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枕头,其包括,一下盖,下盖上设有一第一活动部,第一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一固定部,以及设置于二第一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一活动块,一第一转动杆,架设于二第一固定部上,并贯穿第一活动块,转动第一转动杆,第一转动杆可驱动第一活动块在前后方向移动;一上盖,其后端枢接于上盖,上盖的下侧面对应第一活动块处固设一挡块,挡块具有一斜面;一上壳,枢接于上盖的前端且呈水平设置;一支撑杆,其具有固设于上盖的一转动中心,支撑杆的一端抵接上壳,另一端抵接下盖。操作第一转动杆,第一活动块移动并顶推斜面,使上盖往上运动,支撑杆将支撑上壳,使上壳保持水平,进而实现上壳的升降,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专利说明】枕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头,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枕头。
【背景技术】
[0002]现今社会,枕头已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床上用品,所述枕头包括一外套,和装设于所述外套中的一些软性材料,使用时,使用者只需将头部放置于所述枕头上,可由于不同的使用者对枕头的高度要求不同,这就需要使用者经常更换枕头,再者,当使用者躺着睡和侧身睡觉时,需将头部放置于所述枕头上,头部对枕头高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即躺着睡时需要一块枕头,侧身睡时需要两块枕头叠合在一起,而目前枕头的高度是一定的,不具有升降的功能,这就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枕头,其具有升降的功倉泛。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枕头,其包括:一下盖,所述下盖上设有一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一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二第一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一活动块,一第一转动杆,架设于二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并贯穿所述第一活动块,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可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在前后方向移动;一上盖,所述上盖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下盖,所述上盖的下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活动块处固设一挡块,所述挡块具有用以抵接所述第一活动块的一斜面;一上壳,枢接于所述上盖的前端且呈水平设置;一支撑杆,其具有固设于所述上盖的一转动中心,所述支撑杆的一端抵接所述上壳,另一端抵接所述下盖。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杆向后延伸并凸伸出所述下盖的后端,其末端设有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的一第一操作部。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运动的螺纹,所述第一活动块对应所述螺纹处设有螺丝。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下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活动部平行的一第二活动部,所述第二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二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二第二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二活动块与所述下盖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间隙,一第二转动杆,架设于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贯穿所述第二活动块,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可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块在前后方向移动。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下盖设有一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固定于所述下盖的一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向后延伸一第一倾斜板,所述第一倾斜板设置于所述间隙并用以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一倾斜板开设一滑行槽,所述滑行槽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穿设于所述滑行槽,所述第一倾斜板向上延伸一第二倾斜板,所述第二倾斜板的末端固定于所述上盖。[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设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块运动的螺纹,所述第二活动块对应所述螺纹处设有螺丝。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杆向后延伸并凸伸出所述下盖的后端,其末端设有驱动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的一第二操作部。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下盖上装设一活动装置,所述活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部和所述第二活动部之间,其包括前后移动的一气缸和设于所述气缸前端的一抵挡部,所述抵挡部的下端设有两个第一转动轮,所述上盖的前端枢接至少一顶推部,所述顶推部的下端设有用以顶推所述抵挡部的一第二转动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上表面的前端装设有用以控制所述气缸开启和闭合的一开关,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与所述上盖的前表面通过一弧面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斜面的倾斜面朝下,且所述斜面自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向前并向下延伸。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所述下盖上设有一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一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二第一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一活动块,一第一转动杆,架设于二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并贯穿所述第一活动块,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可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在前后方向移动;一上盖,所述上盖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下盖,所述上盖的下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活动块处固设一挡块,所述挡块具有用以抵接所述第一活动块的一斜面;一上壳,枢接于所述上盖的前端且呈水平设置;一支撑杆,其具有固设于所述上盖的一转动中心,所述支撑杆的一端抵接所述上壳,另一端抵接所述下盖。因此,转动所述第一操作杆,将带动所述第一活动块前后移动,所述第一活动块将顶推所述斜面,从而将所述上盖顶起,由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抵接于所述上壳,所述支撑杆的下端抵接于所述下盖,可保证所述上壳在转动的过程中呈水平设置,进而实现了所述枕头的上壳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水平。
