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191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
背景技术
通常,如专利文献1的图4所示,插肩袖的针织品中编织前后身片,以便具有下摆部、腋部和从腋部的上端部朝向领圈直线形倾斜形成的倾斜线部。袖子,编织成穿着针织品时能够覆盖胳臂和肩,具有与身片的倾斜线部接合的接合线部,并在袖子的上端部上形成领圈的一部分。
例如在插肩袖的针织套衫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在从前身片91、后身片92的下摆至袖笼下部的拼条94面前的范围A部分中,分别将前身片91、后身片91和两个袖子93编织成筒状。并且,编织袖笼下部的拼条94部分后,在从该拼条94部分沿着倾斜线部95达到前身片的领圈面前的范围B中,接合前身片91、后身片92和袖子93而编织成一个筒状。开始形成领圈时,进行所谓的C字的返回编织的同时接合前身片91、后身片92和袖子93(范围C)。前身片91、后身片92和袖子93的接合完成时,即完成由前身片91、后身片92和袖子93的上端部连续的领圈。
专利文献1特开平4-15301号公报(图4)但是,在使用横机通过无缝制方式制作针织品的情况下,使用横机的前后针床编织成使后侧针织物和前侧针织物连续的筒状。例如,在用具有前后2张针床的横机编织具有袖子的筒状的针织品的情况下,每隔一根使用针床的针进行编织,前身片和前侧袖部主要使用前针床奇数号的针进行编织,后身片和后侧袖部主要使用后针床的偶数号的针进行编织。
此时,当针织品的形状前后不对称(编织宽度不同)时,有时在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移圈至后针床的偶数号的针的状态下,在其线圈上直接形成线圈。如上所述地形成线圈时,进行移圈的前侧针织物的线圈在被扭转的状态下形成,从而使外观变差。
因此,在使用横机的情况下,需要在使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左右的边界部分总是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状态下形成线圈。
为了形成使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分总是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状态,需要使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总是为相同的宽度而进行编织。对于插肩袖的针织品的情况,同样地,如图14所示,对于前身片91和后身片92,主体部的宽度、倾斜线部的宽度以及总长为同一长度,袖子93的前后针织物部分也相对于前后的边界线形成相同形状。
但是,在插肩袖的针织品情况下,使前后针织物的宽度相同,使前身片的领圈的剜度变大时,穿着完成的针织套衫时成为后身片的领圈较大地下垂的状态。并且,为了减少后领圈的下垂而使前身片的领圈的剜度变小时,当穿着完成的针织套衫时,成为倾斜线部上升到肩附近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横机通过无缝制方式编织的、穿着时可得到美观的轮廓的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本发明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是使用横机进行编织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该横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
即,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首先,使后身片的总长相比前身片的总长形成得较长。并且,编织身片和袖子的同时对袖子和前身片进行接合,并对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
并且,袖子和前身片的接合结束后,反复进行如下所示的步骤1和步骤2。步骤1,在使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上述前后一对的针床之间的状态下,对一方的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减少编织宽度的同时编织后身片,并对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步骤2,在使另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上述前后一对的针床之间的状态下,对另一方的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减少编织宽度的同时编织后身片,并对另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
通过如上所述地进行编织,在穿着针织品时能够使领圈前侧的剜度变大,而领圈的后侧不会下垂,并且,身片的倾斜线部也能够从比肩部靠下的位置而延伸至腋部。
特别是,上述步骤1能够包括如下的编织在使身片和左右至少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一方的方向旋转而使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上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后身片和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并且,同样地,上述步骤2能够包括如下的编织在使身片和左右至少另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另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上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后身片和另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另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
由于通过如上所述地进行转绕的同时进行编织,在袖子部分上不会形成扭转线圈,因而能够使针织品的外观更加美观。
并且,本发明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优选的是,在前后身片和袖子中,至少在前侧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在前后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时,使前身片和袖子的前侧部分的拼条部分比后身片和袖子的后侧部分的拼条部分编织得较大。
