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包括杯体(200)和杯盖(100),其中,杯盖(100)包括:杯盖本体,杯盖本体内部沿周向设置有环形空腔,杯盖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111);至少部分位于空腔中的吊带(60),该吊带(6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吊带(60)的第二端穿过第一通孔(111)而可动地位于空腔外;以及回缩机构,与吊带(60)相关联,使至少一部分提拉出来的吊带(60)在提拉力消失后自动缩回至空腔内。本实用新型将吊带(60)内置在空腔内更好地保护了吊带(60)。
【专利说明】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
[0002]
【背景技术】
[0003]在目前的市场上的带有吊带的容器尤其是杯体中,其吊带均耷拉在容器外表面,这不仅影响了容器的美观,而且还容易损坏和污损吊带,致使不得不经常清洗或者更换吊带,为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便。
[0004]实用新型内容
[0005]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吊带在未使用状态下可以内置在杯子的内部,且在使用时可以自杯子内部拉出并且在用完后可以缩回容器内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包括杯体和杯盖,杯盖包括:杯盖本体,杯盖本体内部沿周向设置有环形空腔,杯盖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至少部分位于空腔中的吊带,该吊带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吊带的第二端穿过第一通孔而可动地位于空腔外;以及回缩机构,与吊带相关联,使至少一部分提拉出来的吊带在提拉力消失后自动缩回至空腔内。
[0007]本实用新型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通过在杯盖本体内部设置空腔,并通过将吊带的至少部分内置在该空腔内部并将吊带构造成其一部分可在拉力或重力的作用下自第一通孔被拉伸出空腔以便于提拉,且在拉力或重力作用消失后在回缩机构的作用下自动缩回空腔内。这样,当使用者需要提拉该杯子时,只需拉动吊带即可将吊带从空腔中拉出,以便于使用者提拉。当使用者释放掉施加到吊带上的力时,吊带在其自身的作用下便缩回空腔内部,恢复至未使用状态。
[0008]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吊带具有弹性,回缩机构由该弹性的吊带构成。
[0009]或者,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回缩机构包括弹性偏置件,其设置在空腔内,其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连接吊带的第一端,弹性偏置件为吊带提供回缩的偏置力。
[0010]优选地,杯盖本体包括外筒体和容纳在外筒体内部的内筒体,第一通孔设置在外筒体上,空腔形成在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
[0011]为了在拉拽吊带过程中更加省力,且减少吊带在被拉拽过程中因所受的摩擦力而导致的对吊带的磨损,优选地,内筒体可绕外筒体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外筒体旋转地设置在外筒体内,吊带沿周向缠绕在内筒体上,内筒体被构造成在吊带自第一通孔拉出过程中由的吊带带动旋转。
[0012]为了防止吊带自内筒体上脱落,内筒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吊带沿周向缠绕在环形凹槽上。
[0013]作为再一种可选方案,回缩机构设在外筒体和内筒体之间,当内筒体随吊带旋转后为内筒体提供反向旋转的回缩力,以在内筒体反向旋转过程带动吊带回缩。
[0014]优选地,回缩机构包括弹性扭转件,其一端固定在外筒体上,另一端固定在内筒体上,弹性扭转件被构造成随内筒体的旋转而发生相应扭转,并在作用于吊带的力释放后趋于回复至初始的未扭转状态。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外筒体的内部底面中央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第一套筒,内筒体的中央设置第二套筒,第二套筒的下端可绕第一套筒旋转地套设在第一套筒外,第二套筒的上端延伸超出第一套筒的上端,弹性扭转件设置在第一套筒内且其下端固定在第一套筒内,弹性扭转件的上端伸出第一套筒并固定在第二套筒上。
[0016]为了防止吊带回缩过程中完全缩回空腔内无法再次取出,外筒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吊带包括两条分带,两条分带的内端在空腔内相互连接,它们的外端端分别穿过相应一个第一通孔并在外筒体外侧相连接而构成吊带的第二端。
[0017]本实用新型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通过在杯盖本体内部设置空腔,并通过将吊带的至少部分内置在该空腔内部并将吊带构造成其一部分可在拉力或重力的作用下自第一通孔被拉伸出空腔以便于提拉,且在拉力或重力作用消失后在回缩机构的作用下自动缩回空腔内。这样,当使用者需要提拉该杯子时,只需拉动吊带即可将吊带从空腔中拉出,以便于使用者提拉。当使用者释放掉施加到吊带上的力时,吊带在其自身的作用下便缩回空腔内部,恢复至未使用状态。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外表美观。
