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工作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84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工作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手持式工作器具,其包括带有驱动马达(11)的马达单元(16)以及把柄单元(2)。把柄单元(2)与马达单元(16)通过至少一个防振元件(17,18,19,20)在振动方面分离。防振元件(20)通过保持装置(51)固定在把柄单元(2)的第一部件处且通过保持元件(36)固定在马达单元(16)的第二部件处。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连接部中设置有应断部位。为了在出现过载荷的情况下避免损坏工作器具的其他的部件,设置成应断部位构造在第三部件处,且第三部件可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无关地来替换,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通过防振元件的连接部在应断部位处具有最小的强度。
【专利说明】
手持式工作器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说明的类型的手持式工作器具。

【背景技术】
[0002]由文献DE 10 2007 022 115 Al已知一种手持式工作器具,即机动锯,在其中把柄单元和马达单元通过多个防振元件彼此在振动方面分离。一些防振元件具有螺旋弹簧,在其端部中固定有用于固定在马达单元和把柄单元处的插头。
[0003]由文献DE 101 24 621 Al已知一种用于手持式工作器具的工作介质箱(Betriebsmitteltank),在其中减振元件插到布置在工作介质箱处的栓上。为了避免在栓断裂时损坏工作介质箱,在栓与工作介质箱的壁之间设置有应断部位。然而,在栓损坏时必须替换整个工作介质箱。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种类型的手持式工作器具,其具有有利的构造。
[0005]该目的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手持式工作器具来实现。
[0006]工作器具具有马达单元和把柄单元,其通过至少一个防振元件在振动方面分离。防振元件通过保持装置固定在把柄单元的第一部件处且通过保持元件固定在马达单元的第二部件处。在第三部件处设置有应断部位,其中,第三部件可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无关地来替换。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连接部在此在应断部位处具有最小的强度。由此确保在过载时第三部件在应断部位处断裂。避免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即把柄单元和马达单元的部件,其通过防振元件相互连接)的损坏或破坏。由于第三部件可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无关地来替换,所以可在损坏或破坏时实现简单地替换第三部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尤其为把柄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壳体部件,其替换花费很高且需要拆卸工作器具的其他构件。通过将所限定的应断部位布置在可与把柄单元和马达单元无关地来替换的第三部件处来简化工作器具的修理。
[0007]有利地,在应断部位处的强度在所有的在运行中通常出现的载荷方向上(尤其在所有的空间方向上)低于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部中的其他的所有部件的强度。同样,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强度在与防振元件的连接部处高于第三部件在应断部位处的强度。在运行中通常出现的载荷方向在此尤其为横向于防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的载荷(其将剪切力施加到连接部的部件上)和在防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的方向上的载荷(其将拉力施加到连接部的部件上)。
