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型简易座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483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装型简易座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便器领域,具体来说是组装型简易座便器。
背景技术
座便器俗称马桶。在一些无卫生设施或缺乏卫生设施的场所如长时间的交通堵车、自然灾害后的应急或野外活动中常需要用到一种组装型座便器。尤其是地震等灾难后后,住宅中的座便器由于上水道破坏,或者无水冲洗;排污管道破裂堵塞,而无法使用时,为防止污染和传染病等,使用这样的座便器,既保护了私密、又无需外出上公厕、非常简洁卫生,是非常有效实用的措施。然而,现有的组装型座便器,如果采用较为简单的结构,不能够保障体重较重者使 用的安全性,如果采用较为复杂的结构,不方便携带和安装,或者是采用的材料不环保,生产加工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不适合与小型或微型企业生产,投入成本非常高,技术上较为复杂。因此,特别需要组装型简易座便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在保障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方便携带和不易安装的缺陷,提供组装型简易座便器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后侧板和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右侧板上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前侧板、后侧板下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前侧板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相同一侧边的第一凹槽中,所述后侧板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另一侧的第一凹槽中,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对应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使四块板面组成一个上下端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坐板盖置在腔体的上端,所述坐板的中央部分开设有圆孔。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上分别设置有倒角。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上设置的倒角为Icm的倒角。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坐板的下部设置起限位作用限位柱。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侧板、后侧板的宽度为30cm,高度为38cm,所述前侧板、后侧板上第二凹槽的深度为19mm。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侧板、右侧板的宽度为38mm,高度为38mm,所述左侧板右侧板上第一凹槽的深度为19mm。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坐板上的圆孔为椭圆形的圆孔,所述椭圆形的圆孔最小直径为18cm,所述椭圆形的圆孔最大直径为24cm。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限位柱的高度为I. 6cm,所述限位柱的宽度为I. 5mm,长度为215mm。[0015]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与现有产品相比,由五块板面组成,其中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通过对应的凹槽插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上下具有开口的长方体腔体,同时由于各个板面之间插合在一起,使腔体的四个角分别形成一个十字支撑点,达到牢固支撑的效果,在生产的时候,每块板面上特定的凹槽也达到生产加工简单化的效果,结构简单,十分实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板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坐板机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柱位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前侧板、后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板、右侧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参见图1,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包括起支撑作用的左侧板100、右侧板200、前侧板300、后侧板400和用于乘坐的坐板500,左侧板100、右侧板200上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起连接作用的第一凹槽600,前侧板300、后侧板400下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起练级作用的第二凹槽700,前侧板300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700插合在左侧板100、右侧板200上相同一侧边的第一凹槽600中,后侧板400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700插合在左侧板100、右侧板200上另一侧的第一凹槽600中,前侧板300、后侧板400对应插合在左侧板100、右侧板200上使四块板面组成一个上下端具有开口的腔体800,坐板500盖置在腔体800的上端,坐板500的中央部分开设有圆孔510。第一凹槽600和第二凹槽700上分别设置有倒角900,达到便于快速组装的目的。第一凹槽600和第二凹槽700上设置的倒角900为Icm的倒角900,达到较好的使
用效果。坐板500的下部设置起限位作用限位柱520,达到稳固的效果。前侧板300、后侧板400的宽度为30cm,高度为38cm,前侧板300、后侧板400上第二凹槽700的深度为19_。左侧板100、右侧板200的宽度为38mm,高度为38mm,左侧板100右侧板200上第一凹槽600的深度为19_。坐板500上的圆孔510为椭圆形的圆孔510,椭圆形的圆孔510最小直径为18cm,椭圆形的圆孔510最大直径为24cm。限位柱520的数量为两根,限位柱520的高度为I. 6cm,限位柱520的宽度为
I.5mm,长度为215mm,坐板500盖在腔体800上时,两个限位柱520位于四块侧板拼装后“井字形”内侧,即固定了四块侧板的组合,又固定了垃圾袋及坐板500的位置,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0031]在使用的时候,五块板面均采用木浆材质的瓦楞制作而成,前侧板300、后侧板400对应插合在左侧板100、右侧板200上使四块板面组成一个上下端具有开口的腔体800,四块板面的高度均为38mm,在四块板面上相互插合的第一凹槽600和第二凹槽700的深度也均为19_,从而使四块板面相互插合的时候,四块板面的下端均与地面接触,从四块板面的上端套入垃圾袋910,垃圾袋910的袋口撑在四条侧边上,坐板500安装在四块板面上端开口处,设置在坐板500上的两根限位柱520,卡合在前侧板和后侧板的内壁上,对坐板和组合后的四块侧板面起到固定作用,同时由于垃圾袋910的袋口撑在四条侧边上,坐板与四块坐板的压合也对垃圾袋的张开口起到固定作用,坐板500上椭圆形的圆孔510也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本组装型简易座便器,产品材质设定全部使用木浆瓦楞板,无其他材质或其他材质的结构件使用,以保障在任何场合、任何处理方式的销毁,对环境不产生第二次污染,达到了环保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与现有产品相比,由五块板面组成,其中前侧板300、后侧板400、左侧板100、右侧板200通过对应的凹槽插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上下具有开口的长方体腔体800,同时由于各个板面之间插合在一起,使腔体的四个角分别形成一个十字支撑点810,达到牢固支撑的效果,在生产的时候,每块板面上特定的凹槽也达到生产加工简单化的效果,结构简单,十分实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后侧板和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右侧板上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前侧板、后侧板下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前侧板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相同一侧边的第一凹槽中,所述后侧板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另一侧的第一凹槽中,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对应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使四块板面组成一个上下端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坐板盖置在腔体的上端,所述坐板的中央部分开设有圆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上分别设置有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上设置的倒角为Icm的倒角。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板的下部设置起限位作用限位柱。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后侧板的宽度为30cm,高度为38cm,所述前侧板、后侧板上第二凹槽的深度为19mm。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右侧板的宽度为38mm,高度为38mm,所述左侧板右侧板上第一凹槽的深度为19mm。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板上的圆孔为椭圆形的圆孔,所述椭圆形的圆孔最小直径为18cm,所述椭圆形的圆孔最大直径为24cm。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限位柱的高度为I. 6cm,所述限位柱的宽度为I. 5mm,长度为215mm。
专利摘要组装型简易座便器,左侧板、右侧板上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前侧板、后侧板下方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前侧板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相同一侧边的第一凹槽中,后侧板上方两侧部分的第二凹槽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另一侧的第一凹槽中,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对应插合在左侧板、右侧板上使四块板面组成一个上下端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坐板盖置在腔体的上端,所述坐板的中央部分开设有圆孔。本实用新型由于各个板面之间插合在一起,使腔体的四个角分别形成一个十字支撑点,达到牢固支撑的效果,在生产的时候,每块板面上特定的凹槽也达到生产加工简单化的效果,结构简单,十分实用。
文档编号A47K13/24GK202619545SQ20122023479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3日
发明者吴智杰, 吴博逊 申请人:吴智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