[0018]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00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杯子的沿纵向中心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根据图1中的杯盖的、在吊带未使用状态下的沿纵向中心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示出了图2中的杯盖,在吊带被拉出的状态下的沿纵向中心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外筒体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5c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外筒体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5b示出了图5a中的外筒体本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c示出了图5a中所示的外筒体本体的沿纵向中心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6示出了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外筒体的上盖的沿纵向中心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7a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内筒体的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7b示出了根据图7a中的内筒体的俯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7c示出了根据图7a的内筒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8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扭转弹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0032]图9a和9b分别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弹簧固定件的立体机构示意图和俯视示意图。
[0033]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包括杯体200和杯盖100。杯盖100包括杯盖本体、至少部分位于空腔中的吊带60,以及回缩机构。其中,杯盖本体内部沿周向设置有环形空腔,杯盖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111。吊带6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吊带60的第二端穿过第一通孔111而可动地位于空腔外。回缩机构与吊带60相关联,使至少一部分提拉出来的吊带60在提拉力消失后自动缩回至空腔内。
[0035]本实施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通过在杯盖本体内部设置空腔,并通过将吊带60的至少部分内置在该空腔内部并将吊带60构造成其一部分可在拉力或重力等的提拉力的作用下自第一通孔111被拉伸出空腔以便于提拉,且在拉力或重力作用消失后在回缩机构的作用下自动缩回空腔内。这样,当使用者需要提拉该杯子时,只需拉动吊带60即可将吊带60从空腔中拉出,以便于使用者提拉。当使用者释放掉施加到吊带60上的力时,吊带60在其自身的作用下便缩回空腔内部,恢复至未使用状态。
[00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3所示,杯盖本体包括外筒体10和容纳在外筒体10内部的内筒体20,第一通孔111设置在外筒体10上,空腔形成在内筒体20和外筒体10之间。优选地,内筒体20可绕外筒体10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外筒体10旋转地设置在外筒体10内。吊带60沿周向缠绕在内筒体20上。外筒体10被构造成在吊带60被自第一通孔111拉出过程中在吊带60的带动下旋转。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之间设置有在内筒体20随吊带旋转后为内筒体20提供反向旋转回缩力的如包括扭转弹簧50的回缩机构,以在内筒体20反向旋转过程带动吊带60回缩。
[0037]在本实施例中,扭转弹簧50的下端固定在外筒体10上,上端固定在内筒体20上,扭转弹簧50被构造成随内筒体20的旋转而发生相应扭转,并在作用于吊带的拉力或重力释放后趋于回复至初始的未扭转状态。
[0038]采用本实施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由于内筒体20可绕中心轴线相对于外筒体10旋转,当本实施例中的吊带60被使用者拉动时,由于吊带60对内筒体20的摩擦作用使得内筒体20在吊带60的带动下发生转动,因此减小了内筒体20对于吊带60的摩擦阻力,使得使用者在拉拽吊带60的过程中更加的省力,同时进一步地减小了由于内筒体20对吊带60的摩擦而产生的对吊带60的磨损,进一步地对吊带60起到保护作用。且当对吊带60的拉拽力被释放后,内筒体20在扭转弹簧50的作用下反向旋转,进一步带动吊带60的回缩。
