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杯盖与操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439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杯盖与操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杯盖与操作方法,冲泡用杯具组合包括杯体、杯盖、及冲泡件。杯体的内缘包围界定有杯体空间。杯盖的内缘包围界定出杯盖空间,且杯盖开设有穿孔,而杯盖的外缘形成有定位部。杯盖可分离地扣合于杯体。冲泡件具有绳体、茶包及定位体。绳体能移动地穿设于穿孔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茶包与定位体。定位体位于杯盖的外缘上且能选择性地被定位于冲泡位置与分离位置。于冲泡位置时,定位体受到茶包重力的牵引,使杯盖形成有穿孔的部位的外缘与定位体相顶抵,以使茶包位于杯体空间内;于分离位置时,定位体限位于杯盖的定位部,以使茶包至少部分位于杯盖空间中。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上述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操作方法。
【专利说明】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杯盖与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杯具组合,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使茶包呈悬吊状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杯盖与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现今的一般杯盖或其与杯体的组合并未设计出不需打开杯盖,便能够使茶包升降,并通过固定茶包位置,进而使冲泡后的茶包与茶汤分离的构造。一般情况,大部分使用者用茶包冲泡如果不想久泡浓苦,必须适时打开杯盖取出湿茶包,此时,被取出的湿茶包需要找地方放置或丢弃,易造成四处滴漏或沾到手部。
[0003]之后,若使用者感觉冲泡后茶汤浓度不足时,或想进行再次冲泡时,则需打开杯盖,将已取出的湿茶包再次放回杯体内,此动作同样会产生滴漏或沾到手部的问题。若湿茶包被取出后,一时没有放置处便只能丢弃,也就无法进行再次冲泡,造成茶叶可多次冲泡特性的浪费。
[0004]换个角度来说,若使用者冲泡茶包时,因为觉得取出茶包麻烦,而将茶包持续浸泡于茶水中,则杯体内的茶汤会因为茶包浸泡时间过久而苦涩。
[0005]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杯盖与操作方法,其便于使用者在杯外控制茶包的升降及固定茶包的位置。
[000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冲泡用杯具组合,包括:一杯体,其内缘包围界定有一杯体空间;一杯盖,其内缘包围界定出一杯盖空间,且该杯盖开设有一穿孔,而该杯盖外缘形成有一定位部,该杯盖可分离地扣合于该杯体,且该杯盖空间与该杯体空间相连通并能经由该穿孔而连通于外;以及一冲泡件,其具有一绳体、一茶包、及一定位体,该绳体可移动地穿设于该穿孔,且该绳体两端分别固定于该茶包与该定位体,该定位体位于该杯盖外缘上且能选择性地被定位于一冲泡位置与一分离位置;其中,该定位体位于该冲泡位置时,该定位体受到该茶包重力的牵引,使该杯盖形成有该穿孔的部位外缘与该定位体相顶抵,以使该茶包位于该杯体空间内;该定位体位于该分离位置时,该定位体限位于该杯盖的定位部,以使该茶包至少部分位于该杯盖空间中。
[0008]优选地,该绳体一端穿透该茶包并固定于该茶包,该定位体位于该分离位置时,该茶包受该绳体拉动而压迫于该杯盖内缘以形成收缩状。
[0009]优选地,该茶包具有:一折叠体,其呈中空状且能沿一伸缩方向进行伸缩,该折叠体垂直于该伸缩方向的截面呈环状,且该折叠体形成有一折线单元;及一上盖体与一下盖体,其设置于该折叠体的顶部与底部,且该上盖体形成有一定位孔,该绳体穿过该上盖体的定位孔而固定于该茶包底部;其中,该定位体于该冲泡位置与该分离位置间被调整时,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的相对位置能通过该绳体的移动而同步被调整,且该折叠体能通过该折线单元而沿该伸缩方向伸展或折叠。
[0010]本发明实施例另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的该杯盖。
