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87291发布日期:2023-08-10 00:41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复合管廊加工的,具体地,主要涉及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


背景技术:

1、管廊是设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市政管线的市政设施,其有效地利用了地下空间,节约地下空间资源。由于早期的管廊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结构耗费材料多,建设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造价高,越来越难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迅速所带来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竹缠绕复合技术的日益成熟,竹缠绕管廊随之出现,由于其具有重量轻、施工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低碳环保等众多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相关技术中,竹缠绕管廊沿管径方向一般分为内衬层、增强层和外防护层,其中内衬层由浸有胶黏剂的织物缠绕制成,增强层一般由涂有胶黏剂的竹篾缠绕制成,外防护层一般是喷涂一层耐腐蚀、防辐射材料。竹缠绕管廊利用竹缠绕技术成形,主要通过绕设装置对管廊内衬执行缠绕工序,然后在完成缠绕工序后实现竹缠绕管廊的脱模工序。在对竹缠绕管廊进行缠绕工序前,先将管廊内衬固定套设于模具轴外,再通过驱动模具轴转动使得管廊内衬同步转动,从而对管廊内衬进行竹缠绕以形成竹缠绕管廊。

3、然而,通过模具轴实现竹缠绕的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并且模具轴周转较为沉重,制成的竹缠绕管廊脱模时间较长,导致竹缠绕管廊的生产效率较低,从而导致竹缠绕管廊的产能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包括:

3、底座;

4、相对设置于底座的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且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可沿着底座的长度方向活动;其中,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部、抵紧部与驱动组件,夹持部滑移设于底座,抵紧部活动设置于夹持部的其中一端,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连接于夹持部的另一端。

5、优选地,夹持部包括夹持座以及转动座,夹持座滑移设于底座,转动座的其中一端部转动连接于夹持座。

6、优选地,夹持部还包括推动气缸,推动气缸设于夹持座内,推动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于底座。

7、优选地,抵紧部包括活动块、第一连杆、抵紧板、第三滑块以及第三滑轨,活动块滑移设于转动座内,第一连杆的其中一端部铰接于活动块,抵紧板的其中一面铰接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第三滑块连接于抵紧板的一端,第三滑轨设于转动座朝向抵紧板的一侧,第三滑块滑移配合于第三滑轨。

8、优选地,驱动组件包括旋转驱动件、主动轮、从动轮以及传动带,旋转驱动件设于夹持座,主动轮套设于旋转驱动件的输出端,从动轮套设于转动座的一端,传动带绕设于主动轮与从动轮。

9、优选地,底座包括底板、滑移板以及滑移组件,滑移板滑移设于底板上,滑移组件的其中一端连接于底板,滑移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滑移板,滑移组件驱动滑移板相对底板做往复线性移动。

10、优选地,滑移组件包括齿条、齿轮以及滑移驱动件,齿条设于底板上,齿轮啮合连接于齿条,滑移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于齿轮。

1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还包括:引导组件,引导组件包括支撑架、抵接杆以及抵接轮,抵接杆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架的一端,抵接杆的另一端伸入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二夹持组件之间,抵接轮转动连接于抵接杆。

1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还包括:机架与固化组件,固化组件滑移设于机架;固化组件包括机械手以及固化灯,机械手滑移设于机架,固化灯连接于机械手远离机架的一端。

13、优选地,机械手包括滑移块、连接架、第一伸缩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二伸缩杆以及第四连杆,滑移块滑移设于机架,连接架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滑移块,连接架的另一端铰接于固化灯,第一伸缩杆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滑移块,第二连杆的其中一端铰接于第一伸缩杆,第三连杆的其中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固化灯,第二伸缩杆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滑移块,第四连杆的其中一端铰接于第二伸缩杆,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杆,第四连杆还连接于连接架。

