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限位功能的一体式门铰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0922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限位功能的一体式门铰链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铰链,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限位功能的一体式门铰链。



背景技术:

仿真汽车模型是依照真车的形状、构造、色彩等制作而成,仿真汽车模型可以用于广告、收藏装饰和馈送。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仿真汽车模型,现有的仿真汽车模型以其生动的造型,占领了越来越多的消费市场。

现有的仿真汽车模型一般在车身上设有车门,从而使仿真汽车模型的形象更加逼真,但是,现有仿真汽车模型的车门虽然能够模拟打开,但是往往不具备限位功能,从而导致车门打开后会自动关闭。或者,有一些汽车模型的车门虽然通过加了限位器而具有了车门定位功能,但是往往限位器由于结构比较大,只能露在车门外,非常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带有限位功能的一体式门铰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带有限位功能的一体式门铰链,用于连接汽车模型中车门与车身,所述的门铰链包括车门连接件、车身连接件和限位器,所述的车身连接件与汽车模型的车门固定连接,所述的车身连接件内还设有一容纳槽,在容纳槽的一个内侧面上固定安装一弹性元件,所述的车门连接件的中部与车身连接件转动连接,其一端与汽车模型的车门固定连接,另一端带有凹槽并形成限位部;

车门打开时,车门连接件绕车身连接件转动,限位部接触并挤压弹性元件,使得弹性元件部分伸入凹槽内并咬住限位部,定位车门连接件。

所述的弹性元件为带有波纹状结构的弹簧片;

当弹簧片受到挤压力时,波纹状结构向挤压力的方向凹陷。

所述的波纹状结构的凸出部分与凹槽相匹配。

所述的弹性元件通过螺钉结构固定安装在容纳槽内。

所述的车门连接件与车身连接件之间通过一塞打螺丝转动连接,塞打螺丝的两端部套设有铜套。

所述的车门连接件包括横向板和纵向板,所述的横向板和纵向板连接并形成L型结构,所述的横向板还与汽车模型的车门固定连接,所述的纵向板的中部与车身连接件转动连接,纵向板的端部带有凹槽并形成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门铰链通过在车身连接件内安装弹性元件,当打开车门时,车门连接件上的限位部在转动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并挤压弹性元件,这样弹性元件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会伸入限位部的凹槽内并咬住限位部,从而可以使得车门连接件与车身连接件之间相对暂时固定,实现车门的限位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外型美观: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功能主要是通过弹性元件咬合车门连接件上的限位部实现的,由于弹性元件的结构十分轻巧,可以很方便的设置在车身连接件内的容纳槽内,这样不仅外型美观,而且整个门铰链的成本也比较低。

(2)安装维修方便:弹性元件、车身连接件与车门连接件等都是通过可拆卸结构(如塞打螺丝、螺钉结构等)连接的,当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弹性元件的弹性损失而导致限位功能无法实现时,可以很方便的将其拆卸下来,然后实现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门连接件,2-车身连接件,3-弹簧片,4-塞打螺丝,5-铜套,11-横向板,12-纵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带有限位功能的一体式门铰链,用于连接汽车模型中车门与车身,其结构如图1~图3所示,门铰链包括车门连接件1、车身连接件2和限位器,车身连接件2与汽车模型的车门固定连接,车身连接件2内还设有一容纳槽,在容纳槽的一个内侧面上通过螺钉结构固定安装有一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为带有波纹状结构的弹簧片3,波纹状结构的凸出部分与凹槽相匹配。

车门连接件1包括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连接并形成L型结构,横向板11还与汽车模型的车门固定连接,纵向板12的中部与车身连接件2转动连接,纵向板12的端部带有凹槽并形成限位部,纵向板12的中部通过一塞打螺丝4与车身连接件2转动连接,塞打螺丝4穿过容纳槽内与安装弹性元件的表面相邻的两平行面,塞打螺丝4的两端部套设有铜套5。纵向板12在朝向弹性元件的一侧凸出形成圆弧部,并保证圆弧部在转动过程中不与弹性元件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门铰链通过在车身连接件2内安装弹性元件,当打开车门时,车门连接件1上的限位部在转动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并挤压弹性元件,这样弹性元件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会伸入限位部的凹槽内并咬住限位部,从而可以使得车门连接件1与车身连接件2之间相对暂时固定,实现车门的限位功能。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