[0039]为了便于将内筒体20和吊带60安装至外筒体10内,优选地,外筒体10的上盖12可以是与下部的呈套筒状的外筒体本体11的部分可拆卸连接,如插拔式连接或螺纹连接等。如图6所示,上盖12可设置周向且向下延伸的凸缘121,该凸缘121在安装时可紧紧地插入到外筒体本体11与内筒体20之间,以防止该上盖12在使用过程中脱落。
[0040]为了使得内筒体20的旋转更加顺畅,并将扭转弹簧50更好地固定,如图4和5c所示,本实施例中,外筒体10的内部底面中央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第一套筒112。如图7a和7b所示,内筒体20的中央设置第二套筒21,第二套筒21的下端可绕第一套筒112旋转地套设在第一套筒112外,第二套筒21的上端延伸超出第一套筒112的上端。扭转弹簧50设置在第一套筒112内且其下端固定在第一套筒112上,扭转弹簧50的上端伸出第一套筒112并固定在第二套筒21上。
[0041]采用本实施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由于扭转弹簧50的下端固定在外筒体10的第一套筒112上,而上端固定在内筒体20上,这样,当吊带60被使用者拉动时,由于吊带60对内筒体20的摩擦作用使得内筒体20在吊带60的带动下发生转动。此时,扭转弹簧50的上端51随内筒体20 —起旋转,而其下端52则不旋转,这样,扭转弹簧50随内筒体20旋转方向发生扭转。当对吊带60的拉拽力被释放后,扭转弹簧50趋于回复到其初始未扭转状态。这样,内筒体20在扭转弹簧50的作用下反向旋转,进一步带动吊带60的回缩。
[0042]为了防止吊带60自内筒体20上脱落,如图7a和图7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内筒体20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22,优选地,吊带60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缠绕在环形凹槽22上。
[0043]当然环形凹槽22也可以设置在外筒体10的内壁上,或者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上分别设置有相对设置的凹槽,只要能够实现对吊带60的止挡作用以防止吊带60的脱落并方便内筒体20随吊带60的运动而发生旋转即可。本实施例中的吊带60还可以是其它的可缠绕、可卷缩的柔性的构件。
[0044]为了防止吊带60回缩过程中完全缩回空腔内无法再次取出,可选地,如图5a和5b所示,外筒体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111,吊带60包括两条分带,两条分带的内端在空腔内相互连接,它们的外端端分别穿过相应一个第一通孔111并在外筒体10外侧相连接而构成吊带60的第二端。优选地,两条分带在外筒体10的外侧的第二端是一体成形的,也就是说两条分带有一条吊带的两段折叠形成。
[0045]或者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防止吊带60回缩过程中完全缩回空腔内无法再次取出,即吊带60的位于第一通孔111外的位置上设置有或连接有止挡件,如拉环或其自身系成的疙瘩等。该止挡件的尺寸要求大于第一通孔111的孔径以防止该止挡件进入空腔内,从而导致吊带60无法再次拉出。
[004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杯子包括杯体200和杯盖100。杯盖100包括外筒体10(具有外筒体本体11和上盖12)、可绕中心轴线相对于外筒体10旋转的内筒体20、吊带60、扭转弹簧50、密封圈80、弹簧固定件70。在杯子的杯体200颈部外侧设置右旋螺纹,以便和杯盖100下部的右旋螺纹相配合,达到旋合及拆分的效果。螺纹的上端安放有密封圈80,使得杯盖100和杯体200配合时,起到密封的效果。
[0047]如图4和5c所示,外筒体10的上部具有容纳内筒体20的容纳空间,在容纳空间的同轴方向设置呈空心开口圆柱形的第一套筒112,目的是可以使内筒体20的第二套筒21套设在该第一套筒112上,以对内筒体20的旋转运动起到限位的作用。外筒体10内设置有环形凸台113,该环形凸台113支撑并限制内筒体20,以将内筒体20限制在环形凸台113上,进而防止内筒体20的过渡的纵向移动,并限制第二套筒21沿第一套筒112的向下位移。第一套筒112内安放扭转弹簧50,而第一套筒112上设置纵向的开口 114,其目的是使得扭转弹簧50的下端52镶嵌在此开口 114处,以定位该下端52,从而防止扭转弹簧50扭转过程中其下部脱离第一套筒112的限制。
[0048]如图5a?5c所不,在外筒体10上部侧壁横向设置两个第一通孔111,该两个第一通孔111为吊带60的穿出孔,尺寸要求大于吊带60的尺寸。优选两个第一通孔11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吊带60依次穿过两个第一通孔111并在内端共同连接在空腔内。优选第一套筒112和第二套筒21的横截面均呈圆形。当然,可以理解,第一套筒112和第二套筒21的横截面也可以是除圆形外的其它形状。第一通孔111也可呈除了矩形外的其它形状,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等等。
