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纱上浆装置及浆液补给方法

文档序号:171969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经纱上浆装置及浆液补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经纱多次进行上浆的经纱上浆装置和向该装置的浆液补给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经纱上浆装置,有一种使多根经纱排列成片状的经纱片依次通过同一个给浆槽中配置的2组上浆辊子和压浆辊子之间、由此对经纱进行2次上浆的技术(日本专利特开平3-82868号公报)。
在该上浆技术中,浆液通过第1次上浆、即通过预备上浆而附着在经纱上,利用压浆辊子的挤压作用浸透至经纱内部。经纱中所含的油之类的含有物及飞花、毛茸等,除了经纱与浆液接触而从经纱脱离外,利用压浆辊子的挤压作用与浆液一起从经纱脱落,成为脱落物(以下单称为“脱落物等”)而进入给浆槽内的浆液中。
通过第2次上浆、即通过成品上浆而将新的浆液附着在经纱上,该浆液通过压浆辊子的挤压而被拧挤,更深地浸透至经纱内部,由此,预备上浆所附着的浆液的一部分被重新附着的浆液置换,且含有物及飞花、毛茸等进一步从经纱脱落。其结果,浆液充分地浸透至经纱内部,同时进行几乎不含含有物及飞花、毛茸等的上浆。
但是,在以往的上浆技术中,给浆槽内的浆液因预备上浆时被经纱带入的脱落物等而逐渐污染,由于将污染后的浆液用于成品上浆,故随着时间的经过,经纱在含有的脱落物等逐渐增多的状态下进行上浆。并且,因随着浆液的附着量减少,使浆液的附着状态成为不稳定,产生浆液附着不匀的现象。
上述结果,在经纱上附着的浆液,在质和量的两方面逐渐恶化,就不能获得充分的上浆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调换浆液的情况下、可进行多量经纱的良好的成品上浆。
本发明的经纱上浆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经纱并进行上浆的多个给浆槽即、互相独立的给浆槽;将位于经纱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分别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的供给装置;以及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补充补给浆液的补给装置。
本发明的浆液补给方法适用于具有依次通过经纱并进行上浆的多个给浆槽即、分别互相独立的给浆槽的经纱上浆装置,在这种浆液补给方法中,包括将位于经纱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分别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并将补给浆液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进行补给。
上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因经纱的含有物和来自经纱的脱落物进入其中而被污染。从下游侧的给浆槽所供给的浆液,虽可使污垢稀释,但由于多少含有脱落物等,故污垢程度不能充分改善。
在下游侧的给浆槽中,供给的是与该给浆槽和比其更上游侧的给浆槽中的消耗量相称的浆液量,同时将含有脱落物等的浆液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被传送至下游侧的给浆槽的脱落物等,可从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中除去。
在最上游侧的给浆槽中,由于对完全未附着浆液的经纱进行上浆,故浆液的消耗量多,但是,在下游侧的给浆槽中,由于是对附着一定程度的浆液而被湿润的经纱进行上浆,故浆液的消耗量少。
因此,在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中所含有的脱落物等,由于被供给的、远比下游侧的给浆槽中消耗的浆液量多的浆液所稀释,故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中的脱落物等的比例不增大,能维持其状态。又,从经纱的脱落物等,越靠上游侧的给浆槽越多,而下游侧的给浆槽中则较少。又,由于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补充有多量的补给浆液,故最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尤其能维持清净的状态,可在良好状态下进行成品上浆。
上述结果,不用进行浆液的调换,能在多量经纱的良好状态下进行成品上浆。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回收从位于下游侧的给浆槽流出的浆液,并使回收的浆液返回该给浆槽中。若这样作,从上游侧的给浆槽向下游侧的给浆槽由经纱带入的脱落物等,通过循环的浆液被迅速地扩散,混入该给浆槽的浆液中。其结果,使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均匀化,能均匀地进行成品上浆。又,向下游侧的给浆槽带入的脱落物等,迅速地混入该给浆槽的浆液中,并与该浆液一起从下游侧的给浆槽向上游侧的给浆槽迅速地排出、除去。
所述供给装置可接受来自所述循环装置的浆液,将接受的浆液分别供给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补给装置,该补给装置能将与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补给的补给浆液不同的补给浆液,向位于上游侧的给浆槽补充,并且,所述供给装置还具有能解除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浆液的中断装置。这样,在使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向上游侧的给浆槽中止供给的状态下,通过将与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不同种类的浆液向上游侧的给浆槽进行供给,不会使上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与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混合,能对上游侧的给浆槽和下游侧的给浆槽中不同种类的浆液进行上浆。


