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组合餐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48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层组合餐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餐盘,尤其涉及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宴席上的餐盘由于不能组合,所以在摆放时彼此之间有很大的间隙,着极大的浪费了桌面及转盘的使用面积。在婚宴等盛大宴会的场合需要较多菜肴的情况下,就需要服务人员不停地撤下用过的餐盘或者大盘换小盘,极大地增加了服务员以及清洗人员的负担。同时现有的餐盘放置都在同一平面上,立体感和层次感都不强,达不到最佳的美观效果。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948593U,公告日为:2011年8月31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分餐盘,它包括一个载体盘,载体盘上设有组合餐盘,组合餐盘是由多个扇形盘或梯形盘组合而成,多人用餐或聚会用餐时集中摆放成形。但是该结构造型不够美观,占用空间较大,各餐盘之间的放置间隙不容易把握,很容易出现最后一两个餐盘无法放置的问题,使用受到了 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餐盘在宴席上摆放不够美观,占用空间较大,上菜时需要不停的撤下用过的餐盘以及大盘换小盘,操作繁琐的缺陷和不足,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摆放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包括托盏,所述托盏上表面的中心部位设置有上层餐盘搁置位,上层餐盘搁置位的外圈设置有中层餐盘搁置位,中层餐盘搁置位的外圈设置有底层餐盘搁置位,中层餐盘搁置位呈环形布置,中层餐盘搁置位的上端高度高于底层餐盘搁置位的上端高度,上层餐盘搁置位的上端高度高于中层餐盘搁置位的上端高度。所述托盖的中心为中心圆环,中心圆环的外圈设置有内圈圆环,内圈圆环的外圈设置有外圈圆环,连接中心圆环、内圈圆环和外圈圆环的为沿径向分布的径向连接筋,中心圆环的上端面为上层餐盘搁置位,内圈圆环和径向连接筋构成的区域为中层餐盘搁置位,外圈圆环和径向连接筋构成的区域为底层餐盘搁置位。所述内圈圆环上表面的闻度闻于中心圆环上表面的闻度,外圈圆环上表面的闻度闻于内圈圆环上表面的闻度。所述托盏为硅胶制成的圆盘形或内部镂空的圆盘形,圆盘形的外圆周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所述底层餐盘搁置位的个数为十二个,中层餐盘搁置位的个数为六个。所述底层餐盘搁置位上搁置有底层餐盘,中层餐盘搁置位上搁置有中层餐盘,上层餐盘搁置位上搁置有上层餐盘。所述底层餐盘、中层餐盘、上层餐盘的外端面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同层的底层餐盘以及同层的中层餐盘共同构成花瓣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在托盏上设置有底层餐盘搁置位、中层餐盘搁置位和上层餐盘搁置位,并分别放置有底层餐盘、中层餐盘和上层餐盘,各餐盘之间配合紧密,占用空间小,摆放后的层次感强,美观大方。2、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底层餐盘、中层餐盘和上层餐盘的外端面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三层餐盘共同拼接构成盛开的牡丹花盛开的形状,取放、夹菜、清洗都很方便,美观效果好,适用性强。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托盏I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托盏I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层餐盘9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层餐盘10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上层餐盘11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托盏1,底层餐盘搁置位2,中层餐盘搁置位3,上层餐盘搁置位4,中心圆环5,径向连接筋6,内圈圆环7,外圈圆环8,底层餐盘9,中层餐盘10,上层餐盘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包括托盏1,所述托盏I上表面的中心部位设置有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层餐盘搁置位4的外圈设置有中层餐盘搁置位3,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外圈设置有底层餐盘搁置位2,中层餐盘搁置位3呈环形布置,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上端高度高于底层餐盘搁置位2的上端高度,上层餐盘搁置位4的上端高度高于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上端高度。所述托盖I的中心为中心圆环5,中心圆环5的外圈设置有内圈圆环7,内圈圆环7的外圈设置有外圈圆环8,连接中心圆环5、内圈圆环7和外圈圆环8的为沿径向分布的径向连接筋6,中心圆环5的上端面为上层餐盘搁置位4,内圈圆环7和径向连接筋6构成的区域为中层餐盘搁置位3,外圈圆环8和径向连接筋6构成的区域为底层餐盘搁置位2。所述内圈圆环7上表面的高度高于中心圆环5上表面的高度,外圈圆环8上表面的高度高于内圈圆环7上表面的高度。所述托盏I为硅胶制成的圆盘形或内部镂空的圆盘形,圆盘形的外圆周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所述底层餐盘搁置位2的个数为十二个,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个数为六个。所述底层餐盘搁置位2上搁置有底层餐盘9,中层餐盘搁置位3上搁置有中层餐盘10,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搁置有上层餐盘11。