[0016]2、所述下盖设有固定于所述下盖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体向后延伸第一倾斜杆,所述第一倾斜杆设置于所述间隙并用以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一倾斜杆开设一滑行槽,所述滑行槽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穿设于所述滑行槽,所述第一倾斜杆向上延伸一第二倾斜杆,所述第二倾斜杆的末端固定于所述上盖,可防止所述上盖打开的角度过大,防止所述上盖直接向后旋转至水平位置而损坏所述枕头附件的物件,进而节省了使用空间。
[0017]3、所述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凸伸出所述下盖后端,便于使用者操作。
[0018]4、所述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对应所述螺纹处设有螺丝,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可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在水平方向上前后移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板体的立体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活动部的剖视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活动部的剖视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活动部与上盖的组合图;
[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活动部与上盖的组合图;
[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与上壳和上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如图1-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枕头,尤其指一种具有可升降功能的枕头,其包括一下盖1、一上盖2、一上壳3和一支撑杆6。
[0029]所述下盖I呈平板状,所述下盖I的边缘围设一挡墙,防止外界杂物进入挡墙里面,所述下盖I上设有一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一固定部11,所述第一固定部11固定于所述上盖2,以及设置于所述二第一固定部11之间的一第一活动块12,所述第一活动块12的底面高于所述下盖I的上表面,便于所述第一活动块12在前后方向运动,一第一转动杆13,架设于二所述第一固定部11上,并贯穿所述第一活动块12,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13,所述第一转动杆13可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12在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转动杆13于二所述第一固定部11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部,防止所述第一转动杆13在转动的过程中在前后方向上过度滑移,所述第一转动杆13向后延伸并凸伸出所述下盖I的后端,所述第一转动杆13的末端设有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杆13转动的一第一操作部131,以便于使用者操作,所述第一转动杆13上设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12运动的螺纹,所述第一活动块12对应所述螺纹处设有螺丝,便于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13时,所述螺纹在螺丝里运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12在所述二第一固定部11之间运动。
[0030]所述下盖I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活动部平行的一第二活动部,所述第二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二固定部14,以及设置于所述二第二固定部14之间的一第二活动块15,所述第二活动块15与所述下盖I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间隙151,一第二转动杆16,架设于二所述第二固定部14上,并贯穿所述第二活动块15,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6,所述第二转动杆16可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块15在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6于二所述第二固定部14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定位部,防止所述第二转动杆16在转动的过程中在前后方向上过度滑移,所述第二转动杆16上设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块15运动的螺纹,所述第二活动块15对应所述螺纹处设有螺丝,便于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6时,所述螺纹在螺丝里运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块15在所述二第二固定部14之间运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6向后延伸并凸伸出所述下盖I的后端,其末端设有驱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6转动的一第二操作部,使用者只需在外部就可以操作所述第二转动杆16。
[0031]所述下盖I设有一板体17,所述板体17具有一定的强度,其刚性很强,所述板体17包括固定于所述下盖I的一第一固定板171,放置所述板体17在水平方向上滑动,所述第一固定板171向后延伸一第一倾斜板172,所述第一倾斜板172设置于所述间隙151并用以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块15,所述第一倾斜板172与所述下盖I之间成锐角设置,所述第一倾斜板172开设一滑行槽,所述滑行槽沿所述第一倾斜板172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16穿设于所述滑行槽,便于所述第二转动杆16在所述滑行槽中运动,所述第一倾斜板172向上延伸一第二倾斜板173,所述第二倾斜板173的末端固定于所述上盖2,使所述上盖2与所述板体17之间稳固连接。
[0032]所述下盖I上装设一活动装置5,所述活动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部和所述第二活动部之间,其包括前后移动的一气缸51和设于所述气缸51前端的一抵挡部52,所述抵挡部52的前端被定位,防止所述抵挡部52过度前移,所述气缸51具有一开启和闭合的控制系统,所述抵挡部52的下端设有两个第一转动轮,以减少所述活动装置5在前后移动过程中受到所述下盖I给予的摩擦力。