此时,直到袖子和前身片的接合结束的编织,通过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a和步骤b进行,所述步骤a,在使身片和左右袖子中的至少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一方的方向旋转,而使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上述前后一对的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身片和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一方的袖子和身片进行接合;所述步骤b,在使身片和左右袖子中的至少另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另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上述前后一对的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身片和另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另一方的袖子和身片进行接合。
通过如上所述地进行形成拼条的编织,以袖子相对于身片向前方延伸的状态对袖子和身片进行接合,因而穿着针织物时的轮廓进一步美观。
并且,本发明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使用横机通过无缝制方式编织具有筒状的袖子和腋部的身片,并通过无缝制方式对身片和袖子进行接合,该横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后身片的总长相比前身片的总长形成得较长,并且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形成倾斜状。
本发明的针织物,在穿着针织物时使领圈前侧的剜度变大,而领圈的后侧不会下垂。并且,身片的倾斜线部也成为从比肩部靠下的位置延伸至腋部的状态。
此时,优选的是,在前后身片和袖子中,至少在前侧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在前后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时,使前身片和袖子的前侧部分的拼条部分比后身片和袖子的后侧部分的拼条部分形成得较大。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在前后大小不同的拼条,针织物穿着时的轮廓变得更加美观。


图1是在本发明的针织品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针织套衫的身片部、袖部的衣片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进行图1中的B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进行图1中的C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进行图1中的D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图4的编织后进行的D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进行图1中的E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针织品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针织套衫的身片部、袖部的衣片平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进行图7中的B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进行图7中的C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进行图7中的D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a)表示前后身片部的上部,(b)表示编织结束时的左袖在针床上的状态。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a)表示前后身片部的上部,(b)表示编织结束时的左袖在针床上的状态。
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a)表示前后身片部的上部,(b)表示编织结束时的左袖在针床上的状态。
图14是现有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套衫的身片部、袖部的衣片平面图。
标号说明1 针织套衫2 前身片部 21 右前身片部 22 左前身片部3 后身片部4 右袖部 41 右袖前部 42 右袖后部5 左袖部 51 左袖前部 52 左袖后部61 下摆部 62 腋部63 拼条部 63a 前拼条部 63b 后拼条部64 倾斜线部65 领圈部65a 前身片部的领圈部 65b 后身片部领圈部71 袖口部72 拼条部 72a 前拼条部 72b 后拼条部73 倾斜线接合部74 领圈形成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及其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所谓的双针床的横机编织针织品,该横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的针床,后针床可左右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
双针床的横机在编织筒状的针织品时,在前后的各针床上分别使用间隔一根的针来进行编织。例如,主要用前针床的奇数号的针来编织前身片、袖子的前部等针织品前侧部分的针织物;并且主要用后针床的偶数号的针来编织后身片、袖子的后部等针织品的后侧部分。
并且,前后针床中,使与用于一方的针床的编织的针相对的另一方的针床的针成为空针,该空针用于进行移圈、罗纹编织等。
通过使用这些空针,可以编织凹凸、双反面、罗纹等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合存在的组织花纹,或者可以使袖子、身片的线圈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移动而相互接合。
并且,使用双针床的横机时,可在前后针床的一方或双方的上侧设置移圈针床而编织针织物,该移圈针床上排列设置有移圈针。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利用双针床横机来编织针织品,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用由上部前针床、下部前针床、上部后针床、下部后针床构成的四针床的横机来进行编织。
使用四针床的横机时,例如,使针织物的前侧部分位于下部前针床上,使针织物的后侧部分位于下部后针床上。并且,将上部后针床作为编织前侧部分的针织物时的空针,用于前侧部分的针织物的移圈等,将上部前针床作为编织后侧部分的针织物时的空针,用于后侧部分的针织物的移圈等。
第一实施方式首先根据图1至图6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的第一第一实施方式表示利用上述双针床的横机对构成针织品的身片部和袖部进行编织,以使其成为无缝的连续的筒状,并通过无缝制方式接合这些身片部和袖部的方法、及其用该方法制作出的针织品。
