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749068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所述带指袋针织物 是利用横机编织成筒状的袜子或者手套等、具有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变 化的主体部分和多个指袋。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以无缝制方式编织设有多个指袋的袜子等,使用具有 前后相对设置的针床的横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在横机中,以使 用前后针床的环绕编织分别形成各指袋和主体部分,进行在指根处重 叠指袋和主体部分等的处理而以无缝制的方式进行接合。
不能仅用圆机以无缝制方式编织设有多个指袋的袜子等(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中,利用横机等编织以多个指袋单独收 容脚趾的脚尖部,并将利用圆机以适应脚尖部以外的脚部位的方式编 织的筒状部与脚尖部缝合。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9-1579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2002-20150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编织线圈横列图中,在以环绕编织将各指 袋依次编织成筒状后,过渡到利用环绕编织进行的主体部分的筒状编 织。在这种编织方法中,不能在指根部分上的脚面侧和脚底侧之间得 到充分的厚度。此外,这种编织方法中,在指根开有孔。虽然知道各 种闭合指根的方法,但是在这些闭合指根的方法中都限制指根的伸縮 性。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在利用横机编织脚尖部的情况下,在将指 袋编织成筒状并在指根重叠这一点上与专利文献1具有同样的问题。 此外,在脚尖部和圆机编织的筒状部之间的缝合部分上产生穿用感不 良点。由于需要缝合,因而编织袜子所需的工时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指袋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可以 充分地得到指根上的厚度,而且伸縮性优良,还不需要缝合。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指袋针织物,是由具有至少一对相对的针床的 横机编织的具有主体部分和多个指袋的无缝制的带指袋针织物,其特 征在于,主体部分大致为筒状,以向一侧开口、在另一侧的前端附近 阶段性地减少编织宽度的方式,通过使用相对的两侧针床的环绕编织 而形成,多个指袋包括与主体部分的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减少的位置 上编织宽度较小一侧的主体部分一起从编织宽度较大一侧的主体部分 分叉的指袋;和从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与其他指袋一起分叉的指 袋,各指袋通过使用一侧针床的返回编织而形成,并且在一起分叉而 相邻的指袋或者主体部分之间的指根部分,编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
进而本发明是一种带指袋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由具有至少一对相 对的针床的横机编织具有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变化的主体部分和多个指 袋的无缝制的带指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起针步骤,在相对 的两侧针床的织针上挂圈而起针的步骤;指袋编织步骤,对使用一侧 针床的织针并从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分叉的指袋,在起针的挂圈 之后,通过返回编织以使编织宽度先减少后增加的方式依次进行编织, 并使编织宽度的增加侧的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的减 少侧对应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连接,在相邻的指袋间的指根处, 从先行的指袋的编织宽度中途开始编织后续的指袋以重叠编织宽度的 一部分;主体部分编织步骤,使用两侧针床的织针,将编织宽度阶段 性地增加的主体部分编织成筒状;和阶段编织步骤,每次在主体部分编织步骤内阶段性地增加主体部分的编织宽度时,从该主体部分的端
部开始通过两侧针床的织针编织与编织宽度增加前的主体部分相邻的
指袋,在包含起针范围和该主体部分上与起针范围相邻的部分的编织
宽度的范围内,利用一侧针床的织针进行返回编织,使编织宽度先减
少后增加地依次编织,并使编织宽度的增加侧的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 织端部与编织宽度的减少侧对应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连接,各
主体部分以部分地包含即将编织的指袋的最终编织线圈横列的所有线 圈的编织宽度进行编织。
