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6311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游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总体涉及游乐设施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游具。



背景技术:

室内外天梯的普及使得人们得以广泛使用天梯进行娱乐或健身。通过抓住天梯的连接杆使身体悬空、两手抓住连接杆交替前进,从一端前进到另一端,通过多次往复练习训练可促进肩部、臀部灵活性,增强上肢、腰部、背部、胸部、腹部肌肉力量,改善协调能力。但实际生活中,由于人们的身高不一,而天梯的高度设计无法做到适合身高差距很大的人们的使用,存在受限于使用者身高的局限性。此外,目前天梯多为平行设计,攀爬过程中没有高度和角度的变化,趣味性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游具,具有受众广、趣味性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游具,该游具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和该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均固定于地面或固定件上;以及多个连接件,每个连接件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其中,第一支撑件从第二支撑件的上方跨过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和该第二支撑件相互交错,该多个连接件中的至少两个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同。

可选地,第一支撑件的顶点的正下方投影落在第二支撑件上。

可选地,该多个连接件中的每个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该连接件本身的位置高度升高而增加。

可选地,该多个连接件中位于最低位置的连接件平行于水平面。

可选地,该多个连接件中位于最高位置的连接件垂直于水平面。

可选地,该第一支撑件和该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弧形。

可选地,该第一支撑件和该第二支撑件均为圆弧形。

可选地,该第一支撑件的圆弧半径与该第二支撑件的圆弧半径不相等。

可选地,该第一支撑件的圆弧半径大于或等于该第一支撑件的高度;以及该第二支撑件的圆弧半径大于或等于该第二支撑件的高度。

可选地,该多个连接件的延长线在第一支撑件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交于一点。

可选地,多个连接件与第一支撑件的交点在第一支撑件上沿第一支撑件的延伸方向等距分布。

可选地,通过第一支撑件的圆弧所对应圆心的竖直线为第一边界线;通过第二支撑件的圆弧所对应圆心的竖直线在第一支撑件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二边界线;多个连接件的延长线在第一支撑件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所相交于的点位于第一边界线和第二边界线之间。

可选地,多个连接件中处于游具两端的两个连接件高度相同,位于最低位置,并且均平行于水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游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形状及相互位置关系的改变以及连接件的取向的改变,增加了使用中攀爬高度和角度的变化,提高了健身的效果和趣味性,且使得在使用者攀爬的过程中可以有各种不同攀爬姿势;并且使得其可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攀爬,扩大了使用者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和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游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游具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游具的主视图;

图5为沿图3中箭头A所指示方向看去的游具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球类游具。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游具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游具包括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和多个连接件3。该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均为圆弧形杆状,多个连接件3也为杆状,以便于使用者抓握。第一支撑件1的两端和第二支撑件2的两端均固定于地面上。每个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

作为一个实例,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1的俯视图投影的长度标记为L1,所述第二支撑件2的俯视图投影的长度标记为L2。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1的最外围圆弧半径标记为R1,所述第一支撑件1的高度标记为H1(从地面到顶点的支撑件截面圆心)。所述第二支撑件2的圆弧半径标记为R2,所述第二支撑件2的高度标记为H2。游具的A向视图的总长度标记为L5。在游具的一端,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标记为L3;在游具的另一端,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标记为L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计这些尺寸。

现有的用于攀爬的游具的两个支撑件一般是相互平行的,位于两个支撑件之间的多个连接件也是相互平行且平行于水平面的。参考图1至图5,与现有的用于攀爬的游具不同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和该第二支撑件2是相互交错的,并且第一支撑件1从第二支撑件2的上方跨过第二支撑件2。并且,多个连接件3并非全部平行于水平面,而是具有不同的与水平面的夹角。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位于游具的两端的最低位置的两个连接件3均平行于水平面,即与水平面之间夹角为0°;而位于最高位置处的连接件3几乎垂直于水平面,即与水平面之间夹角接近90°。在最低位置的连接件3与最高位置的连接件3之间的那些连接件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其本身位置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也就是,连接件3的高度不同,角度也不同,随着其高度增加,其角度由0°逐渐增加至接近90°。

可以理解,相对于现有的游具,本游具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形状及相互位置关系的改变以及连接件3的取向的改变,增加了使用中攀爬高度和角度的变化,提高了健身的效果和趣味性,且使得在使用者攀爬的过程中可以有各种不同攀爬姿势。例如,参考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游具中,因为第一支撑件1是从上方跨过第二支撑件2的,所以在该游具的俯视图的两支撑件交叉点处,两支撑件具有高度差H4。该高度差设计为使得使用者(尤其儿童)可以在攀爬至该交叉点附近时(在该点处两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互相位于正上下方)可以方便地(以站、坐或其他姿势)停留于该位置并眺望远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计该高度差。另外,该游具还可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攀爬,扩大了使用者的范围。