图1是本发明的经纱上浆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图;图2是图1所示的经纱上浆装置中的浆液流路及其电磁开闭阀的浆液供给控制装置的示图;图3是图1所示的经纱上浆装置的变形例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经纱上浆装置10,将多根经纱排列成片状作成经纱片12,一边使该经纱片12连续地移动,一边对这些经纱进行上浆。上浆后的经纱片12向未图示的干燥装置连续地送出。
经纱上浆装置10具有位于经纱片12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第1上浆装置14、以及位于下游侧的第2上浆装置16。
第1上浆装置14,将浆液18收容于第1给浆槽20中,经纱片12的宽度方向伸展的一对上浆辊子22、24在经纱片12的移动方向上,以邻接的状态配置在第1给浆槽20中,将压浆辊子26配置在下游侧的上浆辊子24的上侧。图1中用箭头表示各辊子的旋转方向。
由筒子架等引出并从导向辊子28伸出的经纱片12,在被卷挂于上浆辊子22下侧进行上浆的同时,从两上浆辊子22、24之间卷挂于上浆辊子24的斜上侧进行上浆,再对所附着的浆液,在上浆辊子24与压浆辊子26之间进行适度的挤压,然后移向第2上浆装置16。
常态时,第1调整槽30的浆液32通过过滤器34、第1泵36和管子38向第1给浆槽20补给。从第1给浆槽20的流出口40溢出的浆液18,被回收至第1调整槽30。因此,第1给浆槽20的液面能始终维持一定,并形成浆液18、32的循环装置。
第1调整槽30内的液面水准可利用传感器42进行检测。传感器42的输出信号可用于进行浆液的补给,以使第1调整槽30内的液面水准不低于下限值,又可用于停止浆液的补给,以使第1调整槽30内的液面水准不超过上限值。
第2上浆装置16,将浆液48收容于第2给浆槽50中,经纱片12的宽度方向伸展的一对上浆辊子52、54在经纱片12的移动方向,以邻接的状态配置在第2给浆槽50中,一对压浆辊子56在经纱片12的移动方向,以邻接的状态配置在下游侧的上浆辊子54的上侧。图1中用箭头表示各辊子的旋转方向。
从第1上浆装置12伸出而到达导向辊子58的经纱片12,在卷挂于上浆辊子52下侧进行上浆的同时,从两上浆辊子52、54之间卷挂于上浆辊子54的斜上侧进行上浆。再对所附着的浆液,在上浆辊子54与上游侧的压浆辊子56之间进行适度的挤压,并在两压浆辊子56之间对附着的浆液进行适度的拧挤,然后移向干燥装置(未图示)。
在第2给浆槽50中,常态时,通过过滤器64、第2泵66和管子68补给第2调整槽60的浆液62。从第2给浆槽60的流出口70溢出的浆液48,被回收至第2调整槽60。因此,第2给浆槽60的液面能始终维持一定,并形成浆液48、62的循环装置。
第2调整槽60内的液面水准可利用传感器72进行检测。传感器72的输出信号可用于贮留槽74内的补给浆液的补给,以使第2调整槽60内的液面水准不低于下限值,又可用于停止浆液的补给,以使第2调整槽60内的液面水准不超过上限值。
从贮留槽74向第2调整槽60补给的补给浆液的量,可由配置在贮留槽74的浆液流出路上的电磁开闭阀76进行调整。
从管子68向第2给浆槽60供给的浆液的一部分,由泵66的下游侧、从管子68分支的管子78和配置在管子78上的电磁开闭阀80,向第1调整槽30供给。
经纱片12首先通过第1上浆装置14。经纱在经纱片12通过第1给浆槽20时被上浆。在经纱片12通过辊子24、26间时,附着在经纱上的浆液通过在这些辊子间被挤压而挤入浸透至经纱的内部。由此,经纱被预备上浆。
从经纱上的脱落物等,由于经纱片12通过第1给浆槽20内的浆液18中,再通过辊子22、24之间以及24、26之间,在这些辊子之间被挤压、拧挤而脱落,进入第1给浆槽20的浆液18中。由此,第1给浆槽20内的浆液18被从经纱的脱落物等而污染。
但是,由于使第1上浆装置14的浆液进行循环,循环浆液通过过滤器34,其脱落物等从循环浆液被除去,故能防止第1给浆槽20内的浆液18的污垢急速增加。
接着,被预备上浆后的经纱片12通过第2上浆装置16。经纱在经纱片12通过第2给浆槽50时被上浆。由于经纱片12在通过辊子54、56间及压浆辊子56之间时,在这些辊子间被挤压而挤入,因此,附着在经纱上的浆液被浸透至经纱的内部。由此,被预备上浆的浆液的至少一部分在第2上浆装置16中,被上浆的浆液置换,经纱进行了成品上浆。
经纱中所含的油之类的含有物及飞花、毛茸等,在经纱片12通过第1上浆装置14时,大部分脱落,成为了脱落物等,进入第1给浆槽20的浆液18中,并且经纱再次多少地附着浆液18中的脱落物等,通过第2上浆装置16。由此,第2给浆槽50内的浆液48,被经纱运行中的若干的脱落物等而污染。
但是,由于使第2上浆装置16的浆液进行循环,使循环浆液通过过滤器64,因此,可将其脱落物等从第2上浆装置16的循环浆液中除去,防止第2给浆槽50内的浆液48污垢的增加。
下面参照图2,对上述经纱上浆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第1上浆装置14中,由于是对完全未附着浆液的经纱进行上浆,故第1上浆装置14的浆液急速地被消耗。因浆液减少而使第1调整槽30的液面水准降低至下限值的这一信息被传感器42检测,将这一含义的下限值信号由传感器42向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供给。
通过从传感器42输入下限值信号,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将电磁开闭阀80打开。由此,第2上浆装置16的循环浆液的一部分向第1调整槽30供给。
当第1调整槽30的液面水准达到上限值时,传感器42检测到这一信息,将这一含义的上限值信号从传感器42向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供给。通过从传感器42输入上限值信号,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将电磁开闭阀80关闭。由此,停止从第2上浆装置16向第1调整槽30进行浆液的补给。