图1是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编织出的针织品的针织套衫1的身片部、袖部的衣片平面图。图2表示进行图1中的B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图3表示进行图1中的C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图4表示进行图1中的D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图5是进行图1中的D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表示图4的编织之后进行的编织工序的图。图6表示进行图1中的E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在本实施方式编织出的针织套衫1是长袖类型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套衫,具有圆领的领圈,该针织套衫1具有前身片部2、后身片部3、右袖部4、左袖部5。如图1所示,各身片部2、3具有下摆部61、腋部62、拼条部63、倾斜线部64、领圈部65(65a、65b)。在图1中,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在编织范围B上方的形状不同。倾斜线部64从领圈部65倾斜而延伸至拼条部63。
并且,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形成如下在编织下摆部61、腋部62、拼条部63、以及形成领圈部65之前的倾斜线部64时,其形状相同,后身片部3相比前身片部2的领圈部65a,其上方形成得较长。
如图1所示,左右袖部4、5具有袖口部71、拼条部72、倾斜线接合部73、领圈形成部74。各袖部4、5从袖口部71至达到领圈形成部74,形成如图1所示的相对于前后的中心线x对称的形状,关于领圈形成部74,在前侧部分的端部通过进行线圈折回编织,领圈形成部74形成倾斜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从身片部2、3的下摆部61至拼条部63和从袖部4、5的袖口部71至拼条部72的编织范围A,身片部2、3和袖部4、5单独编织成筒状。
并且,通过对身片部2、3的拼条部63和袖部4、5的拼条部72进行接合,编织成一个筒状体。在从该拼条部63、72至形成领圈的编织范围B,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对身片部2、3和袖部4、5进行接合。
然后,开始形成前身片部2的领圈部65a时,在直到前身片部2的编织结束的编织范围C中,前身片部2分为左前身片部22和右前身片部21。然后,在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对各身片部2、3和袖部4、5进行接合。
前身片部2的编织结束后,编织袖部4、5和后身片部3的同时对袖部4、5和后身片部3进行接合。此时,袖部4、5的领圈形成部74,通过以使袖子宽度从前侧部分向后侧部分变窄的方式编织袖部4、5,而形成倾斜状。在图1中,用D表示直到袖部4、5的前侧部分的编织结束的编织范围,用E表示袖部4、5的前侧部分的编织结束后的编织范围。
并且,袖部4、5和身片部2、3的接合结束时,通过身片部2、3的领圈部65和袖部4、5的领圈形成部74形成连续的领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和以下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身片、袖子的左右的用语,例如,左袖部5、右袖部4等的右和左,以穿着针织套衫1的状态的穿衣者作为基准。
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针织套衫1的编织顺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身片部3、右袖后部42、左袖后部52主要利用后针床上的偶数号的针来编织,前身片部2、右袖前部41、左袖前部51主要利用前针床上的奇数号的针来编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设针织套衫1的前身片部2、后身片部3和袖部4、5的编织组织为平针组织的素织物,设身片部2、3的下摆部61和袖部4、5的袖口部71为罗纹编织,但是前身片部2、后身片部3和袖部4、5也可以为提花、罗纹等组织花纹的针织物。
首先,反复进行从用于编织身片和袖子编织的喂纱口(未图示)向前侧针织物编织用的各针供给针织纱后,反转喂纱口而向后侧针织物编织用的各针供给针织纱的编织,由此编织筒状体的身片和左右的筒状体的袖子。
该筒状编织在图1中的编织范围A进行,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从下摆部61至拼条部63编织成筒状。左袖前部51和左袖后部52、右袖前部41和右袖后部42,从袖口部71至拼条部72编织成筒状。另外,下摆部61和袖口部71以罗纹编织进行编织。
针织套衫1中,前身片部2的拼条部63与左袖前部51及右袖前部41的拼条部72接合;后身片部3的拼条部63与左袖后部52及右袖后部42的拼条部72接合。开始将左右的袖部4、5接合于身片部2、3时,身片部2、3和袖部4、5合并成为一个筒状体。拼条部彼此接合时成为如图2所示的步骤1的状态。并且,图2至图6表示的编织工序图从下朝上地表示编织工序顺序。
然后,在编织范围B,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对各身片部2、3的倾斜线部64和袖部4、5的倾斜线接合部73进行接合。该编织范围B的编织如图2所示,首先,从步骤1的状态开始,在后针床B对右袖后部42、后身片部3、左袖后部5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2)。从该状态开始,在前针床F对左袖前部51、前身片部2、右袖前部41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3)。并且,反复进行与步骤2和步骤3相同的动作。
并且,在编织工序图中,m表示前身片部2和袖部4、5的边界;n表示后身片部3和袖部4、5的边界;h1表示右袖部4的前后边界,h2表示左袖部5的前后边界。
将右袖后部42和右袖前部41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于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将左袖后部52和左袖前部51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于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4)。通过使袖部的针织物向相反侧的针床转移,使针织物向内侧移动2针距离而返回到原来的针床上,从而进行该接合。进行接合后,对右袖后部42、后身片部3、左袖后部5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5)。从该状态开始,对左袖前部51、前身片部2、右袖前部41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6)。
并且,反复进行与步骤5和步骤6相同的动作后,对前身片部2的两端部的线圈和后身片部3的两端部的线圈逐个线圈地进行收针(步骤7)。由此前后身片部2、3的编织宽度减少2个线圈。接着反复进行与从步骤2至步骤7相同的动作。
