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195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泡茶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泡茶杯,特别是一种适于作为居家生活中便利泡茶用的泡茶杯,其以简易拉杆,促使控制钢珠止水球退移出子杯出水孔,达茶叶汁下漏预盛于母杯中,进一步可便利地倒出饮用。
居家泡茶邀请三五好友家中小聚,于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已成为最普通的消遣方式,且于远客来访、洽公谈私,尚能适时沏上一壶芳香扑鼻的好茶,其芬芳四溢,亦可增加谈话时的气氛与对他人敬重的情意,不失东道主详和、融洽其待客之道。
但是,其传统的泡茶器手工用具很多,往往要花费一些时间于进行泡茶工作的先前准备,但传统泡茶壶具有容量小,无法因应多人同时使用。
故而坊间已有简便泡茶器问市,其受欢迎程度证明子提供一种便利的泡茶器具为有其适用性及价值存在。
而习式的泡茶器,如图1所示,其构造大体上包括有一母杯1,于母杯的杯缘上方更可供固置一子杯2,于其子杯2底部设一贯孔的漏水孔3,一滤网4覆盖藉螺丝螺固于前述漏水孔3上方,另一控制出水机构由一钢线5及连接于钢线末端的止水球6所组成,再设有上盖7予盖合于子杯2上而组成,其特征在于利用钢线5延伸至子杯2的上端外侧,待子杯中的茶叶以沸水冲泡妥茶汁后,则径自拉起其钢线5,以连动使止水球6退出其漏水孔3,使茶汁下漏于母杯1中。
但如上所述的习用泡茶器,当于使用时仍有如下缺点存在,即是泡茶者于拉起钢线5的动作时,常因施力不当,而造成钢线5与止水球6结合处分离而致损坏,而钢线5所拉超的最大行程亦无止挡块等物的限制,此为其使用寿命减短有待改善处之一。
且其控制出水的方式是以拉挚起钢线5的方式实现,但因泡茶器整体重量不太重,所以如使一位平时不是操作极纯熟的人操作其泡茶器,则潜在有因拉力过大而遭致翻倒的危险,此为其广泛使用上有待改善处之二。
习式泡茶器,其滤网4是藉由数只小螺丝螺固的方式达成,该小螺丝体的对位螺入不易,日后滤网4的拆卸亦不尽方便,对整体生产成本效率、使用维护都存在问题,此为其有待改善处之三。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易于组装的泡茶杯,其具简易快速冲泡茶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泡茶杯中母杯内缘一偶处一体成型有二导水板,于导水板的中段适当高度设有卡阶,而此二板的顶末端设为圆杆状,二销片具销孔套销于圆杆上,使圆杆穿出的一端形成纯状结合;子杯,杯底呈漏斗状,且以涡流螺旋凹沟设于斜锥底板以导水向其出口并兼负拦渣功能,近底缘为设有滤网定位的突块,整体为固设于母杯中的卡阶上;滤网,其为一网体,由无毒PC制成,于中央处设有一延伸向上的中空柱,于柱体上端设定位槽,使其滤网的周缘为嵌固于滤网定位突块下;子杯端盖,其断面呈适当的凹形,中央设盖钮般的帽钮,外环缘设有凹槽供子杯杯缘卡固;拉杆,其穿置于滤网的中空柱及一复位弹簧中,其上形成有一拉杆头及下端的定位板,底端为以勾体结合于一止水钢珠球;上盖,内板面上设有若干突缘,可与子杯盖相嵌固,外环缘设有凹槽以利嵌合于母杯的杯缘;当使用者于子杯中置入茶叶以水冲泡后,待一特定时间的浸泡,以手指轻拉其拉杆的拉头,间接使止水钢珠球退移出其子杯的出水口,旋转其拉头使下端的定位板卡固于中空柱上的定位槽中以保持不断出水,终了旋转释回其拉杆,以弹簧使止水钢珠球堵漏于出水口,以母杯的倾倒即可倒出茶水饮用。
本实用新型的泡茶杯,包括有母杯、子杯、子杯端盖及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杯内沿杯底向上延设二导水板,各板中段处设有卡阶,顶末端设有销轴供销片销附销轴末端呈卡榫状;所述子杯,为杯底具漏斗状的杯体,于底板设涡流螺旋凹沟朝向其中央出水口,近底缘的壁上形成可供一滤网卡制的突块,整体可置于母杯中的卡上;滤网,为一网体结合无毒PC环制成,中央设有一中空柱,于柱的顶端设定位槽,滤网周缘嵌固于子杯壁缘突块上;一拉杆,具有一拉杆头及头端下的定位板,杆底端结合一勾体,拉杆穿入于所述中空柱中,并串附有弹性体而与一止水钢珠球结合;所述子杯盖断面呈凹形,中央设外斜部以形成一拿起帽钮,外环缘设凹槽供盖合子杯;所述上盖,于内板面设有突缘,可与子杯端盖相嵌合,外环缘设有凹槽供嵌盖母杯;
拉杆穿置于滤网的中空柱中,杆末端串附一复位弹性体结合于止水钢珠球,滤网滑置入子杯中藉由突块卡固,旋移其导水板上的销片以卡制子杯,子杯端盖与子杯结合,上盖嵌固于子杯端盖上。
所述的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杯端盖断面的凹形部,嵌附于所述子杯的出水口。
所述的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杯端盖的凹形板体上,设有一供拉杆透出的贯孔。
以下仅结合二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说明如下