[0031]所述底层餐盘9、中层餐盘10、上层餐盘11的外端面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同层的底层餐盘9以及同层的中层餐盘10共同构成花瓣形。托盏I放置在餐桌的转盘上或直接放置在餐桌上,托盏I上表面的中心部位设置有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层餐盘搁置位4的外圈设置有中层餐盘搁置位3,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外圈设置有底层餐盘搁置位2,底层餐盘搁置位2和中层餐盘搁置位3呈环形布置。托盏I用于放置组合式餐盘,并呈现阶梯层次。托盏I为硅胶制成的圆盘形或内部镂空的圆盘形,由内部镂空的硅胶制成制成的托盏I为本方案的另外一种实施例,参见图2、图3。由硅胶制成能避免碰撞玻璃转盘,同时硅胶也具有一定的防滑作用,防止餐盘滑动。圆盘形的外圆周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美观性较好。如果托盏I的内部为镂空的结构,则托盏I的中心为中心圆环5,中心圆环5的外圈设置有内圈圆环7,内圈圆环7的外圈设置有外圈圆环8,连接中心圆环5、内圈圆环7和外圈圆环8的为沿径向分布的径向连接筋6,中心圆环5的上端面为上层餐盘搁置位4,内圈圆环7和径向连接筋6构成的区域为中层餐盘搁置位3,外圈圆环8和径向连接筋6构成的区域为底层餐盘搁置位2。由于婚宴菜肴一般是固定的,多由18-22个菜肴组成。本餐盘组即为婚宴中的炒菜、凉菜安排了相应数量的菜盘,也为一些汤羹类、水煮类菜肴设置了足够的菜碗。也为主菜、大菜预留了容器,并且可以在开餐前于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放置嘉宾指示牌。底层餐盘搁置位2上搁置有底层餐盘9,中层餐盘搁置位3上搁置有中层餐盘10,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搁置有上层餐盘11,底层餐盘搁置位2的个数为十二个,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个数为六个,通过对各种餐盘实用面积的测算,比同类现实使用的餐盘容积要大10%-15%。底层餐盘9、中层餐盘10、上层餐盘11的外端面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同层的底层餐盘9以及同层的中层餐盘10共同构成花瓣形,立体层次感强。三层餐盘共同拼接构成盛开的牡丹花盛开的形状,寓意花开富贵。整体造型“围合圆满,环环相拥”,非常符合我国传统的家族观念,给人喜庆美满之感。本实用新型的取放、夹菜、清洗都很方便,美观效果好,适用性强。
权利要求1.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包括托盏(1),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盏(I)上表面的中心部位设置有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层餐盘搁置位(4)的外圈设置有中层餐盘搁置位(3),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外圈设置有底层餐盘搁置位(2),中层餐盘搁置位(3)呈环形布置,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上端高度高于底层餐盘搁置位(2)的上端高度,上层餐盘搁置位(4)的上端高度高于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上端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盏(I)的中心为中心圆环(5),中心圆环(5)的外圈设置有内圈圆环(7),内圈圆环(7)的外圈设置有外圈圆环(8),连接中心圆环(5)、内圈圆环(7)和外圈圆环(8)的为沿径向分布的径向连接筋(6),中心圆环(5)的上端面为上层餐盘搁置位(4),内圈圆环(7)和径向连接筋(6)构成的区域为中层餐盘搁置位(3),外圈圆环(8)和径向连接筋(6)构成的区域为底层餐盘搁置位(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圆环(7)上表面的高度高于中心圆环(5)上表面的高度,外圈圆环(8)上表面的高度高于内圈圆环(7)上表面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盏(I)为硅胶制成的圆盘形或内部镂空的圆盘形,圆盘形的外圆周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餐盘搁置位(2)的个数为十二个,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个数为六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餐盘搁置位(2)上搁置有底层餐盘(9),中层餐盘搁置位(3)上搁置有中层餐盘(10),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搁置有上层餐盘(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餐盘(9)、中层餐盘(10)、上层餐盘(11)的外端面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同层的底层餐盘(9)以及同层的中层餐盘(10)共同构成花瓣形。
专利摘要一种多层组合餐盘,包括托盏(1),所述托盏(1)上表面的中心部位设置有上层餐盘搁置位(4),上层餐盘搁置位(4)的外圈设置有中层餐盘搁置位(3),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外圈设置有底层餐盘搁置位(2),中层餐盘搁置位(3)呈环形布置,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上端高度高于底层餐盘搁置位(2)的上端高度,上层餐盘搁置位(4)的上端高度高于中层餐盘搁置位(3)的上端高度,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底层餐盘、中层餐盘和上层餐盘的外端面上设置有花瓣形的圆弧,摆放后的层次感强,美观大方,三层餐盘共同拼接构成盛开的牡丹花盛开的形状,取放、夹菜、清洗都很方便,美观效果好,适用性强。
文档编号A47G19/02GK203028789SQ20122070151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
发明者张德隽 申请人:张德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