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尘器及其灰尘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89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真空吸尘器及其灰尘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具有多级旋风(mult1-cyclone)灰尘分离装置的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真空吸尘器是这样一种设备,该设备被设计成吸入目标清洁表面上的包含有灰尘的空气,以单独地从空气收集灰尘并将净化后的空气排放到真空吸尘器的主体的外部。具体地讲,被构造成利用离心力从空气中分离出灰尘的旋风式真空吸尘器是半永久性的(sem1-permanent),并且比利用集尘袋或滤尘器的真空吸尘器更加卫生和方便,并且旋风式真空吸尘器被广泛使用。近年来,用于利用串联连接的多个旋风器通过两个以上的阶段滤出灰尘的多级旋风灰尘分离装置已被开发使用。这样的多级旋风灰尘分离装置包括被构造成分离大尺寸灰尘的第一旋风部分以及被构造成分离小尺寸灰尘的第二旋风部分,从而有效地除尘。在第US 7,547,351B2 号、第 US 2007/0214754A1 号和第 US 7,966,692B2 号美国专利申请公布中公开了真空吸尘器的示例。在上述公布中公开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具有第一旋风部分,设置在圆柱形壳体的中央;多个第二旋风部分,围绕第一旋风部分设置。被构造成收集由第一旋风部分滤出的灰尘的第一集尘室邻近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圆周设置。此外,灰尘分离装置设置在真空吸尘器的主体上,从而能够沿水平方向被拆下,灰尘分离装置的为了丢弃收集的灰尘而敞开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通过盖被打开和关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所述真空吸尘器通过降低重心而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并且具有提高的感官质量。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真空吸尘器的高度的情况下而变大的集尘室及具有该集尘室的真空吸尘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所述真空吸尘器具有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真空吸尘器的主体被竖直地拆下的灰尘分离装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灰尘分离装置,所述灰尘分离装置在收集于集尘室中的灰尘被丢弃时使灰尘分离装置的盖能够被容易地拆下。本公开的其他方面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部分阐述,部分将通过描述而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施本公开而了解。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大致沿水平方向形成旋流的第一旋风部分和第二旋风部分。第一集尘室形成在第一旋风部分和第二旋风部分的下侧。此外,真空吸尘器可包括其上表面敞开的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灰尘分离装置可被设置为相对于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沿近似竖直的方向可拆卸。
此外,灰尘分离装置的把手可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的上侧,并可包括把手主体, 固定到灰尘分离装置的上表面;把手杆,可运动地结合到把手主体,并具有在被插入式地固 定到灰尘分离装置的主体时弹性地偏置的突起。
此外,真空吸尘器可包括被可拆卸地结合到灰尘分离装置的主体的前盖和后盖以 及按钮。所述按钮可包括锁定突起,向上突出;按压部分,被设置为通过前盖的把手凹槽 而暴露。所述按钮可弹性地偏置,从而将锁定突起插入式地固定到灰尘分离装置的凹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真空吸尘器的重心降低,因此提高了真空吸尘器的稳 定性同时提高了真空吸尘器的感官质量。
此外,在不增加真空吸尘器的高度的情况下使集尘室的尺寸变大,并因此使得清 空集尘室的周期延长。
此外,灰尘分离装置能够相对于真空吸尘器的主体被竖直地拆下,因此,用户能够 容易地将灰尘分离装置从真空吸尘器拆卸下来。
此外,灰尘分离装置的盖能够从灰尘分离装置的主体容易地拆下。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变得清 楚和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I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外观的视图。
