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锅用蒸锅及使用蒸锅的电饭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88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烹调锅用蒸锅及使用蒸锅的电饭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烹调锅用蒸锅及使用蒸锅的电饭锅,本发明尤其涉及不会使食材的汁液等掉落至烹调物的蒸锅、与使用该蒸锅(Steamer)的电饭锅。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将蒸锅安装于作为炊具之一的电饭锅,作为同时煮饭与蒸菜的内锅,图12的内锅已为人所知。一般而言,将水及米放入至电饭锅的内锅内,借由设置在内锅下方的加热单元来煮饭,在煮饭的过程中,水会沸腾而产生蒸气。图12的内锅利用内锅a内所产生的蒸气来蒸煮食材。如图所示,在内锅a的上方安装有蒸锅b。蒸锅b是整体上包括多个孔的碟状的构件,在该蒸锅b的上端外周包括凸缘状的悬架部C,将该悬架部c悬架于内锅a的上端外周所形成的凸缘部d,借此,将所述蒸锅b安装在内锅a的上方。接着,借由内锅a内所产生的蒸气,对放入至蒸锅b内的食材进行蒸煮。对于所述先前例的内锅而言,蒸气会到达大致整个食材,因此,可有效地蒸菜,在煮饭之后,蒸锅b下方的内锅a内的米饭e煮熟,且在蒸锅b内,例如包含放入至容器的煮菜f等及已剥皮的根菜g等的蒸菜被蒸熟(参照专利文献I)。然而,对于所述先前例的内锅而言,由于蒸锅b是由包括多个孔的构件形成,因此,当在煮饭的同时蒸菜时,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在进行蒸煮时,来自食材的汁液或油等会掉落至米饭,导致米饭的口味下降;另外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即使仅蒸菜,也会因来自食材的汁液或油等,使内锅a的底部焦糊。另外,由于在蒸锅b的底部包括多个孔,因此,必须将例如煮菜、布丁(pudding)、以及酒蒸菜等含有液体的烹调物放入至容器而进行烹调。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3336313号(图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包括悬架部及蒸气通路的部分、与放置食材且下方无孔的部分来形成蒸锅,借此来消除如下的弊端,该弊端是指米饭的口味因来自食材的汁液或油等而下降,或内锅的底部焦糊。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构成。本发明是一种烹调锅用蒸锅,该烹调锅用蒸锅包括:烹调用锅、对所述烹调用锅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以及收容在所述烹调用锅内的蒸锅。所述蒸锅包括外构件与内构件,所述外构件在上方外周部包括悬架于所述烹调用锅的上方部的悬架部,且在所述外构件与所述内构件之间具有多个开孔,所述内构件是上端部开放且无孔的碟状的构件,且与所述外构件分体或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外构件内,当进行烹调时,借由所述烹调用锅内所产生的蒸气,对所述内构件内的食材进行蒸煮。另外,所述烹调锅用蒸锅,其中在所述内构件内设置含有多个孔的蒸台。本发明的一种电饭锅,其使用所述的蒸锅。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由外构件与内构件形成蒸锅,所述外构件在上方外周部包括悬架于烹调用锅的上方部的悬架部,且在外构件与内构件之间包括多个开孔,所述内构件是与外构件分体或一体地设置在外构件内,而且上端部开放且无孔的碟状的构件,借此,可消除如下的弊端,该弊端是指米饭的口味因来自食材的汁液或油等而下降,或内锅的底部焦糊。另外,由于可将煮菜、布丁、以及酒蒸菜等含有液体的食材直接放入至所述内构件内而进行烹调,因此,在烹调时,可无需放置食材的容器。另外,在内构件内设置包括多个孔的蒸台,借此,可使来自食材的汁液或油等从蒸台的孔掉落至内构件的底部,因此,可美味且健康地蒸煮食材。而且,借由将此种蒸锅利用于电饭锅,电饭锅的便利性提高。


