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0854发布日期:2022-01-15 04:5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倾向疾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神经内科患者大多伴有肢体不灵敏或偏瘫等症状,适当的进行康复训练可降低疾病带来的后遗症,保持肢体的正常机能。
3.常见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多用于神经内科病人康复训练,提升肢体灵敏协调度,但大多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多单一训练神经内科病人上肢或下肢,忽略神经内科病人整体协调性提升,功能单一,影响后续神经内科病人康复进程,且大多康复装置体积较大,运输或不用时,占用面积较大,既增加前期运输成本,又影响后续康复训练空间分配。
4.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包括力臂支座,所述力臂支座后端贯穿所述第一调节底座,且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铰接,所述力臂支座底端贯穿所述第二调节底座,且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坐垫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前表面左侧下方,且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卡块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右侧壁下方,且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卡环位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右侧壁上方,且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拉杆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前表面右侧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插块位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上表面左侧,且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复位器位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前表面右侧,且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滑杆右端贯穿所述弹簧复位器左端,且与所述弹簧复位器滑动连接,所述蹬座与所述滑杆左端铰接,所述调节件贯穿所述蹬座底端与所述滑杆左端,且与所述蹬座和所述滑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顶端与所述蹬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底端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侧板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顶端与所述力臂支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左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底端铰接,所述固定杆顶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左端与所述固定杆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右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拉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右端固定连接,所述踏座顶端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顶端与所述踏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底座与所述第三复位弹簧
底端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蹬座与所述滑杆之间通过所述调节件螺接固定。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拉环之间通过所述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弹性复位。
11.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底座下表面左侧开设有踏座滑槽,所述踏座顶端通过所述踏座滑槽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滑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底座左端开设有支座贯穿槽,所述力臂支座后端通过所述支座贯穿槽贯穿所述第一调节底座,且与所述第一调节底座转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底座与所述第二调节底座之间通过所述底座卡块、所述底座卡环和所述底座插块插接固定。
