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58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特别涉及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属于 缝纫机的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传统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见

图1,设置在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运转时必须用手压住手盘轮2,使换向齿轮All与换向齿轮B12啮合,然后转动 手盘轮2,通过换向齿轮A11和换向齿轮B12带动上轴13转动,带动整台缝 纫机的预定机构运动,获得所需的运动配合。参见图2,其中换向齿轮B12被紧定螺钉10固定连接在上轴13上,上 轴13亦称为主轴;换向齿轮All、紧定螺钉IO、转动轴5、轴承9、定位螺 钉8、防转销6、手盘轮2、螺钉l固定连接在一起,轴套4被螺钉3固定在 缝纫机机壳的侧面,其中转动轴5可转动且可轴向窜动的安装在轴套4,换向 齿轮All通过紧定螺钉10安装于转动轴5的一端,手盘轮2通过螺钉1及防 转销6安装于转动轴5的另一端,手盘轮2与换向齿轮A11同步转动;轴承 9通过定位螺钉8安装在转动轴5上且靠近换向齿轮All —侧,手盘轮2与 轴套4之间设置有一套在转动轴5上的复位弹簧7,在轴套4上设置有凹槽 41。机构运动的实现过程首先必须用手压住手盘轮2,使换向齿轮All与 换向齿轮B12啮合,然后转动手盘轮2进而带动上轴13转动,带动整台缝纫 机的预定机构运动,获得所需的运动配合,手盘轮2转动时,手不能离开, 当将手脱离手盘轮2后,由于复位弹簧7的弹力的存在,在手盘轮2转到轴 承9对准轴套4上的凹槽41上时,复位弹簧7推动手盘轮2向外弹出,同时 轴承9也被弹入到轴套4上的凹槽41中。换向齿轮All与换向齿轮B12不再3啮合,手盘轮2的运动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其缺点在于手盘轮2在带动缝纫机运动时,必须用手按住手盘轮2,否则不能产生周转运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服己有的缝纫机的手盘轮在带动 缝纫机运动时,必须用手按住手盘轮,否则不能产生周转运动的问题,提供 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这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与已有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区别在于当手轮轴齿轮与上轴齿轮啮合后,不必始终按住手盘轮才能使齿轮啮合,只需转动手盘轮即可。该实用新型适用于缝纫机,尤其适合电子套接缝纫机机。 本实用新型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所述手盘轮机构设置于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该手盘轮机构包括手盘轮、转动轴、轴套、上轴、换向齿轮A和换向齿轮B,换向齿轮B固定于上轴上,轴套固定在缝纫机机壳的侧面,转动轴可转动且可轴向窜动的安装在轴套中,换向齿轮A固定于转动轴的一端,手盘轮固定于转动轴的另一端,在手盘轮与轴套之间设置有套于转动轴上的复位弹簧,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扳手机构并在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一环状凹槽,所述 扳手机构中的扳手前部可以锲入或退出转动轴上的环状凹槽,以限制或脱离 对转动轴的轴向限制。所述扳手机构包括一个扳手、扳手复位弹簧、气缸及推块,所述扳手通过一扳手销安装于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且扳手可绕扳手销转动;所述扳手 复位弹簧套在扳手销上;所述气缸安装在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推块固定于 气缸活塞轴上并与扳手活动连接;所述扳手复位弹簧一端与扳手连接,另一 端抵住所述推块。在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还固定有一限制扳手翻转角度的定位螺钉,该定 位螺钉通过锁紧螺母锁紧并与扳手后部接触。在所述扳手的上部设置有一手柄部分,以便于手动扳动扳手。 所述推块的前端具有一宽度与扳手的厚度相适当的凹口 ,扳手的底部插入到该凹口中,以防止扳手与推块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功能实现过程-首先用手压住手盘轮,通过转动轴推动换向齿轮A向前运动,与换向齿轮B啮合,此时扳手在扳手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以扳手销为中心转动,扳手的前部正好卡入到转动轴上的凹槽内,限制了转向轴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后退,使换向齿轮A与换向齿轮B保持啮合状态,然后转动手盘轮进而带动 上轴转动,带动整台缝纫机的预定机构运动,获得所需的运动配合。