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679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木材等加工件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常被称作修整器或者刨槽机的、对木材等加工件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电动工具。这样的电动工具具备底座、以及亦被称作马达单元的工具主体。底座能够通过载置加工件等来与加工件抵接。与此相对,确定工具主体的相对于底座的相对位置并将工具主体支承于底座。此处,与底座的相对位置被确定了的工具主体相对于与底座抵接的加工件的相对位置也被确定。这样相对于加工件的相对位置被确定的工具主体,利用内置的驱动马达驱动主轴使之旋转,并利用安装于主轴的刀头对加工件进行加工。此外,可以根据加工件的加工来选择适合于主轴的刀头。 对于这样的工具主体而言,在作为筐体发挥作用的壳体的内部设置驱动马达。因此,该壳体具有作为驱动马达的筐体的功能,还具有可把持于用于对加工件进行定位的底座的功能(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2-234001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337073一方面,为了确保对于设置于内部的驱动马达等电气部件的绝缘性而使用以绝缘性优异的合成树脂作为材料的成形品来构成上述的壳体。然而,这样的由合成树脂成形的壳体有时因吸水而发生变形,有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挠曲。于是,壳体的外周面的尺寸一部分发生变化,从而在使工具主体相对于底座滑动的情况下,有时底座会勾挂住工具主体的外周面,产生很难使工具主体滑动的情況。另ー方面,考虑使用金属的成形品构成上述的壳体,以便能够利用底座均匀地束缚住壳体的外周面。在这样使用金属的成形品构成壳体的情况下,在利用底座把持壳体吋,能够消除以上述的合成树脂为材料的成形品那样的变形,能够均匀地束缚住壳体的外周面。然而,在这样使用金属的成形品构成壳体的情况下,很难确保与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的驱动马达等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在对木材等加工件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电动工具中,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与设置于内部的驱动马达等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性,并提高被底座把持的壳体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的电动工具。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电动工具采用以下的机构。S卩,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是对木材等加工件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电动工具,其具备工具主体,其对上述加工件进行上述加工;以及底座,其具有与上述加工件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并对该工具主体进行支承,且该底座确定了上述工具主体相对于上述加工件的相对位置,在上述工具主体的内部装有旋转驱动机构,该旋转驱动机构用于获得对上述加工件进行加工时的驱动力,并且,在上述工具主体的外部具有壳体,该壳体形成有供上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上述壳体的面对上述旋转驱动机构的内部侧形成为以树脂为材料成形的内侧壳体,上述壳体的面对上述底座的外部侧形成为以金属为材料成形的外侧壳体,使该内侧壳体与该外侧壳体成为一体而构成双层的壳体构造。其中,对于该旋转驱动机构,作为主要的构成而主要列举产生旋转驱动カ的驱动马达。另外,该驱动马达具备固定于壳体侧的定子与相对于该定子相对旋转的转子。根据该第一发明的电动工具,构成为使内侧壳体与外侧壳体成为一体的双层的壳体构造。此处,由于作为面对旋转驱动机构的内部侧的内侧壳体以树脂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够利用树脂材料特有的性质,将来自由旋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马达等)构成的电气部件的、电传导以及热传导绝缘。另外,由于作为面对底座的外部侧的外侧壳体以金属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够防止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因吸水而变形或因温度变化而挠曲。