图2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主体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主体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主体的外观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主体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灰尘分离装置与图I的真空吸尘器分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7是示出从与图6的视角不同的角度观看的灰尘分离装置与图I的真空吸尘器 分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的外观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的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示出当盖与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分离时灰尘分离装置的内 部的视图。
图14是沿着图8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8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8的II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2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的内壳体的底表面的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2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的盖的底表面的视图。
图19是示出将盖与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分离的过程的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2的真空吸尘器的按钮的视图。
图21是示出图12的真空吸尘器的前盖的底表面的视图。
图22是示出过滤器组件与图12的真空吸尘器的主体分离的状态的视图。
图23是示出图1的真空吸尘器的过滤器组件的构造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始终指示相同的元件。
参照图1至图5,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I包括真空吸尘器主体 10,被构造成产生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力,并从吸入的空气滤出灰尘;挠性软管5,挠性软管5的一端 连接到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吸入口 40 ;吸入刷2,用于吸入目标清洁表面上的灰尘;延伸管3,延伸管3的一端连接到吸入刷2 ;操纵部分4,具有用于调节吸入力的调节>j-U ρ α装直。
通过由真空吸尘器主体10产生的吸入力而被吸入的空气可包含有灰尘。以下,被吸入真空吸尘器主体10中并包含有灰尘的空气将被称为含尘空气。通过吸入刷2被吸入的含尘空气在依次经过延伸管3和挠性软管5之后被吸入到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
真空吸尘器主体10以纵向尺寸大于高度的外观设置,从而具有低重心。灰尘分离装置300可拆卸地安装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灰尘分离装置300被构造成通过离心法从被吸入真空吸尘器主体10中的含尘空气中分离出灰尘。
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前表面设置有吸入口 40,吸入口 40用于将通过吸入刷2 被吸入的含尘空气吸入到灰尘分离装置300的内部。吸入口 40连接到挠性软管5的一端。 吸入口 40倾斜地形成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前表面上,从而用户容易地将挠性软管5连接到吸入口 40,而无需弯下腰或坐在地上。
吸入口 40用作进入通道43的入口,进入通道43在穿过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前部的同时连接到灰尘分离装置300。经过进入通道43的含尘空气被引导到灰尘分离装置 300的引导通道(图13中的612),这将在随后进行描述。
同时,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把手20形成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前部上。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把手20的两端被固定到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两侧,同时真空吸尘器主体10 的把手20的中央部分与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前表面隔开,以形成可用于抓握的空间。
真空吸尘器主体10包括用于进行运动的轮,所述轮包括左侧轮30,设置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左侧表面;右侧轮31,设置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右侧表面;前侧轮32 和后侧轮33,分别设置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底表面上的前侧和后侧。
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两侧的下部设置有出气口 60。出气口 60被构造成将在经过灰尘分离装置300和过滤器组件(图6中的200)的同时被净化的空气排放到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外部。此外,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底表面的下部设置有使从外部电源接收电力的电源线经过的电源线经过孔34。