当不需要手盘轮功能时,令气缸带动推块向前推动扳手,使扳手以扳手 销为中心转动,进而使扳手的前部脱离出转动轴上的凹槽,这时转动轴在复 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后退,带动换向齿轮A向后退出,与换向齿轮B脱离 啮合状态,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当不需要手盘轮功能时,也可以通过手柄部分按下扳手,用以克服扳手 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使扳手的前部脱离出转动轴上的凹槽,这时转动轴在复 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后退,带动换向齿轮A向后退出,与换向齿轮B脱离 啮合状态,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当缝纫机启动时,气缸首先动作,带动推块向前推动扳手,使扳手以扳 手销为中心转动,进而使扳手的前部脱离出转动轴上的凹槽,这时转动轴在 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下后退,带动换向齿轮A向后退出,与换向齿轮B脱 离啮合状态,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这样就保证了缝纫 机在启动时,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防止了意外事故的 发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手盘轮在带动缝纫机运动时,不必用手轴向按住手盘轮,只需转动手盘 轮即可,减轻了手在转动手盘轮时需要的劳动强度。使缝纫机在某些特殊情 况,如检测时电动机不能工作的状态下,亦可轻松地转动手盘轮机构。本实 用新型可以对已有缝纫机改装方便,节省了购置新设备的成本。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甩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和改进 容易的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己有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已有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正面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背面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面说明-
1、螺钉,2、手盘轮,3、螺钉,4、轴套,41、凹槽,5、转动轴51、 环状凸起,52、环状凹槽,6、防转销,7、复位弹簧,8、定位螺钉,9、轴 承,10、紧定螺钉,11、换向齿轮A , 12、换向齿轮B, 13、上轴,15、扳 手销,16、紧定螺钉,17、锁紧螺母,18、定位螺钉,19、扳手,191、前部, 192、后部,193、手柄部分,194、底部,20、螺钉,21、扳手复位弹簧22、 推块,221、凹口, 23、气缸,231、气缸活塞轴,24、气缸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 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设置在缝纫机侧面机壳上,结构参考图3与 图4。
参见图5,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换向齿轮B12被紧定螺钉10固定连接 在上轴13上,上轴13亦称为主轴;轴套4被螺钉3固定在缝纫机机壳的侧 面,转动轴5可转动且可轴向窜动的安装在轴套4,换向齿轮All通过紧定 螺钉10安装于转动轴5的一端,手盘轮2通过螺钉1及防转销6安装于转动 轴5的另一端,与换向齿轮All同步转动。手盘轮2与轴套4之间设置有一 套在转动轴5上的复位弹簧7。在转动轴5上设置有一环状凹槽52,环状凹 槽52的宽度设置为4mm,环状凹槽52可以直接在转动轴5形成,如将转动 轴5设置成阶梯轴;也可以通过间隔固定在转动轴5上的两个环状凸起51来 实现。扳手机构包括一个扳手19、扳手复位弹簧21、气缸23及推块22,扳手19的厚度为2—3mm,扳手19通过一扳手销15安装于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且扳手19可绕扳手销15转动,扳手销15通过紧定螺钉16固定在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扳手复位弹簧21套在扳手销15上;气缸23通过气缸安装板24以及螺钉20安装在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推块22固定于气缸活塞轴231上,在推块22的前端开有一宽度与扳手的厚度相适当的凹口 221,扳手19的底部194插入到该凹口221中,以防止扳手19与推块22脱离,同时扳手19的底部194又与推块22活动连接。扳手复位弹簧21 —端与扳手19连接,另一端抵住推块22。扳手19的前部191可以锲入或退出转动轴5上的环状凹槽52,以限制或脱离对转动轴5的轴向限制。扳手19的前部191可以锲入时,在转动轴5上两个环状凸起51之间蹿动,扳手19的前部191在扳手复位弹簧21的弹簧力作用下,靠近远离手盘轮2的环状凸起51,该环状凸起51有两个端面,扳手19的前部191靠在该环状凸起51的靠近环状凹槽52的端面。