[0008]有利地,保持元件的应断部位由切口形成。通过切口可以简单的方式产生所限定的应断部位。在切口中的切口效应确保保持元件在应断部位处断裂且未在其他的区域中断裂。有利地,在切口的侧壁之间的角度在此小于90°,尤其小于45°。由此实现很好的切口效应。有利地,切口如此布置,即防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在防振元件的未受载的状态中伸延通过切口。由此将力在纵向中轴线的方向上直接导入到切口中。有利地,切口的深度为第三部件的邻接于切口的区段的平行于切口的深度来测量的宽度的至少20%。切口的深度尤其为第三部件的邻接于切口的区段的平行于切口的深度来测量的宽度的至少40%。第三部件的邻接于切口的区段的宽度在此为第三部件的邻接于切口的区段的最小的宽度且近似在断裂线的方向上伸延,第三部件沿着该断裂线断裂。
[0009]有利地,脚部(即切口的切口基部)近似在工作器具的纵向方向上取向。如果工作器具为带有环绕地布置在导轨处的锯链的机动锯,则切口基部有利地平行于导轨的平面伸延。
[0010]有利地,保持元件可松开地固定在马达单元处。有利地,保持元件具有应断部位,其中,保持元件在应断部位处的强度低于保持装置的强度。保持元件形成第三部件。由于保持元件(通过其将防振元件固定在马达单元处)具有应断部位,所以可在防振元件在运行中过载时确保在马达单元处的保持元件在应断部位处断裂。由此可避免损坏保持装置,利用其将防振元件固定在把柄单元处。如果保持元件固定地与把柄单元相连接,则可由此避免替换把柄单元的零件。保持元件可由于其可松开地固定中马达单元处而以简单的方式来替换。因此可简单地实现维修。然而,第三部件还可为连接部的其他的部件,例如保持元件的固定元件。
[0011]还可设置成保持装置可松开地固定在把柄单元处且保持装置具有应断部位。
[0012]有利地,防振元件包括螺旋弹簧。有利地,防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为螺旋弹簧的纵向中轴线。有利地,保持元件具有用于固定在马达单元处的固定区段和用于固定在螺旋弹簧处的螺纹区段。有利地,应断部位设置在固定区段与螺纹区段之间。因此使得螺旋弹簧在保持元件在应断部位处断裂时可靠地与马达单元分开,从而不再可通过防振元件在马达单元与把柄单元之间传递力。这是值得期望的,以便防止损坏工作器具的需要成本过高的替换的其他的邻接的零件。如果螺纹区段具有外螺纹且拧入到螺旋弹簧中,则得到一种简单的构造。有利地,保持元件构造为拧入到螺旋弹簧中的插头。
[0013]如果保持元件具有马达单元的固定桥接部伸入其中的槽口状的容纳部,则实现简单地固定保持元件。由此在装配防振元件时实现保持元件简单地定位在马达单元的固定桥接部处。有利地,固定桥接部具有顶部,其至少部分地搭接保持元件。顶部实现在装配时对保持元件进行预定位。有利地,顶部形成用于保持元件的止挡,从而保持元件在装配时可简单地利用一只手进行定位且利用另一只手进行固定。
[0014]有利地,容纳部由固定区段限制,其中,切口从固定区段的面向容纳部的侧部延伸到保持元件中。由此得到紧凑的构造,且来自固定桥接部的力可直接导入到保持元件中。有利地,防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在此布置在容纳部的邻近的空间的附近,从而得到很好的力引入。
[0015]有利地,容纳部在与固定区段相对而置的侧部处由侧部桥接部限制。有利地,侧部桥接部具有固定元件伸过的开口。有利地,侧部桥接部的背对螺纹区段的区域在此相对于面向螺纹区段的区域朝背对固定区段的侧部错位。可穿过侧部桥接部中的开口来简单地装配和拧紧固定元件。侧部桥接部的两个区域彼此的错位确保侧部桥接部的背对螺纹区段的区域在保持元件在应断部位处断裂时并未保持悬挂在固定元件处且由此可在马达单元与把柄单元之间建立有效连接。只要固定元件尚未完全装配,侧部桥接部可放在固定元件处,由此简化装配。
[0016]有利地,保持装置包括拧入到螺旋弹簧中的螺纹区段。有利地,保持元件具有用于防脱件(Abreifisicherung)的容纳部。有利地,用于防脱件的容纳部在此设置在保持元件的螺纹区段中。由此确保马达单元和把柄单元在保持元件在应断部位处断裂之后还并未通过防脱件继续连接。
[0017]有利地,把柄单元包括工作介质箱,其形成防振元件固定在其处的第一部件。有利地,保持装置构造在工作介质箱处。由于保持装置直接构造在工作介质箱处,即并非为单独的部件,所以得到简单的构造。因为取消用于保持装置的在工作介质箱处的固定装置,所以工作介质箱可总地实施成带有更低的结构高度。通过在保持元件处的应断部位可避免在工作介质箱处的保持装置在工作器具未按照规定使用时受到损坏。应断部位确保防振元件在过载时在单独的保持元件处且并未在工作介质箱处的保持装置处断裂。
