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9144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过滤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新型关于一种过滤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过滤壶。
背景技术
东方的人们使用茶壶来泡茶,就好比西方的人们使用茶壶来泡咖啡一样的常见。相同的,无论是茶汤中的茶叶碎屑,或是咖啡中的咖啡渣,也同样都是人们在享用一杯饮品时,所不乐见的。因此,有了各种滤网的设计,让人们在把茶汤或咖啡倒至杯具之前,可以先藉由滤网把茶叶碎屑/咖啡渣先行滤除。然而,如此一来,在操作上,就会显得相当的不便利。另一方面,市面上有些商品的设计,则是另行制作出具有过滤设备的杯子,例如,·法式滤压壶(French-Press),以提供人们及冲泡与过滤于一体的工具。但是,此类工具不免得牺牲传统茶壶在视觉上的艺术享受。因此,有鉴于习知技艺在过滤装置的便利性与外观美感方面不易兼顾的缺失,如何提供一种可以方便使用且维持传统壶具外观的过滤装置已是一项刻不容缓且具产业利用性的研究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过滤壶,上述过滤壶不仅可增加过滤装置的美观,更好的是,根据本说明书的设计,可提供使用者一种方便操作的过滤装置。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过滤壶结构包含一盖合兀件,该盖合兀件包含一上盖、与一壶口固定单兀,上述壶口固定单元包含一基座部、一延伸部、一第一凸出部、与至少一第二凸出部,该延伸部延伸自该基座部的一侧,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分别延伸自延伸部,该第一凸出部位于该延伸部的末端,该第二凸出部位于该基座部与该第一凸出部之间;一过滤元件,该过滤元件包含一平面部与一过滤部,该过滤部设置于该平面部下方,其中该过滤部包含复数个过滤孔隙;一壶身;其中,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基座部贴合于该壶身的上开口,其中,该壶口固定单元具有一开口,该上盖可完整覆盖该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当该过滤元件的过滤部穿过该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并进入该壶身内部时,该过滤部的该平面部停留于该基座部之上。该壶身包含一壶口延伸部,该壶口延伸部由该壶身的上开口周围向内延伸,其中,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壶口延伸部卡固于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之间。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抵于该壶身上开口周围的壶身内壁。当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抵于该壶身上开口周围的壶身内壁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产生弯折以增加摩擦力。[0011]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第一凸出部抵于该壶口延伸部上方的该壶身内壁。该过滤元件更包含一提取部,该提把部固定于该过滤元件的内侧。该过滤部由复数组相同网眼大小的滤网平行组装而成。该过滤部由复数组不同网眼大小的滤网平行组装而成。该盖合元件更包含一按压部,其中该上盖藉由该按压部而轴设于该基座部,且该按压部控制该上盖的盖合状态。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为提供一过滤壶,上述的过滤壶藉由一盖合元件的设置,可提供在以盖合元件替换原有壶具的上盖后仍保有完整覆盖于壶身的上开口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过滤壶,藉由一盖合元件的设置,可提供协助固定一过滤元件的效果。根据前述目的,本说明书提供一过滤壶。上述过滤壶至少包含一盖合元件、一过滤元件、以及一壶身。上述的盖合元件可卡合于壶身的上开口。上述过滤元件可穿过盖合元件的开口进入上述壶身内部。根据本说明说的设计,上述盖合元件的延伸部可协助固定上述过滤元件,使得上述过滤元件不会在上述壶身内部发生摇晃。如此一来,使用者在泡茶或泡咖啡时,可藉由过滤元件来过滤茶叶或咖啡,使得从壶身倒出的茶汤或咖啡不会出现茶叶碎屑或咖啡渣,进而可更完美的享用泡好的茶汤或咖啡。更好的是,上述过滤壶不仅具有传统壶具的美观,当不使用过滤元件时,上述壶身与盖合元件依然可呈现出壶具的功能。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壶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壶的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壶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壶的剖面图。