[0049]如图7a?7c所示,在内筒体20的外壁上设置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22,可以确保吊带60有足够的空间缠绕及不滑落到两边外部,在环形凹槽22的侧壁纵向开设一个例如呈矩形的吊带安装孔221,用于固定吊带60。在内筒体20的第一套筒112上部超过第一套筒112上端的位置上沿轴向设置类似凸轮的盲孔211,以便和弹簧固定件70配合,以支撑和限制弹簧固定件70。另外,如图7b和7c所示,内筒体20自盲孔70的上表面横向水平设置有矩形弹簧卡槽213,以便于和扭转弹簧50的上端51配合卡紧。
[0050]扭转弹簧50的设计优选采用右旋平头弹簧,优选弹簧螺距等于弹簧钢丝直径,这样可以保证弹簧在受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作用力时,不会变形而破环自身弹性。如图8所示,扭转弹簧50的上端51和下端52别向外延伸,下端52延伸的长度取决于与之配合的第一套筒112的尺寸。上端51延伸长度取决于内筒体20上表面矩形弹簧卡槽213的长度,与第一套筒112配合的一端不得过长,长度优选小于与其对应处的内筒体20的相应内孔的尺寸,这样可以保证扭转弹簧50与第一套筒112和第二套筒21卡紧时,内筒体20可以顺畅转动,不会产生干涉。
[0051]为了更好地固定扭转弹簧50的上端51,还包括设置在盲孔211内的环状的弹簧固定件70。如图7b所示,内筒体20的盲孔211的侧壁设置有固定件卡槽212。如图9a和9b所示,弹簧固定件70为了便于和第二套筒21配合而同样设计成类似凸轮的形状,但中间设置成通孔以呈环状,通孔的大小要大于扭转弹簧50的外径尺寸,便于安放扭转弹簧50。弹簧固定件的侧壁设置有与固定件卡槽212配合的凸块71,以将弹簧固定件70可分离地固定在内筒体20的盲孔211内。弹簧固定件70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内筒体20的弹簧卡槽213对应的矩形凹槽72,以配合弹簧卡槽213。
[0052]操作时只需将吊带60的一端从一个第一通孔111由内向外穿出,再由另一第一通孔111由外向内穿入,之后吊带60的两端一起固定在内筒体20的环形凹槽22的吊带安装孔221上。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内筒体20,使背带缠绕于内筒体20外侧的环形凹槽22内。之后将扭转弹簧50自上而下穿至弹簧固定件70的通孔内,直至扭转弹簧50的较长的上端51卡在弹簧固定件70的矩形凹槽72内,再将弹簧固定件70连同扭转弹簧50一起自上而下穿进第一套筒112内,穿入时保证扭转弹簧50的下端52刚刚卡进圆柱的开口 114内,这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此旋转方向一定要与内筒体20旋转的方向相反,才能保证吊带60拉出或收缩时扭转弹簧50都是受力的使扭转弹簧50产生弹性形变之后一起安放到内筒体20的第二套筒21内,再压上上盖12。
[0053]这样拉动吊带60的位于两第一通孔111之间的位置时,吊带60向外运动,使内筒体20旋转,从而带动扭转弹簧50旋转,使之发生弹性变形,而再松开吊带60时,扭转弹簧50在弹性的作用下产生弹性收缩,向反方向运动,带动内筒体20反向旋转,直至拉环卡滞于外筒体10的两第一通孔111之间,从而将吊带60内置于空腔内,而只有吊带60的第二端露在杯盖100外。
[0054]考虑到吊带60拉出的长度过长可能会造成扭转弹簧50的弹性过载而变形,从而失去弹性使吊带60无法受到反作用力而反向运动,因此优选地,吊带60拉出的长度要满足距离适中,且保证扭转弹簧50在弹性伸缩范围内。
[0055]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回缩机构包括与吊带60连接的弹性偏置件,如皮筋、弹簧等。弹性偏置件设置在空腔内,其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吊带60容纳在空腔内,且吊带6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吊带60的第一端与固定连接在空腔内的弹性偏置件连接,弹性偏置件可向吊带60提供回缩的偏置力。吊带60的第二端穿过第一通孔111并延伸至杯盖本体的外部,该吊带60的第二端与拉环连接,以防止吊带60被弹性偏置件拉回时弹入空腔内部后无法再次拉出。要求拉环直径必须大于第一通孔111的尺寸,且应满足消费者使用。
[0056]还可以想到的是,本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如第一实施例中的两个第一通孔111与吊带60的配合结构,这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7]本第二实施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通过在杯盖本体内设置空腔,并通过将吊带60内置在该空腔内部并将吊带60的第一端连接至弹性偏置件的自由端,还通过在吊带60的第二端设置位于杯盖本体外部的起止挡作用的拉环。这样,当不使用吊带60时,吊带60被隐藏在空腔内,当使用者需要使用吊带60时,只需拉动拉环或吊带60的位于杯盖本体外部的位置即可向外拉动该吊带60,并同时拉伸弹性偏置件,使其发生形变,以便使用者进行提拉,当使用者释放掉施加到吊带60上的力时,吊带60在弹性偏置件的作用下缩回空腔内部。