[0018]有利地,保持装置布置在工作介质箱的在工作器具的停放位置中向上指向的上侧处。有利地,工作介质箱布置成邻近于工作器具的后部手柄。尤其如果工作器具为带有后部手柄的机动锯、切断机等等,例如当工具在运行中被夹住且工作器具然而由操作者继续操纵时,可由操作者在手柄处将非常大的力(尤其横向力和/或拉力)施加到布置在工作介质箱的上侧处的防振元件上。通过设置的应断部位可在防振元件过载时避免损坏相邻的部件,因为保持元件可在其他的部件受到损坏之前在应断部位处断裂。有利地,保持元件在应断部位处的强度在此大于在根据规定的运行中出现的力,从而在根据规定的运行中可靠地避免防振元件在应断部位处的断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下面借助附图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显示了机动锯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和图3在移除罩盖的情况下显示了机动锯的透视性的图示,
图4显示了机动锯的防振元件的透视性的分解图示,
图5以侧视图显示了图4的防振元件的螺旋弹簧和保持元件的分解图示,
图6显示了防振元件的保持元件、螺旋弹簧和防脱部的侧视图,
图7显示了在图5中的箭头VII的方向上的侧视图,
图8显示了在图6中的箭头VIII的方向上的侧视图,
图9显示了通过在机动锯处的防振元件的放大的截面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作为手持式工作器具的实施例的机动锯I。然而,手持式工作器具还可为其他的手持式工作器具,例如切断机等等。机动锯I具有把柄单元2和与把柄单元2通过振动间隙30分开的马达单元16。在图1中,为了更好的可见性,马达单元16利用虚线示出,而把柄单元2通过实线示出。把柄单元2包括后部手柄6以及把柄弓形部7。把柄弓形部7搭接机动锯I的壳体4。把柄单元2包括燃料箱3,其布置成邻近于后部手柄
6。此外,把柄单元2具有在机动锯I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桥接部5。在桥接部5处保持有防振元件18和19。有利地,设置有两个防振元件18和两个防振元件19,其相应在桥接部5两侧布置在把柄单元2与马达单元16之间。
[0021]另一防振元件17布置在布置在壳体4中的驱动马达11与把柄弓形部7之间。防振元件17、18、19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螺旋弹簧和/或减振元件,其包含塑料,例如橡胶或成型泡沫。驱动马达11为马达单元16的部件且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桥接部5之上。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马达11为内燃机。有利地,驱动马达11为单缸马达,尤其为二冲程马达或混合润滑的四冲程马达。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马达11构造为扫气马达(Spiilvorlagenmotor)。驱动马达11具有空气通道15,通过空气过滤器12的扫气空气(Spillvorlagenluft)被抽吸穿过空气通道15。此外,驱动马达11具有用于输送燃料/空气混合物的吸入通道13。吸入通道13的区段构造在汽化器14中,通过其为驱动马达11输送燃料。
[0022]在后部手柄6处可摆动地支承有用于操纵驱动马达11的加速杆21以及加速杆止动部22。导轨9在壳体4的背对后部手柄6的侧部处向前伸出,在导轨处环绕地布置有锯链10。锯链10由驱动马达11驱动。护手弓形部8在把柄弓形部7的面向锯链10的侧部处延伸。护手弓形部8可可摆动地支承在壳体4处且用于触发用于锯链10的未显示的制动装置。如图1显示的那样,壳体4具有覆盖空气过滤器12的罩盖67。在图2和3中已移除罩盖67。
[0023]另一防振元件20邻近于燃料箱3固定在把柄单元2处。在图1中显示出机动锯I处在停放位置56中,在其中机动锯I处在平的、水平的停放面57上。燃料箱3具有在停放位置56中向上指向的上侧58。防振元件20利用第一端部32在燃料箱3的上侧58处固定在把柄单元2处。如在下面还将进一步说明的那样,防振元件20利用其第二端部33固定在马达单元16处。如图1还显示出的那样,防振元件20包括螺旋弹簧31。