图1是附带分体型蒸锅的电饭锅的剖面图。图2是外构件及内构件分体型蒸锅的放大剖面图。图3是分体型蒸锅的外构件的平面图。图4是分体型蒸锅的内构件的平面图。图5 (A)、图5⑶分别是蒸台的剖面图(A)及平面图⑶。图6是附带锅盖的分体型蒸锅的放大剖面图。图7是外构件及内构件一体型蒸锅的放大剖面图。图8是图7的平面图。图9是其他一体型蒸锅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将图9的蒸锅安装于内锅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图11是图9的蒸锅的平面图。图12是以往的附带蒸锅的电饭锅的内锅的剖面图。附图标记:I:电饭锅2:电饭锅本体3:盖体4、a:内锅4a、44、74、d:凸缘部5:内壳6:外壳6a:肩构件7:底部线圈8:角落线圈
9:线圈台9a:贯通孔10:温度传感器11:保温加热器12:盖板13:散热板13a:密封材料14:螺丝15:中空部16:盖加热器17:开口18:球阀19:筒状体20、85:蒸气口21:铰链构件22:操作面板23:操作开关24:显示部25:微电脑基板26:控制基板27:送风机30:分体型蒸锅31、61、81:外构件32、41、62、71、82a:侧壁部33、42、63、72、82b:底壁部33a:载置部34、43、64、73、81a、83:上部开口35、65、81c:悬架部36:中央开口37、67:外周开口38:环状壁39、69:连结部40、70、82:内构件50:蒸台51、56:开孔52:脚53:空间55:锅盖57:卡止部
60、80:—体型蒸锅81b:下部开口84:连结构件84a:宽度狭窄的连结部84b:轴承用连结部84c:注入口用连结部86:轴承87:注入口88:手柄88a:轴88b:抓握部分b:蒸锅e:米饭f:煮菜g:根菜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表示将分体型蒸锅设置至内锅的状态的电饭锅的剖面图,图2中表示蒸锅的放大剖面图,图3 图5(A)、图5(B)中分别表示外构件、内构件及蒸台。再者,本发明只要为烹调锅,则也能够适用于任何锅,以下将电饭锅的内锅作为一例而进行叙述。电饭锅I包含电饭锅本体2及盖体3。电饭锅本体2包括:能够设置内锅4的合成树脂制的有底筒状的内壳5、作为外装框体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6、以及肩构件6a,内壳5与肩构件6a借由螺丝等而结合,外壳6与肩构件6a借由强行嵌合等而结合。在所述内壳5的外周面,在底部及从底部至侧面的角落部,分别设置有包含工作线圈(work coil)的底部线圈7及角落线圈(corner coil) 8,而且在侧部设置有保温加热器(heater) 11,分别借由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控制装置来进行适当的煮饭控制及保温控制。所述底部线圈7及角落线圈8载直于线圈台9。在该线圈台9的中央部,包括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9a,在该贯通孔9a中,设置有对内锅4的设置状态进行侦测且内设有热敏电阻(thermistor)的温度传感器(sensor) 10,所述热敏电阻对内锅4的温度进行侦测。所述温度传感器10中内置有弹簧(spring),在未设置有内锅4的状态下,所述弹簧的前端部突出至比内壳5的底部更靠上方处。温度传感器10也具有作为安全装置的功能,即,在设置有内锅4的状态下,以抵接于内锅4的底部外表面的状态,被向下方按下而达到工作状态,但若未设置有内锅4,则不工作。