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型练习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799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交叉型练习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型练习筷,它包括助夹器、第一筷子、第二筷子,第一手指定位圈、第二手指定位圈,所述的助夹器包括左助夹器、右助夹器,左助夹器、右助夹器铰接,左助夹器上设有可供第二筷子穿过的孔,右助夹器上设有可供第一筷子穿过的孔。本实用新型的助夹器为交叉型结构,筷子穿过助夹器后成交叉型姿势,完全符合低龄儿童的常用执筷姿势,有助于低龄儿童练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洁,加工方便,筷子尺寸和交叉角度按低龄儿童的手型设计,手指定位圈在筷子上的位置可调,便于适应不同儿童的需求。
【专利说明】交叉型练习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练习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叉型练习筷。
【背景技术】
[0002]筷子古称为“著”,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对中国人而言,用筷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中国文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并例举了各年龄段的相关内容,比如3 — 4岁幼儿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4 一 5岁幼儿会用篌子吃饭,5 —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
[0003]用筷作为一项可促进幼儿手动作灵活协调的活动,值得关注。幼年阶段的基本动作技能是今后很多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闭基本动作技能的良好发展有利厂促进个体认知、情绪与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反之幼儿很可能表现出低自我概念和较差的社会性发展。对我国幼儿来讲,用筷除了是一种文化传承、生活技能,还是一种动作技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发展水平,并且,它还是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等发展的重要手段。个体发展早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动作发展水平成为判断个体脑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成为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叫使用筷子时可以牵动人体30多个关节和十几条肌肉,而这些关节、肌肉中的神经又和大脑相通,所以说幼儿用筷能力既可反映其脑发育的水平也可促进脑的发育。
[0004]有研究表明,2 — 5岁是幼儿用筷动作技能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5周岁还没学过用筷进餐的幼儿,若能每天进行约30分钟的练习,不到一个月就能掌握用筷要领。当然,如果经过练习还不会用筷,家长就要考虑幼儿是不是存在动作发展迟缓问题。有鉴于此,幼儿园如果要安排幼儿用筷进餐,建议可从中班上学期(约4岁)开始。浙江省某幼儿园从中班上学期开始让幼儿用筷进餐已10余年,就是一个有力的实践证明。该园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授幼儿用筷的方法,大班毕业时幼儿已能熟练使用筷子。
[0005]对于特殊儿童,正确使用筷子,不仅能使他们的手指精细动作得到锻炼,而且这也是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锻炼,使他们能正确独立地使用餐具、能够学会用筷子吃饭,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中。
[0006]幼儿手部执握动作约在4、5岁时达到成熟年龄,幼儿在四五岁时就能把筷子拿好且具有稳定性。根据用筷时两只筷子的相对位置,简单地将用筷动作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行执筷法,类似于镊子;第二类是交叉执筷法,类似于剪刀。
[0007]经过对浙江省某社区81名低龄儿童进行了 30秒用筷夹取动作技能的测试,并观察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执筷姿势和在家庭中的用筷情况,发现:各年龄段中过65%的幼儿采用的是交叉握筷的姿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平行握筷姿势的比例有所上升。
[0008]而反观现在市场上已有的助夹器均是针对平行握筷姿势的,缺少针对平行握筷姿势的助夹器,不符合多数低龄儿童采样交叉型执筷姿势的现状,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客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专为大多数儿童考虑的交叉握筷助夹器。
[00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1]交叉型练习筷包括助夹器、第一筷子、第二筷子,第一手指定位圈、第二手指定位圈,所述的第一筷子上设有第一手指定位圈,第一手指定位圈的圆环所在平面与第一筷子的筷子方向垂直,第一手指定位圈可沿第一筷子上下移动并固定在第一筷子的任意位置,所述的第二筷子上设有第二手指定位圈,第二手指定位圈的圆环所在平面与第二筷子的筷子方向平行,第二手指定位圈可沿第二筷子上下移动并固定在第二筷子的任意位置;所述的助夹器包括左助夹器、右助夹器,左助夹器、右助夹器铰接,左助夹器上设有可供第二筷子穿过的孔,右助夹器上设有可供第一筷子穿过的孔。
[0012]所述的左助夹器、右助夹器的中部具有可伸缩结构。
[0013]所述的左助夹器上的孔与左助夹器表面具有角度Φ,角度Φ大小为60° 15°,所述的右助夹器上的孔与右助夹器表面具有角度θ,θ=φ,第一筷子、第二筷子穿过助夹器上的孔后相互交叉。
[0014]所述的第一篌子、第二篌子的长度为18_24cm,第一篌子、第二篌子的截面为圆形,直径为4一 6mm。
