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蜂巢帘与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534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在蜂巢帘与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转换的窗帘结构,尤指一种应用于遮蔽结构的可在蜂巢帘和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
背景技术
按目前现有的蜂巢帘及罗马帘结构,其分别具有不同的优点存在,蜂巢帘结构简单且耐用度高,且其具有多种色彩与形式可供使用者进行选择,就功能性而言能引进户外光线同时兼顾隐私,由于呈现蜂巢的结构使其具有隔热与保温的功效,能维持室内恒温并降低因外部环境而导致的室内温度剧烈变化,另罗马帘结构其设置时紧密贴合窗户,故降低使用空间的限制性,且罗马帘结构于帘布适距分别穿制设有数个横杆,该数横杆使罗马帘结构的帘布重量增加,可防止帘布因风吹而飘动,且数横杆抽出后即可将帘布拆卸清洗,但于市面上却无整合上述两种结构特性的产品存在,为增加该类产品使用的便利性,故有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有鉴于现有蜂巢帘及罗马帘结构的使用功能受限及使用功能性不足,乃完本实用新型的可转换成蜂巢帘或罗马帘的窗帘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蜂巢帘与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其是由一升降控制顶杆座及一帘组所构成,该升降控制顶杆座设有一上帘体控制组及一下帘体控制组,而上帘体控制组设有一上帘体控制绳体,且下帘体控制组设有一下帘体控制绳体,另帘组设有一上帘体、一横隔杆体、一下帘体及一底杆体,该上帘体与下帘体分别为罗马帘或蜂巢帘,而上帘体底侧与横隔杆体顶侧结合,且横隔杆体底侧则与下帘体顶侧结合,该下帘体的底侧再与底杆体结合,其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上帘体控制组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穿过帘组的上帘体并与横隔杆体结合固定,而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下帘体控制组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穿过帘组的下帘体并与底杆体结合固定,且上帘体穿设上帘体控制绳体外露处结合设有一遮蔽布条,借助控制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上帘体控制组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使上帘体相对于横隔杆体呈现展开或半展开状态,而下帘体相对于横隔杆体与底杆体呈收合或半收合状态,而当控制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下帘体控制组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使下帘体相对于横隔杆体及底杆体呈现展开或半展开状态,而此时上帘体则相对于横隔杆体与升降控制顶杆座呈收合或半收合状态,可有效整合罗马帘与蜂巢帘,即单组结构具有多重功效,使用者可依使用需求自行调整,以达使用功能多元及使用功能性佳的功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帘体局部收合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帘体局部收合及下帘体局部展开状态示意图。[000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帘体完全收合及下帘体完全展开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帘体设置遮蔽布条状态参考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帘体结合遮蔽布条状态参考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帘体侧视状态参考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帘体侧视状态参考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顶杆座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控制顶杆座另一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升降控制顶杆座 11上帘体控制组 110上帘体控制绳体12下帘体控制组120下帘体控制绳体 20帘组21上帘体 22横隔杆体23下帘体24底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兹以如后的较佳实施例附以图式详细说明如后,但本图例所说明的实施例供说明之用,并非为专利申请上的唯一限制。请配合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转换为蜂巢帘或罗马帘的窗帘结构的立体组合状态、上帘体局部收合状态、上帘体局部收合及下帘体局部展开状态及上帘体完全收合及下帘体完全展开状态示意图,其包括:一升降控制顶杆座10,该升降控制顶杆座10设有一上帘体控制组11及一下帘体控制组12,而上帘体控制组11设有一上帘体控制绳体110,且下帘体控制组12设有一下帘体控制绳体120 ;以及一帘组20,该帘组20设有一上帘体21、一横隔杆体22、一下帘体23及一底杆体24,该上帘体21与下帘体23分别为罗马帘和蜂巢帘或该上帘体21与下帘体23分别为蜂巢帘和罗马帘,而上帘体21底侧与横隔杆体22顶侧结合,且横隔杆体22底侧则与下帘体23顶侧结合,该下帘体23的底侧再与底杆体24结合,其升降控制顶杆座10的上帘体控制组11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110,穿过上帘体21并与横隔杆体22结合固定,而下帘体控制组12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120,穿过下帘体23并与底杆体24结合固定;借助上述结构的配合,以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可转换蜂巢帘及罗马帘结构。