[0033]所述上盖2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下盖I的后端,所述上盖2的下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活动块12处固设一挡块21,所述挡块21具有用以抵接所述第一活动块12的一斜面211 ;所述斜面211的倾斜面朝下,且所述斜面211自所述上盖2的下表面向前并向下延伸。沿剖视图观之,所述挡块21自后向前渐宽。所述上盖2的前端枢接至少一顶推部22,所述顶推部22的下端设有用以顶推所述抵挡部52的一第二转动轮。所述上盖2上表面的前端装设有用以控制所述气缸51开启和闭合的一开关4,开关4连接控制系统,当按压开关4,所述气缸51打开,此时,可以对气缸51进行压缩,所述上盖2的上表面与所述上盖2的前表面之间通过一弧面21连接。
[0034]所述上壳3的前端枢接于所述上盖2的前端且呈水平设置;所述上壳3由金属材料制成,当然,所述上壳3也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0035]所述支撑杆6具有固设于所述上盖2的一转动中心61,所述支撑杆6的一端抵接所述上壳3,另一端抵接所述下盖1,所述转动中心61距离所述支撑杆6上端的长度为A,所述转动中心61距离所述上壳3前端的距离为B,其中A等于B,或者说所述转动中心61与所述上壳3在水平方向的中点的连线呈竖直设置,即与所述上壳3所在的平面垂直。
[0036]组装时,先将所述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二活动部、所述活动装置5装设于所述下盖I的上表面,再将所述上盖2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下盖I的后端,所述支撑杆6装设于所述上盖2,最后将所述上壳3枢接于所述上盖2的前端,当然也可先将所述上壳3组装到所述上盖2,再与所述下盖I装配。
[0037]使用时,使用者需操作开关4,向下按压开关4,开关4将打开气缸51的控制系统,所述第二转动轮顶推所述抵挡部52,由于所述气缸51打开,所述抵挡部52向后移动,进而带动气缸51向后移动,将所述上盖2盖设于所述下盖I上,再将头部放置于所述上壳3上,当需要调整所述枕头的高度时,使用者可操作所述第一操作部131,使所述第一转动杆13转动,由于所述第一活动块12中设有螺丝,且螺丝对应所述螺纹,所述第一转动杆13的螺纹将带动带动第一活动块1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上盖2上设有所述斜面211,而所述斜面211可抵接于所述第一活动块12的上表面,因此,所述第一活动块12将顶推所述斜面211,从而将所述上盖2顶起,进而实现所述枕头的升降,由于所述上盖2设有所述支撑杆6,且所述支撑杆6的上端抵接于所述上壳3,所述支撑杆6的下端抵接于所述下盖1,所述转动中心61与所述上壳3在水平方向的中点的连线呈竖直设置,即垂直于所述上壳3,因此,可保证所述上壳3在转动的过程中呈水平设置,进而实现了所述枕头的上壳3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水平。
[0038]再者,由于所述上壳3呈水平设置,所述上盖2的上表面在靠近前端的位置设有弧面21,所述弧面21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盖2的前表面,另一端与所述上壳3的前端位于同一高度,使得使用者可以更加平缓地抵靠于所述上壳3。平躺和卧躺时,由于头部对枕头高度的需求不同,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对枕头的高度进行调节,满足同一使用者在不同睡姿下的需求,当然也可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下盖,所述下盖上设有一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一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二第一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一活动块,一第一转动杆,架设于二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并贯穿所述第一活动块,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可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在前后方向移动; 一上盖,所述上盖的后端枢接于所述下盖,所述上盖的下侧面对应所述第一活动块处固设一挡块,所述挡块具有用以抵接所述第一活动块的一斜面; 一上壳,枢接于所述上盖的前端且呈水平设置; 一支撑杆,其具有固设于所述上盖的一转动中心,所述支撑杆的一端抵接所述上壳,另一端抵接所述下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向后延伸并凸伸出所述下盖的后端,其末端设有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的一第一操作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块运动的螺纹,所述第一活动块对应所述螺纹处设有螺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活动部平行的一第二活动部,所述第二活动部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二第二固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二第二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二活动块与所述下盖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间隙,一第二转动杆,架设于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贯穿所述第二活动块,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可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块在前后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设有一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固定于所述下盖的一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向后延伸一第一倾斜板,所述第一倾斜板设置于所述间隙并用以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一倾斜板开设一滑行槽,所述滑行槽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穿设于所述滑行槽,所述第一倾斜板向上延伸一第二倾斜板,所述第二倾斜板的末端固定于所述上盖。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设有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块运动的螺纹,所述第二活动块对应所述螺纹处设有螺丝。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杆向后延伸并凸伸出所述下盖的后端,其末端设有驱动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的一第二操作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装设一活动装置,所述活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部和所述第二活动部之间,其包括前后移动的一气缸和设于所述气缸前端的一抵挡部,所述抵挡部的下端设有两个第一转动轮,所述上盖的前端枢接至少一顶推部,所述顶推部的下端设有用以顶推所述抵挡部的一第二转动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表面的前端装设有用以控制所述气缸开启和闭合的一开关,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与所述上盖的前表面通过一弧面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的倾斜面朝下,且所述斜面自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向前并向下延伸。
【文档编号】A47G9/10GK203446982SQ201320202092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0日
【发明者】王林超 申请人:王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