[00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意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助夹器为交叉型结构,筷子穿过助夹器后成交叉型姿势,完全符合低龄儿童的常用执筷姿势,有助于低龄儿童练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洁,加工方便,筷子尺寸和交叉角度按低龄儿童的手型设计,手指定位圈在筷子上的位置可调,便于适应不同儿童的需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交叉型练习筷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助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A-A面的剖视图;
[0019]图4 C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筷子结构示意图;
[0020]图4 (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筷子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助夹器1、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第一手指定位圈4、第二手指定位圈5,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至图4所示,交叉型练习筷包括助夹器1、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第一手指定位圈4、第二手指定位圈5,所述的第一筷子2上设有第一手指定位圈4,第一手指定位圈4的圆环所在平面与第一筷子2的筷子方向垂直,第一手指定位圈4可沿第一筷子2上下移动并固定在第一筷子2的任意位置,所述的第二筷子3上设有第二手指定位圈5,第二手指定位圈5的圆环所在平面与第二筷子3的筷子方向平行,第二手指定位圈5可沿第二筷子3上下移动并固定在第二筷子3的任意位置;所述的助夹器I包括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铰接,左助夹器6上设有可供第二筷子3穿过的孔,右助夹器7上设有可供第一筷子2穿过的孔。
[0023]如图2所示,所述的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的中部具有可伸缩结构,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的前半部分可收缩进后半部分中,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所需助夹器的长度。
[0024]如图3所示,所述的左助夹器6上的孔与左助夹器6表面具有角度Φ,角度Φ大小为60° 15°,所述的右助夹器7上的孔与右助夹器7表面具有角度θ,θ=φ,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穿过助夹器I上的孔后相互交叉。
[0025]所述的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的长度为18-24cm,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的截面为圆形,直径为4一6_。通过对最佳筷子长度的研究发现,筷子的长度会显著影响食物夹取程度的表现,成人筷的最佳长度是24厘米,幼儿筷的最佳长度是18厘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产品长度为18-24cm,适应不同阶段儿童的需求。而且手指定位圈在筷子上的位置可以任意调节和固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此类产品可以一直使用,大大增强了筷子的使用寿命。由于握柄处和筷尖横截面都是圆形的筷子最利于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筷子横截面都是圆形,筷子颜色可采用糖果色。
[0026]由于考虑到筷子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筷子均采用具有自净、防摔、隔热功能的不锈钢材料,每对筷子都会配上一对硅橡胶套(采用奶嘴材质),使用时,成人可以将硅橡胶套套到筷尖处,再令儿童进行饮食活动,即使儿童在吃饭过程中不小心用筷尖碰到了眼睛,也不会造成重大伤害,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安全性。
[0027]当然,由于考虑到儿童的手部力量薄弱,本实用新型的产品中采用硅胶材质的手指定位圈,这样可以让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更牢牢地握住筷子,不会使筷子下滑,也更有利于儿童养成正确的握筷姿势。
【权利要求】
1.一种交叉型练习筷,其特征在于包括助夹器(I)、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第一手指定位圈(4)、第二手指定位圈(5),所述的第一筷子(2)上设有第一手指定位圈(4),第一手指定位圈(4)的圆环所在平面与第一筷子(2)的筷子方向垂直,第一手指定位圈(4)可沿第一筷子(2)上下移动并固定在第一筷子(2)的任意位置,所述的第二筷子(3)上设有第二手指定位圈(5),第二手指定位圈(5)的圆环所在平面与第二筷子(3)的筷子方向平行,第二手指定位圈(5)可沿第二筷子(3)上下移动并固定在第二筷子(3)的任意位置;所述的助夹器(I)包括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铰接,左助夹器(6)上设有可供第二筷子(3)穿过的孔,右助夹器(7)上设有可供第一筷子(2)穿过的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型练习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助夹器(6)、右助夹器(7)的中部具有可伸缩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叉型练习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助夹器(6)上的孔与左助夹器(6)表面具有角度Φ,角度Φ大小为60° 15°,所述的右助夹器(7)上的孔与右助夹器(7)表面具有角度θ,θ=φ,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穿过助夹器(I)上的孔后相互交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型练习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的长度为18?24cm,第一筷子(2)、第二筷子(3)的截面为圆形,直径为4?6mm。
【文档编号】A47G21/10GK203749107SQ201420129288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1日
【发明者】许璐颖, 南依梦, 何婧璇 申请人:浙江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