[0024]如图2显示的那样,驱动马达11具有缸24,在其处固定有防振元件17。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覆盖部25之下的未显示的起动装置用于起动驱动马达11。起动装置的起动把柄23从机动锯I的壳体4伸出。如图2还显示的那样,通风装置叶轮覆盖部25具有多个冷却空气开口 26,通过其将用于驱动马达11的冷却空气吸到壳体4中。
[0025]图2还详细显示出防振元件20在燃料箱3的上侧58处的布置方案。在图2中,由于移除的罩盖67而可识别出空气过滤器12和防振元件20。如图1和2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20的螺旋弹簧31在机动锯I的纵向方向上(即近似平行于导轨9的平面)取向且以其第二端部33向前倾斜。因此,第二端部33在机动锯I的纵向方向上处在防振元件20的第一端部32之前。
[0026]图3显示了没有防振元件20的螺旋弹簧31的组件。如图3显示的那样,在燃料箱3的上侧58处布置有保持装置51,其构造为带有在插头的外围处螺旋状地伸延的槽的插头。在本实施例中,保持装置51固定地保持在燃料箱3处,尤其与燃料箱3构造成一体。如图3显示的那样,保持装置51布置成邻近于布置在燃料箱3的上侧58处的通风阀28。在图3中还可看出空气过滤器12的过滤材料27。防振元件20的螺旋弹簧31拧到保持装置51中(图2)。保持装置51的螺旋状的槽形成外螺纹。壳体4邻近于通风装置叶轮覆盖部25具有壁29,在该壁处布置有固定桥接部34。固定桥接部34具有用于防振元件20的在图3中未显示的保持元件36的固定开口 35。保持元件36在图2中部分地可见且在图4中透视性地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开口 35为螺纹孔。此外,如还在图2中示出的那样,固定桥接部34具有搭接保持元件36的顶部39。在装配时,顶部39形成用于保持元件36的止挡。
[0027]图4在无保持装置51的情况下详细显示了防振元件20的构造。保持元件36具有螺纹区段37,其用于固定在螺旋弹簧31处。螺纹区段37具有外螺纹53,其构造为螺旋状的槽,且螺旋弹簧31以其第二端部33拧到外螺纹53上。保持元件36具有固定区段38以用于固定在把柄单元2处,更具体地讲固定在壳体4的固定桥接部34处。在螺纹区段37与固定区段38之间布置有切口 49,其形成防振元件20的应断部位。保持元件36具有用于固定桥接部34的容纳部41,其在一侧部由固定区段38限制,而在相对而置的侧部由侧部桥接部45限制。侧部桥接部45具有开口 46,可穿过该开口装配用于保持元件36的固定元件。
[0028]如图4还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20具有防脱件42,其包括安全绳43。有利地,安全绳43为抗剪切的绳,例如钢绳。安全绳43在每个端部处具有与安全绳43固定地连接的接头44。在螺旋弹簧31断裂时,保持元件36由防脱件42保持在保持装置51处,从而把柄单元2和马达单元16通过防脱件42保持彼此连接。
[0029]图5至8详细显示了防振元件20的构造,而没有模制在燃料箱3处的保持装置51。如图5显示的那样,螺纹区段37具有端部止挡47。如图8显示的那样,如果螺旋弹簧31拧到螺纹区段37上,在螺旋弹簧31的第二端部33处的端面48贴靠在端部止挡47处,由此来装配防振元件20。如图5和6显示的那样,容纳部41近似为U形。切口 49布置在容纳部41的底部处且从容纳部41的底部延伸至在螺纹区段37与固定区段38之间的区域中。在图5中以虚线表示出断裂线66。如果使防振元件在其在图6中显示的纵向中轴线52的方向上负载有超过在根据规定的运行中出现的力,固定区段38和螺纹区段37在断裂线66处断开。在此,保持元件36在防振元件20的纵向中轴线52的方向上的强度在应断部位处低于保持装置51在防振元件20的纵向中轴线52的方向上的强度,从而保持元件36在保持装置51受到损害之前在应断部位处断裂。纵向中轴线52在此相应于螺旋弹簧31的纵向中轴线。
[0030]如图5显示的那样,切口 49的深度b小于保持元件36在断裂线66处的宽度a。有利地,深度b为宽度a的至少20%。深度b尤其为宽度a的至少40%。深度b和宽度a在此在相同的方向上(即在断裂线66的纵向方向上)来测量。如图5还显示的那样,固定区段38在背对容纳部41的侧部处具有简化装配的两个栓50。
[0031]如图6显示的那样,切口 49具有构造在固定区段38处的第一侧壁63以及邻近于螺纹区段37伸延的第二侧壁64。两个侧壁63和64围有角度α,其明显小于90°。有利地,角度α小于45°。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α近似为30°。由于侧壁63和64以锐角α彼此伸延,所以在切口 49的脚部68处实现很好的切口效应。由此可确保保持元件36在机动锯I的其他的部件受到损害之前在切口 49处断裂。
