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813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被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对被褥而谋求获得使用性和操作性提高的新型的结构。
被褥一般是被要求能使用被套、既轻又蓬松柔软的状态,而且希望保温性等优异,最近,作为其充填物而充填羽绒的被褥达到了通用化。
将这种羽绒作为充填物的被褥(以下称羽绒被),以在内部充填作为规定量充填物的羽绒的状态,将面子与里子在它们的周缘部缝上,此时,一般是在该面子与里子面间用设成格子状的作为分隔材料的衬带等分成许多区域而将面子、里子面上构成为格子状。
即,羽绒被采用这种格子状的结构,则通过分别在各区域内充填一定量的羽绒,就在所述被褥的整个区域内均匀分散,因此,所述被褥整体成为同样的厚度。因而,该被褥从作为充填物的羽绒的性状来看,在内部是保持多量空气的状态,作为整体而维持成蓬松柔软的状态,其保温性就高。
另外,对于上述现有的被褥,日本专利实用新型公开1995年第7567号公报所公开的改进产品也作了设计。该改进被褥如

图11所示,对于格子式的被褥20,设置了比其本体21放大的肩头罩部22。并且,利用该肩头罩部22可使其贴身,以包住使用者的肩头和头颈。
对于上述那种羽绒被等的现有的被褥,虽然作为被褥整体具有某种柔软性,但在上述那种的蓬松柔软的状态下,由于其面子、里子两面受到等同的张紧作用,故如图9所示,在使用上述现有的被褥15时,存在着使用者10的肩头16打开得较大的这种缺点。另外,在翻身的状态下,该打开就更大。因此,尤其是肩头16的保温性不够。另外,11是垫被,12是枕头。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现有的羽绒被等作为整体在保持大量的空气的状态下成为蓬松柔软的性状,故如图10所示,在对该被褥15进行折叠作业时,存在着其周端部分17、17间产生较大的开口18。因此,就给其收放时的操作带来困难。
还有,由于上述的改进被褥20必需其自身特别的部分,结构复杂且其结构形态不是对称形,故存在着折叠等操作极其困难的缺点。
因此,鉴于上述被褥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性与操作性优异的被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被褥构成如下。
即,在由面子与里子构成的袋内用配设成格子状的衬带分成许多区域、将充填物充填在所述各区域内而成的被褥中,其特点在于,相对所述里子尺寸,将所述面子的尺寸向纵横方向分别设置得较长,对于在所述面子面上对各自的一端缘部分进行缝制而长度与所述面子尺寸配合的各衬带,将所述衬带的相对于所述里子的剩余端缘部分采用褶裥或收拢缝制方式与所述衬带的另一端缘部分一起分别缝制在所述里子的面上而成。
在本发明的被褥中,作为面子与里子的材料,可用现有的一般的布料,另外,关于充填物,棉、合成纤维棉或羽绒等通常的材料也可适用。
关于本发明的尤其将羽绒作为充填物的被褥,与现有产品相同,由面子与里子构成的袋内用配设成格子状的衬带分成许多区域,形成将规定量的羽绒等充填物充填在所述各区域内的所谓格子形态的被褥。
本发明的结构特点在于,相对里子尺寸,将面子的尺寸向纵横方向分别设置得较长,对于在所述面子面上对各自的一端缘部分进行缝制、长度与所述面子尺寸配合的各衬带,在所述里子的面上分别将所述衬带的相对于所述里子的剩余端缘部分采用褶裥或收拢缝制方式与所述衬带的另一端缘部分一起缝制而成,且充填物的规定量预先充填在由上述的各衬带所分成的区域内。
另外,在该被褥的结构中,特别适合于将羽绒作为充填物,但不限于此,也可同样适用于其它种类的充填物。
在上述的本发明构成的被褥中,该被褥的周缘部分,由于与将里子的尺寸设定成比面子的尺寸较短的长度相结合,并如前述的那样,在里子面上褶裥或收拢地缝制各衬带的剩余端缘部分,因此,其部分的截面形成向里子面侧呈凹状的圆弧。
对于如此凹状形成在里子面侧的被褥,在其使用时,因面子与里子的张力差,其凹状被整体地得到保持。
另外,在折叠该被褥时该力学的性状也产生同样作用。在具有前述的衬带的褶裥或收拢缝制部分的情况下,所述作用特别大。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被褥的局部剖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切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面子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里子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部分纵剖视图。
