕固定销40进行主要是转动的运动。使第二引导曲线44与第一接合构件3的引导销16配合。由此,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拉动装置34吋,由于耦联元件39围绕固定销40的主要是转动的运动,引导销16由于与第二引导曲线44的配合而在第二方向上移动。该第二方向基本上是拉动装置34的第一移动方向的反方向。如在图7和8中可见,第二引导曲线44主要包括第一直线部段42和第二直线部段43,该第二直线部段短于第一直线部段42且相对于第一直线部段42形成ー钝角。当从图7a和8a的胶囊插入位置开始吋,使弓I导销16与第一直线部段42配合,该第一直线部段设计成使第一接合构件3线性地和整体地移位。另ー方面,在最后阶段,即,当第一接合构件3接近饮料制作状态(从图7b转变到图7c和从图Sb转变到图Sc)时,使引导销16与第二引导曲线44的第二直线部段43配合。 第二直线部段43设计成主要控制U形支承件25和固定附装的穿透构件6相对于穹体构件 13的相对移位。与第一实施例一致,除了与第二引导曲线44配合外,引导销16还设计成与设置在饮料制作模块2的壳体的侧壁中的第二控制曲线18配合。下面将參考图8a_8c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其它细节。拉动装置34包括适配成由想要手动操作拉动装置34的使用者抓握的把持元件48。该把持元件48还用于当拉动装置从胶囊插入状态运动到胶囊接合状态时使拉动装置34的运动停止。把持元件48这里形成为附装到拉动装置34的板件,该板件与拉动装置34的滑动部分形成一大致直角的角度。拉动装置34附加地包括一允许胶囊插入的胶囊插入槽ロ 38。图8a示出了饮料制作模块2处于胶囊插入状态。在该状态中,拉动装置34已经移动进入远离饮料制作模块的方向,使得拉动装置34的相当大的部分伸出壳体19。当到达条形开ロ 36的末端时,通过拉动装置销37使在远离壳体19的方向上的运动停止。在该胶囊插入状态,拉动装置34的胶囊插入槽ロ 38位于饮料制作模块2的胶囊插入槽ロ 8的上方并与之对齐,使得胶囊I能被插入。为了使第一接合构件3朝向第二接合构件4移动,必须将拉动装置34沿朝向饮料制作模块2的方向推动。拉动装置销37因此与耦联元件39配合,该耦联元件转而围绕固定销40进行主要是转动的运动并由此与引导销16配合,使得第一接合构件3朝向第二接合构件4运动。在如图8c所示的胶囊接合状态,拉动装置34与壳体19基本找齐,仅拉动装置34 的把持元件48伸出壳体19。如图8a-8c可见,拉动装置34沿着设置在拉动装置34的两侧上的导杆35进行引导。当把持元件48具有大于导杆35的形状时,通过把持元件48使拉动装置34的运动停止。另外,可设置位于导杆35中的凹座49,以便在壳体19的方向上推动拉动装置34时容纳把持元件48或把持元件48的部分。可选择地,代替通过把持元件48使拉动装置34的运动停止,拉动装置34在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可在到达条形开ロ 36的末端时通过拉动装置销37而停止。如图9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饮料制作模块2的内在机能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饮料制作模块的内在机能和运动相对应。随着拉动装置34的运动,耦联元件39与引导销 16配合,使得第一接合构件3朝向第二接合构件4运动以便夹紧胶囊I,在随后的胶囊接合步骤中,穿透构件6将穿透胶囊。如图7a_7c和图8a_8c所示,壳体19附装有球突(knob) 45。球突45由此用于向壳体19附装ー盖层46。如图10所示,球突45附装有盖层46。盖层46由此延伸过壳体的设置有运动元件的那些部分。具体地,盖层46延伸过壳体19的设置有耦联元件39的部分, 并附加地延伸过壳体19顶部的拉动装置34在其中运动的部分。盖层46因此在任何情况中都不延伸过壳体的胶囊插入槽ロ 8,以使能够插入胶囊。盖层46附加地可包括盖层延伸部47,其沿着壳体19的边侧延伸,并覆盖第二控制曲线18的直线部分21。可考虑其它机械的或电的实施方式,以用于保证第一接合构件的合成轨迹,使得在饮料制作状态中和接近饮料制作状态时,两个接合构件3、4沿ー线性的相对轨迹运动, 而当远离彼此吋,它们相对于彼此沿一不同的轨迹运动(不同角度和/或曲率)。