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71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用途锅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任用锅子,进一步是指在锅体中置有内锅的锅子。
传统的煮锅主要用来煮熟食物。若用其蒸熟食物,则常于锅内的锅底上架置一碗或蒸盘,然后注入水进行蒸饪。它的主要缺陷是易将所烹蒸的食物过度蒸煮,或是食物因吸收过多的蒸气而产生湿烂现象,甚至食物营养成份也因此大量损失。另有一种蒸饪用锅具有多个层叠的锅具,使用者先于最下层的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再架上其底部有通孔的蒸锅,对锅中食物进行蒸饪,其缺陷为,食物的底面易吸收过多蒸汽而产生湿烂现象,同时食物的营养成份亦易被损失。还有一种蒸锅,其底层锅具的中间部位有一直立且开有若干个通气孔的蒸汽喷管,使用者可将数层蒸锅加以贯穿套置后,再行蒸饪,其缺陷为,所蒸饪的食物易受单方向喷出的蒸汽作用,使食物受热不均,还产生湿烂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多用途锅子,使食物于蒸饪过程中受热均匀,不致产生湿烂现象,进而加速调理时间,保留食物原味与营养,还可作煮锅之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它有锅体和锅盖,其结构特点是,在锅体中设有内锅,该内锅的侧壁上开有若干进汽通孔。
以下结合附图做出进一步说明。


图1是各构件为分离状态的第一种实施例立体结构;图2是各构件为分离状态的第二种实施例立体结构;图3为图1所示产品增设多用途置物架后的立体结构;图4是本产品烹蒸时蒸汽对流示意图。
在所述附图中1-锅盖 2-锅体3-内锅4-内锅5-多用途置物架 31-通孔 41-通孔由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有锅体(2)和锅盖(1)、其结构特点是,在锅体(2)中置有内锅,该内锅的侧壁上开有若干进汽通孔。所述内锅可以是图1所示的在锅体侧壁上部开有一圈通孔(31)的内锅(3),也可以是图2所示的在其侧壁体上开有若干通孔(41)的内锅(4)。所述内锅(3)或(4)的端口设有便于端取该锅体的端耳(已有技术之结构),且可采用已有技术之结构而将锅体(2)下部设计为锥台形(底部较小)而便于内锅(3)或(4)卡接于锅体(2)中,锅体(2)与内锅(3)或(4)底部之间留有空腔以用于盛水,又便于内锅(3)或(4)的取出与放入。为了使蒸饪的食物受热均匀,可将通孔(31)或(41)设计为其孔平面为适度倾斜的(即所述孔平面与水平平面成一定夹角,例如85°-75°之范围内角度),以利蒸汽如图4所示进入内锅(3)或(4)中之后形成对流循环,使锅中食物受热均匀,不致发生湿烂现象,以保留食物的原味和营养,还加快了调理(蒸饪)时间。
为使用方便起见(参见图3),还可在内锅(3)或(4)中加设一活动的(可取出)多用途置物架(5),该架(5)由边框和多条栅杆组成,且两侧的栅杆可设置向下的弯折结构而构成支脚,中部栅杆每两根之间有相对的水平园弧结构,便于鸡蛋直立其上被蒸饪,而该多用途置物架(5)可用于放置相关食品进行蒸饪。因此,本实用新型产品为多用途锅子,可煮、蒸食物,且多用途置物架(5)使蒸饪方式多样化。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蒸饪工作原理是,将内锅(3)或(4)置于锅体(2)中,则蒸汽由通孔(31)或(41)进入所述内锅而形成对流循环,使食物受热均匀且蒸饪时间缩短。
由以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多用途锅子,食物在蒸饪过程中受热均匀可克服已有技术蒸饪之食物湿烂现象,有效保持食物营养成份不受损失,节省蒸饪时间,加上多用途置物架(5)使蒸饪方式多样,锅子还可做煮锅使用。
实施例按照图3和所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产品,锅体(2)直径26厘米,采用已有技术的常规材料,用模具冲压成型。
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途锅子,有锅体(2)和锅盖(1)、其特征是,在锅体(2)中置有内锅,该内锅的侧壁上开有若干进汽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锅子,其特征是,所述内锅为在侧壁上部开有一圈通孔(31)的内锅(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锅子,其特征是,所述内锅为在侧壁上开有通孔(41)的内锅(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锅子,其特征是,所述通孔的孔平面相对水平平面为倾斜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锅子,其特征是、在所述内锅中置有多用途置物架(5),它由边框和多条栅杆组成,两侧栅杆有向下的弯折结构,中部栅杆每两根之间有相对的水平园弧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饪食物用的多用途锅子。它有锅体(2)和锅盖(1),在锅体(2)中置有其侧壁开有若干进汽通孔的内锅(3)或(4),所述内锅中可以置有多用途置物架(5),该架(5)由边框和栅杆组成,两侧栅杆有向下弯折结构而中部栅杆每两根有相对的水平圆弧结构。本产品可使食物受热均匀而缩短蒸饪时间,较好保护食物营养成分不受损坏,可以多种方式蒸饪食物,并可作煮锅用。
文档编号A47J27/00GK2343941SQ9823142
公开日1999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5日
发明者郑顺天, 涂永胤 申请人:郑顺天, 涂永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