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茶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735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泡茶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茶器具,特别涉及一种可方便控制茶叶浸泡时间的泡茶器具。
背景技术
泡茶器具,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泡茶品茶爱好者们,对泡茶器具的要求都很讲究。冲泡茶时,现有的泡茶器具,例如泡茶壶,壶体内设置有起过滤作用的茶漏,该茶漏被固定在壶体底部,冲泡茶时,茶叶便永久的浸泡在水中,由于茶漏中的茶叶经常会使茶水的浓度在高度上分布不均,因此这种采用茶漏进行过滤的泡茶壶无法控制茶叶的浸泡时间,会造成茶水的淡浓不一,降低了品茶体验从而没有了品茶乐趣,而且过浓的茶水对人体的健康也不利。因此需要一种可方便控制茶叶浸泡时间、使得茶水浓度较为均匀的泡茶器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方便控制茶叶浸泡时间、使得茶水浓度较为均匀的泡茶器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泡茶器具,包括本体、盖体和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部、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连接部撑开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容纳在所述本体内的液体接触;所述连接部折叠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盖体上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一端在所述盖体的边缘处形成开口,另一端在所述盖体上形成坐槽;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开槽以使所述过滤部容纳在所述本体内;所述支撑部撑开时,通过所述坐槽支撑在所述盖体上。进一步地,所述盖体上还设有叉扣;所述连接部折叠时,所述连接部扣入所述叉扣以使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进一步地,所述过滤部包括相互扣接或螺接的上过滤部和下过滤部,所述上过滤部和下过滤部上设有出入水孔;所述上过滤部和下过滤部的底部分别设有过滤网。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连杆,所述支撑部为纽帽,所述连杆与所述纽帽相互螺纹连接;所述连杆包括连接所述支撑部的长连杆和连接所述过滤部的短连杆,所述长连杆和所述短连杆相互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长连杆上设有凸肋,所述凸肋顶端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短连杆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两边顶端各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二开孔通过铆钉将所述长连杆和短连杆连接成所述连杆。进一步地,所述短连杆包括螺纹部和突出部,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过滤部底部的中心孔至所述突出部为止,所述螺纹部通过螺母与所述过滤部的底部相互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壶座和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壶座上的壶体,所述壶座与所述盖体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壶座包括容纳所述壶体底部的座台、扣住所述壶体顶部的扣台、以及连接所述座台和扣台的壶把。进一步地,所述扣台设有扣槽、第一中孔和两凸柱,所述壶把与所述扣台的连接处设有卡台,所述卡台设有第二中孔和两侧孔,所述扣台通过所述扣槽扣住所述壶体,所述扣台的两凸柱插入所述卡台的两侧孔,所述扣台的第一中孔与所述卡台的第二中孔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可以通过控制所述连接部的撑开或折叠,从而控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容纳在所述本体内的液体接触或不接触,因此该泡茶器具可方便控制茶叶浸泡时间、使得茶水浓度较为均匀。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泡茶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泡茶器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连接部折叠时);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泡茶器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连接部撑开时);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泡茶器具的俯视图(连接部折叠时);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泡茶器具的卡台与壶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扣台与卡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a)到图7(c)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过滤部与下过滤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长连杆、短连杆和纽帽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 (a)到图9(e)为盖体的俯视图、仰视图、视图、后视图和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泡茶器具,包括本体I (设置泡茶器具的本体,用于容纳大量茶水,便于饮用)、盖体2 (设置泡茶器具的盖体用于对茶水保温,以及保留茶水的清香)和过滤装置3 (设置泡茶器具的过滤装置,用于放置茶叶,泡茶饮用,同时避免茶叶末混入水中,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所述过滤装置3包括过滤部4 (放置茶叶)、连接部5 (用于撑开或折叠,以便控制过滤部与水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茶叶与水面接触或不接触)和支撑部6 (用于使得整个过滤装置支撑在泡茶器具的例如盖体,方便从泡茶器具的外部控制过滤部与水面之间的距离,方便使用);所述连接部5撑开时,所述过滤部4中的茶叶与容纳在所述本体I内的液体接触(也即过滤部位于所述本体内的液体中,由于连接部撑开时,高度较高,因此容易接触到水面,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部5折叠时,所述过滤部4中的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也即过滤部位于所述本体内的液体外,例如液体之上,由于连接部折叠时,高度较低,因此可以使其不接触水面,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方式,由于可以通过控制所述连接部的撑开或折叠,从而控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容纳在所述本体内的液体接触或不接触,因此该泡茶器具可方便控制茶叶浸泡时间、使得茶水浓度较为均匀。如图1-4,图9 (a)到图9(e)所示,所述盖体2上设有开槽21,所述开槽21的一端在所述盖体2的边缘处形成开口 22,另一端在所述盖体2上形成坐槽23 ;所述连接部5穿过所述开槽21以使所述过滤部4容纳在所述本体I内;所述支撑部6撑开时(这里的支撑部是连杆,也即连杆拉起时),通过所述坐槽23支撑在所述盖体2上。通过这种方式,过滤装置3的连接部5可以穿过盖体2上的开槽21,从而使得所述过滤部4容纳在所述本体I内,这种结构方便更换过滤部4中的茶叶,便于清洗,非常方便使用;所述支撑部6撑开时,可以通过所述坐槽23支撑在所述盖体2上,这种结构可以使得过滤部4浸入本体I内的液体(例如井水、开水等)中一段时间,从而充分浸泡,方便饮用。所述盖体2上还设有叉扣24 ;所述连接部5折叠时(这里的支撑部是连杆,也即连杆放下时),所述连接部5扣入所述叉扣24以使所述过滤部4中的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0031 ] 通过这种方式,例如拉起连杆时,通过所述坐槽23支撑在所述盖体2上,可以使得过滤部4浸入本体I内的液体充分浸泡茶叶;放下连杆时,由于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因此可以方便的控制茶叶浸泡时间、避免茶水浓度不均匀。如图1、图7(a)到图7(c)所示,所述过滤部4包括相互扣接或螺接的上过滤部41和下过滤部42(这里,上过滤部41和下过滤部42可以分别是半球状、半椭球状、圆柱状等形状,从而使得过滤部4整体上呈球状或椭球状或圆柱状,过滤部4中放入茶叶,用于泡茶),所述上过滤部41和下 过滤部42上设有出水孔和入水孔;所述上过滤部41和下过滤部42的底部分别设有过滤网。通过这种方式,上过滤部41和下过滤部42相互扣接或螺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参见图7(a)到图7(c)所示,其中图7(a)是直接扣合,图7(b)是螺纹连接,图7(c)是一端可旋转,另一端可扣合,这三种连接方式都可以保证过滤部4中的茶叶可以方便更换),方便对其中的茶叶进行更换,也便于清洗,非常实用;上过滤部和下过滤部上设有出入水孔,用于当需要浸泡茶叶时,通过出入水孔进水;当不需要浸泡时,水分能够通过出入水孔流出,方便控制茶叶的浸泡时间。如图8所示,所述连接部5为连杆,所述支撑部6为纽帽,所述连杆与所述纽帽相互螺纹连接;所述连杆包括连接所述支撑部6的长连杆51 (这里的长连杆51可以是可伸缩的长连杆)和连接所述过滤部4的短连杆52,所述长连杆51和所述短连杆52相互活动连接。通过这种方式,所述支撑部6为纽帽,往往体积较大,可以放置在坐槽上,起到支撑作用;而由活动连接的长连杆和短连杆构成连接部,可以方便的撑开和折叠,从而控制短连杆下方的过滤部的茶叶与水接触或不接触。所述长连杆51和所述短连杆52相互活动连接的具体方式例如可以是:所述长连杆51上设有凸肋511,所述凸肋511顶端设有第一开孔512,所述短连杆52上设有凹槽521,所述凹槽两边顶端各有第二开孔522,所述第一开孔512与所述第二开孔522通过铆钉将所述长连杆和短连杆连接成所述连杆(如图1所示,特别是长连杆51和短连杆52连接处的放大图)。所述短连杆52包括螺纹部523和突出部524,所述螺纹部523穿过所述过滤部4底部的中心孔至所述突出部524为止,所述螺纹部523通过螺母与所述过滤部4的底部相
互固定。通过这种方式,短连杆可52以通过其上的螺纹部与过滤部的底部相互固定,而突出部和螺母可以覆盖住过滤部底部的中心孔,从而将短连杆扣在过滤部的底部上,从而方便通过连杆整体拉动过滤部,使其靠近或远离水面。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本体I包括壶座7和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壶座7上的壶体8,所述壶座7与所述盖体2活动连接(这里壶座与盖体的连接方式,只要能够使得盖体方便的打开和闭合即可,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通过这种方式,壶座、壶体和盖体都可以方便的拆卸、运输和清洗,方便实用和销售,结构更为简单,制作成本也较低,可以各自开模制作,只用组装即可。所述壶座7包括容纳所述壶体8底部的座台71 (具体的固定方式,例如可以对壶体底部进行卡合等方式皆可)、扣住所述壶体顶部的扣台72 (具体的扣合方式可以不限于图5和6中所示)、以及连接所述座台71和扣台72的壶把73 (只要能够连接起来,并作为壶把使用即可)。