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烤涮多功能火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007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煎烤涮多功能火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锅,特别是一种集烧烤、煎炸和涮煮功能于一体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
目前,人们使用的一种煎涮火锅,主要由涮锅和分布在其四周的煎盘构成两层结构,其涮锅高出四周设置的煎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26007U公告了一种多用途火锅,它主要由热能进口、底座、铁板、套筒和火锅等组成,其烧烤用铁板设置在套筒上,套筒设置在火锅上部,形成烤涮双层结构。上述两个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两者均不能使就餐者同时品尝烤餐、煎炸食品和涮煮肉菜,再者,水加热速度较慢,余热也不能充分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高涮锅内水的加热速度,充分利用余热,而提供一种就餐者可同时品尝烤肉、煎炸食品和涮煮肉菜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它由烤盘、加热排烟部分、涮锅、底座和火锅盖组成,其加热排烟部分由传热筒和筒形水加热部件组成。所述烤盘设置在传热筒的顶端,上述水加热部件设置在涮锅的上方,即设置在涮锅底部的上方,所述涮锅设置在上述底座的环形外墙上,火锅盖罩盖住底座以上的各部件,包括烤盘、加热排烟部分和涮锅。其特点是,所述传热筒底端设置有煎盘,该煎盘的底部设置在所述水加热部件的顶端,所述传热筒的内腔与水加热部件的内腔相连通。在所述水加热部件与涮锅之间,或者在上述水加热部件的内腔处(即在其靠近涮锅底部中心通火孔的内腔下部),固定设置一个传热部件。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一个上水装置,用于向涮锅的容水槽加水、补水,在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火锅加热源,该火锅加热源最好设置在上述底座的底部中心部位。
上述传热部件可以是一个由上端板、下端板和固定设置在两者之间的1~20个(或者更多个)引火筒构成的部件,其上端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加热部件上(即固定在水加热部件底部),其下端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涮锅上,即最好固定在涮锅锅底中心部位,上述各引火筒的下端口均通过下端板上相应的孔,与所述涮锅下面的底座内腔相连通,各引火筒的上端口均通过所述上端板上相应的孔,与所述水加热部件的内腔相连通,上述各引火筒外围的空间与所述涮锅的容水槽相连通。此外,也可以去掉上述水加热部件,在所述煎盘与涮锅之间设置一个传热部件,该传热部件由上端板、下端板和固定设置在两者之间的1~20个(或更多个)引火筒构成的部件,所述煎盘的底部设置在所述上端板上,所述下端板固定设置在涮锅锅底中心部位。上述各引火筒通过所述上端板上相应的孔,均与所述传热筒的内腔相连通,各引火筒通过所述下端板上相应的孔,均与涮锅下面的底座内腔相连通。各引火筒的外围空间与所述涮锅的容水槽相连通。也可省去上端板,将煎盘直接放在各引火筒上端。
所述传热部件设置在水加热部件内腔处时,它可以是一个设置有通火孔如蜂窝孔、梅花形孔或单一通火孔等的板状部件,也可以是各端口与所述涮锅的容水槽相互连通的1~3个水循环管路,上述水循环管路可以是自中心向四周辐射连通的放射状管、正弦曲线形管、螺旋线形管、井字形管(连通管)或三角框架形管(连通管),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连通管路,如蜘蛛网状连通管路、笼罩形管路(相互交叉的倒U字形管)等。此时,上述水加热部件与涮锅(涮锅底部)固定为一体,在上述传热部件的外围,可以设置一个分布有过滤孔的筒状过滤网。
上述烤盘卡接(可拆卸)或自由放置在传热筒顶端,所述煎盘可拆卸地卡接也可自由放置在上述水加热部件的顶端或所述传热部件的上端板上,所述涮锅可拆卸地卡接或自由放置在所述底座的环形外墙上。去掉上述煎盘、传热筒和烤盘,用涮锅上部烤盘或独立为一体的煎盘加以替换,则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就餐者要求变形为烤涮两层火锅或煎涮两层火锅,使用方便自如。此时,所述涮锅上部烤盘或独立为一体的煎盘,分别卡放或自由放置在所述水加热部件的顶端,在去掉了上述水加热部件的情况下,上述涮锅上部烤盘或独立为一体的煎盘,分别卡放在设置于所述煎盘与涮锅之间的传热部件的上端板上,当去掉该上端板时,上述涮锅上部烤盘或独立为一体的煎盘也可直接卡放或自由放置于所述传热部件的各引火筒上端。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烤、煎、涮三层立体结构,通过被水包围的引火筒或异形水循环管路等构成的传热部件进行加热,因此,它具有加热速度快、余热利用充分、就餐者可同时品尝烤餐、煎炸食品和涮煮肉菜的优点,其各部件之间的可拆卸卡接结构,给餐后部件的清洗和擦拭带来了较大的方便,并可使本实用新型变形为烤涮火锅或煎涮火锅,使用自如。