如上所述地对前后的针织物进行2个线圈横列的编织后,使袖部4、5的线圈与身片部2、3接合,并且对于前后的针织物进行2个线圈横列的编织后,减少身片部2、3的线圈,反复重复这种编织而完成编织范围B的编织时,成为步骤8的状态。
接着利用图3说明编织范围C的编织。在上述步骤8的状态下,前身片部2的中央部分成为领圈部65a的一部分,在将该部分固定于前针床F的针上的状态下(图3的步骤8),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进行接合。
首先,在后针床B,将右袖后部42、后身片部3、左袖后部5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9)。接着,在前针床F将左袖前部51和左前身片部2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10)。在后针床B,将左袖后部52、后身片部3、右袖后部4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11)。
将左袖后部52和左袖前部51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于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12)。通过使袖部的针织物向相反侧的针床转移,使针织物向内侧移动2针的距离而返回到原来的针床上,从而进行该接合。
接着,在前针床F将右袖前部41和右前身片部2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13)。在后针床B,将右袖后部42、后身片部3、左袖后部5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14)。将右袖后部42和右袖前部41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到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15)。同样地,通过使袖部的针织物向相反侧的针床转移,使针织物向内侧移动2针的距离而返回到原来的针床上,从而进行该接合。
接着,在前针床F对左袖前部51和左前身片部22进行线圈折回编织(步骤16)。通过该线圈折回编织,减少左前身片部22的编织宽度的同时形成领圈部65。在后针床B,将左袖后部52、后身片部3、右袖后部4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17)。对前身片部2的左侧端部的线圈和后身片部3的左侧端部的线圈逐个线圈地进行收针(步骤18)。
在前针床F对右袖前部41和右前身片部2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步骤19)。通过该线圈折回编织,减少右前身片部21的编织宽度的同时形成领圈部65。在后针床B,将右袖后部42、后身片部3、左袖后部5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20)。对前身片部2的右侧端部的线圈和后身片部3的右侧端部的线圈逐个线圈地进行收针(步骤21)。
并且,接着反复进行与从步骤10至步骤21相同的动作。
如上所述,反复进行步骤9至步骤21的动作直到编织范围C的编织结束时,成为在步骤22表示的状态,固定在前针床F上的前身片部2的线圈全部成为领圈部65a。
从步骤22的状态转移到图4和图5表示的编织范围D的编织工序。另外,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图4相比图3表示的步骤22扩大针织物的宽度而进行记载。在编织范围D,在前身片部2的全部线圈置于前针床F的针上的状态下,进行袖部4、5和后身片部3的编织的同时,将袖部4、5接合到后身片部3上。
首先,从图4所示的步骤22的状态开始,将左袖前部5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3),接着将左袖后部5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4)。接着,对左袖前部5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左袖前部51的编织用线圈进行收针,将形成领圈形成部74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25)。将左袖后部52的线圈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26)。
将左袖后部5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7)。对后身片部3的左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28)。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29的状态。步骤29中的点a表示左袖前部51的编织部分和领圈形成部74的边界。
接着,将右袖前部4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0),接着将右袖后部4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1)。接着,对右袖前部4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右袖前部41的编织用线圈进行收针而将形成领圈形成部74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32)。将右袖后部42的线圈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33)。
将右袖后部4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4)。将后身片部3的右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35)。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36的状态。步骤36中的点b表示右袖前部41的编织部分和领圈形成部74的边界。
接着,如图5所示,从步骤36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左袖部5的前后边界h2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37)。其结果,不会在左袖部5的最终线圈横列发生线圈的扭转。
然后,从步骤37的状态开始,将左袖前部5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8),接着将左袖后部5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9)。接着,对左袖前部5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左袖前部51的编织用线圈进行收针而将形成领圈形成部74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40)。将左袖后部52的线圈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41)。将左袖后部5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2)。将后身片部3的左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43)。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44的状态。