所述内锅4是由能够借由润电流(eddy current)而自我发热的不锈钢等铁系金属形成,所述涡电流是借由所述底部线圈7及角落线圈8而在内部引起的电流,将所述内锅4设置在所述内壳5内,借此,所述温度传感器10接通(on),对所述底部线圈7及角落线圈8通电,接着煮饭用的开关(switch)打开之后,借由所述润电流所引起的焦耳热(Jouleheat)来对内锅4进行加热,放入至内部的米饭等内容物均匀地被加热,从而可效率良好地煮饭。另一方面,所述盖体3包括:合成树脂制的盖板12与包含热的良导体的散热板13,该散热板13借由螺丝14而固定于所述盖板12,以构成所述盖体3的下表面,在盖板12与散热板13之间形成中空部15,根据需要,将隔热材料封入至该中空部15。另外,在散热板13的外周端设置有环状的密封材料13a,当盖体3关闭时,密封材料13a抵接于内锅4或后述的蒸锅的外构件31,防止蒸气等向外方逃逸。在所述散热板13的上表面安装有盖加热器16,该盖加热器16包含在通电时产生电阻热的电热加热器,借由控制装置来对该盖加热器16进行控制,使冷凝液滴(condensing droplet)迅速地蒸发而防止米饭被滴下的冷凝液滴泡糊了。再者,盖加热器16的加热方式可为加热器式,也可为感应热(Induction Heat, IH)式及高频式等。在所述盖板12的中央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开口 17,在该开口 17中配置有筒状体19,该筒状体19在内部包括球阀(ball valve) 18,且相对于盖板12而自如地装脱。另外,在所述筒状体19的上表面设置有蒸气口 20,若内锅4内的蒸气压达到规定压力以上,则如箭头所示,蒸气会进入至筒状体19且将球阀18向上推,接着从蒸气口 20排出至大气中。再者,可在盖体3的散热板13的下方设置包括多个孔的内盖。在设置了内盖的情况下,蒸气通过内盖的孔而进入至内盖与散热板13之间的空间,然后,进入至所述筒状体19内的蒸气通路。在所述电饭锅本体2的后端部上部,设置有使盖体3自如地开闭的转动自如的铰链(hinge)构件21,盖体3相对于电饭锅本体2而自如地开闭。在所述电饭锅本体2的外壳6的前表面侧上部设置有操作面板(panel) 22,在该操作面板22中设置有各种操作开关23、显示部24、以及微电脑(microcomputer)基板25,所述显示部24显示所述各种开关23所设定的设定状态,所述微电脑基板25安装着各种开关23及显示部24。另外,在所述微电脑基板25的后方侧,以立设状态设置有控制基板26,该控制基板26包括:对所述底部线圈7及角落线圈8、保温加热器11、及盖加热器16等进行驱动控制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或加热器驱动电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包含二极管电桥(diode bridge)的整流电路及平滑电路。再者,根据需要,在内壳5与外壳6之间的后方部设置送风机27。在设置了送风机27的情况下,从该送风机27送出的风被底部线圈7、角落线圈8及保温加热器11加热而成为热风,因此,在煮饭步骤及保温步骤中的任一个步骤或这两个步骤中,使所述送风机27转动,将产生的热风输送至整个内锅4,借此,可使煮饭效率及保温效率提高。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在煮饭时,借由所述底部线圈7及角落线圈8,从底壁部至侧壁部,大致整个内锅4均一地发热,均匀地对浸泡在内锅4内的水中的米饭进行加热,使米饭均一地吸水,并且经由之后的升温步骤及焖饭步骤而良好地煮饭,无加热不均,可效率良好地将米饭煮熟。接着,在煮饭时的升温步骤中,内锅4内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气。图1至图4中表示外构件31与内构件40分开的分体型蒸锅30。该蒸锅30包括各自分开的外构件31与内构件40。