同时,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上表面的后部设置有用于操纵真空吸尘器的开关部分。所述开关部分包括电力开关71,用于控制供电;卷线开关70,用于操纵电源线卷线盘。
灰尘分离装置300安装在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上侧上。在灰尘分离装置300的上表面设置有灰尘分离装置把手400。通过操作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把手400上的把手杆 420将灰尘分离装置300与真空吸尘器主体10分离。
图6是示出灰尘分离装置与图I的真空吸尘器分离的状态的视图。图7是示出从 与图6的视角不同的角度观看的灰尘分离装置与图I的真空吸尘器分离的状态的视图。图 22是示出过滤器组件与图12的真空吸尘器的主体分离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6和图7,其上表面敞开的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设置在真空吸尘器主 体10上。进入通道43的出口 41形成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的前表面上,从而将通 过进入通道43被吸入的含尘空气引入到容纳于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中的灰尘分离装 置300中。
进入通道衬垫42围绕进入通道43的出口 41安装,以实现气密性。其形状与进入 通道43的出口 41的形状对应的衬垫安装部分510形成在灰尘分离装置300的前表面上, 从而在防止通过进入通道43被吸入的含尘空气泄漏的同时将所述含尘空气引入到灰尘分 离装置300的内部。
风扇电机室(图22中的54)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的后侧,被构造成 产生吸入力的风扇电机组件(图22中的110)安装在风扇电机室54中。风扇电机室入口 50形成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的后侧的上部,从而通过灰尘分离装置300被净化的空 气通过风扇电机室入口 50被引入到风扇电机室54。
过滤器组件200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和风扇电机室54之间,从而经 过风扇电机室54的空气在最终通过出气口 60被排放到真空吸尘器I的外部之前被过滤。
此外,锁定凹槽82形成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的前表面的上部中,以固定容 纳于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中的灰尘分离装置300。灰尘分离装置300包括用于将灰尘 分离装置300固定到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杆突起424。杆突起424可被插入到锁定凹槽 82中。
如上所述,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被构造成具有敞开的上表面。因此,灰尘分 离装置300大致沿竖直方向从上侧到下侧安装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上。此外,灰尘 分离装置300大致沿竖直方向与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分离。
因此,与具有大致沿水平方向或倾斜方向可拆卸的灰尘分离装置的传统真空吸尘 器相比,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使灰尘分离装置300能够被容易地拆下。
参照图8至图1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灰尘分离装置300包括灰 尘分离装置主体700和盖500,盖500可拆卸地结合到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以打开/关 闭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的前表面。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包括外壳体710,形成灰尘分 离装置300的外观;内壳体720,结合到外壳体710的后表面,同时具有设置在外壳体710内 部的一部分;后壳体730,结合到内壳体720的后表面。
在外壳体710的上表面设置有灰尘分离装置把手400,灰尘分离装置把手400包括 把手主体430、把手杆420和把手罩410。把手主体430通过紧固构件固定地结合到外壳体 710的上表面。
把手主体430包括凹槽432,盖500的锁定突起558 (将在随后进行描述)被插 入到凹槽432中;弹性构件支撑部分431,向上突出以被容纳于把手杆420的开口 422中。 当将盖500的锁定突起558插入到把手主体430的凹槽432中时,盖500被固定到灰尘分7离装置主体700。
把手杆420设置在把手主体430的上侧,以便能够相对于把手主体430向前和向后运动。此外,把手杆420包括开口 422,用于容纳弹性构件支撑部分431 ;弹性构件安装部分421,使弹性构件能够被安装在开口 422中;杆突起424,插入到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 80的锁定凹槽(图7中的82)中。当将杆突起424插入到锁定凹槽82中时,灰尘分离装置 300被固定到真空吸尘器主体10。