进而本发明的所述起针步骤,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编织宽度最小 的主体部分的编织所使用的织针进行。
进而本发明的所述起针步骤,其特征在于,对在所述指袋编织步 骤中最初编织的指袋的编织宽度的范围进行,在所述指袋编织步骤中 从先行的指袋的中途开始编织后续的指袋时,针对该后续的指袋的编 织宽度的范围对上述两侧的针床的织针进行挂圈而起针。
进而本发明是一种带指袋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由具有至少一对相 对的针床的横机编织具有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变化的主体部分和多个指 袋的无缝制的带指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分编织步骤, 使用两侧针床的织针,将从编织宽度最大的主体部分开始编织宽度阶 段性地减少的主体部分编织成筒状;阶段编织步骤,每次在主体部分 编织步骤内阶段性地减少主体部分的编织宽度时,从编织宽度减少前 的主体部分的端部开始利用一侧针床的织针进行返回编织,使编织宽 度先减少后增加地依次编织与编织宽度减少后的主体部分相邻的指 袋,并使编织宽度增加侧的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减 少侧对应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连接,使最终编织线圈横列的线 圈的一部分与保持在另一侧针床上的编织宽度减少前的主体部分的端 部线圈重叠以进行压圈连接,并以除去该压圈连接部分的编织宽度减 少前的主体部分的编织宽度、编织编织宽度减少后的主体部分;和指袋编织步骤,对从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分叉的多个指袋,从编织 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的端部开始利用一侧针床的织针迸行返回编织、 使编织宽度先减少后增加地依次进行编织,并使编织宽度的增加侧的 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的减少侧对应的编织线圈横列 的编织端部连接,在相邻的指袋间的指根处,从先行的指袋的编织宽 度中途开始编织后续的指袋以重叠编织宽度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指袋通过使用一侧针床的返回编织形成,并且在相 邻的指袋或者主体部分之间的指根部分上,编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 当穿用带指袋针织物而将指插入指袋中时,针织物绕入以可以在指根 部分上编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上得到充分的厚度,因而可以得 到指根的伸縮性优良的带指根针织物。与多个指袋接合并且编织宽度 阶段性变化的主体部分,由于使用横机的两侧针床而编织成筒状,因 而可以容易地以无缝制方式编织带指袋针织物。
进而,根据本发明,可以利用具有至少一对相对的针床的横机从 指袋的指根部分开始编织具有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变化的主体部分和多 个指袋的带指袋针织物。指袋,向相对的两侧针床的织针上挂圈而起 针,通过使用一侧针床的织针的返回编织使编织宽度先减少后增加地 依次编织,连接编织宽度的减少侧的编织端部和编织宽度增加恻的编 织端部,并在相邻的指袋间的指根从先行的指袋的编织宽度中途开始 编织后续的指袋,使指袋的编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而接合。当穿用带 指袋针织物而将指插入指袋中时,针织物绕入以可以在指根部分上编 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上得到充分的厚度。可以以无缝制方式编 织使将指袋编织成筒状而在指根相邻的指袋的线圈重叠接合的情况下 的、指根的伸縮性优良的带指袋针织物。
此外,根据本发明,利用最小的主体部分的编织所使用的两侧的 针床的织针起针,通过使用一侧针床的织针的返回编织方式编织与该 主体部分接合的多个指袋。由于起针线整齐,因而可以得到美观的外观。 一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使用两侧针床的织针的起针和使用 一侧针床的织针的返回编织依次编织与最小主体部分接合的多个指 袋,因而可以在各指袋上形成主体部分而编织例如具有从二指体到五 指体所有主体部分的袜子等。
进而,根据本发明,可以利用具有至少一对相对的针床的横机, 从编织宽度最大的主体部分起针而编织具有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变化的 主体部分和多个指袋的带指袋针织物。指袋,向相对的两侧针床的织 针上挂圈而起针,通过使用一侧针床的织针的返回编织使编织宽度先 减少后增加地编织,连接编织宽度的减少侧的编织端部和编织宽度增 加侧的编织端部,并在相邻的指袋间的指根从先行的指袋的编织宽度 中途开始编织后续的指袋,使编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当穿用带指袋 针织物而将指插入指袋中时,针织物绕入以可以在指根部分上编织宽 度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上得到充分的厚度。可以以无缝制方式编织使 将指袋编织成筒状而相邻的指袋的线圈重叠的情况下的、指根的伸縮 性优良的带指袋针织物。