在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还固定有一限制扳手19翻转角度的定位螺钉18,该定位螺钉18通过锁紧螺母17锁紧并与扳手19的后部192接触。在扳手19的上部设置有一手柄部分193,以便于手动扳动扳手19。
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的功能实现过程-
首先用手压住手盘轮2,通过转动轴5推动换向齿轮A11向前运动,与换向齿轮B12啮合,此时扳手19在扳手复位弹簧21的弹簧力作用下,以扳手销15为中心转动,扳手19的前部191正好卡入到转动轴5上的凹槽52内,限制了转向轴5在复位弹簧7作用下后退,使换向齿轮All与换向齿轮B12保持啮合状态,然后转动手盘轮2进而带动上轴13转动,带动整台缝纫机的预定机构运动,获得所需的运动配合。
当不需要手盘轮功能时,令气缸23带动推块22向前推动扳手19,使扳手19以扳手销15为中心转动,进而使扳手19的前部191脱离出转动轴5上的凹槽52,这时转动轴5在复位弹簧7的弹簧力作用下后退,带动换向齿轮All向后退出,与换向齿轮B12脱离啮合状态,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
当不需要手盘轮功能时,也可以通过手柄部分193按下扳手19,用以克服扳手复位弹簧21的弹簧力,使扳手19的前部191脱离出转动轴5上的凹槽52,这时转动轴5在复位弹簧7的弹簧力作用下后退,带动换向齿轮All向后退出,与换向齿轮B12脱离啮合状态,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
当缝纫机启动时,气缸23首先动作,带动推块22向前推动扳手19,使扳手19以扳手销15为中心转动,进而使扳手19的前部191脱离出转动轴5上的凹槽52,这时转动轴5在复位弹簧7的弹簧力作用下后退,带动换向齿轮A11向后退出,与换向齿轮B12脱离啮合状态,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这样就保证了缝纫机在启动时,手盘轮机构与整个缝纫机的运动机构脱离,防止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所述手盘轮机构设置于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该手盘轮机构包括手盘轮、转动轴、轴套、上轴、换向齿轮A和换向齿轮B,换向齿轮B固定于上轴上,轴套固定在缝纫机机壳的侧面,转动轴可转动且可轴向窜动的安装在轴套中,换向齿轮A固定于转动轴的一端,手盘轮固定于转动轴的另一端,在手盘轮与轴套之间设置有套于转动轴上的复位弹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扳手机构并在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一环状凹槽,所述扳手机构中的扳手前部可以锲入或退出转动轴上的环状凹槽,以限制或脱离对转动轴的轴向限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 机构包括一个扳手、扳手复位弹簧、气缸及推块,所述扳手通过一扳手销安 装于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且扳手可绕扳手销转动;所述扳手复位弹簧套在 扳手销上;所述气缸安装在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推块固定于气缸活塞轴上 并与扳手活动连接;所述扳手复位弹簧一端与扳手连接,另一端抵住所述推 块。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在缝纫机 侧面的机壳上还固定有一限制扳手翻转角度的定位螺钉,该定位螺钉通过锁 紧螺母锁紧并与扳手后部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扳 手的上部设置有一手柄部分。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 的前端具有一宽度与扳手的厚度相适当的凹口,扳手的底部插入到该凹口中。
专利摘要一种缝纫机的手盘轮机构,所述手盘轮机构设置于缝纫机侧面的机壳上,该手盘轮机构包括手盘轮、转动轴、轴套、上轴、换向齿轮A和换向齿轮B,还包括一扳手机构并在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一环状凹槽,所述扳手机构中的扳手前部可以锲入或退出转动轴上的环状凹槽,以限制或脱离对转动轴的轴向限制。手盘轮在带动缝纫机运动时,不必用手轴向按住手盘轮,只需转动手盘轮即可,减轻了手在转动手盘轮时需要的劳动强度,使缝纫机在某些特殊位置亦可轻松地转动手盘轮机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和改进容易的优点。
文档编号D05B69/30GK201343635SQ20082015702
公开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2日
发明者冰 王, 波 金 申请人: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