[0011]本发明实施例又提供一种如上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操作方法,其步骤包括:实施一吊挂步骤,将该冲泡件的定位体自该杯盖内侧穿出该杯盖的穿孔而设置于该杯盖外缘上,使该冲泡件通过该定位体与该杯盖的配合而吊挂于该杯盖,其中,该杯盖形成有一出水口 ;实施一准备步骤,于该杯体的杯体空间盛装一开水;实施一扣合步骤,将该杯盖扣合于该杯体,并使该茶包位于该杯盖空间与该杯体空间内;实施一冲泡步骤,使该定位体设置在具有该穿孔的该杯盖部位外缘,以使该茶包受到重力的牵引而浸入该杯体所承装的开水中,而使该开水被冲泡形成一茶汤;实施一分离步骤,将该冲泡件的定位体朝该杯盖的定位部移动,使该定位体限位于该定位部,以同步使该茶包被拉动向上而与该茶汤相互分离;以及实施一品尝步骤,经由该出水口品尝该茶汤;其中,该茶汤被饮用完后,将该杯盖与该杯体分离,而后依序进行该准备步骤、该扣合步骤、该冲泡步骤、该分离步骤、及该品尝步骤,以进行另一次的冲泡。
[0012]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杯盖与操作方法,其能通过位于杯盖外缘的定位体来操控茶包的升降,并同时通过定位体与杯盖的配合,以使茶包能被定位并与茶汤分离,而毋需开盖取出湿茶包,藉以避免湿茶包取出时四处滴漏和沾手。
[0013]再者,由于湿茶包不需被取出,因此可避免茶包被取出后,则必须立即找地方放置或被迫丢弃的问题。
[0014]另,茶包通过移动定位体与绳体,使茶包能随时放下再行浸泡,藉以令使用者轻松地喝到浓淡适宜的茶汤,或便于进行多次冲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处于分离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处于冲泡位置时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部形成于环侧壁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部为凹槽时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处于穿越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7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为弹性体且处于穿越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为弹性体且处于挡止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冲泡件的分解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茶包呈球状的剖视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绳体缠绕于定位部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12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纵向穿设卡合于定位部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13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被嵌合于定位部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14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定位体横向穿设卡合于定位部的立体示意图。[0029]图15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茶包省略限位体时的剖视示意图。
[0030]图16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茶包为立体三角状时的剖视示意图。
[0031]图17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茶包为一般袋状茶包时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18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杯盖形成有挡墙的示意图。
[0033]图19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操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一)。
[0034]图20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操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二)。
[0035]图21为本发明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操作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三)。