所述外构件31是包括大致垂直的侧壁部32及水平的底壁部33且剖面呈碟状的构件,在所述外构件31的上方包括上部开口 34。而且,在侧壁部32的环状的上方端部,形成有向外方呈圆弧状地翘曲的凸缘状的悬架部35,且将该悬架部35的大小设为能够插入至内锅4内的大小。如图2及图3所示,在底壁部33的中央设置有一个大直径的中央开口 36,在该底壁部33的外周,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例如六个外周开口 37 (参照图3),在相邻的外周开口37之间,设置有在平面观察时呈细长的矩形状的连结部39,该连结部39将侧壁部32与底壁部33予以连结。另外,在底壁部33的中央开口 36与外周开口 37之间包括环状的载置部33a,而且在载置部33a的外周端,立设有高度低的垂直状的环状壁38,如图2所示,内构件40载置于载置部33a,在环状壁38中,内构件40定位于底壁部33的中央。再者,虽可省略中央开口36,但若存在该中央开口 36,则蒸气会直接到达内构件40的底部,蒸煮效率更高。所述内构件40是包括大致垂直的侧壁部41及水平的底壁部42且剖面呈碟状的构件,侧壁部41及底壁部42无孔,且在上方包括上部开口 43。而且,在侧壁部41的环状的上方端部,形成有向外方呈圆弧状地翘曲的凸缘部44,且将该凸缘部44的大小设为能够插入至外构件31的环状壁38内的大小。如此,除了上部开口 43以外,内构件40无孔,因此,例如可将煮菜、布丁、以及酒蒸菜等含有液体的食材直接放入至内构件40内而进行烹调,另外在煮饭过程中,即使饭米汤上升,上升的饭米汤也不会与食材发生接触。当将内构件40设置至外构件31内时,用手指抓住凸缘部44,将内构件40设置至外构件31内。将内构件40设置至外构件31内之后,如图1及图2所示,内构件40的底壁部42的外周会载置于外构件31的载置部33a,且该内构件40的侧壁部41的下方会插入至外构件31的环状壁38内,水平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被定位。将蒸台50设置至内构件40内。如图5(A)、图5(B)所示,蒸台50是包括多个开孔51的圆板状的构件,在该蒸台50的底面包括多个例如三个脚52,该蒸台50的外径小于内构件40的内径。将所述蒸台50设置至内构件40内之后,如图1及图2所示,可在蒸台50与内构件40之间形成高度为脚52的高度的空间53,在进行蒸煮时,来自食材的汁液或油等会从开孔51掉落至蒸台50与内构件40之间的空间53。因此,可美味且健康地蒸煮食材。再者,有时也会根据食材而不使用蒸台50。在外构件31内设置有内构件40,且在内构件40内设置有蒸台50,将这样的蒸锅30设置至电饭锅I的内锅4内时,则如图1所示,外构件31的悬架部35会卡合且悬架于内锅4的上方端部的环状的凸缘部4a。再者,将蒸锅30的高度设为内锅4的高度的大致一半或一半以下,可同时在蒸锅30下方的内锅4内煮饭。在此情况下,由于内锅4内的能够煮饭的容量减半,因此,煮饭量也减少,例如对于5.5合(”合”是容积单位)的类型而言,煮饭量变为一合至2合左右。将盖体3关闭之后,盖体3下表面的密封材料13a会抵接于外构件31的悬架部35的内周面,从而防止蒸气向外部逃逸。接着,若煮饭,则水会在内锅4内沸腾而产生蒸气,产生的蒸气以图1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式而上升,从外构件31的外周开口 37经由外构件31内而进入至内构件40内,接着对内构件40内的食材进行蒸煮。若所述蒸气达到规定压以上,则球阀18会打开,剩余的蒸气从蒸气口 20排出至外部。再者,在进行蒸煮的情况下,同时使所述送风机27转动,将内锅4的热输送至上部,借此,可使蒸锅30内的食材的蒸煮效率提高。然而,若在盖体3的散热板13的下方设置包括多个孔的内盖,则该内盖与蒸锅30之间的距离变短,当将例如蔬菜等体积大的食材放入至内构件40内来蒸煮时,该食材有可能会堵塞内盖的孔,因此,尽可能偏向外侧地对内盖上所设置的孔进行设置即可。在设置了内盖的情况下,蒸气通过内盖的孔而进入至内盖与散热板13之间的空间,然后,进入至所述筒状体19内的蒸气通路。图6中表示将锅盖55盖在内构件40上的例子。