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2是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是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部件俯视图;图4是实施例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5是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部件俯视图;图6是实施例3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7是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部件俯视图;图8是实施例4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部件俯视图;图9是实施例5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例6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部件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7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12是实施例8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13是实施例9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14是实施例10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盖上火锅盖时的主视图;
图16是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俯视图。
实施例1,在
图1所示结构图、图2所示俯视图和
图15所示主视图中,本实用新型由烤盘1、加热排烟部分、涮锅7、底座9和火锅盖16组成,其加热排烟部分由传热筒2和筒形水加热部件4组成。烤盘1设置在传热筒2的顶端,上述水加热部件4设置在涮锅7的上方(即涮锅7底部的上方),涮锅7设置在底座9的环形外墙上,其特点是,传热筒2的底端设置有煎盘3,煎盘3的底部(盘底)设置在水加热部件4的顶端,传热筒2的内腔与水加热部件4的内腔相互连通,在水加热部件4与涮锅7之间,固定设置一个传热部件,该传热部件由上端板6、下端板12和固定设置(可采用焊接或螺纹紧固方式)在两者之间的1~20个引火筒组成。本实施例中引火筒为9个,上述引火筒可与引火筒8相同。其中,下端板12固定设置在涮锅7上,此处下端板12焊接在涮锅7的锅底中心部位,上端板6固定设置在水加热部件4上,此处,上端板6焊接在水加热部件4的底端。在图3所示俯视图中,上述各引火筒的下端口均通过下端板12上相应的孔(孔的个数和位置与引火筒的个数和位置相对应),与底座9的内腔相连通,各引火筒的上端口均通过上端板6上相应的孔,与水加热部件4的内腔相连通。在
图16所示俯视图中,在底座9上设置有上水装置,在底座9的底部设置有火锅加热源,其上水装置由输水管10与之连通的1~12根上水管构成,此处,输水管10和各上水管均位于底座9的内腔之中,各上水管均穿至底座9的环形外墙的外侧,分别设置在与其对应且固定在底座9环形外墙上的龙形部件的内腔中,各上水管的出水口均位于(或靠近)与其对应的龙形部件的龙口处,各龙形部件的龙口所处位置,均高于并靠近涮锅7的上边沿,使水能准确落入涮锅7的容水槽中。在本实施例中,如
图1、图2和
图16所示,输水管10上,连通有4根上水管,上水管13就是其中之一,在底座9的环形外墙外侧,设置有与上述4根上水管相对应的4个龙形部件。龙形部件14就是其中的一个。此外各龙形部件的内腔也可用作输水管道,只需使各上水管的端口与其内腔连通,而不必将上水管的大部分插入其内腔中,此结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其中各龙形部件也可由其它造型的部件来替换。在
图1和
图16中,上述火锅加热源是一个分布着蜂窝供气孔的燃气加热盘11,燃气加热盘11紧固在底座9上,在底座9的环形外墙上设置有通风孔,
图15中,设置有8个古钱币孔形通风孔。上述火锅加热源还可以采用电加热盘、液体燃料(如酒精等)加热装置、固体燃料(如木炭)加热装置或其它结构的燃气加热装置、涮锅底部电热膜等,采用上述不同种类加热源,上述通风孔个数及形状有所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
图1中,为了防止涮锅7中的肉菜进入各引火筒之间的空间,在所述引火筒构成的传热部件的外围,还设置有一个分布有过滤孔的筒状过滤网5,去掉或保留过滤网5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所述传热筒2上最好设置有通风排烟孔,
图1中,传热筒2上设置有中国古钱币孔形通风排烟孔,通风排烟孔15就是其中之一。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除了去掉上述水加热部件4、传热部件结构略有变化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如图4所示,此处不再复述。在图4所示结构图和图5所示传热部件俯视图中,本实用新型去掉了上述水加热部件4,在煎盘3与涮锅7之间,设置有一个传热部件,该传热部件由上端板17、下端板19和固定设置在两者之间的1~20个引火筒组成,煎盘3的底部设置在上端板17上,(也可省去上端板17,煎盘3底部设置在各引火筒上端),下端板19固定设置在涮锅7锅底中心部位,各引火筒通过上端板17上与之相对应的孔,均与传热筒2的内腔相连通,各引火筒通过下端板19上与之相对应的孔,均与底座9的内腔相连通。本实施例中设置有9个引火筒,引火筒18就是其中之一。此外,上端板17及各引火筒上端口的位置必须高出涮锅7的上边沿。