在第2上浆装置16中,对已附着浆液的经纱进行上浆,故浆液的消耗速度较慢。但是,由于是将第1上浆装置14中已消耗的浆液向第1调整槽30进行供给、将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进行供给,就必须补给多量的补给浆液。因浆液减少而使第2调整槽60的液面水准降低至下限值的这一信息被第2传感器72检测,将这一含义的下限值信号从传感器72向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供给。
通过从传感器72输入下限值信号,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将电磁开闭阀76打开。由此,贮留槽74的补给浆液向第2调整槽60供给。
当第2调整槽60的液面水准达到上限值时,传感器72检测到这一信息,将这一信息的上限值信号从传感器72向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供给。通过从传感器72输入上限值信号,浆液供给控制装置84将电磁开闭阀76关闭。由此,停止从贮留槽74向第2调整槽60进行浆液的补给。
第2给浆槽50的浆液48,由于利用泵66使浆液循环并均匀地扩散,可补给贮留槽74的不含脱落物等的补给浆液而被稀释,第2上浆装置16中的浆液的消耗量少,每单位时间从贮留槽74来的补给浆液的补给量多,因此,污垢比第1给浆槽20的浆液18显著减少。与浆液48的脱落物等附着在经纱上的量相比,则从经纱的脱落物等进入浆液48的量为多。
因此,附着在通过第2上浆装置后的经纱16上的脱落物等,随着第2上浆装置16中浆液的置换而显著地减少,可高质量地对经纱进行成品上浆。
上述结果,采用经纱上浆装置10,可使向经纱附着的脱落物等减少,向经纱的浆液的附着量稳定,并利用2次上浆使浆液充分地浸透至经纱的内部,就能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上浆效果好的经纱上浆。
在上述实施例中,不过是将来自第2上浆装置16的浆液向第1上浆装置14补给,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第1上浆装置14上配置贮留槽86,通过对配置在贮留槽86的浆液流出路上的电磁开闭阀88进行开闭,可有选择地将第2上浆装置16的浆液和贮留槽86的浆液向第1调整槽30进行补给。
在贮留槽86中,准备了与贮留槽74不同种类的补给浆液,打开电磁开闭阀88向第1调整槽30进行供给,同时关闭电磁开闭阀80,切断来自第2调整槽60的浆液的供给。由此,能对经纱12进行多种的浆液材料的上浆。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使用互相独立的2个给浆槽20、50,但也可以使用互相独立的3个以上的给浆槽。该场合,也可将位于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分别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补给,将补给浆液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进行补充。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其宗旨,能作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通过经纱并进行上浆的多个给浆槽、即互相独立的给浆槽;将位于经纱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的供给装置;以及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补充补给浆液的补给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收从位于下游侧的给浆槽流出的浆液、并将回收的浆液向该给浆槽返回的循环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装置,接受来自所述循环装置的浆液,并将接受的浆液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补给装置,该补给装置能将与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补给的补给浆液不同的补给浆液,向位于所述上游侧的给浆槽补充,并且,所述供给装置还具有能解除向邻接的所述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浆液的中断装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回收从位于最上游侧的给浆槽流出的浆液、并使回收的浆液返回该给浆槽的循环装置。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回收位于上游侧的1个以上的给浆槽的浆液、并使回收的浆液返回该给浆槽的返送装置。
7.一种经纱上浆装置中的浆液补给方法,在具有依次通过经纱并进行上浆的多个给浆槽、即分别互相独立的给浆槽的经纱上浆装置中补给浆液,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位于经纱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并将补给浆液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进行补给。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浆液补给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收从给浆槽流出的浆液,并使回收的浆液返回该给浆槽。
全文摘要
一种经纱上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通过经纱并进行上浆的多个给浆槽即、互相独立的给浆槽;将位于经纱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给浆槽的浆液、向邻接的上游侧的给浆槽供给的供给装置;以及向位于最下游侧的给浆槽补充补给浆液的补给装置。
文档编号D06B23/24GK1484718SQ02803482
公开日2004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22日
发明者末冈秀登 申请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