优选地,参考图3至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的顶点的正下方投影落在第二支撑件2上,也就是,在俯视图(图3)中该游具的两个支撑件的交叉点正好是第一支撑件1的顶点。该特征使得游具的俯视图中的交叉点恰好位于游具的最高点,从而在游具的最高点处,两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相互位于正上下方。这样,使用者可以恰好在攀爬至游具的最高点处时最方便停留。当然,在实践中,根据游具的不同形状和设计使用目的,第一支撑件1的顶点的正下方投影并不必要落在第二支撑件2上。

并且,优选地,参考图1至图5,本实施例中,在最低位置的连接件3与最高位置的连接件3之间的那些连接件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其本身位置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该连接件3的随着位置变化而逐渐变化角度,降低了攀爬游具时的难度,从而降低了攀爬时的危险性;并且该角度的逐渐变化还增加了游具本身的可欣赏性和趣味性。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的高度不同,角度也不同,随着其高度增加,其角度由0°逐渐增加至接近9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游具的不同形状和设计使用目的,连接件3的角度可以不在0°至90°之间变化而在其他角度之间变化。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3的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也可以随着其高度增加而以其他规律变化或者无规律地变化。只要至少两个连接件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同即可。

优选地,多个连接件3中位于最低位置的连接件平行于水平面,便于攀爬者在攀爬的第一步时脚部能稳定地踩踏,增加安全性。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位于游具的两端的两个连接件3高度相同,为H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计该高度。该两个连接件3均位于最低位置,且均平行于水平面,使得攀爬者从游具的两侧向上攀爬时均可以稳定踩踏,且位于两端的两个连接件3高度相同,还增加了游具的对称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游具两端的两个连接件3的高度可以不同,只有一个连接件3位于最低位置且平行于水平面。

本实施例中,位于最高位置处的连接件3几乎垂直于水平面,便于攀爬者在停留在游具最高位置处时停靠、辅助攀爬者稳定姿势或改变姿势。在其他的优选实施例中,位于最高位置处的连接件3可以完全垂直于水平面,从而增加游具的稳定性和观赏性。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位于最高位置处的连接件3也可以具有任何其他适合的取向。

从图3至图5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均为圆弧形,且圆弧半径不相等。可以理解,圆弧形的支撑件方便制作且易于攀爬,提高了游具的安全性和易使用性。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圆弧半径也可以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支撑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弧形即可,所述弧形包括圆弧形、椭圆弧形或多段弧形顺次连接形成的形状。当然,在实践中,两个支撑件也可以为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由多段直线段连接起来的形状。

另外,优选地,参考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的圆弧半径与第一支撑件的高度相等,即第一支撑件1本身为规则的半圆形,具有更高的对称性和吸引力。而第二支撑件2的圆弧半径R2大于第二支撑件2的高度H2,这降低了游具的重心,增加了整个游具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的圆弧半径可以大于或等于其本身高度,同时第二支撑件的圆弧半径可以大于或等于其本身高度,以实现降低游具重心的作用。当然,在实践中,根据游具本身的大小、所在场地的情况以及用途,支撑件的圆弧半径也可以小于其本身高度。

再参考图4,在沿垂直于该第一支撑件1所在平面的方向看去的主视图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该多个连接件的延长线在第一支撑件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交于一点,即交点O。也就是,多个连接件的延长线全部穿过一条垂直于第一支撑件1所在平面的直线。并且,仍然参考该主视图,多个连接件3与第一支撑件1相交时形成的各个交点在第一支撑件1上沿第一支撑件1的延伸方向等距分布。上述两个特征增加了整个游具的对称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攀爬者(尤其儿童),从而增加其被使用几率。可以理解,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3也可以具有其他取向,并非必须全部穿过一条直线。连接件与第一支撑件的相交点也无须一定等距分布。

参考图4和图5,在这里,第一支撑件1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为圆心O1,通过该圆心O1的竖直线定义为第一边界线B1;第二支撑件2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为圆心O2,通过该圆心O2的竖直线线在第一支撑件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定义为第二边界线B2;在沿垂直于该第一支撑件1所在平面的方向看去的主视图图4中可以看到,多个连接件3的延长线在第一支撑件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所相交于的点位于该第一边界线B1和第二边界线B2之间。即,多个连接件的延长线所全部穿过的直线在第一支撑件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边界线B1和第二边界线B2之间。该特征配合上述的连接件与第一支撑件相交的交点等距分布的特征,可以使得多个连接件与第二支撑件相交的各个交点在第二支撑件上相对均匀地分布。从而增加了游具的易于攀爬性能和安全性。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游具中的连接件3的直径设计为易于儿童抓握,且具有较好的结构耐用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计该直径。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均为杆状,多个连接件3也为杆状,即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和连接件3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以便于使用者抓握并便于生产制造。在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和连接件也可以为任何其他适合的形状。

此外,如上文所述,第一支撑件1的两端和第二支撑件2的两端均固定于地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的两端也可以固定在其他固定件上。并且,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3不一定通过端部连接至支撑件,其端部可以例如延伸而从支撑件向外突出。

此外,本游具材质可为现有的适合的所有材质。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