[0058]本实施例由于当吊带60未被使用时位于空腔的内部,而不是耷拉在杯子的外部,使得杯子的整体美观,且本实施例仅通过拉拽拉环或吊带60的第二端并通过弹性偏置件对吊带60的偏置力便轻松地实现了吊带60的拉出和缩回,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0059]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偏置件可以是橡皮筋或拉力弹簧等的弹性构件。而,由于弹性构件在长时间使用或拉伸长度过大时容易因为超过其弹性过载量即超过其临界拉伸长度而失去弹性,从而无法带动内筒体20旋转和带动吊带60伸缩,使得吊带60无法隐藏。
[0060]因此,优选地,本第二实施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中,吊带60上设置有位于空腔内部的限位件,限位件的大小被构造成其可沿空腔移动但无法自第一通孔111穿出外筒体10,且限位件的位置被构造成当限位件被第一通孔111止挡时,弹性偏置件在吊带60所受到的力释放后足以使吊带60回到其未使用状态,且限位件的位置还被构造成使得弹性偏置件的最大拉伸长度小于其临界拉伸长度,即在如橡皮筋或拉力弹簧等的弹性偏置件的变形范围之内。且吊带60上设置限位件的位置优选地足够保证吊带60被拉出的长度足够消费者使用。
[0061]本实施例中的止挡件和/或限位件可以为吊带60自身系成的节或附接到吊带60上的构件如拉环。
[0062]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偏置件可能会被损坏,需要更换或修理,但由于弹性偏置件被设置在空腔内,不易取出,因此,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中,在外筒体1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11相间隔设置且与空腔连通的第二通孔。弹性偏置件的固定端固定在外筒体10的靠近第二通孔的位置上,如固定在外筒体10第二端的内壁上的靠近第二通孔的位置上,以方便取出。第二通孔最好是与第一通孔111之间呈180°,以保持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最大,进而将弹性偏置件的伸缩效果达到最好,进一步地保证吊带60的拉出和缩回。
[0063]为了进一步地方便如橡皮筋或拉力弹簧等的弹性偏置件从第二通孔中取出,而且为了装置外表的美观,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通孔外侧可拆卸地设置有孔盖,弹性偏置件的固定端固定在孔盖的内侧。
[0064]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安装时只需将如橡皮筋或拉力弹簧等的弹性偏置件的固定端从第二通孔中穿出,固定在孔盖上,再将孔盖可拆卸地或固定锁紧在第二通孔上,然后再将橡皮筋或拉力弹簧的一端固定吊带60,再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地缠绕在内筒体20上,再将吊带60的另一端从第一通孔111内侧穿出,之后将如拉环等的止挡件固定在伸出第一通孔Ill外的一端上,而后将内筒体20安放到外筒体10内。
[0065]操作时只需向外拉动吊带60使其向外运动,此时吊带60带动内筒体20沿顺时针旋转,从而拉长如橡皮筋或拉力弹簧等的弹性偏置件,使其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松开如拉环的止挡件时,弹性偏置件在弹性的作用下反弹,产生反作用力,带动内筒体20逆时针旋转,进而使吊带60继续缠绕在内筒体20外侧凹槽内,从而隐藏吊带60。
[0066]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吊带可以是其它的结构,比如,吊带60本身具有弹性,回缩机构由具有弹性的吊带60构成。其中,可选地,吊带60可以是其整体为可伸缩的弹性体,如松紧带、皮筋等。或者也可以是仅部分位置具有弹性,该具有弹性的部位可以是在吊带60的任何位置。吊带60的靠近第一通孔111的一端可以伸出第一通孔111外,也可以不设置止挡件,只要能够将吊带60自第一通孔111拉出即可。
[0067]本实用新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可以是水杯。其中杯体200优选地包括外壳,内胆,内胆底,中底等。应当理解,这里提到的杯体200可以是不锈钢保温杯体或其它非保温杯体。而非保温杯体包括单层塑料水杯、玻璃水杯及单层不锈钢水杯。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保温杯体,其他不保温的杯体以及所有盛装液体或粉尘状的杯体也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68]本实施例的带内置式吊带60的杯子,通过在杯盖本体内部设置空腔,并通过将吊带60的至少部分内置在该空腔内部并将吊带60构造成其一部分可在拉力或重力等的提拉力的作用下自第一通孔111被拉伸出空腔以便于提拉,且在拉力或重力作用消失后在回缩机构的作用下自动缩回空腔内。这样,当使用者需要提拉该杯子时,只需拉动吊带60即可将吊带60从空腔中拉出,以便于使用者提拉。当使用者释放掉施加到吊带60上的力时,吊带60在其自身的作用下便缩回空腔内部,恢复至未使用状态。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外表美观。