因此,能够确保与包括装于内部的旋转驱动机构的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性,并且能够提高被底座把持的壳体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够使工具主体相对于底座顺畅地滑动。在上述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基础上,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中,将上述旋转驱动机构组装于上述内侧壳体时的组装方向、与将组装有该旋转驱动机构的该内侧壳体组装于上述外侧壳体时的组装方向被设定为相互相向的方向,该内侧壳体与该外侧壳体重叠地构成。根据该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将上述旋转驱动机构组装于上述内侧壳体时的组装方向、与将组装有旋转驱动机构的内侧壳体组装于外侧壳体时的组装方向被设定为相互相向的方向。由此,能够使旋转驱动机构对内侧壳体施加的负载、与组装有旋转驱动机构的内侧壳体对外侧壳体施加的负载不重叠。因此,能够使施加于这些内侧壳体与外侧壳体的负载分散,能够使壳体整体的强度提高,并且还能够维持壳体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状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够提高被底座把持的壳体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能够使工具主体相对于底座顺畅地滑动。在上述第一或者上述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基础上,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中,上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具备定子与转子,上述壳体所具备的、供上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延伸至覆盖上述定子的、与朝向上述加工件侧相反的ー侧的端部的位置。根据该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壳体所具备的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延伸至覆盖上述定子的、与朝向加工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位置。由此,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易于被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的定子所支承。因此,能够良好地維持被底座把持的壳体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能够使工具主体相对于底座顺畅地滑动。在上述第一至上述第三的任ー项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基础上,第四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中,至少上述壳体所具备的、供上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状通过机械加工而成形。其中,作为该机械加工,列举为了提高外周面的周面形状精度而对铸件成形品进行机械式的切削机械加工的情况。
根据该第四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由于至少上述壳体所具备的、供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状通过机械加工而成形,所以有利于提高外周面的周面形状的加工精度。根据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能够确保与包括设置于内部的旋转驱动机构的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性,并且能够提高被底座把持的壳体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根据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能够提高被底座把持的壳体的外周面的寸法精度,能够使工具主体相对于底座顺畅地滑动。根据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能够良好地維持被底座把持的壳体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能够使工具主体相对于底座顺畅地滑动。根据第四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有利于提高外周面的周面形 状的加工精度。


图I是表示分离的工具主体与底座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图2是将工具主体安装于底座的状态的电动工具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电动工具的正面观察横剖面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电动工具的侧面观察横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马达壳体的组装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电动工具;15...工具主体;20...壳体;21...马达壳体;25...内侧壳
体;31...外侧壳体;33...齿条;34...显示刻度;35...把持外周面;36...头部壳体;
37...通风孔;39...螺钉部件;40...驱动马达(旋转驱动机构);41...主轴;42...场磁铁(定子);43·..电枢(转子);44·..换向器;45·..碳刷;46·..控制器;47·..电容器;
48...端子板;49...变速控制器;491...变速操作旋钮;50...开关;501...开闭操作部;