[003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7]100冲泡用杯具组合
[0038]I 杯体
[0039]11杯体空间
[0040]2 杯盖
[0041]21 顶壁
[0042]211 穿孔
[0043]212 出水口`
[0044]22环侧壁
[0045]23杯盖空间
[0046]24定位部
[0047]241 凸块
[0048]242 凹槽
[0049]243 凹口
[0050]25 挡墙
[0051]3冲泡件
[0052]31 绳体
[0053]32定位体
[0054]33 茶包
[0055]331折叠体
[0056]3311折线单元
[0057]3312 开口
[0058]3313 开口
[0059]332上盖体
[0060]3321 定位孔
[0061]333下盖体
[0062]3331 定位孔
[0063]334限位体
[0064]C伸缩方向
[0065]200开水(茶汤)
【具体实施方式】[0066]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0067]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泡用杯具组合100,包括一杯体1、一杯盖2、及一冲泡件3。其中,上述杯体I内缘包围界定有一能用以盛装热水的杯体空间11,且杯体I与杯盖2可相互扣合,而上述冲泡件3悬吊于所述杯盖2。
[0068]须先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冲泡用杯具组合100具有众多实施态样,本实施例仅以部分实施态样作一举例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0069]下述将主要以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优选实施态样作一介绍。而于介绍的过程中,将适时的补充说明其他可能的变化实施态样;或者,在介绍完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优选实施态样后,再列举其他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相关实施态样。
[0070]所述杯盖2形成有一顶壁21及自顶壁21周缘朝同侧延伸的一环侧壁22,以使杯盖2内缘包围界定出一杯盖空间23。
[0071]其中,上述杯盖2于其顶壁21的大致中央部位开设有一穿孔211,而所述杯盖2位于穿孔211 —侧(如图2中的左侧)的部位则形成有一出水口 212,并于杯盖2位于穿孔211另一侧(如图2中的右侧)的部位外缘形成有一定位部24。
[0072]然而,所述穿孔211位置也可依设计需求而加以调整,并不局限于顶壁21的大致中央部位。举例来说,穿孔211也有可能形成于环侧壁22。
[0073]更详细地说,上述定位部24为自顶壁21朝远离穿孔211方向突出延伸形成的一凸块241,且凸块241端缘沿着朝向穿孔211的方向凹陷形成有一凹口 243。
[0074]再者,所述杯盖2的环侧壁22底部的内缘可分离地扣合于杯体I上,以使杯盖空间23与杯体空间11相连通并能经由穿孔211及出水口 212而连通于外。
[0075]此外,所述定位部24除上述实施态样外,也能有其他变化态样。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上述定位部24为自环侧壁22朝远离穿孔211方向突出延伸形成的凸块241,且凸块241也凹陷形成有凹口 243。
[0076]或者,如图5所示,上述定位部24为自环侧壁22凹设形成的凹槽242,且凹槽242邻近穿孔211的部位凹陷形成有凹口 243。
[0077]复参照图1至图3,所述冲泡件3具有一绳体31、一定位体32、及一茶包33。上述绳体31可以是棉绳、塑料拉绳、或其他材质的绳体。
[0078]其中,所述绳体31可移动地穿设于杯盖2的穿孔211,且绳体31两端分别固定于上述定位体32及茶包33。藉此,使定位体32位于杯盖2外缘上并能选择性地被定位于一冲泡位置(如图3)与一分离位置(如图2)。
[0079]以下先分别就定位体32及茶包33的构造作一介绍,而有关于冲泡位置与分离位置时的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状态,容后说明。
[0080]所述定位体32为能于一穿越状态(如图6)与一挡止状态(如图2或图3)间变换的构造。进一步地说,当定位体32处于穿越状态时,定位体32适于在杯盖2的一侧(内侧)经由穿过穿孔211而位于杯盖2的另一侧(外侧);当定位体32处于挡止状态时,定位体32适于设置并定位在杯盖2的穿孔211 —侧(外侧)。
[0081]更详细地说,如图6,所述定位体32为长形的杆体,其可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方柱状、菱形状、长扁状。所述杆体的长度大于穿孔211内径,而定位体32垂直于其长轴方向的截面适于穿过杯盖2的穿孔211。