接着,从步骤44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右袖部4的前后边界h1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45)。其结果,在右袖部4的最终线圈横列也不会发生线圈的扭转。
从该状态开始,将右袖前部4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6),接着将右袖后部4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7)。接着,对右袖前部4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右袖前部41的编织用线圈尽心收针而将形成领圈形成部74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48)。将右袖后部42的线圈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49)。将右袖后部4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50)。对将后身片部3的右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51)。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52的状态。
并且,直到编织范围D的编织结束,反复进行步骤37至步骤52的动作,从而成为步骤53的状态。在步骤53,固定于前针床F上的前身片部2的全部线圈成为领圈部65a,左右的袖前部41、51的全部线圈成为领圈形成部74。
从步骤53的状态转移到图6所示的编织范围E的编织工序。在编织范围E,在前身片部2的全部线圈和左右的袖前部41、51的线圈置于针床上的状态下,进行袖后部42、52和后身片部3的编织的同时将袖后部42、52接合到后身片部3上。另外,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图6相比图5表示的步骤53,扩大针织物的宽度而进行记载。
图6所示的编织工序E的编织,从步骤53的状态开始,在后针床B将左袖后部52、后身片部3、右袖后部4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54)。将右袖后部42的线圈仅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55)。对左袖后部52、后身片部3、右袖后部4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56)。将左袖后部52的线圈仅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57)。对右袖后部42、后身片部3、左袖后部5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58)。对后身片部3的右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59)。对左袖后部52、后身片部3、右袖后部4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60)。对后身片部3的左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61)。对右袖后部42、后身片部3、左袖后部52编织1个线圈横列(步骤62)。
并且,直到编织范围E的编织结束,反复进行步骤55至步骤62的动作。编织范围E的编织结束时成为步骤63的状态,完成领圈,该领圈由前身片部2的领圈部65a、后身片部3的领圈部65b和左右的袖部4、5的领圈形成部74而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前身片部2的领圈部65a的长度比后身片部3的领圈部65b的长度较长的状态。并且,完成领圈后编织衣领部而完成针织套衫。
并且,在图6所示的编织中,进行了对应编织1个线圈横列分别对左右一方进行收针的动作,也可以尽量减少移圈的次数而进行编织。具体而言,在左右的袖部的前侧针织物的一方,例如在左袖部中,固定于后针床上的左袖的前侧针织物的全部线圈移圈到前针床上。在该状态下,进而将左袖的后侧针织物和后身片部移圈到前针床,将固定于后针床的右袖部转移到左袖侧,左袖的后侧针织物和后身片部返回到后针床,对右袖部和后身片部进行接合。此时,固定于前针床上的右袖部的端部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上。
并且,编织后身片部和袖部的后侧针织物,仅将左袖的后侧针织物移圈到前针床,将固定于后针床的右袖部和后身片部转移到左袖侧,左袖的后侧针织物返回到后针床,对左袖部和后身片部进行接合。此时,固定于前针床的右袖部的端部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上。
并且,由于转移的横移量存在上限,因而也可以从中途开始,使置于前针床上的左袖部的前侧针织物的线圈返回到后针床上,这次相对于右袖部,同样进行线圈的移圈,并向相反方向转移的同时进行编织和接合。
通过如上所述地反复进行编织和接合,相同线圈被移圈多次的情况减少,能够尽量减少线圈的损伤。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穿着针织品时,前身片的领圈的剜度变大,从而后身片的领圈的下垂现象消失。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根据图7至图10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同样地,第二实施方式使用双针床的横机进行编织。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设在前身片部2和袖前部41、51上的拼条部63a、72a的长度比设在后身片部3和袖后部42、52上的拼条部63b、72b的长度较长。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织品的针织套衫1的身片部、袖部的衣片平面图。在图7中省略右袖部。图8表示进行图7中的B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图9表示进行图7中的C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图10表示进行图7中的D部分的编织时的编织工序图。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的针织套衫1是具有长袖类型的插肩袖的针织套衫,具有圆领的领圈,其具有前身片部2、后身片部3、右袖部4、左袖部5。如图7所示,各身片部2、3具有下摆部61、腋部62、拼条部63a、63b、倾斜线部64、领圈部65。在图7中,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在拼条部63a、63b的上方,其编织宽度与总长的长度不同。倾斜线部64从拼条部63a、63b倾斜延伸至领圈部65。
