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花单打手成卷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377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清花单打手成卷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花单打手成巻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
技术背景-目前,公知的清花单打手成巻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采用拔辊往复丝杆见图4配 合行程开关以及返回的常开触电开关来解决往复铜钗的往复运动,但这种结构的拔辊往复 丝杆与往复铜钗的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更换和维护费用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大大减少往复铜钗的磨损的清花单打手成 巻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清花单打手成巻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 结构,包括往复铜钗和电机,其结构特点为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采用单向丝杆,带动单 向丝杆转动的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正反转电机通过一个正反转控制电路控制正转、反转。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清花单打手成巻机的与往复 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其特点为正反转控制电路通过手动按钮开关控制正反转电机转动或 停止。所述的清花单打手成巻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其特点为在单向丝杆两端 各设有一滚珠轴承。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首先是把与往复铜钗配合的拔辊往复丝杆改成单向丝杆, 通过一个正反转控制电路和手动按钮开关来实现往复铜钗的往复运动,由于采用正反转控 制电路来控制正反转电机的转动带动单向丝杆的正反转来实现往复铜钗的往复运动,为了 克服正反转时由于惯性给电机所带来的冲击负荷,采用手动按钮开关在正反转转换时的控 制以达到电机不会瞬间的正反转产生的负载过大而损坏。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1)可以 有效地减少往复铜钗的消耗,其使用寿命延长了许多。(2)大大减少丝杆本身磨损,能达 到基本不更换,极大地节约了设备的维护费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单向丝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往复铜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图。图4为现有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拔辊往复丝杆结构示意图。图中往复铜钗l,单向丝杆2。
具体实施方式
-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l、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往复铜钗l和电机,其结构特点为与往复铜 钗1配合的丝杆采用单向丝杆2,带动单向丝杆转动的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正反转电机通过 一个正反转控制电路控制正转、反转而相应带动单向丝杆正转、反转。为了解决电机正反转时由于惯性给电机所带来的冲击负荷,采用手动按钮开关在电机正转、反转的转换时先 通过控制电机停转再使电机反转达到电机不会瞬间的正反转产生的负载过大而损坏。在单 向丝杆两端各设有一滚珠轴承支承以缓解单向丝杆两端的摩擦,使其行动自如。如图3所 示为一个正反转控制电路,它是一般技术人员均能实现的技术,它采用两个接触器KM1和
KM2,分别控制电机正、反转。从电路可以看出,这两个接触器主触头所接通的电源相序不 同,接触器KM1按L1-L2-L3相序接线,另一接触器KM2则按L3-L2-Ll相序接线,所以能 改变电机M的转向,并相应地设置了两路控制,按钮SB2和线圈等控制电机正传;另一按 钮SB3和另一线圈等控制电机反转。在此电路中,接触器KM1得电动作,另一接触器KM2 不能得电,反之,另一接触器KM2得电动作,接触器KM1不能得电。这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称为联锁或互锁,所用的常闭触头称为联锁触头或互锁触头。因为联锁的双方为接触器, 所以这种控制方式称为接触器联锁。
权利要求1、一种清花单打手成卷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包括往复铜钗和电机,其特征在于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采用单向丝杆,带动单向丝杆转动的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正反转电机通过一个正反转控制电路控制正转、反转。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花单打手成巻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其特征在 于正反转控制电路通过手动按钮开关控制正反转电机转动或停止。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花单打手成巻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其特 征在于在单向丝杆两端各设有一滚珠轴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清花单打手成卷机的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结构,包括往复铜钗和电机,其结构特点为与往复铜钗配合的丝杆采用单向丝杆,带动单向丝杆转动的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正反转电机通过一个正反转控制电路控制正转、反转。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正反转控制电路和手动按钮开关来实现往复铜钗的往复运动,采用正反转控制电路来控制正反转电机的转动带动单向丝杆的正反转来实现往复铜钗的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减少往复铜钗的消耗,其使用寿命延长了许多。大大减少丝杆本身磨损,能达到基本不更换,极大地节约了设备的维护费用。
文档编号D01G9/00GK201024245SQ20072000681
公开日2008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9日
发明者叶旺军 申请人:叶旺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