图1是简化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指袋针织物编织 的袜子1的脚面的外观形状的俯视图。
图2是概略表示编织图1的袜子1的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3是在图2所示的方法中,概略表示在编织第五指袋2e后即将 开始编织五指体5前的针织物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袜子1的脚尖部的照片。 图5是概略表示图1的袜子1的编织方法的另一例的图。 图6是在使图5的编织方法反向的编织方法中,简化表示在前针 床的织针上分别保持第一指袋2a、第二指袋2b、第三指袋2c以及第 四指袋2d的最后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的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简化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指袋针织物编织的
袜子1的脚面的外观形状。袜子1是在脚尖部侧具有5个指袋2a、 2b、 2c、 2d、 2e的右脚用袜子。将袜子l用于左脚时,使指袋2a、 2b、 2c、 2d、 2e的配置对称即可。在分别收容从作为大拇指的第一指到作为小 拇指的第五指的5个指袋2a、 2b、 2c、 2d、 2e中,从第一指袋2a到 第四指袋2d,隔着指根3a、 3b、 3c分别相邻,从四指体4的前端分叉。 第五指袋2e,隔着指根3d与四指体4相邻,与四指体4一起从五指体 5的前端分叉。 3
5个指袋2a、 2b、 2c、 2d、 2e,在各自的接合根部编织宽度变得 最大,在前端侧编织宽度依次减少而形成闭合的袋状。在从脚尖部侧 编织袜子l的情况下,如图2所说明,连接指根3a、 3b、 3c的位置形 成起针线6。五指体5大致编织成编织宽度的变化较少的筒状,脚插入 口 5a在基端侧开口。五指体5的脚插入口 5a的周边由于罗纹编织组 织的编织以或者插入弹力纱等形成为伸縮性增大。在五指体5上,在 脚底侧设置收容脚跟的凸部、或者使脚踝处变细以适合脚的形状的处 理很多,但是省略图示。
在从脚插入口 5a侧观察袜子1的构成中,五指体5为向一侧开口 的筒状,在另一侧的前端附近与编织宽度阶段性减少的四指体4相连。 第五指袋2e,在由五指体5和四指体4构成主体部分的编织宽度阶段 性减少的位置处,从作为编织宽度较大一侧的主体部分的五指体5的 另一侧开始,以与作为编织宽度较小一侧的主体部分的四指体4相邻 的方式分叉。其他的4个指袋2a、 2b、 2c、 2d,以从作为编织宽度最 小的主体部分的四指体4的另一侧开始与其他指袋相邻的方式分叉。
图2中,将在编织针织物的齿口的前后利用具有至少一对针床的 横机编织图1的袜子1的方法的一例,作为利用依次的线圈横列编织形成的带指袋针织物的范围进行概略表示。但是其为了方便说明而表 示线圈横列数以及编织宽度,不一定与实际上编织袜子1的情况下的
线圈横列数相同。特别是虽然同样地记载了指袋2a、 2b、 2c、 2d、 2e, 但是如图l所示,可以使线圈横列数或者编织宽度在各指袋2a、 2b、 2c、 2d、 2e上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各个指袋2a、 2b、 2c、 2d、 2e以及各指根3a、 3b、 3c、 3d相同的事项,分别总称为指袋2以及指 根3。
起针,使用前后的两侧针床上与四指体4的编织宽度对应的范围 内的针织,前后交替进行挂圈。接着,利用前后针床中的,一方'、例如 使用前针床的织针进行返回编织,以从接合根部向前端减少编织宽度、 从前端向接合根部增大编织宽度的方式进行4个指袋2的编织。在各 编织线圈横列上,在编入侧进行集圈。通过该集圈,编织宽度的减少 侧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的增加侧的编织端部接合,各指袋2形成为 袋状。在依次编织4个指袋2时,在分别相邻的指袋间的指根3上, 从先行的指袋2的编织宽度的中途开始分别编织后续的指袋2,以部分 重叠指袋2的编织宽度。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的接合不进行集 圈也可以实现。但是,进行集圈可以减少孔等,在外观上美观,因而 优选。
在编织4个指袋2a、 2b、 2c、 2d后,使用前后两侧的针床上进行 起针的挂圈的范围内的织针,以使针织纱环绕的筒状编织方式编织四 指体4。在四指体4的最后的编织线圈横列上,与形成四指体4的筒状 编织一起,直至在用于编织五指体5的针织的范围,通过使用前后两 侧针床的织针的挂圈,进行用于编织第五指袋2e的起针。
第五指袋2e使用一侧针床的织针,与其他4个指袋2a、 2b、 2c、 2d同样编织成袋状。但是,在最初的编织线圈横列中,使用包括起针 的挂圈的范围的在四指体4的最后编织线圈横列起针的挂圈相邻范围 内的一部分的织针。这样,第五指袋2e从四指体4的编织宽度中途开。在编织第五指袋2e后,通过使用前后 两侧针床的织针的筒状编织,以合并四指体4以及第五指袋2e的范围 的编织宽度编织五指体5。
图3,在图2所示的方法中,概略表示在编织第五指袋2e后即将 开始编织五指体5之前的针织物的状态。在前针床的织针ll、 12、 13、 14、 15、 16、 17、 18、 19…上,分别保持四指体4的前针床侧以及第 五指袋2e的最后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在齿口处对着前针床的后针床 的织针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上,分别保持四指体 4的后针床侧的最后的编织线圈横列以及第五指袋2e的起针的挂圈。 从这种状态开始,如果使用前后两侧的针床的织针进行筒状编织,则 可以编织五指体5。为了方便说明,仅表示织针,省略针床的图示。而 且,用于编织的织针的根数以及用于各部分的比例也便于说明。