[0082]也就是说,当定位体32的长轴方向通过穿孔211时定义为该穿越状态(如图6 ),而当定位体32的长轴方向未通过穿孔211时定义为挡止状态(如图2或图3)。因此,所述定位体32能以穿越状态自杯盖2内侧穿出穿孔211而以挡止状态设置于杯盖2外缘上。
[0083]此外,所述定位体32除上述实施态样外,也能有其他变化态样。举例来说,如图7和图8,所述定位体32可为弹性体(如图中所示的形成有折痕而具有回弹特性的纸片),且弹性体适于被压缩(或通过折叠、卷曲等方式)成为能穿过杯盖2穿孔211的构造,此时被定义为穿越状态;当弹性体穿过杯盖2穿孔211后,即回复原本的外型,此时弹性体无法穿过杯盖2穿孔211,被定义为挡止状态。再者,上述弹性体也可以是:被挤压时产生形变,而未被挤压时则回复原状的弹性物体。
[0084]或者,定位体32也可以是伞状结构(图略),也就是说,当伞状结构收合时,其为能穿过杯盖2穿孔211的构造,此时定义为穿越状态;当伞状结构打开时,被撑开的曲面状伞面无法穿过杯盖2穿孔211,此时伞状结构被定义为挡止状态。
[0085]请参阅图9,所述茶包33具有一折叠体331、一上盖体332、一下盖体333、及一限位体334。其中,茶包33内的冲泡物于本实施例中以原片茶叶为优选实施态样作一说明,但于实际应用时,并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也可以是药材(如:冬虫夏草)、咖啡粉(尤指非速溶式)、养生茶、或果粒茶等。
[0086]再者,所述的折叠体331、上盖体332、下盖体333、及限位体334为分离的构件,也SP,需通过组装以形成所述茶包33。下述先以图9来分别就折叠体331、上盖体332、下盖体333、及限位体334的构造作一介绍。
[0087]所述折叠体331大致呈中空圆柱状且于内侧界定有一伸缩方向C,于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方向C相当于折叠体331的中心轴线方向,但不受限于此。
[0088]再者,所述折叠体331垂直于上述伸缩方向C的截面呈环状,并且折叠体331形成有一大致对称于伸缩方向C的折线单元3311,而所述折叠体331相对的两端各形成有一开Π 3312,3313ο
[0089]更详细地说,上述折线单元3311包含有交错排列设置的多个形状大致相同的内折线与多个形状大致相同的外折线。换言之,每一外折线位于相邻的两个内折线之间。所述折叠体331两端通过折线单元3311而能沿伸缩方向C伸展或收缩。
[0090]所述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的构造大致相同,进一步地说,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呈圆形板状且各自于其几何中心处形成有一定位孔3321、3331。换言之,上述两个定位孔3321、3331的中心位置大致位于伸缩方向C (或折叠体331的中心轴线)上。
[0091]其中,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的形体相较于折叠体331而言,较不易产生形变。具体来说,所述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可通过设计其厚度(或密度、硬度)大于折叠体331的厚度(或密度、硬度),以使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的形体较不易产生形变。
[0092]所述限位体334为不适于穿过下盖体333定位孔3331的构造,举例来说,限位体334可以是面积大于定位孔3331的片状构造,或是长度大于定位孔3331的孔径的长形构造(如:类似定位体32)。
[0093]上述已分别说明折叠体331、上盖体332、下盖体333、及限位体334的构造,然而,所述折叠体331、上盖体332、下盖体333、及限位体334的彼此组装关系大致说明如下。
[0094]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9,所述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分别接合于上述折叠体331的相对两端(如图9中的折叠体331顶部与底部),藉以遮蔽上述折叠体331所形成的两个开口 3312,3313ο
[0095]其中,所述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接合于折叠体331相对两端的方式,其可通过食品级防水胶进行黏接、超音波熔接方式进行熔接、或者其他合适的接合方式,在此不加以限制。
[0096]所述绳体31穿过上盖体332的定位孔3321并穿出下盖体333的定位孔3331,进而使穿出于下盖体333的绳体31部位固定于限位体334。而所述限位体334与下盖体333之间是否彼此连接固定,在此则不加以限制。
[0097]此外,所述茶包33除上述实施态样外,也能有其他变化态样。举例来说,如图10,所述茶包33的外型可设计成球状,藉以呈现不同风貌,进而增添使用的趣味性。同理,茶包33的外型也可设计为半球状、锥状、方柱状、或其他合适的外型。