图6是图1的部分纵剖视图。
图7是图1的使用形态的主视图。
图8是图1的折叠时的纵剖视图。
图9是现有例子的使用形态的主视图。
图10是现有的例子折叠时的侧视图。
图11是现有例子的部分立体图。
实施例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被褥1构成为,充填物2被充填在通过将面子3与里子4在其周端部分进行缝制而成的袋内的结构形态。
另外,上述的袋内,通过将设置成格子状的衬带5……的各自的一端缘部缝制在面子3的面上、而所述的衬带5……的另一端缘部缝制在里子4的面上,而被分成许多区域。
如图3及图4所示,面子3与里子4,其纵横方向各自的尺寸做成不同,里子4向各自的方向均比面子3设定得较短。
图中,A1~A4、B1~B4、C1~C4、D1~D4、E1~E5、F1~F5、G1~G5、A1'~A4'、B1'~B4'、C1'~C4'、D1'~D4'、E1'~E5'、F1'~F5'、及G1'~G5'均表示衬带5……端部的缝制位置。
即,在该被褥1的制造过程中,首先,在A1~A4、B1~B4、C1~C4及D1~D4的位置将衬带5……的一端缘部缝制在面子3上,接着,在E1~E5、F1~F5及G1~G5的位置将衬带5……缝制成格子状,如此,各衬带5……的尺寸均与面子3的长度配合,然后,相对A1~A4而将所述的衬带5……的其它端缘部缝制在与A1'~A4'、……下面同样相对应的位置上而成。另外,用a及b表示由各衬带5……分成区域的纵横的尺寸。作为该尺寸,例如可将a做成59cm、b做成44cm的长度。
此时,如上所述,由于各衬带5的尺寸由与面子3的尺寸配合的长度所设定,故如图5所示,相对里子4的端缘部,在周缘部分衬带5就产生剩余端部分6。因此,在对面子3与里子4的周端缘部进行缝制时,在所述剩余端部分6,分别地采用斜线状的褶裥而缝制在里子4的面上。
通过如此缝制而获得的被褥1如图6所示,其周缘部,通过里子4比面子3设定得更短,并将褶裥7……分别设在里子4的端缘部,就形成尤其如图2所示的在里子4面一侧呈凹状8那样的圆弧状。
在使用如上结构的被褥1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利用所述被褥1的凹状,使用者10能以从其脚跟到肩头13充分遮住全身的状态来使用。
另外,由于沿该被褥1的周缘部形成所述的褶裥7……,并且里子4比面子3设定得更短,因此,例如在使用者10翻身时,由于里子4侧产生较大的张力而保持其凹状,故所述肩头13的状态基本上不会变化,能充分确保所述的保温性。
这样,从始终在里子4面侧作用更大张力的性状看,如图8所示的对该被褥1的折叠作业是极容易的,在从其保持的凹状折叠时,能容易获得其端缘部间闭合的状态。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结构可发挥如下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被褥,由于在其里子面侧构成凹状,对使用者来说能确保充分遮住全身的状态,故保温性之类的使用性优异。另外,对于用羽绒作为充填物的格子状的被褥也能获得同样的这种性能,因此,应用范围广。
另外,由于能以简单的作业容易获得折叠状态,故其操作性、尤其是收放作业极其容易。
权利要求
1.一种被褥,系由面子与里子构成的袋内用配设成格子状的衬带分成许多区域、将充填物充填在所述各区域内而成的被褥,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里子尺寸,将所述面子的尺寸向纵横方向分别设置得较长,对于在所述面子面上对各自的一端缘部分进行缝制而长度与所述面子尺寸配合的各衬带,将所述衬带的相对于所述里子的剩余端缘部分采用褶裥或收拢缝制方式与所述衬带的另一端缘部分一起分别缝制在所述里子的面上而成。
全文摘要
一种被褥,系将充填物充填在由面子与里子构成的袋内而成,相对里子尺寸,将面子的尺寸向纵横方向分别设置得较长,分别使长度与该面子从尺寸配合并将配置成格子状的衬带的一端缘部分分别缝制在面子上,将衬带的相对里子的剩余端缘部分采用褶裥或收拢缝制方式与衬带的其它端缘部分一起分别缝制在里子面上,从而以将里子面侧形成凹状的特点,获得保温性等的使用性及折叠作业容易化等的操作性优异的被褥。
文档编号A47G9/00GK1226413SQ9810699
公开日1999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16日
发明者池田尚夫 申请人:柔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