杆突起424在把手杆420的前端向前突出。此外,把手杆420还可包括向上突出以被外界按压的推入部分423。
把手罩410结合到把手杆420的上侧,以覆盖把手杆420。把手罩410包括把手罩开口 411,把手罩开口 411设置在与推入部分423对应的位置,从而推入部分423向上突出到把手罩410之外。
通过上述构造,把手杆420通常通过被安装在弹性构件安装部分421中的弹性构件(未示出)而经受弹性偏置状态,从而杆突起424在被插入到锁定凹槽82中的同时被锁定,并且容纳于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中的灰尘分离装置300被固定到真空吸尘器主体 10。
如果用户在沿杆突起424与锁定凹槽82分离的方向推动推入部分423的同时使把手杆420运动,则灰尘分离装置300与 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分离(S卩,与真空吸尘器主体10分离)。
此外,由于推入部分423大致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把手400的前侧,因此,用户在大致抓住灰尘分离装置把手400的中央部分的状态下利用拇指容易地操作推入部分423。 因此,用户在用手抓住灰尘分离装置把手400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推入部分423来解除锁定, 然后向上提起灰尘分离装置300,从而将灰尘分离装置300与真空吸尘器主体10容易地分离。
同时,外壳体710包括外壁600和内壁601。外壁600形成外壳体710的外观,并具有敞开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内壁601设置在外壁600的内部,以将外壁600的内部分成第一旋风部分613、第一集尘室614、第二集尘室615和616以及引导通道612,第一集尘室 614用于收集从第一旋风部分613分离的灰尘,第二集尘室615和616用于收集从第二旋风部分640分离的灰尘,引导通道612允许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经过引导通道612到达第一旋风部分613。
外壳体710通过注射树脂而被形成为一个整体。此外,外壳体710利用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形成,以允许外壳体710的内部被透视。外壳体710的敞开的前表面可通过盖500 被关闭。
同时,内壳体720结合到外壳体710的后表面,以关闭外壳体710的敞开的后表面。内壳体720被插入到外壳体710的内部,从而第二集尘室615和616围绕内壳体720 形成。内壳体720包括多个第二旋风管641,在每个第二旋风管641中均具有第二旋风部分 640。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旋风管641被设置为六个第二旋风形成管。第二旋风管641的数量仅仅是示例,并且关于可能使用的第二旋风管641的数量应当是非限制性的。第二旋风管641被设置为锥形,该锥形的直径从第二旋风管641的后侧到前侧逐渐减小。第二旋风管64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被构造为敞开。
第二旋风部分640产生旋流,以使通过经过第一旋风部分613而被净化的空气 (以下称为第一净化空气)中所包含的灰尘二次离心。分离出的灰尘通过第二旋风管641 的敞开的前表面而被第二集尘室615和616收集。
此外,内壳体720还包括分隔部分722和设置在分隔部分722的上侧的分配部分 721。分隔部分722被构造成关闭外壳体710的后表面,以形成第一集尘室614。分配部分 721具有被构造成将经过第一旋风部分613的第一净化空气分配到多个第二旋风部分640 中的分配通道630 (参见图17),同时形成第二集尘室615和616。内壳体720通过注射树 脂而被形成为一个整体。
后壳体730结合到内壳体720的后表面,以关闭分配通道630的敞开的后表面。后 壳体730包括分别被插入到内壳体720的第二旋风管641的后表面中的多个第二净化空气 排放管650。
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的外表面与第二旋风管641的内表面一起形成第二旋风 部分640。通过第二旋风部分640被净化的空气(以下称为第二净化空气)通过经过第二 净化空气排放管650被排放到外部。后壳体730通过注射树脂而被形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灰尘分离装置300还可包括结合到内壳体720的前侧的一对装饰盖670和 680。装饰盖670包括前表面壁671,形成第二集尘室616 ;通孔673,允许第二旋风管641 穿过;装饰格栅672,结合到第二旋风管641的外周表面,装饰盖680包括前表面壁681,形 成第二集尘室615 ;通孔683,允许第二旋风管641穿过;装饰格栅682,结合到第二旋风管 641的外周表面。
此外,灰尘分离装置300还可包括结合到后壳体730的后表面的海绵容纳部分740 以及结合到外壳体710的前表面的盖500。
在海绵容纳部分740的下侧设置有铰接孔760和770。当将设置在后壳体730的 下侧的铰接轴(图10中的731)插入到铰接孔760和770中时,海绵容纳部分740被结合 到后壳体730。
海绵容纳部分740被构造成容纳海绵壳体750,海绵壳体750被构造成容纳海绵 (未示出),以滤出包含在空气中的灰尘。海绵容纳部分740具有敞开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742,海绵容纳部分740的后表面742表示灰尘分离装置出口 742,空气通过灰尘分离装置出 口 742被最终排放到灰尘分离装置300的外部。