[0098]上述已分别介绍定位体32及茶包33的构造,而有关于所述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实际操作与使用状态,请参阅图2和图3,大致说明如下。
[0099]需先说明的是,当使用者欲对茶包33进行冲泡时,可先于杯体I的杯体空间11内盛装热水,再将杯盖2扣合于杯体1,使悬吊于杯盖2的茶包33位于杯盖2与杯体I所包围的空间内。
[0100]此时,所述定位体32可于冲泡位置(如图3)与分离位置(如图2)间被调整,而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的相对位置将通过绳体31的移动而同步被调整,且折叠体331将通过折线单元3311而沿伸缩方向C伸展或折叠。
[0101]更详细地说,所述定位体32位于冲泡位置时,定位体32受到茶包33重力的牵引,而以挡止状态顶抵于杯盖2形成有穿孔211的部位外缘,也即,定位体32位在杯盖2的顶壁21外缘,以使茶包33位于杯体空间11内,进而浸泡于杯体I内的热水。
[0102]此时,折叠体331能够使水流从四周均匀流入,以利于冲泡物(如:原片茶叶)的冲泡和舒展,并且所述伸缩方向C即平行于铅锤线方向。
[0103]其后,冲泡物于冲泡时会因浸水而膨胀,藉以顶抵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使折叠体331两端自然地沿伸缩方向C上下进一步伸展,进而令冲泡物获得足够的浸泡以及舒展空间。
[0104]再者,由于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的适度加固(如:增加厚度、密度、或硬度),藉以使折叠体331完全浸入水中时,还能够维持原有的形状,也即,可承载冲泡物经浸泡与舒展时的重量而不致于变形。
[0105]另,通过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的适度加固,折叠体331浸泡水中时,不会因放入水中角度和水流造成重心偏差而以任意方向飘浮,致使折叠体331部分浮出水面,让茶包33内的冲泡物无法完全浸泡。并且,折叠体331也不会因冲泡物经浸泡与舒展时的重量增加,造成下垂变形,增加拉起时的困难度。
[0106]当所述杯体I内的热水经冲泡茶包33而形成茶汤后,定位体32适于被调整至分离位置,此时,定位体32限位于杯盖2的定位部24,以使茶包33至少部分位于杯盖空间23中。[0107]也就是说,若茶汤的水位较高时,则茶包33大部分或全部容置于杯盖空间23中;若茶汤的水位较低时,茶包33部分容置于杯盖空间23中,藉以达到茶包33与茶汤分离的效果。
[0108]更详细地说,绳体31穿过定位部24的凹口 243,使定位体32位在定位部24远离穿孔211的一侧,藉以使定位体32受到茶包33重力的牵引而顶抵定位部24位于凹口 243相对两侧的表面上。
[0109]而于定位体32自冲泡位置调整至分离位置的过程中,绳体31将拉动限位体334,进而使茶包33朝杯盖2方向移动(即相当于沿铅锤线方向)。当茶包33的上盖体332抵接于杯盖2顶壁21内缘时,所述限位体334受绳体31拉动而带动下盖体333移动,使下盖体333朝向上盖体332移动,以令折叠体331通过折线单元3311而沿伸缩方向C折叠。也就是说,所述定位体32位于分离位置时的茶包33容积与高度,其小于所述定位体32位于冲泡位置时的茶包33容积与高度。
[0110]具体而言,所述定位体32自冲泡位置调整至分离位置后,所述茶包33的顶部(相当于上盖体332)的移动距离及茶包33底部(相当于下盖体333)与茶包33顶部(相当于上盖体332)的相对移动距离,其两者总和大致等同于穿孔211与位于定位部24处的定位体32 二者之间的绳体31部位的长度。
[0111]补充说明一点,当上述折叠体331两端沿伸缩方向C而被压缩折叠时,所述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可以达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茶包33内的冲泡物因受到外力挤压而破碎。
[0112]此外,所述定位体32与定位部24的限位方式除上述实施态样(通过重力达成)外,也能有其他变化态样。举例来说,如图11,定位部24自杯盖2的环侧壁22突出延伸形成大致为T字状的构造,藉以能通过暴露于杯盖2外且邻近于定位体32的绳体31部位缠绕于定位部24,并以定位体32抵接于定位部24,藉以使定位体32维持在分离位置。
[0113]或者,如图12,定位部24呈由上而下凹陷的构造,定位体32纵向穿设并卡合于定位部24,藉以使定位体32维持在分离位置。
[0114]再者,以卡合方式使定位体32与定位部24相固定的构造并不局限于图12,上述卡合方式也能有其他变化的态样,在此无法逐个列举。
[0115]因此,下述仅以两张图式作为示例,如图13是通过定位部24的构造设计使定位体32被嵌合于其中,如图14也可通过定位部24的构造设计使定位体32横向穿设并卡合于其中。