并且,虽然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其倾斜线部64的倾斜角度相同,但是使前侧的拼条部63a的大小相比后侧的拼条部63b较大,以使前身片部2的编织宽度相比后身片部3较窄。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后身片部3相比前身片部2的领圈部65a其上方形成得较长。
如图7所示,左右的袖部4、5具有袖口部71、拼条部72a、72b、倾斜线接合部73、领圈形成部74。各袖部4、5由于从袖口部71至拼条部72a、72b形成如图7所示的相对于前后的中心线x对称的形状,并且袖前部41、51的拼条部72a的大小相比袖后部42、52的拼条部72b的大小较大,因而袖前部41、51的编织宽度相比袖后部42、52的编织宽度较窄。并且,领圈形成部74,通过在前侧针织物部分的端部,进行线圈折回编织,成为倾斜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如图7所示,在从身片部2、3的下摆部61至拼条部63a、63b和从袖部4、5的袖口部71至拼条部72a、72b的编织范围A,身片部2、3和袖部4、5分别编织成筒状。
并且,通过对身片部2、3的拼条部63a、63b和袖部4、5的拼条部72a、72b进行接合,编织成一个筒状体。在从这些拼条部63a、63b、72a、72b至开始形成领圈的编织范围B,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对身片部2、3和袖部4、5进行接合。
然后,开始形成前身片部2的领圈部65a时,在直到前身片部2的编织结束的编织范围C中,前身片部2分为左前身片部22和右前身片部21。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对各身片部2、3和袖部4、5进行接合。
前身片部2的编织结束后,编织袖部4、5和后身片部3的同时对袖部4、5和后身片部3进行接合。此时,袖部4、5的领圈形成部74通过以使袖子宽度变窄的方式从前侧部分向后侧部分进行编织,而形成倾斜状。在图7中,用D表示直到袖前部41、51的编织结束的编织范围,用E表示袖前部41、51的编织结束后的编织范围。袖部4、5和身片部2、3的接合结束时,形成由身片部2、3的领圈部65和袖部4、5的领圈形成部74而连续的领圈。
接着详细说明本第二实施方式的针织套衫1的编织顺序。首先,反复进行如下编织从用于编织身片和袖子的喂纱口(未图示)向前侧针织物编织用的各针供给针织纱后,反转喂纱口而向后侧针织物编织用的各针供给针织纱,由此编织筒状体的身片和左右的筒状体的袖子。
该筒状编织在图7的编织范围A中进行,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从下摆部61至拼条部63a、63b编织成筒状。左袖前部51和左袖后部52、右袖前部41和右袖后部42,从袖口部71至拼条部72a、72b编织成筒状。
针织套衫1中,前身片部2的拼条部63a与左袖前部51及右袖前部41的拼条部72a接合;后身片部3的拼条部63b与左袖后部52及右袖后部42的拼条部72b接合。在身片部2、3上开始接合左右的袖部4、5时,身片部2、3和袖部4、5合并成为一个筒状体。拼条部彼此接合时成为如图8所示的步骤1的状态。
然后,在编织范围B,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对各身片部2、3的倾斜线部64和袖部4、5的倾斜线接合部73进行接合。如图8所示,该编织范围B的编织,首先,从步骤1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左袖部5的前后边界h2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2)。其结果,在左袖部5的最终线圈横列不会发生线圈的扭转。
然后,从步骤2的状态开始,将左袖前部5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接着将左袖后部5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将左袖前部51和左袖后部52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到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5)。接着,将左袖前部51和前身片部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6)。
将左袖后部5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7)。对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的左侧端部的线圈逐个线圈地进行收针(步骤8)。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9的状态。接着,从步骤9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右袖部4的前后边界h1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10)。其结果,在右袖部4的最终线圈横列也不会发生线圈的扭转。
从该状态开始,将右袖前部4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11),接着将右袖后部4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12)。将右袖前部41和右袖后部42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到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13)。
接着,将右袖前部41和前身片部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14)。将右袖后部4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15)。对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的右侧端部的线圈逐个线圈地进行收针(步骤16)。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17的状态。
并且,直到编织范围B的编织结束,反复进行从步骤2至步骤17的动作,从而成为步骤18的状态。
接着利用图9说明编织范围C的编织。在上述步骤18的状态下,前身片部2的中央部分成为领圈部65a的一部分,在使该部分置于前针床F的针上的状态下(图9的步骤18),编织身片部2、3和袖部4、5的同时进行接合。
首先,如图9所示,从步骤18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左袖部5的前后边界h2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19)。其结果,不会在左袖部5的最终线圈横列发生线圈的扭转。