[0032]如图6显示的那样,保持元件36在固定区段38处具有宽度d。宽度d大于保持元件36的宽度e。保持元件36在切口 49的与固定区段38相对而置的侧部处具有宽度f,其明显大于宽度d和宽度e。有利地,宽度e小于宽度d的大约90%,尤其小于宽度d的大约80%。有利地,宽度f大于宽度d的大约120%,尤其大于宽度d的大约150%。
[0033]宽度d、宽度e和宽度f在此垂直于纵向中轴线52来测量。因此,切口 49布置在螺旋弹簧31与固定桥接部34之间的连接部的最窄的部位处(图3)。如图6还显示的那样,纵向中轴线52伸延通过切口 49。由此在应断部位的区域中实现很好的力引入。
[0034]侧部桥接部45具有:第一区域59,其联接到螺纹区段37处;以及第二区域60,其背对螺纹区段37。第二区域60相对于第一区域59向外(即朝背对固定区段38的侧部)错位偏差C。因此,邻近于第一区域59在切口 49之上的容纳部41比邻近于第二区域60的容纳部更窄。偏差c例如可为切口 49的深度b的大约50%至大约200%。
[0035]如图9显示的那样,固定螺栓55用于固定保持元件36。固定螺栓55的头部部分地伸入侧部桥接部45中的开口 46中。偏差c如此选择,即,如果保持元件36在切口 49处断裂,第二区域60不可支承在固定螺栓55的头部处。由此确保马达单元16在保持元件36在应断部位处断裂时不再通过防振元件20与把柄单元2相连接。
[0036]如图7和8显示的那样,保持元件36具有固定螺栓55拧入到其中的螺纹开口 40。保持元件36的垂直于螺纹开口 40的纵向中轴线69且垂直于防振元件20的纵向中轴线52测量的深度g从螺纹区段37直至纵向中轴线69近似恒定。在该区域中,保持元件36的垂直于纵向中轴线52的截面在切口 49的脚部68处最小。在此,如在图7中示意性地说明的那样,切口 49在保持元件36的整个深度g上延伸。开口 46的外径明显大于螺纹开口 40的直径。如图9显示的那样,开口 46的直径少许大于固定螺栓55的头部的直径。
[0037]如图9显示的那样,机动锯I的壳体4的固定桥接部34伸到容纳部41中。固定螺栓55伸过固定桥接部34中的通孔54且拧入到保持元件36的螺纹开口 40中。如图9还显示的那样,顶部39贴靠在保持元件36的固定区段38处。固定桥接部34具有下部的边缘70,其接合到切口 49中且因此在装配固定螺栓55之前引起保持元件36预固定在固定桥接部34处。在图9中还可看出保持装置51的螺纹区段61,在其中拧入有螺旋弹簧31。如图9还显示出的那样,防脱件42的接头44保持在保持装置51的槽口 65中。防脱件42的第二接头44布置在保持元件36的容纳部62中。接头44相应在后面接合保持装置51或保持元件36的区段。
[0038]在图9中示例性地显示了双箭头71,其说明了作用到防振元件20上的可能的横向载荷。在运行中,操作者可在卡紧导轨9时将侧向力施加到后部手柄6(图1)上且因此使燃料箱3在双箭头71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桥接部34运动。因此横向力作用到防振元件20上,横向力在过载荷的情况下引起燃料箱3和固定桥接部34的连接部在带有最小的强度的部位处(即在切口 49处)的断裂。有利地,应断部位在此如此构造,即保持元件36在切口49处断开。如图9结合图3显示的那样,切口 49的脚部68(图6)近似在机动锯I的纵向方向上伸延。有利地,脚部68平行于导轨9(图1)的平面伸延。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持式工作器具,带有:马达单元(16),其包括驱动马达(11),其中,所述驱动马达(11)驱动所述工作器具的至少一个工具;和把柄单元(2),其包括至少一个手柄(6),其中,所述把柄单元(2)与所述马达单元(16)通过至少一个防振元件(17,18,19, 20)在振动方面分离,其中,所述把柄单元(2)包括第一部件,而所述马达单元(16)包括第二部件,其中,所述防振元件(20)通过保持装置(51)固定在所述第一部件处且通过保持元件(36)固定在所述第二部件处,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通过所述防振元件(20)的连接部中设置有应断部位,其特征在于,应断部位构造在第三部件处,该第三部件可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无关地来替换,其中,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通过所