51...下侧滚珠轴承;52...上侧滚珠轴承;53...送风扇;54...螺钉部件;55...电源线;
56...线护具;57...夹紧部件;58...夹头机构;59...止动件;60...底座;61...底座主体;62...对置凸缘形部;63...突出孔;65...底座配件;67...加工件抵接面;71...把持构造部;72. . . C形筒状部;73...槽;74...窗ロ部;75...手持部;76...夹紧装置;B...刀头;W...加工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分离的工具主体15与底座60的电动工具10的立体图。图2是将工具主体15安装于底座60的状态的电动工具10的主视图。此外,以下为了易于理解而按照附图所示的那样规定上下前后左右。图I所示的电动工具10被泛称为修整器,是对木材等加工件W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工具。电动工具10大体具有对加工件W进行加工的工具主体15、以及支承工具主体15的底座60。在工具主体15的内部设置有驱动马达40,该驱动马达40产生对加工件W进行加エ时的旋转驱动力,详细说明后述。该驱动马达40是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驱动机构的部分。该驱动马达40驱动主轴41使之旋转。在旋转驱动的主轴41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安装作为刀具的刀头B的夹头机构58。夹头机构58被称为丝攻筒夹,其对刀头B进行夹持。这样,工具主体15利用主轴41使刀头B旋转驱动来进行加工。此外,该工具主体15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在接下来的底座60的说明之后进行。底座60具有与加工件W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67,并且确定了工具主体15相对于加工件W的相对位置并支承工具主体15。底座60大体具备与加工件W抵接的底座主体61、以及以与底座主体61 —体的状态设置的把持构造部71。底座主体61构成为,可使工具主体15的刀头B从作为底座60的下表面的加工件抵接面67向下侧突出。底座主体61大体具备对置凸缘形部62、以及底座配件65。在该对置凸缘形部62中,在对置凸缘形部62的中心部分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突出孔63。从该突出孔63,可将工具主体15的刀头B从位于对置凸缘形部62的下侧的加工件抵接面67向下侧突出。另外,该对置凸缘形部62形成为向前后左右平面伸出的凸缘形。在该对置凸缘形部62的下表面侧,底座配件65被合适的螺钉紧固而安装于对置凸缘形部62。在该对置凸缘形部62的上表面侧立设有朝上侧筒状地延伸的把持构造部71。其中,底座配件65形成为与对置凸缘形部62相同的形状,并构成为可相对于该对置凸缘形部62自由装卸。安装于该对置凸缘形部62的底座配件65的下 表面形成为与加工件W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67。此外,附图标记59是用于装入平行规的止动件。把持构造部71具备与上述的对置凸缘形部62 —体的C形筒状部72、以及配设于该C形筒状部72的前侧的夹紧装置76。在C形筒状部72的前侧形成有槽73,使得C形筒状部72俯视观察呈C形。该槽73的槽宽度通过接下来说明的夹紧装置76的夹持来扩大或縮小。通过扩大或縮小该槽73的槽宽度来扩大或縮小C形筒状部72的内周面距离。SP,在C形筒状部72的内周面距离缩小的情况下,C形筒状部72利用该收缩来把持工具主体15的把持外周面35。反之,在该C形筒状部72的内周面距离扩大的情况下,呈对工具主体15的把持外周面35松弛的状态,C形筒状部72成为可相对于工具主体15的把持外周面35滑动的状态。在该C形筒状部72的槽73的下侧形成有窗ロ部74。该窗ロ部74形成为可看见用于使刀头B向下侧突出的突出孔63。此外,在C形筒状部72的外侧周面的一部分上,以覆盖该C形筒状部72的外侧周面的方式配设有弾性体而作为手持部75。作为该手持部75的弾性体形成为具有适当间隔的凹凸的外表面形状。因此,因该手持部75具有适当间隔的凹凸的外表面形状与弾性体的弹性而在手持时容易地把持该手持部75。夹紧装置76被配设为跨越位于上述的C形筒状部72的前侧的槽73。对该夹紧装置76的详细构成未进行图示,但夹紧装置76大体具备使上述的槽73的槽宽度扩大或縮小的杆机构、以及使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升降的旋钮机构。此外,该夹紧装置76具备这些杆机构与旋钮机构这两个机构所共用的操作杆。这样,夹紧装置76在利用旋钮机构适宜地确定了工具主体15相对于加工件W的相对位置后,利用杆机构使用C形筒状部72来把持把持外周面35来支承工具主体15。接下来,对工具主体15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3以及图4是将工具主体15安装于上述的底座60的状态的剖视图。详细而言,图3是表示电动工具10的正面观察横剖面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图I中的III-III剖面向视。图4是表示电动工具10的侧面观察横剖面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图I中的IV-IV剖面向视。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工具主体15具备壳体20。该壳体20形成工具主体15的外装,并作为将驱动马达40等内置于其内部的筐体而发挥作用。该壳体20通过使位于加工件W侧亦即图示下侧的马达壳体21、与位于图示上侧的头部壳体36—体化而构成。