參考图6a_6c,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根据该方面,胶囊I通过预先固定装置、例如能变形的(flexible)胶囊预先固定臂12预先定位。当从上方看去时(图6),臂12设置在胶囊的边侧处。能变形的臂12各自具有ー竖向凹槽31,所述竖向凹槽做成与胶囊I的边沿接合。因此,当胶囊I被用户从饮料制作模块的顶部手动地插入时,它将最初通过能变形的臂12预先定位并保持就位。应注意,如图6所示的该预先固定位置是不同于最后的饮料制作位置(图6c)的位置。实际上,当使第一接合构件3接近第二接合构件4时,第一接合构件3的钟形构件 13的前侧将推靠胶囊I的边沿,将使胶囊离开竖向凹槽31中的预先固定位置,并将使胶囊 I移位(推动)到如图6c所示的最后的饮料制作位置。为此,可设置有使胶囊I的边沿与预先固定装置(能变形的臂)12有效地脱开的装置。特别地如图6b所示,第一接合构件3能可操作地连接有ー脱开装置32,该脱开装置与能变形的臂12的斜面33配合,以便将能变形的臂12推向外部,并因此使能变形的臂12 的竖向凹槽31从胶囊I的边沿脱开。这样,当第一接合构件3的钟形构件13的前表面接管对胶囊I的定位吋,使胶囊 I从用作预先固定装置的能变形的臂12脱开。
在如图6c所示的饮料制作位置,胶囊I的边沿被推动到能变形的臂12的凹槽31 的后方。现在,在完成饮料制作后,使第一接合构件3向后移动(到图6中的顶部),胶囊I 仅通过穿透构件6的摩擦接合进行保持,第一接合构件3的脱开构件32将再次与能变形的臂12的专门设计的表面配合,以便张开这些臂12,并由此使胶囊I经过这些臂12而不与
臂12接合。
总之,在如图6所示的设计中,胶囊I可被预先定位在一从饮料制作位置水平地偏移的位置中。胶囊I预先定位在该位置中,直到钟形构件13的前表面与胶囊I的边沿接 ロ o
附图标记列表
I胶囊
2饮料制作模块
3第一接合构件
4第二接合构件
5成分
6穿透构件
7致动器机构
8 (2)的胶囊插入槽ロ
9杆柄
10轴
11肘接机构
12胶囊预先固定臂
13 (3)的钟形穹体
14 (6)的流体供给ロ
15 (3)和(6)的耦合
16引导销
17第一控制曲线
18第二控制曲线,设置在(19)中
19 (2)的壳体
20 (18)的转动部分
21 (18)的直线部分
22 (I)的凸缘状边沿
23 (4)的保持凸缘
24 (19)的排出ロ
25 U形支承件
26 (25)的腿部
27引导销
28 (13)中的轴向槽ロ
29 (17)的第一直线部段
120156]30(17)的第二直线部段0157]31(12)的凹槽0158]32脱开构件0159]33(12)的斜面0160]34拉动装置0161]35导杆0162]36条形开ロ0163]37拉动装置销0164]38(34)中的胶囊插入槽ロ0165]39耦联元件0166]40固定销0167]41第一引导曲线0168]42(44)的第一直线部段0169]43(44)的第二直线部段0170]44第二引导曲线0171]45球突0172]46盖层0173]47盖层延伸部0174]48把持元件0175]49凹座0176]50第一耦联元件部段0177]51第二耦联元件部段0178]52孔52。
权利要求
1.一种饮料制作设备(2),该设备设计成用于从胶囊(I)制作饮料,所述饮料制作设备具有模块(2),所述模块包括-第一胶囊接合构件(3),其能够相对于配合的第二胶囊接合构件(4)在一打开的胶囊插入位置和一闭合的胶囊接合位置之间移位,其中,所述模块设计成当胶囊处于饮料制作位置时向胶囊中喷射水和从胶囊中排出饮料,所述饮料制作位置是所述闭合位置,-包括竖向凹槽(31)的预先固定装置,所述竖向凹槽做成与胶囊(I)的边沿接合,用于当胶囊(I)被插入模块(2)时最初预先定位胶囊(I)并将胶囊(I)保持就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预先固定装置是能变形的胶囊预先固定臂(12),当从上方看去时,所述臂设置在胶囊的边侧处,并且所述臂(12)各自具有一竖向凹槽(31)。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合构件(3)具有空心钟形构件 (13)的形状,并且设有胶囊开启装置(6)。