图号说明100过滤壶110 上盖112按压部120壶口固定单元122基座部124延伸部126第一凸出部128第二凸出部140过滤元件142平面部144过滤部160 壶身162壶身的上开口[0038]164壶身的开口延伸部200过滤壶210 上盖212按压部222基座部224延伸部226第一凸出部228第二凸出部 242平面部244过滤部260 壶身264壶身的开口延伸部300过滤壶310 上盖312按压部320壶口固定单元322基座部324延伸部326第一凸出部3282第二凸出部32别第二凸出部340过滤元件342平面部344过滤部360 壶身362壶身的上开口400过滤壶410 上盖412按压部422基座部424延伸部426第一凸出部4282第二凸出部4284第二凸出部442平面部444过滤部460 壶身。
具体实施方式
[0075]根据本说明书的一较佳实施例为一过滤壶。上述过滤壶至少包含一盖合元件、一过滤元件、以及一壶身。上述的盖合元件可卡合于壶身的上开口。上述过滤元件可穿过盖合元件的开口进入上述壶身内部。根据本说明的设计,上述盖合元件的延伸部可协助固定上述过滤元件,使得上述过滤元件不会在上述壶身内部发生摇晃。如此一来,使用者在泡茶或泡咖啡时,可藉由过滤元件来过滤茶叶或咖啡,使得从壶身倒出的茶汤或咖啡不会出现茶叶碎屑或咖啡渣,进而可更完美的享用泡好的茶汤或咖啡。更好的是,上述过滤壶不仅具有传统壶具的美观,当不使用过滤元件时,上述壶身与盖合元件依然可呈现出壶具的功能。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一过滤壶。图I表示一根据本实施例的过滤壶的示意图。上述过滤壶100至少包含一盖合元件、一过滤元件140、以及一壶身160。参考图1,上述盖合元件包含一上盖110、与一壶口固定单元120。上述的上盖110的大小可完整盖合上述壶口固定单元120中的开口。上述壶口固定单元120包含一基座部122、一延伸自基座部122下方的延伸部124、一第一凸出部126、与一第二凸出部128。上述第一凸出部126可以是位于上述延伸部124的末端。上述第二凸出部128可以是延伸自延伸部124,且位于基座部122与第一凸出部126之间。第二凸出部128可以是一环状的凸块。上述的上盖110可以是藉由一按压部112来轴设于基座部122,且可藉由按压部112来控制上盖110是 否盖合于壶口固定单元120中的开口。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上述基座部122可包覆一软性材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上述延伸部124、第一凸出部126、与第二凸出部128可以是一软性材质。根据本实施例,当上述壶口固定单元120组合至壶身160的上开口 162时,上述基座部122可贴合于壶身160的上开口 162周围,且上述延伸部124、第一凸出部126、与第二凸出部128可进入上开口 162。上述第二凸出部128可抵于上开口 162向内的壶口延伸部164上方的壶身160内壁,且上述的壶口延伸部164可卡固于第一凸出部126与第二凸出部168之间,进而将壶口固定单元120与上开口 162完美结合。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盖合兀件可取代一般壶具的壶盖。上述过滤元件140包含一平面部142、与一过滤部144。上述壶口固定单元120的开口大于过滤元件140的过滤部144,使得过滤元件140的过滤部144可通过上述壶口固定单元120的开口。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壶口固定单元120的开口大小恰可容置过滤元件140的过滤部144通过。上述过滤部144可以包含复数个孔隙。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过滤部144可以是由复数个相同网眼大小的滤网所组成。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较佳范例中,上述过滤部144可以是由复数个不同网眼大小的滤网所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设计,使用者可将茶叶、咖啡粉、草药(herb)、花瓣、香草(vanilla)等冲泡素材置入过滤元件140中。图2 —根据前述实施例的过滤壶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在组合后,过滤壶200的壶口固定单元的基座部222可覆盖于壶身260的上开口,且延伸部224、第一凸出部226、与第二凸出部228可进入壶身260的内部。由图2可清楚看出,第一凸出部226可抵于壶身260的上开口向内的壶口延伸部264上方的壶身260内壁,且上述的壶口延伸部264恰可卡合于第一凸出部226与第二凸出部228之间,进而确立壶口固定单元与壶身260的组合状态。