上面各部件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所述扣台72设有扣槽720、第一中孔721和两凸柱722,所述壶把73与所述扣台72的连接处设有卡台74(卡台74有两个卡臂740,两个卡臂740之间的例如弧形空间743与壶体的外侧壁例如弧形外侧壁紧密接触,起到卡住壶体外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支撑功能),所述卡台74设有第二中孔741和两侧孔742,所述扣台72通过所述扣槽720扣住所述壶体,所述扣台72的两凸柱722插入所述卡台74的两侧孔742,所述扣台72的第一中孔721与所述卡台74的第二中孔741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特别是螺丝固定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扣台72与卡台74通过螺丝紧固后的效果图,图6是扣台72与卡台74相互连接关系示意图。这里螺丝例如通过所述扣台72的第一中孔721与所述卡台74的第二中孔741,从而将所述扣台72与所述卡台74连接在一起,进而螺丝穿过所述卡台74的第二中孔741后,还固定在所述壶把73上(如图2和图3所示),从而将所述扣台72与所述卡台74在整体上固定在壶把73上,并能够使得壶把73通过扣台72扣住壶体,并通过卡台74的两个卡臂740卡住壶体的外壁,从而整体上既美观又牢固,非常使用。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其他结 构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并不局限于上述较佳的实施例。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泡茶器具,包括本体、盖体和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部、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连接部撑开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容纳在所述本体内的液体接触;所述连接部折叠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茶器 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一端在所述盖体的边缘处形成开口,另一端在所述盖体上形成坐槽;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开槽以使所述过滤部容纳在所述本体内;所述支撑部撑开时,通过所述坐槽支撑在所述盖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还设有叉扣;所述连接部折叠时,所述连接部扣入所述叉扣以使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包括相互扣接或螺接的上过滤部和下过滤部,所述上过滤部和下过滤部上设有出入水孔;所述上过滤部和下过滤部的底部分别设有过滤网。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连杆,所述支撑部为纽帽,所述连杆与所述纽帽相互螺纹连接;所述连杆包括连接所述支撑部的长连杆和连接所述过滤部的短连杆,所述长连杆和所述短连杆相互活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连杆上设有凸肋,所述凸肋顶端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短连杆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两边顶端各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二开孔通过铆钉将所述长连杆和短连杆连接成所述连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连杆包括螺纹部和突出部,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过滤部底部的中心孔至所述突出部为止,所述螺纹部通过螺母与所述过滤部的底部相互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壶座和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壶座上的壶体,所述壶座与所述盖体活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壶座包括容纳所述壶体底部的座台、扣住所述壶体顶部的扣台、以及连接所述座台和扣台的壶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泡茶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台设有扣槽、第一中孔和两凸柱,所述壶把与所述扣台的连接处设有卡台,所述卡台设有第二中孔和两侧孔,所述扣台通过所述扣槽扣住所述壶体,所述扣台的两凸柱插入所述卡台的两侧孔,所述扣台的第一中孔与所述卡台的第二中孔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泡茶器具,包括本体、盖体和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部、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连接部撑开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容纳在所述本体内的液体接触;所述连接部折叠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所述液体不接触;通过控制所述连接部的撑开或折叠,从而控制所述过滤部中的茶叶与容纳在所述本体内的液体接触或不接触,因此该泡茶器具可方便控制茶叶浸泡时间、使得茶水浓度较为均匀。
文档编号A47G19/16GK203137854SQ201320108578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1日
发明者林焕荣 申请人:林焕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