请配合参阅图3-10所示,本实用新型可转换蜂巢帘及罗马帘结构的上帘体局部收合及下帘体局部展开状态、上帘体完全收合及下帘体完全展开状态、上帘体设置遮蔽布条状态、上帘体结合遮蔽布条状态、上帘体侧视状态、下帘体侧视状态、升降控制顶杆座结构及升降控制顶杆座另一结构示意图,其升降控制顶杆座10的上帘体控制组11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110,穿过帘组20的上帘体21并与横隔杆体22结合固定,而升降控制顶杆座10的下帘体控制组12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120,穿过帘组20的下帘体23并与底杆体24结合固定,且上帘体21穿设上帘体控制绳体110外露处结合设有一遮蔽布条(如图5或图6所示),借助控制升降控制顶杆座10的上帘体控制组11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110,使上帘体21相对于横隔杆体22呈现展开或半展开状态,而下帘体23相对于横隔杆体22与底杆体24呈收合或半收合状态,而当控制升降控制顶杆座10的下帘体控制组12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120,使下帘体23相对于横隔杆体22及底杆体24呈现展开或半展开状态,而此时上帘体21则相对于横隔杆体22与升降控制顶杆座10呈收合或半收合状态,可有效整合罗马帘与蜂巢帘,即单组结构具有多重功效,使用者可依使用需求自行调整,以达使用功能多元及使用功能性佳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论述如下:1.使用功能多元:其帘组的上帘体与下帘体分别为罗马帘或蜂巢帘,即单组结构具有多重功效,故其使用功能多元。2.使用功能性佳:其控制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上帘体控制组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使上帘体相对于横隔杆体呈现展开或半展开状态,而下帘体相对于横隔杆体与底杆体呈收合或半收合状态,而当控制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下帘体控制组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使下帘体相对于横隔杆体及底杆体呈现展开或半展开状态,而此时上帘体则相对于横隔杆体与升降控制顶杆座呈收合或半收合状态,可有效整合罗马帘与蜂巢帘,使用者可依使用需求自行调整,故其使用功能性佳。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实可达到上述诸项功能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应符合专利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以上所述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创作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在蜂巢帘与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升降控制顶杆座,该升降控制顶杆座设有一个上帘体控制组及一个下帘体控制组,而上帘体控制组设有一个上帘体控制绳体,且下帘体控制组设有一个下帘体控制绳体;以及 一个帘组,该帘组设有一个上帘体、一个横隔杆体、一个下帘体及一个底杆体,而上帘体底侧与横隔杆体顶侧结合,且横隔杆体底侧则与下帘体顶侧结合,该下帘体的底侧再与底杆体结合,其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上帘体控制组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穿过上帘体并与横隔杆体结合固定,而下帘体控制组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穿过下帘体并与底杆体结合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蜂巢帘与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帘体为罗马帘而下帘体为蜂巢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蜂巢帘与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帘体为蜂巢帘而下帘体为罗马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在蜂巢帘与罗马帘之间转换的窗帘结构,其包括一个升降控制顶杆座,该升降控制顶杆座设有一个上帘体控制组及一个下帘体控制组,而上帘体控制组设有一个上帘体控制绳体,且下帘体控制组设有一个下帘体控制绳体;以及一个帘组,该帘组设有一个上帘体、一个横隔杆体、一个下帘体及一个底杆体,而上帘体底侧与横隔杆体顶侧结合,且横隔杆体底侧则与下帘体顶侧结合,该下帘体的底侧再与底杆体结合,其升降控制顶杆座的上帘体控制组所设上帘体控制绳体,穿过上帘体并与横隔杆体结合固定,而下帘体控制组所设下帘体控制绳体,穿过下帘体并与底杆体结合固定。借此结构,可有效整合罗马帘与蜂巢帘,即单组结构具有多重功效。
文档编号A47H5/08GK203016615SQ20122070313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
发明者许盛瀛, 粘武忠 申请人:庆丰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