参照图2,上盖210可完整覆盖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且上盖210可藉由按压部212来控制上盖210覆盖或离开上述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0080]如图2所示,当过滤元件的过滤部244可穿过上述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进入壶身260内部时,过滤元件的平面部242停留于基座部222之上,使得过滤元件不会整个进入壶身260。当过滤元件穿过上述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进入壶身260内部时,基座部222至第一凸出部226之间的圆桶状的延伸部224可有效地协助固定过滤部244,使得过滤元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摇晃。上述过滤元件可以更包含一提取部,未显示于图中。在一较佳范例中,上述提取部可以是固定于上述过滤元件的内侧且接近于上述平面部242。在一较佳范例中,上述提取部可以是藉由两固定元件轴设于上述过滤元件的内侧且接近于上述平面部242,且上述提取部可以上述两固定元件为轴心进行圆弧运动。藉由上述提取部,可将过滤元件从壶身260内移出。根据本说明书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一过滤壶。图3表示根据本范例的过滤壶的示意图。上述过滤壶300至少包含一盖合兀件、一过滤兀件340、以及一壶身360。参考图3,上述盖合元件包含一上盖310、与一壶口固定单元320。上述的上盖310的大小可完整盖合上
述壶口固定单元320中的开口。上述壶口固定单元320包含一基座部322、一延伸自基座部322下方的延伸部324、一第一凸出部326、与复数个第二凸出部。上述第一凸出部326可以是位于上述延伸部324的末端。上述的复数个第二凸出部可以是分别延伸自延伸部324,且位于基座部322与第一凸出部326之间。在根据本说明书的一较佳实施范例中,参照图3所示,在上述基座部322与第一凸出部326之间具有两第二凸出部3282与3284。上述的第二凸出部可以分别是一环状的凸块。上述的上盖310可以是藉由一按压部312来轴设于基座部322,且可藉由按压部312来控制上盖310是否盖合于壶口固定单元320中的开口。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上述基座部322可包覆一软性材质。根据本实施范例,上述延伸部324、第一凸出部326、与第二凸出部3282与3284可以是一软性材质。根据本实施例,当上述壶口固定单元320组合至壶身360的上开口 362时,上述基座部322可贴合于壶身360的上开口 362周围,且上述延伸部324、第一凸出部326、与第二凸出部3282与3284可进入上开口 362。上述第一凸出部326、第二凸出部3282与3284可抵于上开口362周围的壶身360内壁,进而将壶口固定单元320与上开口 362完美结合。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盖合元件可取代一般壶具的壶盖。上述过滤元件340包含一平面部342、与一过滤部344。上述壶口固定单元320的开口大于过滤元件340的过滤部344,使得过滤元件340的过滤部344可通过上述壶口固定单元320的开口。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壶口固定单元320的开口大小恰可容置过滤元件340的过滤部344通过。上述过滤部344可以包含复数个孔隙。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较佳范例中,上述过滤部344可以是由复数个相同网眼大小的滤网所组成。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较佳范例中,上述过滤部344可以是由复数个不同网眼大小的滤网所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设计,使用者可将茶叶、咖啡粉、草药(herb)、花瓣、香草(vanilla)等冲泡素材置入过滤元件340中。图4 一根据前述实施例的过滤壶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在组合后,过滤壶400的壶口固定单元的基座部422可覆盖于壶身460的上开口,且延伸部424、第一凸出部426、与第二凸出部4282与4284可进入壶身460的内部。由图4可清楚看出,第一凸出部426、以及第二凸出部4282与4284可抵于壶身460的上开口周围的壶身460内壁,进而确立壶口固定单元与壶身460的组合状态。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凸出部426、以及第二凸出部4282与4284在抵于壶身460的上开口周围的壶身460内壁时,会产生些许弯曲,进而藉由摩擦力而更牢固的将壶口固定单元组合于壶身460的上开口。参照图4,上盖410可完整覆盖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且上盖410可藉由按压部412来控制上盖410覆盖或离开上述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如第4图所示,当过滤元件的过滤部444可穿过上述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进入壶身460内部时,过滤元件的平面部442停留于基座部422之上,使得过滤元件不会整个进入壶身460。