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88081发布日期:2023-11-15 17:01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木材表面处理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1、用于制作实木地板的板材一般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质量等级。但随着木材资源,尤其是珍贵硬阔叶材资源的紧缺,一些低等级的实木板材也被用于加工制作成实木地板。低等级的实木板材往往存在缺陷,例如节子(一般是容易脱落的死节)、虫眼、开裂、双色、蓝变等。

2、地板制造者通过通过漂白、擦色等手段修正双色与蓝变的缺陷,再腻子填补节子、虫眼形成的孔洞以及开裂形成的缝隙。但实际的修复效果不佳。具体来说,漂白、擦色的手段不能完全遮盖双色与蓝变的缺陷,还会使最终的板材显示的颜色与花纹过深。填补节子、虫眼、开裂的腻子与木材本身的结合性较差,加之脱落节子、虫眼往往是板材上的贯穿孔,所以填补的腻子容易脱落或坍塌。

3、特别的,板材的等级越低,节子或虫眼的尺寸越大,当节子或虫眼的尺寸较大时,腻子固化形成的表面与木材表面相去甚远的机加工性能、力学性能会影响修复后板材的表面性能。例如,由于腻子固化形成的表面与木材表面在砂光后表现出不同的砂光表面粗糙度、颜色差异会在两个区域形成不同的漆饰效果。又如,固化腻子的表面硬度、可承受的压力也不及木材表面,一些长期承压(家具摆放等情况)下,也容易引起填补腻子的脱落或坍塌,进而引起表面油漆涂层的开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技术目的在于至少克服上述一种技术问题,并提供了一种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

2、在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木质的板材表面具有因材料脱落而形成的缺陷孔,包括以下工序:

3、缺陷孔的填补工序,将填补剂注入所述缺陷孔中,使填补剂固化,随后对所述板材的表面砂光;

4、平面印刷工序,在所述板材的砂光表面上印刷第一层白漆以形成厚度为0.2-0.5mm的修色涂层,再在所述修色涂层之上印刷木纹图案以形成木纹图案层;

5、3d打印工序,在所述木纹图案层之上通过3d打印木质纹理以形成纹理层。

6、借由上述方法,在板材表面形成修色涂层的手段与漂白的化学处理手段相较而言能够更好的遮盖板材表面的材色缺陷,辅以平面印刷工序与3d打印工序,从而能够使低等级板材的表面具有高等级的装饰效果;同时,与擦色的手段相较而言,修色涂层是成膜涂层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在一个方面能够弥补填充剂固化表面的力学性能低的问题,在另一个方面能够起到辅助粘结填补剂与缺陷孔的作用,进而缓解或避免固化填补剂坍塌、脱落的问题。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次将所述填补剂逐层地注入所述缺陷孔中。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二至三次将所述填补剂逐层地注入所述缺陷孔中,后一次注入之前,前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已固化。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次注入所述填补剂时,所述板材具有18-20%的含水率和60-110℃的温度;在第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固化后,冷却所述板材。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第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是包括木粉与粘结成分的第一混合物,最后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是包括木粉、石灰粉与粘结成分的第二混合物。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填补工序分三次注入所述填补剂;在第一次的注入中,将所述第一混合物注入所述缺陷孔中,固化形成第一填补层;在第二次的注入中,在所述第一填补层之上再次注入所述第一混合物;在第三次的注入中,在第二次注入的所述第一混合物之上注入第二混合物,并固化形成第二填补层和第三填补层。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注入的所述第二混合物的表面较所述板材的表面高0.2-0.5mm。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所述板材表面施加热压力的方式以至少使所述第二混合物固化。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板材通过多个热辊筒以对所述板材表面施加热压力。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缺陷孔中放置膨胀支架,所述膨胀支架至少包括多个环环相套的、可以被撑开的弹力环,相邻的弹力环之间通过多个连杆相连接;所述膨胀支架在所述缺陷孔中的设置位置距离所述板材的表面具有2-5mm的距离,所述填补剂的注入深度为2-5mm。

1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具有以下优点:在板材表面形成修色涂层的手段,辅以平面印刷工序与3d打印工序,从而能够使低等级板材的表面具有高等级的装饰效果;同时,修色涂层能够弥补填充剂固化表面的力学性能低的问题,还能够起到辅助粘结填补剂与缺陷孔的作用,进而缓解或避免固化填补剂坍塌、脱落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木质的板材表面具有因材料脱落而形成的缺陷孔,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分次将所述填补剂逐层地注入所述缺陷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分二至三次将所述填补剂逐层地注入所述缺陷孔中,后一次注入之前,前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已固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一次注入所述填补剂时,所述板材具有18-20%的含水率和60-110℃的温度;在第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固化后,冷却所述板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至少第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是包括木粉与粘结成分的第一混合物,最后一次注入的所述填补剂是包括木粉、石灰粉与粘结成分的第二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填补工序分三次注入所述填补剂;在第一次的注入中,将所述第一混合物注入所述缺陷孔中,固化形成第一填补层;在第二次的注入中,在所述第一填补层之上再次注入所述第一混合物;在第三次的注入中,在第二次注入的所述第一混合物之上注入第二混合物,并固化形成第二填补层和第三填补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注入的所述第二混合物的表面较所述板材的表面高0.2-0.5mm。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通过对所述板材表面施加热压力的方式以至少使所述第二混合物固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板材通过多个热辊筒以对所述板材表面施加热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缺陷孔中放置膨胀支架,所述膨胀支架至少包括多个环环相套的、可以被撑开的弹力环,相邻的弹力环之间通过多个连杆相连接;所述膨胀支架在所述缺陷孔中的设置位置距离所述板材的表面具有2-5mm的距离,所述填补剂的注入深度为2-5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木材表面处理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木材表面缺陷修复处理工艺,木质的板材表面具有因材料脱落而形成的缺陷孔,包括以下工序:缺陷孔的填补工序,将填补剂注入所述缺陷孔中,使填补剂固化,随后对所述板材的表面砂光;平面印刷工序,在所述板材的砂光表面上印刷第一层白漆以形成修色涂层,再在所述修色涂层之上印刷木纹图案以形成木纹图案层;3D打印工序,在所述木纹图案层之上通过3D打印木质纹理以形成纹理层。该申请技术方案能够使低等级板材的表面具有高等级的装饰效果;修色涂层在能够弥补填充剂固化表面的力学性能低的问题,起到辅助粘结填补剂与缺陷孔的作用,进而缓解或避免固化填补剂坍塌、脱落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温亮,张超,张子铭,彭立民,李小科,姜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红木枋家居科技(湖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