因此,通过后壳体730的多个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被排放的第二净化空气在 通过海绵(未示出)被二次过滤之后通过灰尘分离装置出口 742被排放到灰尘分离装置 300的外部。
在海绵容纳部分740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净化空气汇合空间(图15和图16中的 661),经过多个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的第二净化空气在该第二净化空气汇合空间661中汇合。
用于容纳海绵(未示出)的海绵容纳部分740相对于后壳体730下侧的铰接轴 731可旋转地打开,从而容易清洁和更换容纳于海绵容纳部分740中的海绵(未示出)。海 绵容纳部分740通过注射树脂而被形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盖500结合到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的外壳体710,以打开/关闭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的敞开的前表面。盖500包括前盖501、按钮550和后盖502。
前盖501和后盖502的彼此对应的中央区域敞开,以形成灰尘分离装置入口 511, 空气通过该灰尘分离装置入口 511被引入到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的内部。灰尘分离装置 入口 511设置在与引导通道612对应的位置,从而通过真空吸尘器主体(图7中的10)的 进入通道(图7中的43)被吸入的含尘空气被引入到引导通道612。
此外,前盖501包括分别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入口 511的上侧和下侧的上把手凹 槽512和下把手凹槽513。上把手凹槽512和下把手凹槽513被构造成使得用户在抓握上 把手凹槽512和下把手凹槽513的同时握住盖500并将盖500与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分 离。例如,用户可通过将拇指插入到上把手凹槽512中同时将剩下的手指插入到下把手凹 槽513中而握住盖500,并将盖500与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分离。
按钮550设置在前盖501和后盖502之间,以将盖500锁定至灰尘分离装置主体 700或者解除盖500与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之间的锁定。
参照图20,按钮550被设置为近似环形的形状,并且在按钮550的中央具有按钮开 口 555。上缘部分551、左缘部分553、下缘部分552和右缘部分554围绕按钮开口 555设置 同时彼此一体地形成。
锁定突起558从上缘部分551的上侧突出,弹性构件安装部分559形成在下缘部 分552的下侧。此外,在下缘部分552的上侧设置有其上写有指令的显示部分557。此外, 按压部分556设置在显示部分557的上侧。
参照图21,按钮550被安装成被前盖501的后表面的弹性构件弹性地支撑。前盖 501包括按钮引导部分515、弹性构件支撑部分517和按钮通孔514。按钮引导部分515从 前盖501的后表面突出同时被插入到按钮550的按钮开口 555中,以引导按钮550。弹性构 件支撑部分517在按钮引导部分515的下侧突出。按钮通孔514形成在前盖501的上端, 使得锁定突起558穿过按钮通孔514。
按钮550被弹性构件(未示出)弹性地支撑,使得在向上突出的同时穿过按钮通 孔514的锁定突起558与凹槽(图12中的432)锁定。因此,盖500被固定到灰尘分离装 置主体700。
同时,前盖501还包括弹性部分520和卡住凹槽521。弹性部分520形成在前盖 501的下端,以便能够实现预定的弹性变形。卡住凹槽521在穿过弹性部分520的同时形 成。卡住突起(图13中的711)从外壳体710的下端突出,使得该卡住突起被插入到卡住 凹槽521中。当将卡住突起711插入到卡住凹槽521中时,盖500的下端通常被固定到灰 尘分离装置主体700的下端。
参照图19,如果向下按压按钮550的按压部分556,则锁定突起558从凹槽(图12 中的432)释放,并因此使盖500的上端与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分离。此时,随着盖500略 微向下运动以使卡住突起711从卡住凹槽521释放,盖500可与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分离。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I在盖500处具有上把手凹槽512 和下把手凹槽513,从而便于抓握。此外,具有在上把手凹槽512的下部突出的按压部分556 的按钮550被安装成使得用户仅通过将手指插入到上把手凹槽512和下把手凹槽513中以 握住盖500然后从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拉动盖500的动作来将盖500与灰尘分离装置主体700容易地分离。
以下,将描述第一旋风部分613、第二旋风部分640、第一集尘室614以及第二集尘 室615和616的结构。
参照图13,用于从含尘空气中首先离心出相对大的灰尘的第一旋风部分613设置 在外壳体710的中上部。此外,第二集尘室615和616设置在第一旋风部分613的两侧,第 一集尘室614设置在外壳体710的下部。
由外壳体710的外壁600形成的内部空间被内壁601分成第一旋风部分613、第一 集尘室614、第二集尘室615和616以及引导通道612。引导通道612设置在由外壁600形 成的内部空间的下部的侧部。
参照图13、图14和图16,第一旋风部分613被设置为近似圆柱形的形状。第一旋 风部分613的前表面被盖500覆盖。第一旋风部分613通过内壁开口 619与第一集尘室 614连通。内壁开口 619相对于中心设置在一侧,而引导通道612设置在另一侧。