实施例3,除传热部件结构有所改变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如图6所示,此处不再叙述。在图6所示结构图和图7所示传热部件俯视图中,固定设置在水加热部件4内腔处的传热部件,是各端口与涮锅7的容水槽相连通的1~3个水循环管路,此处的水循环管路是一个自中心部位向四周辐射连通的放射状管20,放射状管20的各段管均在中心部位相互连通,在此传热部件的外围设置有筒状过滤网5。当然也可去掉筒状过滤网5,而在各段管的出口处,分别设置一个与各管口配合的小过滤网。水加热部件4与涮锅7固定为一体,即水加热部件4的底端焊接在涮锅7的锅底上。
实施例4,除传热部件结构有所变化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实施例3所述相同。在图8所示传热部件俯视图中,固定在上述水加热部件4内腔中的传热部件,是1~3个各端口与涮锅容水槽相连通的正弦曲线形的水循环管路,本实施例中,只设置一个正弦曲线形管21作为传热部件,水加热部件4的底端与上述涮锅锅底焊接为一体。
实施例5,在图9所示俯视图中,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部件是固定在水加热部件4内腔中的一个螺旋线形管22,该管即为所述水循环管路,对涮锅等进行加热和传热,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上述螺旋线形管还可设置2个或3个。此外,上述水循环管路还可以是井字形管、平放三角框架形管及其它形状的连通管路。
实施例6,除传热部件结构有所变化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固定在水加热部件4上的传热部件,是一个设置有通火孔诸如蜂窝孔、梅花形孔、单一通火孔或其它形状通火孔的板状部件,水加热部件4通过上述板状部件或直接与上述涮锅7固定(焊接)为一体。在
图10所示示意图中,传热部件是一个设置有梅花形孔的板状部件23。采用此种传热部件时,可去掉实施例1中所述的筒状过滤网5。
实施例7,除去掉顶端的烤盘、传热筒和煎盘之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在
图11所示结构图中,拿掉了实施例1中所述的烤盘1、传热筒2和煎盘3,而在水加热部件4顶端卡放或自由放置有涮锅上部烤盘24,从而可使本实用新型的三层结构变形为烤涮两层结构,平时还可恢复成煎烤涮三层结构,使用自如。此外,所述各上水管可直接穿过涮锅上靠近其上边沿的部位,使冷水直接落入涮锅7的容水槽,省略了龙形部件,使结构得以简化。涮锅上部烤盘24也可直接放在实施例2中所述的传热部件的上端板上,此处不再给出图示。
实施例8,除了去掉实施例1中所述的烤盘1、传热筒2和煎盘3之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在
图12所示结构图中,独立为一体的煎盘25卡放或自由放置在水加热部件4的顶端,上述煎盘25与涮锅7构成煎涮两层结构,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平时用作煎烤涮三层立体火锅,也可根据就餐者的要求变形为煎涮两层结构。
实施例9,本实用新型除上水装置结构有所改变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其中的传热部件也可以改变为实施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所述结构,在
图13所示结构图中,上水装置由底座9内腔中的输水管10和与之连通的1~12根(或更多根)上水管构成,各上水管均穿过涮锅7上靠近其上边沿的部位,其各自的出水口与涮锅7的容水槽相连通,使水可落入涮锅7的容水槽中。本实施例中,设置有4根上水管,上水管13即是其中之一。
实施例10,本实用新型的上水装置由输水管10和与之相连通的1~12根(或更多根)上水管构成,输水管10处于底座9内腔时,则各上水管均穿至底座9的环形外墙的外侧,其各自的出水口均对准涮锅7的容水槽,使水落入其中。输水管10设置在底座9的环形外墙的外围时,则与之相连通的1~12根上水管沿上述环形外墙外侧(外壁)设置,其各自的出水口均对准(指向)涮锅7的容水槽。在
图14所示结构图中,构成上水装置的输水管10设置在底座9的环形外墙的外围,4根与之相连通的上水管沿底座9的环形外墙外壁设置,其各自的出水口均对准(指向)涮锅7的容水槽,使水可落入上述容水槽中,
图14中的上水管13即为其中之一。
在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6以及实施例9和实施例10中,所述烤盘1与传热筒2之间、煎盘3与水加热部件4或传热部件的上端板17之间、涮锅7与底座9的环形外墙之间,均可以构成可拆卸式的活动联结结构,如采用卡接或自由放置结构,以便于餐后清洗和擦拭部件,当然上述各部件之间也可固定为一体。传热筒2与煎盘3可以卡紧为一体,最好直接将两者制成一个整体部件,水加热部件4焊接在涮锅7的锅底中心部位。本实用新型可以连接供水管和燃料供给管独立使用,也可以座卧紧固在餐桌的中部通孔处,与餐桌配套使用,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上还可附加温度、水位自动监测和控制装置(电路),这些结构及使用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在传热筒2上,设置的通风排烟孔个数为1~12个,也可有更多个,