14、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二夹持组件相对运动,使得两者中的夹持部对管廊内衬的两端进行夹装,再通过抵紧部抵紧管廊内衬的内壁,紧接着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管廊内衬转动,使得竹缠绕物料缠绕至转动状态下的管廊内衬外,从而形成竹缠绕管廊。如此改变了需要通过模具轴实现竹缠绕的方式,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成本以及脱模时间,提高了竹缠绕的生产效率,有效地提升了竹缠绕管廊的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1)包括夹持座(211)以及转动座(212),所述夹持座(211)滑移设于所述底座(1),所述转动座(212)的其中一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夹持座(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1)还包括推动气缸(214),所述推动气缸(214)设于所述夹持座(211)内,所述推动气缸(214)的活塞杆连接于所述底座(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部(22)包括活动块(221)、第一连杆(222)、抵紧板(223)、第三滑块(224)以及第三滑轨(225),所述活动块(221)滑移设于所述转动座(212)内,所述第一连杆(222)的其中一端部铰接于所述活动块(221),所述抵紧板(223)的其中一面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222)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三滑块(224)连接于所述抵紧板(223)的一端,所述第三滑轨(225)设于所述转动座(212)朝向所述抵紧板(223)的一侧,所述第三滑块(224)滑移配合于所述第三滑轨(22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3)包括旋转驱动件(231)、主动轮(232)、从动轮(233)以及传动带(234),所述旋转驱动件(231)设于所述夹持座(211),所述主动轮(232)套设于所述旋转驱动件(231)的输出端,所述从动轮(233)套设于所述转动座(212)的一端,所述传动带(234)绕设于所述主动轮(232)与所述从动轮(2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11)、滑移板(12)以及滑移组件(13),所述滑移板(12)滑移设于所述底板(11)上,所述滑移组件(13)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11),所述滑移组件(1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滑移板(12),所述滑移组件(13)驱动所述滑移板(12)相对所述底板(11)做往复线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组件(13)包括齿条(131)、齿轮(132)以及滑移驱动件(133),所述齿条(131)设于所述底板(11)上,所述齿轮(132)啮合连接于所述齿条(131),所述滑移驱动件(133)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齿轮(132)。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导组件(4),所述引导组件(4)包括支撑架(41)、抵接杆(42)以及抵接轮(43),所述抵接杆(42)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架(41)的一端,所述抵接杆(42)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夹持组件(2)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3)之间,所述抵接轮(43)转动连接于所述抵接杆(4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架(5)与固化组件(6),所述固化组件(6)滑移设于所述机架(5);所述固化组件(6)包括机械手(61)以及固化灯(62),所述机械手(61)滑移设于所述机架(5),所述固化灯(62)连接于所述机械手(61)远离所述机架(5)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竹缠绕绕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手(61)包括滑移块(611)、连接架(612)、第一伸缩杆(613)、第二连杆(614)、第三连杆(615)、第二伸缩杆(616)以及第四连杆(617),所述滑移块(611)滑移设于所述机架(5),所述连接架(612)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滑移块(611),所述连接架(612)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固化灯(62),所述第一伸缩杆(613)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滑移块(611),所述第二连杆(614)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伸缩杆(613),所述第三连杆(615)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614),所述第三连杆(615)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固化灯(62),所述第二伸缩杆(616)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滑移块(611),所述第四连杆(617)的其中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伸缩杆(616),所述第四连杆(617)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614),所述第四连杆(617)还连接于所述连接架(612)。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揭示了的一种竹缠绕绕设装置,包括:底座;相对设置于底座的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且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可沿着底座的长度方向活动;其中,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部、抵紧部与驱动组件,夹持部滑移设于底座,抵紧部活动设置于夹持部的其中一端,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连接于夹持部的另一端。本申请通过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二夹持组件相对运动以对管廊内衬的两端进行夹装,再通过抵紧部抵紧管廊内衬的内壁,紧接着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管廊内衬转动,使得竹缠绕物料缠绕至管廊内衬外,以形成竹缠绕管廊。如此改变了需要通过模具轴实现竹缠绕的方式,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成本以及脱模时间,提高了竹缠绕的生产效率,有效地提升了竹缠绕管廊的产能。

技术研发人员:宣炯华,宣紫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智然能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6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