如图2所示,该马达壳体21与头部壳体36通过被螺钉部件39、39上下螺纹固定而一体化。以下,在对马达壳体21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设置于该壳体20的内部的驱动马达40等的内置装置种类进行说明。在工具主体15中设置有以下那样的内置装置。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形成为近似圆柱形状的工具主体15的中间部分,以主轴41沿上下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驱动马达40。该驱动马达40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驱动机构,由被广泛利用的有刷马达(brush motor)构成。该驱动马达40使主轴41作为驱动轴旋转驱动。该主轴41以沿着工具主体1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工具主体15的内部。此外,该主轴41的下端从加工件W侧亦即马达壳体21内的下端侧突出。与此相对,主轴41的上端位于头部壳体36内的上端附近。因此,主轴41的下端侧被配设于马达壳体21内的下端侧的下侧滚珠轴承51轴支承为可自由旋转。该主轴41的上端侧被配设于头部壳体36内的上端侧的上侧滚珠轴承52轴支承为 可自由旋转。该驱动马达40如上述那样由有刷马达构成,驱动马达40具备作为定子的场磁铁(field)42、作为转子的电枢43、作为整流子的换向器44、以及碳刷45。此外,场磁铁42以及电枢43配置于壳体20中的马达壳体21内,在以后进行详述。与此相对,换向器44以及碳刷45配置于壳体20中的头部壳体36内。场磁铁42相对于马达壳体21被固定支承。电枢43与换向器44被固定支承于主轴41,该主轴41被轴支承为可自由旋转。换向器44通过与碳刷45的电连接而向电枢43供给电カ。被供给了电カ的电枢43产生磁场,以使电枢43相对于场磁铁42相对旋转的方式对电枢43作用,并使固定支承该电枢43的主轴41旋转驱动。另外,场磁铁42通过将电线卷绕在铁芯上而构成。该场磁铁42具备,与电枢43相対的场磁铁主体421、以及从该场磁铁主体421露出并被卷绕的绕线部422。其中,场磁铁主体421被配置为与电枢43相対。该场磁铁主体421的上下的长度形成为与该电枢43的上下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另外,该场磁铁42被螺钉部件54紧固于后续说明的内侧壳体25。另外,在换向器44以及碳刷45的上侧配设有控制器46、电容器47、端子板48、变速控制器49等电气部件。另外,在上述的换向器44以及碳刷45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对该エ具主体15的电源进行开关操作的开关50。其中,上述的变速控制器49形成为能够从露在外部的变速操作旋钮491进行操作输入,并能够根据该操作输入来设定主轴41的旋转速度。另外,开关50形成为能够从露在外部的开关操作部501进行操作输入,并能够根据该操作输入来开关工具主体15的电源。另外,在上述的下侧滚珠轴承51与场磁铁42以及电枢43之间设置有送风扇53。该送风扇53被固定支承于上述的主轴41。因此,送风扇53因主轴41的旋转而旋转,在壳体20内从下向上送风。另外,在该工具主体15的上部配设有用于从外部电源向内部供给电カ的电源线55。附图标记56表示保护电源线55的线护具,附图标记57表示夹紧电源线55的夹紧部件。该夹紧部件57与后续详述的内侧壳体25共同夹紧保持电源线55。
此外,像这样配设各种电气部件的工具主体15的上端部分被头部壳体36覆盖。在该头部壳体36上设置有通风孔37。接下来,对内置上述的内置装置的壳体20进行说明。该壳体20通过像上述那样将马达壳体21与头部壳体36 —体化而构成。对马达壳体21进行说明。在马达壳体21的内部设置驱动马达40的场磁铁42以及电枢43,并且在马达壳体21的外部形成供底座60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该马达壳体21构成为将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 —体化的双层的壳体构造。即,马达壳体21的外侧壳体31的圆筒以覆盖内侧壳体25的外周的方式与内侧壳体25重合。因此,马达壳体21构成为将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在径向邻接配置的、剖视呈双层的构造。内侧壳体25以面对驱动马达40的方式构成马达壳体21内部侧。该内侧壳体25以所谓合成树脂等树脂为材料而成形。此外,作为该内侧壳体25的材料的合成树脂等树脂具有将电传导绝缘的性质,并且具有将热传导绝缘的性质。 如图4等所示,该内侧壳体25的下端侧延伸至配置送风扇53的部分,上端侧延伸至配置换向器44的部分。另外,该内侧壳体25的上端附近亦即换向器44周边的形状由复杂的适当的形状形成。与此相对,该内侧壳体25的比换向器44靠下侧的形状形成为以该换向器44周边为底部形状的近似有底筒状。与此相对,外侧壳体31以面对底座60的方式构成马达壳体21外部侧。该外侧壳体31以铝亦即金属为材料而成形。如图4等所示,该外侧壳体31的下端侧延伸至配置下侧滚珠轴承51的部分,上端侧延伸至配置换向器44的部分。该外侧壳体31的比换向器44靠下侧的形状形成为以下侧滚珠轴承51周边为底部形状的近似有底筒状。与此相对,该外侧壳体31的上端附近亦即换向器44周边的形状以该近似有底筒形状的开ロ直径扩大的方式形成。此处,在外侧壳体3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形成均等的外周直径的把持外周面35。该把持外周面35通过与上述的底座60的C形筒状部72的内周面面接触而被夹持,来形成被把持的部分。因此,在将该把持外周面35插入C形筒状部72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滑动。