[0116]此外,所述茶包33除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态样外,也能有其他变化态样。举例来说,如图15,所述茶包33可省略限位体334,并将绳体31底端直接固定于下盖体333。或者,将绳体31穿过下盖体333的定位孔3331后打结,且上述绳体31打结的部位无法穿过下盖体333的定位孔3331。
[0117]又或者,更进一步省略上盖体(图略),使所述绳体31 —端容置于茶包33内并固定于茶包33底部。但不论上述茶包33如何变化,皆符合定位体32位于分离位置时,所述茶包33受绳体31拉动而压迫于杯盖2内缘以形成收缩状。
[0118]也就是说,所述茶包33也可呈现圆筒袋、椭圆筒袋、方柱体袋、立体三角状(如图16)、或扁平状。虽然茶包33并未同时具有上盖体332与下盖体333,但由于绳体31穿透茶包33并固定于其底部,当通过绳体31 —端拉动,使茶包33受到绳体31拉起力量,一样可以造成茶包33底部与杯盖2之间的夹迫挤压,使茶包33的容积或高度小于定位体32位于冲泡位置时的茶包33容积或高度。
[0119]更详细地说,茶包33能受绳体31拉动而压迫于杯盖2的顶壁21内缘,以使对应于绳体31的茶包33相对两侧部位的距离(相当于茶包33高度),其在定位体32位于分离位置时小于位在冲泡位置时。也即,茶包33中被绳体31穿过的部位及固定的部位两者之间的距离,其在定位体32位于分离位置时小于位在冲泡位置时。
[0120]再者,如图17,所述茶包33不排除为一般袋状茶包,也即,所述绳体31如同已知般固定于袋状茶包顶端,并通过绳体31的拉动而使袋状茶包升降。同样地,茶包33也可以是一般的三角茶包(图略)。然而,此种方式并无法使袋状茶包呈收缩状。
[0121]附带说明一点,所述杯盖2的定位部24于本实施例中以一个为例,但于实际应用时,不排除在冲泡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再另行增设一个以上的定位部24,藉以适用于杯体I盛装不同水量的情形。
[0122]除上述实施态样外,所述杯盖2的顶壁21内缘也可延伸形成有一截面呈圆环状的挡墙25 (如图18),且上述挡墙25位于杯盖空间23中。更详细地说,所述挡墙25所包围的空间(或挡墙25高度)大致对应于茶包33收缩(或折叠)后的尺寸,藉以使定位体32位于分离位置时,茶包33至少部分(优选为全部)容置于挡墙25所包围的空间内,进而避免茶包33的悬空晃动,并且可令使用者饮用茶汤时,通过挡墙25遮挡茶汤,以避免茶汤浸泡到茶包33。
[0123]上述已针对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构造作说明,以下将就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操作方法作一介绍,而于下述介绍中,将以图18所示的杯盖2作为举例说明之用,但冲泡用杯具组合100于实际使用时的实施态样可参考以上所述的其他态样,并不局限于图18所
/Jn ο
[0124]请参阅图18至21,其为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图,但须说明的是,以下所介绍的步骤顺序并不全然代表操作时的必然顺序。举例来说,下述准备步骤亦能于吊挂步骤之前实施。具体而言,所述冲泡用杯具组合100的操作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0125]实施一吊挂步骤,参考图18和图19,将所述冲泡件3的定位体32自杯盖2内侧穿出杯盖2的穿孔211而设置于杯盖2外缘上,使冲泡件3通过定位体32与杯盖2的配合而吊挂于杯盖2。
[0126]其中,当冲泡件3的定位体32自杯盖2内侧穿出杯盖2的穿孔211后,优选的放置方式是,先将绳体31穿过凹口 243,使定位体32位在定位部24远离穿孔211的一侧,而后通过茶包33重力的牵引而使定位体32顶抵定位部24位于凹口相对两侧的表面上,此时,由于茶包33被定位于杯盖2,藉以便于使用者单手取用杯盖2与茶包33,进而利于实施后续步骤。
[0127]其中,当定位体32朝定位部24移动时,将同步令茶包33被拉动向上,使茶包33的上盖体332抵接于杯盖2内缘后,通过固定于茶包33底部的绳体31部位续而拉动下盖体333,以使折叠体331受到杯盖2内缘与下盖体333的压迫而沿伸缩方向C折叠,以使茶包33大致位于杯盖空间23中。
[0128]实施一准备步骤,参考图19,于杯体I的杯体空间11盛装一开水200。其中,上述开水200的温度能依茶包33内的冲泡物类型及使用者习惯而加以变化,并不局限于100°C或其他特定温度。换言之,开水200于本实施例中是指煮开过的水,所以开水200可以是热水、温水、或冷水,在此不加以限制。
[0129]实施一扣合步骤,参考图19和图20,将杯盖2扣合于杯体1,并使茶包33位于杯盖空间23与杯体空间11内。
[0130]实施一冲泡步骤,参考图20和图21,将定位体32与杯盖2的定位部24分离,使定位体32设置在具有穿孔211的杯盖2部位外缘,以令茶包33受到重力的牵引而浸入杯体I所承装的开水200中,进而使开水200被冲泡形成一茶汤200。须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茶汤200属于一种泛称的用语,其并不局限于开水经茶叶所冲泡出来的溶液。举例来说,茶汤也可以是开水经由药材(如:冬虫夏草)、咖啡粉(尤指非速溶式)、养生茶、或果粒茶等所冲泡出来的溶液。