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合构件(3)可操作地连接有脱开装置(32),该脱开装置设计成与预先固定装置的专门设计的表面配合,以便当胶囊(I)移位到最后的饮料制作位置时将预先固定装置推向外部,并因此使预先固定装置的竖向凹槽(31)从胶囊(I)的边沿脱开,或者在完成饮料制作后使胶囊(I)经过预先固定装置而不与预先固定装置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专门设计的表面是斜面。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2)包括用于使胶囊(I)从闭合的胶囊接合位置有效地缩回到胶囊排出位置的装置,在所述胶囊排出位置, 胶囊(I)从模块中排出,且所述模块排出位置相对于饮料流动路径的竖向偏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缩回装置设计成使胶囊(I)从饮料制作位置线性地缩回,并使胶囊(I)从所述接合构件(3,4)之一移开,所述缩回装置还设计成使胶囊在回转的结束运动中缩回,其中回转运动设计成使胶囊(I)从所述接合构件(3,4)之一移开。
8.一种饮料制作系统,包括容纳成分(5)的胶囊(I)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⑵。
9.一种用于操作饮料制作系统的方法,该饮料制作系统包括模块(2)和容纳成分(5) 的胶囊⑴,其中,模块(2)向胶囊(I)中喷射(6)流体以制作饮料,模块(2)包括至少第一胶囊接合构件和配合的第二胶囊接合构件(3,4),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胶囊插入模块(2)中,-在胶囊被第一和第二胶囊接合构件接合之前,借助于预先固定装置靠近第二接合构件(4)预先定位胶囊(I),所述预先固定装置包括竖向凹槽(31),所述竖向凹槽做成与胶囊(I)的边沿接合,-相对于第二胶囊接合构件(4)移动第一胶囊接合构件(3),其中第一接合构件(3)的钟形构件(13)的前侧将推靠胶囊⑴的边沿,以使胶囊⑴离开竖向凹槽(31)中的预先固定位置,以及-使胶囊(I)移位到最后的饮料制作位置,该饮料制作位置是一闭合位置,在该闭合位置中,胶囊(I)通过与至少部分地共形于第一接合构件(3)的部件的接合而固定地保持就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固定装置是能变形的胶囊预先固定臂(12),当从上方看去时,所述臂设置在胶囊的边侧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合构件(3)可操作地连接有脱开装置(32),其中,在使胶囊(I)移位到最后的饮料制作位置的步骤中,该脱开装置(32) 与预先固定装置的专门设计的表面配合,以便将预先固定装置推向外部,并因此使预先固定装置的竖向凹槽(31)从胶囊(I)的边沿脱开。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完成饮料制作后,使第一接合构件(3)向后移动,其中胶囊(I)仅通过穿透构件(6)的摩擦接合进行保持,-第一接合构件(3)的脱开构件(32)与预先固定装置的专门设计的表面配合,以便张开预先固定装置,并然后使胶囊(I)经过预先固定装置而不与预先固定装置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专门设计的表面是斜面 (3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胶囊的饮料制作设备,该饮料制作设备包括设计成用于基于容纳在胶囊(1)中的成分(5)来制作饮料的模块(2)。模块(2)包括用于在一固定位置保持胶囊(1)的装置(3,4),和用于穿透胶囊(1)的装置(6),其中,穿透装置(6)被控制成在胶囊(1)通过保持装置(3,4)保持在固定位置以后穿透胶囊(1)。
文档编号A47J31/44GK102578918SQ20121005255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4日
发明者A·雷塞尔, M·奥赞 申请人: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