当过滤元件穿过上述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进入壶身460内部时,基座部422至第一凸出部426之间的圆桶状的延伸部424可有效地协助固定过滤部444,使得过滤元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摇晃。上述过滤元件可以更包含一提取部,未显示于图中。在一较佳范例中,上述提取部可以是固定于上述过滤元件的内侧且接近于上述平面部442。在一较佳范例中,上述提取部可以是藉由两固定元件轴设于上述过滤元件的内侧且接近于上述平面部 442,且上述提取部可以上述两固定元件为轴心进行圆弧运动。藉由上述提取部,可将过滤 元件从壶身460内移出。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过滤壶。上述的过滤壶至少包含盖合元件、过滤元件、与壶身。上述的盖合元件可卡合于壶身的上开口。上述过滤元件可穿过盖合元件的开口进入上述壶身内部。上述盖合元件的延伸部可协助固定上述过滤元件,使得上述过滤元件不会在上述壶身内部发生摇晃。根据本说明书,使用者可先在过滤元件内放置欲冲泡的素材,冲入热开水,并盖上上盖。然后,藉由过滤元件的提取部将过滤元件连同冲泡后的素材自上述过滤壶移开。如此一来,即可有效避免在杯子中出现残渣。
权利要求1.一种过滤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盖合兀件,该盖合兀件包含一上盖、与一壶口固定单兀,上述壶口固定单兀包含一基座部、一延伸部、一第一凸出部、与至少一第二凸出部,该延伸部延伸自该基座部的一侧,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分别延伸自延伸部,该第一凸出部位于该延伸部的末端,该第二凸出部位于该基座部与该第一凸出部之间; 一过滤元件,该过滤元件包含一平面部与一过滤部,该过滤部设置于该平面部下方,其中该过滤部包含复数个过滤孔隙;一壶身; 其中,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基座部贴合于该壶身的上开口,其中,该壶口固定单元具有一开口,该上盖可完整覆盖该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当该过滤元件的过滤部穿过该壶口固定单元的开口并进入该壶身内部时,该过滤部的该平面部停留于该基座部之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该壶身包含一壶口延伸部,该壶口延伸部由该壶身的上开口周围向内延伸,其中,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壶口延伸部卡固于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抵于该壶身上开口周围的壶身内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抵于该壶身上开口周围的壶身内壁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产生弯折以增加摩擦力。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当组合该盖合元件至该壶身的上开口时,该第一凸出部抵于该壶口延伸部上方的该壶身内壁。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该过滤元件更包含一提取部,该提把部固定于该过滤元件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该过滤部由复数组相同网眼大小的滤网平行组装而成。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该过滤部由复数组不同网眼大小的滤网平行组装而成。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壶,其特征在于,该盖合元件更包含一按压部,其中该上盖藉由该按压部而轴设于该基座部,且该按压部控制该上盖的盖合状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过滤壶。上述过滤壶包含盖合元件、过滤元件、与壶身。上述盖合元件与壶身组合后,上述过滤元件的过滤部可穿过壶身上开口并进入壶身。藉由上述盖合元件的设计,可有效地固定过滤元件,避免过滤元件在使用过程中在壶身内出现晃动。当滤泡完成后,过滤元件可自壶身移除,且盖合元件依然可完整地盖合于壶身的上开口。
文档编号A47G19/14GK202760836SQ201220348410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8日
发明者藤井胜一 申请人:藤井胜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