[0131]实施一分离步骤,参考图21和图20,此步骤类似于吊挂步骤中将定位体32限位在定位部24的过程,但差异在于,该分离步骤的实施过程中,皆处在杯体I与杯盖2为盖合的状态。
[0132]具体来说,分离步骤的细部过程如下:将冲泡件3的定位体32朝杯盖2的定位部24移动,并先将绳体31穿过凹口 243,使定位体32位在定位部24远离穿孔211的一侧,而后通过茶包33重力的牵引而使定位体32顶抵定位部24位于凹口 243相对两侧的表面上,藉以使定位体32限位于定位部24。
[0133]而当冲泡件3的定位体32朝杯盖2的定位部24移动时,将同步使茶包33被拉动向上,使茶包33的上盖体332抵接于杯盖2内缘后,通过固定于茶包33底部的绳体31部位续而拉动下盖体333,以使折叠体331受到杯盖2内缘与下盖体333的压迫而沿伸缩方向C折叠,而使茶包成收缩状且大致位于杯盖空间23内,藉以使茶包33与茶汤200相互分离。
[0134]实施一品尝步骤,经由杯盖2的出水口 212品尝上述茶汤200。其中,若茶汤200未达到一预定浓度,则重复依序进行上述冲泡步骤、分离步骤、及品尝步骤,直到茶汤200达到预定浓度。而上述预定浓度则依使用者的口感而有所不同,并不局限于一特定浓度。反之,若茶汤200超过预定浓度,则打开杯盖2,并于杯体I内另注入开水以调整茶汤200浓度。
[0135]再者,当茶汤200被饮用完后,可打开杯盖2 (也即,将杯盖2与杯体I分离)以进行下一轮的冲泡步骤,亦即,依序进行上述准备步骤、扣合步骤、冲泡步骤、分离步骤、及品尝步骤,以进行另一次的冲泡。
[0136]〔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0137]综合来说,本发明实施例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及其操作方法可具有下述优点:
[0138]1.轻松达到茶水分离效果:使用者能通过位于杯盖外的定位体来操控茶包的升降,并将定位体固定于杯盖上的定位部,如此便毋需开盖取出湿茶包,可即时有效地将茶包与茶汤分离,并能避免取出湿茶包时四处滴漏和沾到手部。
[0139]2.轻松多次冲泡:由于湿茶包已与茶汤分离不需被取出,因此可解决茶包久泡过浓,必须取出找地方放置或被迫丢弃的困扰。若是茶包被取出后找地方放置,则易受到外部环境和空气污染,或碰触到不洁物体,不适宜再次放回杯中冲泡;若是茶包被取出后即丢弃,便只能进行单次冲泡,显得过于浪费。
[0140]3.方便控制冲泡浓淡度:使用者不会因为一时找不到放置湿茶包的对象,或不舍丢弃湿茶包,而被迫饮用因久泡过于浓苦的茶汤。同时,使用者也不会再因烦恼茶包取出麻烦和茶汤浓度不够,而需要一次性浸泡时间较久,使用者随时可将茶包定位体拉起固定,如果觉得茶汤浓度太淡,松开茶包定位体便可轻松放下茶包,再行浸泡一些时间,藉此便能够喝到浓淡适宜的茶汤。
[0141]4.减少茶水分离时的茶包占用体积和高度:通过茶包的可伸缩式设计,使得茶包与茶汤分离时,茶包受压迫而降低其所占用的体积或高度,更易于茶包与茶汤的分离。
[0142]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动以及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杯体,所述杯体的内缘包围界定有一杯体空间; 一杯盖,所述杯盖的内缘包围界定出一杯盖空间,且所述杯盖上开设有一穿孔,而所述杯盖的外缘形成有一定位部,所述杯盖能分离地扣合于所述杯体,且所述杯盖空间与所述杯体空间相连通并能经由所述穿孔而与外界相连通;以及 一冲泡件,具有一绳体、一茶包及一定位体,所述绳体能移动地穿过所述穿孔,且所述绳体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茶包与所述定位体,所述定位体位于所述杯盖的外缘上且能选择性地被定位于一冲泡位置与一分离位置; 其中,当所述定位体位于所述冲泡位置时,所述定位体受到所述茶包的重力的牵引,使所述杯盖上形成有所述穿孔的部位的外缘与所述定位体相顶抵,以使所述茶包位于所述杯体空间内;当所述定位体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定位体限位于所述杯盖的所述定位部,以使所述茶包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杯盖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体为能在一穿越状态与一挡止状态之间变换的构造,当所述定位体处于所述穿越状态时,所述定位体适于在所述杯盖的一侧经由穿过所述穿孔而位于所述杯盖的另一侧,当所述定位体处于所述挡止状态时,所述定位体适于设置在所述杯盖的所述穿孔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体呈长形且所述定位