14.(三)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簧复位器、滑杆和蹬座组合使用,神经内科病人康复训练时向外蹬动蹬座,依靠弹簧复位器弹力,复位推回滑杆及蹬座,供神经内科病人不断训练下肢使用,通过设置调节件,方便控制蹬座旋转角度,适应不同神经内科病人使用,通过设置固定座、第一复位弹簧和限位侧板组合使用,利用第一复位弹簧弹性推动限位侧板,夹持神经内科病人下肢脚部,保障后续神经内科病人蹬踏训练下肢使用,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拉环组合使用,神经内科病人可以坐置坐垫上,双手抓住拉环向内拉动,由第二复位弹簧复位第二连接臂和拉环,不断训练神经内科病人上肢,提升神经内科病人肢体协调性,促进康复进程推进,通过设置踏座、第三复位弹簧和限位底座组合使用,神经内科病人可向下踩踏座,由第三复位弹簧弹起复位,训练神经内科病人下肢发力,促进肢体协调康复。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调节底座与力臂支座转动连接,可在运输或放置不用时,旋转第一调节底座与第二调节底座横向并列摆放,改变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摆放形式,方便放置运输,利于后续康复训练空间分配,减少空间占用,通过设置底座卡块、底座卡环和底座插块组合使用,用于插接固定第一调节底座和第二调节底座,提升第一调节底座和第二调节底座之间连接牢固性,保障神经内科病人康复训练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调节底座转动调节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力臂支座;2、第一调节底座;3、第二调节底座;4、坐垫;5、底座卡块;6、底座卡环;7、调节拉杆;8、底座插块;9、弹簧复位器;10、滑杆;11、蹬座;12、调节件;13、固定座;14、第一复位弹簧;15、限位侧板;16、第一连接臂;17、第二连接臂;18、固定杆;19、第二复位弹簧;20、拉环;21、踏座;22、第三复位弹簧;23、限位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包括力臂支座1,力臂支座1后端贯穿第一调节底座2,且与第一调节底座2铰接,力臂支座1底端贯穿第二调节底座3,且与第二调节底座3固定连接,坐垫4位于第一调节底座2前表面左侧下方,且与第一调节底座2固定连接,底座卡块5位于第一调节底座2右侧壁下方,且与第一调节底座2固定连接,底座卡环6位于第二调节底座3右侧壁上方,且与第二调节底座3固定连接,调节拉杆7位于第一调节底座2前表面右侧上方,且与第一调节底座2固定连接,底座插块8位于第二调节底座3上表面左侧,且与第二调节底座3固定连接,弹簧复位器9位于第二调节底座3前表面右侧,且与第二调节底座3固定连接,滑杆10右端贯穿弹簧复位器9左端,且与弹簧复位器9滑动连接,蹬座11与滑杆10左端铰接,调节件12贯穿蹬座11底端与滑杆10左端,且与蹬座11和滑杆10固定连接,固定座13顶端与蹬座11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14底端与固定座13固定连接,限位侧板15与第一复位弹簧14顶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16顶端与力臂支座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臂17左端与第一连接臂16底端铰接,固定杆18顶端与第一连接臂16固定连接,第二复位弹簧19左端与固定杆18底端固定连接,第二复位弹簧19右端与第二连接臂17左端固定连接,拉环20与第二连接臂17右端固定连接,踏座21顶端与第二调节底座3滑动连接,第三复位弹簧22顶端与踏座21固定连接,限位底座23与第三复位弹簧22底端固定连接。
24.进一步的,蹬座11与滑杆10之间通过调节件12螺接固定,通过设置调节件12,方便控制蹬座11旋转角度,适应不同神经内科病人使用。
25.进一步的,第一连接臂16与第二连接臂17和拉环20之间通过固定杆18和第二复位弹簧19弹性复位,通过设置固定杆18和第二复位弹簧19组合使用,可由第二复位弹簧19复位第二连接臂17和拉环20,不断训练神经内科病人上肢,提升神经内科病人肢体协调性,促进康复进程推进。
26.进一步的,第二调节底座3下表面左侧开设有踏座滑槽,踏座21顶端通过踏座滑槽与第二调节底座3滑动连接,通过在第二调节底座3下表面左侧开设踏座滑槽,方便踏座21与第二调节底座3之间滑动连接,神经内科病人在康复训练时,可向下踩踏座21,由第三复位弹簧22弹起复位,训练神经内科病人下肢发力,促进肢体协调康复。
27.进一步的,第一调节底座2左端开设有支座贯穿槽,力臂支座1后端通过支座贯穿槽贯穿第一调节底座2,且与第一调节底座2转动连接,通过在第一调节底座2左端开设支座贯穿槽,方便力臂支座1与第一调节底座2之间转动连接,可在运输或放置不用时,旋转第一调节底座2与第二调节底座3横向并列摆放,改变神经内科临床用康复装置摆放形式,方便放置运输,利于后续康复训练空间分配,减少空间占用。
28.进一步的,第一调节底座2与第二调节底座3之间通过底座卡块5、底座卡环6和底座插块8插接固定,通过设置底座卡块5、底座卡环6和底座插块8组合使用,用于插接固定第一调节底座2和第二调节底座3,提升第一调节底座2和第二调节底座3之间连接牢固性,保障神经内科病人康复训练正常使用。
29.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神经内科病人康复训练使用康复装置时,神经
内科病人先旋转螺松调节件12,改变蹬座11角度,后旋转螺紧调节件12,适应自身使用,再坐置坐垫4上,双手抓住拉环20向内拉动,由第二复位弹簧19复位第二连接臂17和拉环20,不断训练神经内科病人上肢,同时使用限位侧板15夹持住下肢脚部,并向外蹬动蹬座11,依靠弹簧复位器9弹力,复位推回滑杆10及蹬座11,供神经内科病人不断训练下肢使用,协调四肢康复训练,提升整体协调性,当需训练下肢力度时,可先站起,后将双脚踩入踏座21内,并向下踩踏,由第三复位弹簧22弹起复位,训练自身下肢发力,促进肢体协调全面康复。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