锅盖55是包括多个开孔56的圆板状的构件,在该锅盖55的外周部,包括从下方弯曲至内方的卡止部57,将该卡止部57卡合于内构件40的凸缘部44,借此,将内构件40的上部开口 43予以覆盖。当将例如蔬菜等体积大的食材放入至内构件40内来蒸煮时,该食材有可能会堵塞筒状体19的蒸气口 20。在此种情况下,若使用锅盖55,则会在锅盖55与散热板13之间形成空间,从而可消除食材堵塞蒸气口 20这一弊端。在此情况下,蒸气可从锅盖55的开孔56进入至内构件40内。图7及图8中表示使外构件61与内构件70成为一体的一体型蒸锅60。该蒸锅60包括一体的外构件61与内构件70。所述外构件61是包括大致垂直的侧壁部62及水平的底壁部63且剖面呈碟状的部分,在所述外构件61的上方包括上部开口 64。而且,在侧壁部62的环状的上方端部,形成有向外方呈圆弧状地翘曲的凸缘状的悬架部65,且将该悬架部65的大小设为能够插入至内锅4内的大小。如图8所示,在底壁部63的外周,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例如六个外周开口 67,在相邻的外周开口 67之间,设置有在平面观察时呈细长的矩形状的连结部69,该连结部69将侧壁部62与底壁部63予以连结。所述内构件70是包括大致垂直的侧壁部71及水平的底壁部72且剖面呈碟状的部分,侧壁部71及底壁部72无孔,且在上方包括上部开口 73。而且,在侧壁部71的环状的上方端部,形成有向外方呈圆弧状地翘曲的凸缘部74,且将该凸缘部74的大小设为能够插入至外构件61的环状壁38内的大小。再者,在此情况下,外构件61的底壁部63与内构件70的底壁部72变成共用且相同的壁。如此,除了上部开口 73以外,内构件70无孔,因此,例如可将煮菜、布丁、以及酒蒸菜等含有液体的食材直接放入至内构件70内而进行烹调,另外在煮饭过程中,即使饭米汤上升,上升的饭米汤也不会与食材发生接触。而且,根据需要,在内构件70内使用所述蒸台50及锅盖55。图9及图10中表示一体型蒸锅的其他例子。在该例子中,在蒸锅上设置手柄88,从而易于搬送或取出。蒸锅80是包括一体的外构件81与内构件82的树脂制构件。所述外构件81是高度低且大致垂直的环状的部分,且形成蒸锅80的外壁,在所述外构件81的上方包括上部开口 81a,在所述外构件81的下方包括下部开口 81b。而且,在外构件81的上方端部,形成有向外方呈圆弧状地翘曲的凸缘状的悬架部81c,该悬架部81c的大小为能够插入至内锅4内的大小,且当插入至内锅4内时,如图10所示,悬架部81c的外周面抵接且载置于内锅4的凸缘部4a的内周面。所述内构件82是包括大致垂直的侧壁部82a及大致水平的底壁部82b且剖面呈碟状的部分,侧壁部82a及底壁部82b无孔,在所述内构件82的上方包括上部开口 83。因此,可在所述内构件82的内部,对炖煮的菜肴(stew)等具有液体的食材进行烹调。借由连结构件84来将所述外构件81下方的内周面与所述内构件82上方的外周面予以连结。连结构件84包括:宽度狭窄的连结部84a、形成手柄的轴承86且宽度长的轴承用连结部84b、以及形成注入口 87且宽度最长的注入口用连结部84c。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例如四个所述宽度狭窄的连结部84a,而且在各个所述连结部84a的左右侧,共计设置有8个大致相同形状的蒸气口 85。在直径方向上,相向地设置有两个所述轴承用连结部84b,所述轴承用连结部84b各自形成有两个轴承86。再者,也在轴承用连结部84b的中央部分设置有矩形状的蒸气口 85。结果,在大致整个外周配置有十个蒸气口 85。另外,在将内盖安装于盖体3的情况下,将内盖的蒸气口配置得处于蒸锅80的蒸气口 85的内侧。如此,当蒸气逐渐逃逸时,蒸气容易到达蒸锅80的烹调物,蒸煮效果提高。在与所述轴承用连结部84b正交的直径方向上,相向地设置有两个所述注入口用连结部84c,在所述注入口用连结部84c的中央,设置有从内方向外方呈圆弧状地凹陷的注入口 87。当在内构件82内对含有液体的食材进行蒸煮的情况下,在将该食材取出时,利用所述注入口 87。在所述轴承用连结部84b的轴承86内安装有手柄88。该手柄88可为一个,但为了稳定地将蒸锅80取出或为了搬送蒸锅80,设置有两个手柄88。