具体而言,外侧壳体31的把持外周面35通过对铸件的成形品进行机械的切削机械加工(机械加工)而形成。由此,可提高该把持外周面35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状精度,并形成上下笔直的直筒状。另外,该把持外周面35延伸至覆盖场磁铁42中的与朝向加工件W侧相反的ー侧的上端的位置。具体如图4所示,把持外周面35被设定为,该把持外周面35的上端位置位于比场磁铁42的上端位置靠下側。此处,在使工具主体15最接近加工件W侧的状态(使工具主体15位于最下端的状态)下、当利用底座60的C形筒状部72把持工具主体15吋,该底座60的C形筒状部72的上端位置位于把持外周面35的上端位置的下側。因此,该状态的底座60的C形筒状部72的上端位置位于比场磁铁42的上端位置靠下側。因此,在使工具主体15最接近加工件W侧的状态(使工具主体15位于最下端的状态)下、被C形筒状部72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成为内装场磁铁42的部分。另外,该齿条33沿着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的插入方向(图不上下方向)设置于把持外周面35的前面侧。齿条33形成为与使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升降的旋钮机构的齿轮啮合。此外,在与该齿条33邻接的横向侧设置有用于指示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的相对位置的显示刻度34。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内侧壳体25以及外侧壳体31的组装的图。图5(A)示意性地示出了将驱动马达40组装于内侧壳体25时的エ序。图5 (B)示意性地示出了将组装有驱动马达40的内侧壳体25组装于外侧壳体31时的エ序。图5 (C)示意性地示出了经过图5(A)以及图5(B)的エ序后驱动马达40被组装于壳体20的例子。马达壳体21按照图5 (A)、图5 (B)、图5 (C)的顺序,将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以重合的方式进行组装而构成。此时,将驱动马达40组装于内侧壳体25时的组装方向、与将组装有驱动马达40的内侧壳体25组装于外侧壳体31时的组装方向被设定为相互相向的方向。在图5(A)中,将驱动马达40组装于内侧壳体25。此时,驱动马达40以从内侧壳体25的开口下侧装入其内部的方式组装。此处,由于内侧壳体25如上述那样形成为近似 有底筒状,所以在内侧壳体25中构成底侧的上侧部分应对由外部压カ导致的变形的強度较闻。接下来,在图5(B)中,将组装有驱动马达40的内侧壳体25组装于外侧壳体31。此时,该内侧壳体25以从外侧壳体31的开口上侧装入其内部的方式组装。此处,由于外侧壳体31如上述那样形成为近似有底筒状,所以在外侧壳体31中构成底侧的下侧部分应对由外部压カ导致的变形的强度较高。S卩,如图5(C)所示,在由这些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构成的马达壳体21中,在上侧配置有内侧壳体25的底侧,在下侧配置有外侧壳体31的底侧。因此,该马达壳体21能够将应对由外部压カ导致的变形的強度分散至上下位置。另外,如这些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那样的、形成近似有底筒状并组装起来的构成被设定为,开ロ侧的开ロ面积比底侧的开ロ面积大。根据上述的电动工具10,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即,根据上述的电动工具10,构成为将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 —体化的双层的壳体构造。此处,由于作为面对驱动马达40的内部侧的内侧壳体25以合成树脂等树脂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够将来自驱动马达40的电传导以及热传导绝缘。另外,由于作为面对底座60的外部侧的外侧壳体31以铝为材料而成形,所以能够防止由底座60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因吸水而变形或因温度变化而挠曲。因此,能够确保与设置于内部的驱动马达40之间的绝缘性,并且能够提高被底座60把持的马达壳体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够使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顺畅地滑动。另外,根据上述的电动工具10,由于将驱动马达40组装于内侧壳体25时的组装方向、与将组装有驱动马达40的内侧壳体25组装于外侧壳体31时的组装方向被设定为相互相向的方向,所以能够使驱动马达40对内侧壳体25施加的负载、与组装有驱动马达40的内侧壳体25对外侧壳体31施加的负载不重叠。因此,能够使施加于这些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的负载分散,能够使壳体20整体的强度提高,并且还能够维持马达壳体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周面形状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够提高被底座60把持的马达壳体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能够使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顺畅地滑动。