第一净化空气排放管617大致设置在第一旋风部分613内的中央部分。第一净化 空气排放管617的前端与盖500隔开。第一净化空气排放管617的前端敞开,敞开的前端 用格栅618覆盖。
呈螺旋形状的坡面(slope plane) 602形成在第一旋风部分613的内侧,使得通过 引导通道612被引入到第一旋风部分613中的含尘空气形成旋流(A)。因此,从含尘空气中 分离出的灰尘通过内壁开口 619被收集(B)在第一集尘室614中,通过使灰尘分离而获得 的第一净化空气穿过格栅618运动到第一净化空气排放管617 (C)。
第一集尘室614通过外壳体710的外壁600、外壳体710的内壁601、盖500和内 壳体720的分隔部分722形成。第一集尘室614通过第二集尘室615和616以及引导通道 612被分隔出来,同时通过内壁开口 619与第一旋风部分613连通。第一集尘室614形成在 第一旋风部分613、第二集尘室615和616以及引导通道612的下侧。
同时,为了使由第一旋风部分613分离出的灰尘容易地经过内壁开口 619然后被 收集在第一集尘室614中,形成第一旋风部分613的内壁601被形成为略微倾斜。此外,盖 500包括引导部分(图18中的570),引导部分570向后突出,以将经过内壁开口 619的灰 尘引导到第一集尘室614。
由于内壁开口 619相对于中央部分设置在侧部,因此由第一旋风部分613分离出 的灰尘可仅在第一集尘室614的侧部堆积。因此,为了将灰尘均匀地收集在第一集尘室614 中,引导部分570包括朝着内壁开口 619倾斜的坡面571。
参照图13、图15和图16,第二集尘室615和616通过外壳体710的外壁600、外壳 体710的内壁601、盖500、装饰盖670的前表面壁671和装饰盖680的前表面壁681以及 内壳体720的第二旋风管641形成。
因此,第二集尘室615和616通过第一集尘室614和第一旋风部分613被分隔出 来。形成第二旋风部分640的第二旋风管641的前表面敞开同时与盖500隔开,使得第二 集尘室615和616与第二旋风部分640连通。
同时,参照图17,分配通道630形成在内壳体720的底表面,以将通过第一净化空 气排放管617排放的第一净化空气引导到多个第二旋风部分640。
分配通道630包括多个连接通道632,所述多个连接通道632被构造成将第一净化空气排放管617的出口 622连接到多个第二旋风部分640,使得通过第一净化空气排放 管617的出口 622排放的第一净化空气被引导到多个第二旋风部分640中。因此,第一净 化空气被引导到多个第二旋风部分640中。
再次参照图13、图15和图16,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设置在每个第二旋风部分 640处。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敞开。由第二旋风部分640净化的第 二净化空气通过敞开的前表面被引入到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的内部。
多个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与设置在海绵容纳部分740中的第二净化空气汇合 空间661连通,使得经过第二净化空气排放管650的第二净化空气在第二净化空气汇合空 间661处汇合,然后通过灰尘分离装置出口 742被排放到灰尘分离装置300的外部。
参照图15,通过这样的结构,被引入到第二旋风部分640中的第一净化空气在第 二旋风部分640中形成旋流(E),并且灰尘可被分离。分离出的灰尘通过越过第二旋风管 641的敞开的前表面而被收集在第二集尘室615中(F),被除尘的第二净化空气通过第二净 化空气排放管650的内部653被引导到第二净化空气汇合空间661 (G)。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灰尘分离装置300包括大致沿水平方向形成旋 流的第一旋风部分613和第二旋风部分640,同时在第一旋风部分613和第二旋风部分640 的下侧沿重力方向形成第一集尘室614。
因此,与传统的真空吸尘器相比,第一集尘室614相对于灰尘分离装置300的尺寸 变大。此外,根据传统的真空吸尘器,第一集尘室设置在具有圆柱形形状的第一旋风部分的 外周表面的外部空间,并且第二旋风部分形成在该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处,因此,第一集尘室 具有分布广的集尘空间和复杂的形状。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灰尘分离装置300的 第一集尘室614具有集中的集尘空间并具有简单的结构。
因此,第一集尘室614的这种形状和结构使得第一集尘室614能够在与传统的真 空吸尘器的第一集尘室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收集更多的灰尘。
图22是示出过滤器组件与图12的真空吸尘器的主体分离的状态的视图。图23 是示出图I的真空吸尘器的过滤器组件的构造的视图。
参照图22和图23,过滤器组件200安装在过滤器组件容纳部分100中,过滤器组 件容纳部分100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的后侧。风扇电机室54设置在过滤器 组件容纳部分100的后侧,被构造成产生吸入力的风扇电机组件110安装在风扇电机室54 中。从风扇电机室54经由风扇电机室出口 51排放的空气经过过滤器组件200。
过滤器组件容纳部分100具有敞开的上表面。过滤器组件200通过过滤器组件容 纳部分100的敞开的上表面相对于过滤器组件容纳部分100竖直地安装或分离。
同时,如果灰尘分离装置300被安装在灰尘分离装置容纳部分80上,则过滤器组 件容纳部分100的敞开的上表面被覆盖。因此,在将灰尘分离装置300与灰尘分离装置容 纳部分80分离之后将过滤器组件200安装在过滤器组件容纳部分100上。