图1中设置了8个中国古钱币孔形通风排烟孔。
权利要求1.一种煎烤涮多功能火锅,由烤盘[1]、加热排烟部分、涮锅[7]、底座[9]和火锅盖[16]组成,所述加热排烟部分由传热筒[2]和筒形水加热部件[4]组成,所述烤盘[1]设置在所述传热筒[2]的顶端,上述水加热部件[4]设置在所述涮锅[7]的上方,所述涮锅[7]设置在所述底座[9]的环形外墙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筒[2]的底端设置有煎盘[3],所述煎盘[3]的底部设置在所述水加热部件[4]的顶端,上述传热筒[2]的内腔与水加热部件[4]的内腔相互连通,在所述水加热部件[4]与涮锅[7]之间或在水加热部件[4]的内腔处,固定设置一个传热部件,在所述底座[9]上,设置有上水装置,在上述底座[9]的底部,设置有火锅加热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水加热部件[4]与涮锅[7]之间的传热部件,由上端板[6]、下端板[12]和固定设置在两者之间的1~20个引火筒组成,所述上端板[6]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加热部件[4]上,所述下端板[12]固定设置在所述涮锅[7]上,所述各引火筒的下端口均通过所述下端板[12]上相应的孔,与所述底座[9]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各引火筒的上端口均通过所述上端板[6]上相应的孔,与所述水加热部件[4]的内腔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煎盘[3]与涮锅[7]之间设置一个传热部件,上述传热部件由上端板[17]、下端[19]和固定设置在两者之间的1~20个引火筒组成,所述煎盘[3]的底部设置在所述上端板[17]上,所述下端板[19]固定设置在所述涮锅[7]的锅底中心部位,所述各引火筒通过所述上端板[17]上相应的孔,均与所述传热筒[2]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各引火筒通过所述下端板[19]上相应的孔,均与所述底座[9]的内腔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件是一个设置有通火孔的板状部件,所述水加热部件[4]通过上述板状部件或直接与所述涮锅[7]固定为一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固定设置在水加热部件[4]内腔处的传热部件,是各端口与所述涮锅[7]的容水槽相连通的1~3个水循环管路,上述水循环管路为放射状管、正弦曲线形管、螺旋线形管、井字形管或三角框架形管,所述水加热部件[4]与涮锅[7]固定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装置由输水管[10]和与之连通的1~12根上水管构成,所述输水管[10]和各上水管均处于所述底座[9]的内腔中,所述各上水管均穿过所述底座[9]的环形外墙的上边沿,其各自的出水口均对准所述涮锅[7]的容水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装置由输水管[10]和与之连通的1~12根上水管构成,上述输水管[10]设置在所述底座[9]的外围,与之相连通的1~12根上水管,均沿底座[9]的环形外墙的外壁设置,其各自的出水口均对准所述涮锅[7]的容水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10]和与之连通的1~12根上水管设置在所述底座[9]的内腔中,各上水管均穿至上述底座[9]的环形外墙的外侧,分别设置在与其对应的龙形部件的内腔中,所述各上水管的出水口,分别位于与其对应的龙形部件的龙口处,所述各龙形部件的龙口所处位置,均高出并靠近所述涮锅[7]的上边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烤盘[11]自由放置在传热筒[2]的顶端,所述煎盘[3]卡接在所述水加热部件[4]的顶端,所述涮锅[7]的上边沿卡放在所述底座[9]的环形外墙上。
10.如权利要求2或3或5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热部件的外围,设置一个分布有过滤孔的筒状过滤网[5]。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火锅加热源是一个分布着蜂窝供气孔的燃气加热盘或电加热盘,在所述底座[9]的环形外墙上,设置有通风孔,在所述传势筒[2]上,设置有通风排烟孔。
专利摘要煎烤涮多功能火锅,它主要由烤盘(1)、传热筒(2)、煎盘(3)、水加热部件(4)、涮锅(7)和底座(9)构成三层结构,在上述水加热部件(4)上,设置有蜂窝状排列的引火筒或水循环管路等构成的传热部件,其外围可设置筒状过滤网(5),在底座(9)上设置有上水装置和火锅加热源。从而使其具有加热快速;余热利用充分;就餐者可同时品尝烤餐、煎餐和涮餐的优点,它还可变形为烤涮或煎涮两层火锅,使用方便自如。
文档编号A47J27/10GK2248020SQ9522026
公开日1997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1995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13日
发明者刘阔远, 张世明, 高金生 申请人:刘阔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