图4表示实际编织的袜子1的脚尖部。(a)表示从脚面侧观察的 状态,(b)表示从脚底侧观察第二指袋2b 第五指袋2e状态的状态。 在(a)中,虽然用虚线表示起针线6,但是是为了方便说明而描绘的, 而实际上在连接指根3a、 3b、 3c的位置上,以几乎不明显的方式存在。 指根3a、 3b、 3c、 3d虽然在图中横向形成,但是穿用袜子1时,由于 针织物以从脚底至脚面的厚度方向绕入,因而可以得到充分的厚度, 并不会发生线圈重叠等,因而不会有发硬感,伸縮性也优良。
图5中,对编织图1的袜子1的方法的另一例子,作为以依次的 线圈横列编织形成带指袋针织物的范围而概略表示,在起针线7上, 使用两侧针床上与第一指袋2a的编织宽度对应的范围的织针,前后交 替地进行挂圈。接着,与图2的各指袋2a、 2b、 2c、 2d、 2e同样地, 使用前后针床中的一方、例如使用前针床的织针进行返回编织,以从 接合根部开始向前端减少编织宽度、从前端向接合根部增大编织宽度 的方式进行第一指袋2a的编织。但是,在第一指袋2a的最后的编织 线圈横列上,在编织第二指袋2b的范围内,还进行向前后的针床的织针上挂圈的起针。第二指袋2b的编织,使用一侧针床的织针,与第一
指袋2a同样进行。即,第二指袋2b从第一指袋2a的编织宽度的中途 重叠而起针,可以编织成袋状。以下,同样依次编织从第三指袋2c至 第四指袋2d。四指体4、第五指袋2e以及五指体5的编织与图2同样 进行。
如上所说明,5个指袋2a、 2b、 2c、 2d、 2e使用一侧针床进行返 回编织而形成,在相邻的指袋或者主体部分之间的指根3处,编织宽 度的一部分重叠,因而可以得到指根3的伸縮性优良的带指根针织物。 与多个指袋2接合,且编织宽度以多个阶段变化的主体部分、i卩四指 体4和五指体5,由于使用横机的两侧针床编织成筒状,因而可以容易 地以无缝制方式编织带指袋针织物。
作为图1的袜子1的编织方法,还可以使图5的编织方向相反而 进行。SP,从脚插入口 5a处开始编织五指体5,在中途在脚底侧附加 脚跟部分等后,编织第五指袋2e。在第五指袋2e中,使与图5中进行 前后挂圈的部分相当的部分与相对的针床的五指体5的线圈重叠而进 行压圈连接。压圈连接的编织宽度小于第五指袋2e的编织宽度,在包 含剩余的编织宽度的筒状部分上编织四指体4。在四指体4编织后,依 次编织第一指袋2a 第四指袋2d,在图5中使与进行前后挂圈的部分 相当的部分与分别相对的针床的四指体4的线圈重叠而进行压圈连接 即可。
图6中,以粗实线表示将第一指袋2a、第二指袋2b、第三指袋 2c以及第四指袋2d的最后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分别保持在作为一侧针 床的前针床的织针上的状态。在作为另一侧针床的后针床的织针上, 如粗双点划线所示,保持四指体4在后针床上的最后的编织线圈横列 的线圈。为了方便说明,省略织针、针床的图示。在该状态下,结束 四指体4和4个指袋2a、 2b、 2c、 2d的编织,各针织物向齿口的下方 垂下。从四指体4的中途开始,第五指袋2e接合而形成五指体5。如果使保持在前后针床上的粗线表示的线圈重叠而进行压圈,则可以完 成图l所示的袜子1。
而且,在每次编织各指袋2a、 2b、 2c、 2d时,可以使最终编织线 圈横列的线圈的一部分与保持在后针床的织针上的四指体4上的与各 指袋2a、 2b、 2c、 2d对应的线圈重叠而进行压圈连接。以包含各指袋
上最终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的余量的方式,开始下一指袋的编织,使 最后的指袋2d的最终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与保持在后织针上的四指体 4的端部残留的线圈重叠而进行压圈连接,则可以完成图1所示的袜子
L 。 >
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主体部分具有四指体4以及五指体5,但 是也可以同样地编织对应2个指袋的二指体、对应3个的三指体。此 外,指袋2,由于在编织端部连接脚面侧和脚底侧,因而必须从指根3 到指尖阶段性地縮小编织宽度。因此,虽然难以编织手套这样的指袋 长的针织物,但是如果在侧面设计较大的孔,则可以编织。
权利要求
1. 一种带指袋针织物,是由具有至少一对相对的针床的横机编织的具有主体部分和多个指袋的无缝制的带指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主体部分大致为筒状,以向一侧开口、在另一侧的前端附近阶段性地减少编织宽度的方式,通过使用相对的两侧针床的环绕编织而形成,多个指袋包括与主体部分的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减少的位置上编织宽度较小一侧的主体部分一起从编织宽度较大一侧的主体部分分叉的指袋;和从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与其他指袋一起分叉的指袋,各指袋通过使用一侧针床的返回编织而形成,并且在一起分叉而相邻的指袋或者主体部分之间的指根部分,编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