过滤器组件200包括过滤器盖230、碳过滤器210、HEPA (高效微粒捕集)过滤器 220和过滤器壳体240。过滤器壳体240包括内部空间,被构造成容纳碳过滤器210和 HEPA过滤器220 ;过滤器出气口 242,形成在过滤器壳体240的两侧,以排放通过经过碳过 滤器210和HEPA过滤器220而被净化的空气。过滤器出气口 242被设置为与真空吸尘器 主体10的内部出气口 53对应。
通过上述结构,通过依次经过灰尘分离装置300的第一旋风部分613和第二旋风 部分640而被净化的空气通过经过过滤器组件200的碳过滤器210和HEPA过滤器220而 被二次滤出细尘,并最终被排放到真空吸尘器主体10的外部。
尽管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 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 实施例进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吸尘器,所述吸尘器包括 主体,具有被构造成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被构造成排放空气的出气ロ; 灰尘分离装置,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上,并被构造成从吸入的空气中离心出灰/In土 ; 风扇电机组件,被构造成形成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力, 其中,所述灰尘分离装置包括 灰尘分离装置入口,连接到所述吸入ロ ; 引导通道,被构造成将通过灰尘分离装置入口被引入的空气引导到灰尘分离装置的后侧; 第一旋风部分,被构造成首先对灰尘执行离心分离,同时将经过引导通道的空气引导到灰尘分离装置的前侧; 第一集尘室,被构造成收集由第一旋风部分分离出的灰尘; 第一浄化空气排放管,被构造成将经过第一旋风部分的空气再次引导到所述后侧;第二旋风部分,被构造成对灰尘执行二次离心分离,同时将经过第一浄化空气排放管的空气再次引导到所述前侧; 第二集尘室,被构造成收集由第二旋风部分分离出的灰尘; 第二浄化空气排放管,被构造成将经过第二旋风部分的空气再次引导到所述后侧; 灰尘分离装置出ロ,连接到所述出气ロ,以排放经过第二浄化空气排放管的空气。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灰尘分离装置包括内壁,所述内壁被构造成划分引导通道、第一旋风部分、第一集尘室和第二集尘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内壁具有开ロ,所述开ロ用于使第一旋风部分与第一集尘室连通。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尘器,其中,第一集尘室形成在第一旋风部分的下側。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尘器,其中,第一集尘室形成在第二旋风部分的下側。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尘器,其中,第二集尘室形成在第一旋风部分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尘器,其中,第二旋风部分被设置为多个, 灰尘分离装置包括分配通道,所述分配通道被构造成将经过第一浄化空气排放管的空气弓I导到所述多个第二旋风部分。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尘器,其中,灰尘分离装置被设置为具有敞开的前表面,并且灰尘分离装置还包括盖,所述盖可拆卸地设置在灰尘分离装置上,以覆盖所述敞开的前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盖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向后突出,以将由第一旋风部分分离出的灰尘引导到第一集尘室。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盖包括ー对把手凹槽,所述ー对把手凹槽能够被抓握,以使盖相对于灰尘分离装置的主体结合或分离。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盖包括按钮,所述按钮具有向上突出的锁定突起, 灰尘分离装置包括凹槽,锁定突起被插入到所述凹槽中,从而将盖固定到灰尘分离装置的主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按钮弾性地偏置,以使锁定突起能够被插入到所述凹槽中。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按钮被设置为中央具有开ロ的环的形式。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其中,所述按钮包括按压部分,所述按压部分用于按压所述按钮,使得锁定突起与所述凹槽分离并使得盖与灰尘分离装置的主体分离。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设置有灰尘分离装置的真空吸尘器,所述灰尘分离装置具有提高的感官质量,并且在不增加真空吸尘器的高度的情况下具有增加的尺寸。所述灰尘分离装置能够相对于真空吸尘器主体被容易地拆下,所述灰尘分离装置设置有盖,所述盖在收集于集尘室中的灰尘被丢弃时能够被容易地拆下。所述真空吸尘器包括第一旋风部分和第二旋风部分,被构造成收集从第一旋风部分分离出的灰尘的第一集尘室形成在第一旋风部分和第二旋风部分的下侧。
文档编号A47L5/22GK102973205SQ2012103221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金琸洙, 崔铁镐, 徐焌源, 李津虎, 崔健洙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