然后,从步骤19的状态开始,将左袖前部51和左前身片部2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0),接着将左袖后部5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1)。将左袖前部51和左袖后部52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到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22)。接着,对左袖前部51和左前身片部22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左前身片部22的编织用线圈进行收针而将形成领圈部65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23)。
将左袖后部5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4)。对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的左侧端部的线圈逐个线圈地进行收针(步骤25)。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26的状态。接着,从步骤26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右袖部4的前后边界h1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27)。其结果,也不会在右袖部4的最终线圈横列发生线圈的扭转。
从该状态开始,将右袖前部41和右前身片部2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8),接着将右袖后部4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29)。将右袖前部41和右袖后部42的线圈逐个线圈地接合到前后身片部2、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30)。
接着,对右袖前部41和右前身片部2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右前身片部21的编织用线圈进行收针而将形成领圈部65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31)。将右袖后部4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2)。对前身片部2和后身片部3的右侧端部的线圈逐个线圈地进行收针(步骤33)。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34的状态。
然后,直到编织范围C的编织结束,反复进行从步骤19至步骤34的动作,从而成为步骤35的状态。在步骤35,固定于前针床F的前身片部2的全部线圈成为领圈部65a。
从步骤35的状态转移到图10所示的编织范围D的编织工序。另外,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图10相比图9表示的步骤35扩大针织物的宽度而进行记载。在编织范围D中,在前身片部2的全部线圈置于前针床F上的状态下,进行袖部4、5和后身片部3的编织的同时将袖部4、5接合到后身片部3上。
首先,从如图10所示的步骤35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左袖部5的前后边界h2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36)。其结果,不会在左袖部5的最终线圈横列发生线圈的扭转。
并且,从步骤36的状态开始,将左袖前部5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7),接着将左袖后部5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38)。将左袖后部52的线圈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39)。对左袖前部5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左袖前部51的编织用线圈进行收针而将形成领圈形成部74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40)。将左袖后部5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1)。对后身片部3的左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42)。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43的状态。
接着,从步骤43的状态开始,进行使针织物整体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转绕,使右袖部4的前后边界h1位于前后针床的针床之间(步骤44)。其结果,同样地,不会在右袖部4的最终线圈横列发生线圈的扭转。
从该状态开始,将右袖前部41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5),接着将右袖后部42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6)。将右袖后部42的线圈1线圈接合到后身片部3的端部的线圈上(步骤47)。对右袖前部41进行线圈折回编织,对右袖前部41的编织用线圈进行收针而将形成领圈形成部74的线圈置于针上(步骤48)。将右袖后部42和后身片部3编织2个线圈横列(步骤49)。对后身片部3的右侧端部的线圈进行1线圈收针(步骤50)。通过该收针成为步骤51的状态。
然后,直到编织范围D的编织结束,反复进行从图10所示的步骤36至步骤51的动作,从而成为步骤52的状态。在步骤52,固定于前针床F上的前身片部2的全部线圈成为领圈部65,左右的袖前部41、51的全部线圈成为领圈形成部74。
从步骤52的状态转移到图7所示的编织范围E的编织工序。由于编织范围E进行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编织,因而省略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消除穿着时领圈的后侧下垂的现象,并且前针织物的拼条相比后针织物的拼条较大,因此以袖子相对于身片向斜前方延伸的状态对袖子和身片进行接合,因而穿着针织物时的轮廓更加美观。
并且,在本发明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及其编织方法中,也可以如图11至图13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那样,前后身片部2、3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形成各种大小及形状。
例如在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完成领圈的时刻,如(b)所示,设定前后身片部2、3的大小,以使袖部5的前后边界h2位于前后针床之间。
并且,在图12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完成领圈的时刻,如(b)所示,设定前后身片部2、3的大小使袖部5的前后边界h2位于前针床上。