另外,根据上述的电动工具10,由于将内侧壳体25的底侧与外侧壳体31的底侧上下交互地配置,所以能够将由开ロ侧的开ロ面积与底侧的开ロ面积之差产生的间隙交互地分散至上下位置。由此,能够分散因这些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的组装而产生的间隙,能够实现减轻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的组装导致的摇晃的效果。另外,根据上述的电动工具10,把持外周面35延伸至覆盖场磁铁42中的与朝向加工件W侧相反的一侧的上端的位置。由此,供底座60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易于被设置于马达壳体21的内部的场磁铁42所支承。因此,能够良好地維持被底座60把持的马达壳体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能够使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顺畅地滑动。另外,根据上述的电动工具10,由于把持外周面35的周面形状通过切削机械加工而成形,所以有利于提高把持外周面35的周面形状的加工精度。此外,本发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对适当之处进行变更而构成。S卩,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10作为对木材等加工件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电动工具而例示了修整器来进行说明。然而,作为这样的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电动工具也可以构成为刨槽机。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10中,驱动马达40相对于内侧壳体25的组装方向、与内侧壳体25相对于外侧壳体31的组装方向被设定为相互相向的方向。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组装方向,驱动马达40相对于内侧壳体25的组装方向、与内侧壳体25相对于外侧壳体31的组装方向也可以被设定为相同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工具,其对木材等加工件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 该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具备 工具主体,其对所述加工件进行所述加工;以及 底座,其具有与所述加工件抵接的加工件抵接面,并对该工具主体进行支承,且该底座确定了所述工具主体相对于所述加工件的相对位置, 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内部装有旋转驱动机构,该旋转驱动机构用于获得对所述加工件进行加工时的驱动力,并且,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外部具有壳体,该壳体形成有供所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 所述壳体的面对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内部侧形成为以树脂为材料成形的内侧壳体,所述壳体的面对所述底座的外部侧形成为以金属为材料成形的外侧壳体,使该内侧壳体与该外侧壳体成为一体而构成双层的壳体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干, 将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组装于所述内侧壳体时的组装方向、与将组装有该旋转驱动机构的该内侧壳体组装于所述外侧壳体时的组装方向被设定为相互相向的方向,该内侧壳体与该外侧壳体重叠地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具备定子与转子, 所述壳体所具备的、供所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延伸至覆盖所述定子的、与朝向所述加エ件侧相反的ー侧的端部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干, 至少所述壳体所具备的、供所述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状通过机械加工而成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对木材等加工件进行修边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能够确保与驱动马达之间的绝缘性,并提高被底座把持的外周面的尺寸精度。该电动工具构成为使内侧壳体(25)与外侧壳体(31)成为一体的双层的壳体构造。此处,作为面对驱动马达(40)的内部侧的内侧壳体(25)以合成树脂为材料而成形。另外,作为面对底座(60)的外部侧的外侧壳体(31)由铝为材料而成形。该电动工具能够确保与设置于内部的驱动马达(40)之间的绝缘性,并能够提高被底座(60)把持的马达壳体(21)的把持外周面(35)的尺寸精度。因而能够使工具主体(15)相对于底座(60)顺畅地滑动。
文档编号B27C5/10GK102689334SQ20121007480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2日
发明者加藤和也, 木村卓示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