图1习用泡茶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后的侧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子杯的分解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子杯端盖反置与子杯的剖面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子杯的剖视示意图,其显示当拉杆向上拉起,旋转拉头偏向退出定位槽时,可连续出水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子杯端盖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2、3所示,本创作泡茶杯设有一母杯10,其杯体呈一圆筒状,于本体内缘的一偶处一体成型设有延伸向上的二导水板11、12,其二导流板间隔有一特定角度,于各板中段处设有卡阶13、14,各导流板的延伸末端设有圆杆状销轴15及16,两销片17、18分别于其板上设有销孔171及181,使其销片套销于销轴上,再于其各销轴末端施以热融钝化,以结合固定可作旋转卡榫用。
如图3、4所示,子杯20,杯底为具漏斗状,且以涡流螺旋凹沟21设于斜锥底板上(如图5所示),以导水向其出水口22并兼负拦渣功能,近杯底底缘壁置入母杯10中;在导流板11、12的卡阶13、14上定位,当旋出其销片17、18可有卡制防其子杯20倒落出;滤网25,其为一网体,环缘及中央部分由无毒PC制成,于中央处以胶座为基础设有一延伸向上的中空柱26,柱体上端设有定位槽27(如图7所示),以其滤网25周缘为嵌固于滤网定位突块23下;拉杆28,其穿置于滤网25的中空柱26及一复位弹簧29中,其上形成有一拉头281及下端的定位板282,底端为以勾体结合于一止水钢珠球30。请参图7所示,当拉起其拉杆拉头281,并旋转一角度使拉头定位板282退移出定位槽27后,可卡固于中空柱顶端,间接使其止水钢珠球30无法对中央出水口22进行堵漏,达到连续出水目的;子杯端盖31,其断面呈适当凹形,中央凹纳处外轮廓具外斜部32以形成便于拿起的帽钮,端盖外环缘设有凹槽33供子杯杯缘卡固;上盖34,内板面上设有若干突缘35,可与子杯端盖相嵌固,外环缘设有凹槽36以利嵌合于母杯的杯缘;如图3、4及5所示,组合时将其拉杆28沿其中空柱26穿入,并贯入滤网25中,于透出端串入一复位弹簧29后,藉末设勾体与止水钢珠球30结合,使滤网25以周缘板廓为依据卡入于子杯20中,且滑卡入其近底缘所设突块23内以固定,使子杯20置于母杯10中而卡固于导流板11、12的卡阶13、14上,旋出其两销附的销片17、18,作为卡固子杯20的卡榫,分别套上其子杯端盖31与上盖34后组成。
以其上构件组合,当于子杯20中置入适量茶叶并冲入热水待一时间浸渍出茶汁后,施予拉杆28的上拉动作,并随即使止水钢珠球30退移出其出水口22,造成茶汁下漏至母杯10中预盛,如旋转其拉头281而定位于中空柱26上端,即为一连续出水的状态而便于释手,具有轻松操作的便利性。再次于子杯10中冲入热水后,盖上其子杯端盖31,并适时手握倾倒其母杯10,所预盛的茶汁即循其两导流板11、12间的流道间隙引出,再次重覆拉起拉杆等动作,即可连续出水。
如图8所示,其为本创作另一可行实施例,为子杯端盖可为中央具通孔,使拉杆的拉头延伸透出以操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综上所述,本创作当轻拉起其拉杆,则藉由拉杆的连动将可间接引动其下的止水钢珠球,以退除其堵漏而滤出茶叶汁,进而使子杯中的茶汁漏下至母杯中,其为一简易快速便利的冲茶器具。
权利要求1.一种泡茶杯,包括有母杯、子杯、子杯端盖及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杯内沿杯底向上延设二导水板,各板中段处设有卡阶,顶末端设有销轴供销片销附销轴末端呈卡榫状;所述子杯,为杯底具漏斗状的杯体,于底板设涡流螺旋凹沟朝向其中央出水口,近底缘的壁上形成可供一滤网卡制的突块,整体可置于母杯中的卡阶上;滤网,为一网体结合无毒PC环制成,中央设有一中空柱,于柱的顶端设定位槽,滤网周缘嵌固于子杯壁缘突块上;一拉杆,具有一拉杆头及头端下的定位板,杆底端结合一勾体,拉杆穿入于所述中空柱中,并串附有弹性体而与一止水钢珠球结合;所述子杯盖断面呈凹形,中央设外斜部以形成一拿起帽钮,外环缘设凹槽供盖合子杯;所述上盖,于内板面设有突缘,可与子杯端盖相嵌合,外环缘设有凹槽供嵌盖母杯;拉杆穿置于滤网的中空柱中,杆末端串附一复位弹性体结合于止水钢珠球,滤网滑置入子杯中藉由突块卡固,旋移其导水板上的销片以卡制子杯,子杯端盖与子杯结合,上盖嵌固于子杯端盖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杯端盖断面的凹形部,嵌附于所述子杯的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杯端盖的凹形板体上,设有一供拉杆透出的贯孔。
专利摘要一种泡茶杯,由母杯、子杯、子杯端盖及上盖组成,母杯内沿杯底向上延伸二导水板,于板上形成卡阶;子杯置于卡阶上,杯底形成漏斗状,底平面设有涡流凹沟,中央设有出水孔,近底缘内壁上设有定位突块以卡固一滤网,子杯端断面呈凹状,外环缘设有凹槽以嵌固于子杯杯缘;滤网中央具中空柱,以使一拉杆穿置中空柱及复位弹簧后而与予止水钢珠球结合,于中空柱顶端设有定位槽,拉杆置于其上;上盖内板面设突缘,以与子杯端盖相嵌固,外环缘设有凹槽以嵌合于母杯杯缘。
文档编号A47G19/00GK2259829SQ9620808
公开日1997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1996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1996年4月18日
发明者沈顺从 申请人:沈顺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