并且,在图13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述完成领圈的时刻,如(b)所示,设定前后身片部2、3的大小,以使袖部5的前后边界h2位于后针床上,而且后身片部和前身片部的总长之差相比第二实施方式较大。
并且,本发明也能够在所谓的具有降落伞花纹的针织品中实施,所述具有降落伞花纹是指,在腋部上方的肩周围,使相邻的线圈彼此重合的接合线以领肩用开口作为中心而以放射状扩展。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适合于使用横机通过无缝制方式编织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进行编织,该横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后身片的总长相比前身片的总长形成得较长,编织身片和袖子的同时对袖子和前身片进行接合,并对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袖子和前身片的接合结束后,反复进行如下所述的步骤1和步骤2步骤1,在使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所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对一方的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减少编织宽度,同时与后身片一起进行编织,并对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步骤2,在使另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所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对另一方的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减少编织宽度,同时与后身片一起进行编织,并对另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如下的编织在使身片和左右至少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一方的方向旋转而使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所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后身片和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的编织在使身片和左右至少另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另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所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后身片和另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另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后身片和袖子中,至少在前侧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在前后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时,使前身片和袖子的前侧部分的拼条部分比后身片和袖子的后侧部分的拼条部分编织得较大,直到袖子和前身片的接合结束的编织,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a和步骤b所述步骤a,在使身片和左右袖子中的至少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一方的方向旋转,而使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所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身片和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一方的袖子和身片进行接合;所述步骤b,在使身片和左右袖子中的至少另一方的袖子在横机上向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使另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所述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编织身片和另一方的袖子的同时对另一方的袖子和身片进行接合。
4.一种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使用横机通过无缝制方式编织具有筒状的袖子和腋部的身片,并通过无缝制方式对身片和袖子进行接合,该横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后身片的总长比前身片的总长形成得较长,并且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形成倾斜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其特征在于,在前后身片和袖子中,至少在前侧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在前后针织物上形成拼条部分时,使前身片和袖子的前侧部分的拼条部分比后身片和袖子的后侧部分的拼条部分形成得较大。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该针织品使用横机通过无缝制方式进行编织且穿着时可得到美观的轮廓。一种使用横机进行编织的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后身片的总长相比前身片的总长形成得较长。编织身片和袖子的同时对袖子和前身片进行接合,并对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袖子和前身片的接合结束后,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1和步骤2所述步骤1,在使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对一方的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减少编织宽度,同时与后身片一起进行编织,并对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所述步骤2,在使另一方的袖子的前后边界位于前后一对针床之间的状态下,对另一方的袖子的领圈形成部分通过线圈折回编织减少编织宽度,同时与后身片一起进行编织,并对另一方的袖子和后身片进行接合。
文档编号D04B7/30GK1867714SQ20048002975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8日
发明者冈本一良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