[0069]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变化和更改,此外应当明白,不同实施力的多个方面可以完全或部分的相互替换,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前面的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不会对本实用新型以及进一步在后附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述的内容构成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包括杯体(200)和杯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100)包括: 杯盖本体,所述杯盖本体内部沿周向设置有环形空腔,所述杯盖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111); 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中的吊带(60),该吊带¢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吊带(60)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1)而可动地位于所述空腔外;以及 回缩机构,与所述吊带¢0)相关联,使至少一部分提拉出来的吊带¢0)在提拉力消失后自动缩回至所述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带¢0)具有弹性,所述回缩机构由该弹性的吊带(60)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缩机构包括弹性偏置件,其设置在所述空腔内,其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连接所述吊带¢0)的第一端,所述弹性偏置件为所述吊带¢0)提供回缩的偏置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本体包括外筒体(10)和容纳在所述外筒体(10)内部的内筒体(20),所述第一通孔(111)设置在所述外筒体(10)上,所述空腔形成在所述内筒体(20)和外筒体(1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0)可绕所述外筒体(10)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体(10)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外筒体(10)内,所述吊带¢0)沿周向缠绕在所述内筒体(20)上,所述内筒体(20)被构造成在所述吊带(60)自所述第一通孔(111)拉出过程中由所述的吊带¢0)带动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0)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22),所述吊带¢0)沿周向缠绕在所述环形凹槽(2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缩机构设在所述外筒体(10)和所述内筒体(20)之间,当所述内筒体(20)随所述吊带(60)旋转后为所述内筒体(20)提供反向旋转的回缩力,以在所述内筒体(20)反向旋转过程带动所述吊带(60)回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缩机构包括弹性扭转件,其一端固定在所述外筒体(10)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内筒体(20)上,所述弹性扭转件被构造成随所述内筒体(20)的旋转而发生相应扭转,并在作用于所述吊带(60)的力释放后趋于回复至初始的未扭转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0)的内部底面中央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第一套筒(112),所述内筒体(20)的中央设置第二套筒(21),所述第二套筒(21)的下端可绕所述第一套筒(112)旋转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112)夕卜,所述第二套筒(21)的上端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套筒(112)的上端, 所述弹性扭转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112)内且其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筒(112)内,所述弹性扭转件的上端伸出所述第一套筒(112)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套筒(2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内置式吊带的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111),所述吊带¢0)包括两条分带,两条所述分带的内端在所述空腔内相互连接,它们的外端端分别穿过相应一个所述第一通孔(111)并在所述外筒体(10)外侧相连接而构成所述吊带¢0)的第二端。
【文档编号】A47G19/22GK204169557SQ201320761776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7日
【发明者】凌卫东 申请人: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