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穿孔的内径,所述定位体垂直于所述定位体的长轴方向的截面适于穿过所述穿孔,当所述定位体的所述长轴方向通过所述穿孔时被定义为所述穿越状态,且当所述定位体的所述长轴方向未通过所述穿孔时被定义为所述挡止状态,使所述定位体能以所述穿越状态自所述杯盖的内侧穿出所述穿孔而以所述挡止状态设置于所述杯盖的外缘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上形成有一凹口,且所述定位部进一步限定为一凹槽或`一凸块,当所述定位体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绳体穿过所述凹口,所述定位体位于所述定位部的远离所述穿孔的一侧,且所述定位体受到所述茶包的重力的牵引而顶抵所述定位部的位于所述凹口的相对两侧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的内缘延伸形成有一位于所述杯盖空间内的挡墙,当所述定位体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茶包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挡墙所包围的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绳体的一端穿透所述茶包的一侧并固定于所述茶包的另一侧,当所述定位体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茶包受所述绳体的拉动而压迫于所述杯盖的内缘以形成收缩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包具有: 一折叠体,所述折叠体呈中空状且能沿一伸缩方向进行伸缩,所述折叠体垂直于所述伸缩方向的截面呈环状,且所述折叠体上形成有一折线单元;及 一上盖体与一下盖体,设置于所述折叠体的顶部与底部,且所述上盖体上形成有一第一定位孔,所述绳体穿过所述上盖体的所述第一定位孔而固定于所述茶包的底部; 其中,当所述定位体在所述冲泡位置与所述分离位置之间被调整时,所述上盖体与所述下盖体的相对位置能通过所述绳体的移动而同步被调整,且所述折叠体能通过所述折线单元而沿所述伸缩方向伸展或折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包进一步具有一限位体,所述下盖体形成有一第二定位孔,且所述限位体为不适于穿过所述下盖体的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构造,所述绳体穿出所述下盖体的所述第二定位孔而固定于所述限位体,其中,所述上盖体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位于所述上盖体的几何中心,而所述下盖体的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所述下盖体的几何中心。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体自所述冲泡位置调整至所述分离位置后,所述茶包的顶部的移动距离及所述茶包的底部与所述茶包的顶部的相对移动距离的总和等同于所述穿孔与位于所述定位部处的所述定位体之间的绳体部位的长度。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所述杯盖。
1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泡用杯具组合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实施一吊挂步骤,将所述冲泡件的定位体自所述杯盖的内侧穿出所述杯盖的穿孔而设置于所述杯盖的外缘上,使所述冲泡件通过所述定位体与所述杯盖的配合而吊挂于所述杯盖内,其中,所述杯盖上形成有一出水口 ; 实施一准备步骤,于所述杯体的杯体空间盛装一开水; 实施一扣合步骤,将所述杯盖扣合于所述杯体,并使所述茶包位于所述杯盖空间与所述杯体空间内; 实施一冲泡步骤,使所述定位体设置在具有所述穿孔的所述杯盖的部位的外缘,以使所述茶包受到重力的牵引而浸入所述杯体内所承装的开水中,而使所述开水被冲泡形成一茶汤;` 实施一分离步骤,将所述冲泡件的所述定位体朝所述杯盖的所述定位部移动,使所述定位体限位于所述定位部,以同步使所述茶包被拉动向上而与所述茶汤相互分离;以及 实施一品尝步骤,经由所述出水口品尝所述茶汤; 其中,所述茶汤被饮用完后,将所述杯盖与所述杯体分离,而后依序进行所述准备步骤、所述扣合步骤、所述冲泡步骤、所述分离步骤及所述品尝步骤,以进行另一次的冲泡。
【文档编号】A47G19/22GK103859920SQ201210530659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0日
【发明者】曾沂滨 申请人:曾沂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