手柄88呈大致半圆弧状,且在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置有轴88a,将该轴88a嵌合至轴承86内,借此,该手柄88自如地旋转大致90度。再者,也可将轴设置于轴承用连结部84b,且将轴承设置于手柄88的两端部。接着,当对手柄88进行收纳时,手柄88的抓握部分88b位于注入口 87的上方。借由设为此种配置形态,在用手指抓住抓握部分88b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注入口 87,因此,手指容易进入至抓握部分88b的下方,结果,可容易地抓住抓握部分88b。另外,由于蒸锅80的外构件81的外壁的高度比内构件82的侧壁部82a的高度更短,因此,内构件82的侧壁部82a与保温加热器11相向。因此,如图10中的中空箭头所示,保温加热器11的热直接传递至内构件82,对于内构件82的加热效率提高。如此,除了上部开口 83以外,内构件82无孔,因此,例如可将煮菜、布丁、以及酒蒸菜等含有液体的食材直接放入至内构件82内而进行烹调,另外在煮饭过程中,即使饭米汤上升,上升的饭米汤也不会与食材发生接触。而且,根据需要,在内构件82内使用所述蒸台50及锅盖55。在本例子的情况下,加热单元使用了热盘式的加热器,但也可为IH式的加热器。再者,分体型蒸锅具有如下的优点,例如在利用内构件来对煮菜、布丁、以及酒蒸菜等含有液体的食材进行烹调的情况下,容易将内构件拆下而进行准备,且在蒸煮之后,容易将内构件取出,并且易于清洗。相对于此,与分体型蒸锅相比较,一体型蒸锅具有如下的优点,例如重量轻且零件数少,而且生产成本变得便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例的构成,且当然可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烹调锅用蒸锅,包括:烹调用锅、对所述烹调用锅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以及收容在所述烹调用锅内的蒸锅,所述烹调锅用蒸锅的特征在于: 所述蒸锅包括外构件与内构件, 所述外构件在上方外周部包括悬架于所述烹调用锅的上方部的悬架部,且在所述外构件与所述内构件之间具有多个开孔, 所述内构件是上端部开放且无孔的碟状的构件,且与所述外构件分体或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外构件内, 当进行烹调时,借由所述烹调用锅内所产生的蒸气,对所述内构件内的食材进行蒸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调锅用蒸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构件内设置含有多个孔的蒸台。
3.一种电饭锅,其特征在于: 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锅。
全文摘要
一种烹调锅用蒸锅及使用蒸锅的电饭锅,可消除米饭的口味因来自食材的汁液或油等而下降,或内锅的底部焦糊等弊端。烹调锅用蒸锅包括烹调用锅、对烹调用锅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以及收容在烹调用锅内的蒸锅。蒸锅包括外构件与内构件,外构件在上方外周部包括悬架于烹调用锅的上方部的悬架部,在外构件与内构件之间具有多个开孔,内构件是上端部开放且无孔的碟状的构件,且与外构件分体或一体地设置在外构件内,当进行烹调时,借由烹调用锅内所产生的蒸气,对内构件内的食材进行蒸煮。
文档编号A47J27/00GK103169368SQ20121041495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7日
发明者长谷川逸美, 佐藤恵, 朝冈修平, 桥口雅彦 申请人: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