2. —种带指袋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由具有至少一对相对的针床的 横机编织具有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变化的主体部分和多个指袋的无缝制 的带指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起针步骤,在相对的两侧针床的织针上挂圈而起针的步骤;指袋编织步骤,对使用一侧针床的织针并从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 部分分叉的指袋,在起针的挂圈之后,通过返回编织以使编织宽度先 减少后增加的方式依次进行编织,并使编织宽度的增加侧的各编织线 圈横列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的减少侧对应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 部连接,在相邻的指袋间的指根处,从先行的指袋的编织宽度中途开 始编织后续的指袋以重叠编织宽度的一部分;主体部分编织步骤,使用两侧针床的织针,将编织宽度阶段性地 增加的主体部分编织成筒状;和阶段编织步骤,每次在主体部分编织步骤内阶段性地增加主体部 分的编织宽度时,从该主体部分的端部开始通过两侧针床的织针编织 与编织宽度增加前的主体部分相邻的指袋,在包含起针范围和该主体 部分上与起针范围相邻的部分的编织宽度的范围内,利用一侧针床的 织针进行返回编织,使编织宽度先减少后增加地依次编织,并使编织宽度的增加侧的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的减少侧对应 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连接,各主体部分以部分地包含即将编织的指袋的最终编织线圈横列的 所有线圈的编织宽度进行编织。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指袋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针步骤,对所述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的编织所使用的织针 进行。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指袋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针步骤,对在所述指袋编织步骤中最初编织的指袋的编织宽度 的范围进行,在所述指袋编织步骤中从先行的指袋的中途开始编织后续的指袋 时,针对该后续的指袋的编织宽度的范围对上述两侧的针床的织针进 行挂圈而起针。
5. —种带指袋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由具有至少一对相对的针床的 横机编织具有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变化的主体部分和多个指袋的无缝制的带指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分编织步骤,使用两侧针床的织针,将从编织宽度最大的主体部分开始编织宽度阶段性地减少的主体部分编织成筒状;阶段编织步骤,每次在主体部分编织步骤内阶段性地减少主体部 分的编织宽度时,从编织宽度减少前的主体部分的端部开始利用一侧 针床的织针进行返回编织,使编织宽度先减少后增加地依次编织与编 织宽度减少后的主体部分相邻的指袋,并使编织宽度增加侧的各编织 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减少侧对应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 部连接,使最终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的一部分与保持在另一侧针床上 的编织宽度减少前的主体部分的端部线圈重叠以进行压圈连接,并以 除去该压圈连接部分的编织宽度减少前的主体部分的编织宽度、编织 编织宽度减少后的主体部分;和指袋编织步骤,对从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分叉的多个指袋, 从编织宽度最小的主体部分的端部开始利用一侧针床的织针进行返回 编织、使编织宽度先减少后增加地依次进行编织,并使编织宽度的增 加侧的各编织线圈横列的编织端部与编织宽度的减少侧对应的编织线 圈横列的编织端部连接,在相邻的指袋间的指根处,从先行的指袋的 编织宽度中途开始编织后续的指袋以重叠编织宽度的一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指根的伸缩性优良,还不需要缝合的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在从脚尖部前侧开始编织袜子(1)时,连接指根(3a、3b、3c)的位置形成起针线(6)。五指体(5)大致编织成编织宽度变化较少的筒状,脚插入口(5a)在基端侧开口。5个指袋(2a、2b、2c、2d、2e)使用一侧的针床进行返回编织而形成。在相邻的指袋或者主体部分之间的指根(3a、3b、3c、3d)部分,由于使编织宽度的一部分重叠,因而可以得到指根(3a、3b、3c、3d)的伸缩性优良的带指根针织物。与多个指袋(2a、2b、2c、2d、2e)接合、并且编织宽度以多个阶段变化的主体部分、即四指体(4)以及五指体(5)使用横机的两侧针床编织成筒状,因而可以容易地以无缝制方式编织带指袋针织物。
文档编号D04B1/22GK101435131SQ200710186908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3日
发明者宫本直映, 船本信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