述防振元件(20)的连接部在应断部位处具有最小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应断部位由切口(49)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20)的纵向中轴线(52)在所述防振元件的未受载的状态中伸延通过所述切口(4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49)的深度(b)为所述第三部件的邻接于所述切口(49)的区段的平行于所述切口(49)的深度(b)测得的宽度(a)的至少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36)可松开地固定在所述马达单元(16)处,所述保持元件(36)具有应断部位,并且所述保持元件(36)在应断部位处的强度低于所述保持装置(51)的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36)具有用于固定在所述马达单元(16)处的第一固定区段(38)和用于固定在所述防振元件(20)的减振元件处的第二固定区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应断部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区段(38)与所述第二固定区段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20)包括螺旋弹簧(31),且所述防振元件(20)的纵向中轴线(52)为所述螺旋弹簧(31)的纵向中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区段为螺纹区段(37),其具有外螺纹(53)且拧到所述螺旋弹簧(20)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36)具有槽口状的容纳部(41),所述马达单元(16)的固定桥接部(34)伸到该容纳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桥接部(34)具有顶部(39),其至少部分地搭接所述保持元件(36)。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41)由所述固定区段(38)限制,其中,所述切口(49)从所述固定区段(38)的面向所述容纳部(41)的侧部延伸到所述保持元件(36)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41)在与所述第一固定区段(38)相对而置的侧部处由侧部桥接部(45)限制,其中,所述侧部桥接部(45)具有开口(46),固定元件伸过该开口,其中,所述侧部桥接部(45)具有面向所述第二固定区段(37)的第一区域(59)和背对所述第二固定区段的第二区域(60),并且其中,所述侧部桥接部(45)的第二区域¢0)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59)朝背对所述第一固定区段(38)的侧部错位。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36)具有用于防脱件(42)的容纳部(62)。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51)包括拧到所述螺旋弹簧(20)中的螺纹区段(61)。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柄单元(2)包括工作介质箱,其形成所述第一部件,在该第一部件处固定有所述防振元件(20),并且所述保持装置(51)构造在所述工作介质箱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51)布置在所述工作介质箱的在所述工作器具的停放位置(56)中向上指向的上侧(58)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介质箱布置成邻近于所述工作器具的后部手柄(6)。
【文档编号】B27B17/00GK104339421SQ201410357145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7日
【发明者】J.库岑贝格尔, J.克瑙斯, J.门策尔, S.弗里德里希 申请人: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