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横机的沉降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11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横机的沉降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织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针织横机中的沉降片。
背景技术
针织横机在编织衣片的过程中,成圈和翻针是衣片不可或缺的编织要求。成圈的 优劣和翻针的稳定取决于线圈与钩针的配合密切度是否适当,而要使线圈与钩针的配合适 当,必须用牵拉衣片的方式或按压线圈的方式才能完成。沉降片即是按压线圈、帮助成圈的 重要部件,整体为薄片,其平面形状因机型不同而有区别,按功能来说, 一般具有安装部、按 压部、控制部,安装部有安装孔,通过支点穿设于机器上,故沉降片可以该支点为轴转动;按 压部为实际接触线圈的部位;控制部又名片踵,在外力作用下,使沉降片绕支点转动,从而 令按压部产生一定的运动轨迹,接触并按压线圈。 现有技术中的沉降片,其安装部的支点是一个点,按压部只能绕此支点转动,运动 轨迹是一段简单的圆弧。如沉降片按压的深度不够,会造成线圈上浮,如果将沉降片按压的 深度设置到合适的位置,将会使前后针床的沉降片发生交叉或碰撞而不能移动针床,导致 无法完成翻针动作,这样就影响了其帮助成圈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沉降片的不足,提供一种按压部运动轨迹更合理的针织 横机的沉降片。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针织横机的沉降片,整体为薄片状,包 括安装部、按压部、控制部,安装部带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安装部带有两个安装孔,所述 的安装孔为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个安装孔是互相以对方的一端为圆心的一段圆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孔的弧长为直径的2-4倍。 本发明设置了两个弧形的安装孔,支点可在弧形孔内移动,沉降片转动的轴心是 在变化的,故按压部的运动轨迹并不是标准的圆弧,而是基本上由两段圆弧叠加而成,从而 可以把沉降片的按压深度设置到最合适的位置,又不会使前后针床上的沉降片发生运动干 涉。两个安装孔互相以对方的一端作为圆心,可保证支点的运动轨迹与安装孔的弧形一致, 达到设计要求。


图1是现有技术中沉降片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3、图4、图5是本发明使用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l。现有的沉降片为一平面薄片,包括控制部11,安装部12和按压部13,安 装部12处有一圆孔,即安装孔14。使用时,若干沉降片通过安装孔穿设在钢丝上,当控制部 ll受到外力时,即可以钢丝为轴转动,从而用按压部13按压线圈。 参见图2。本发明的沉降片同样为一平面薄片,包括控制部21,安装部22和按压 部23,安装部处有两个弧形的安装孔24、25,该两个安装孔实际是由小圆划圆弧而成的;24 的端点,即其小圆起始处的圆心为241, 25的端点,即其小圆起始处的圆心为251, 24的小圆 以251为圆心划圆弧,形成安装孔24, 25的小圆以241为圆心划圆弧,形成安装孔25 ;24、 25的弧长,均为其小圆直径的2. 5倍。 参见图3至图5。本发明在使用时是成对的,由于两片完全相同,仅描述其中一片。 图3是工作开始时的状态,此时沉降片还处于原位,相对的两片沉降片位置较开,钢丝4、5 分别穿过安装孔24、25,将多片沉降片连接成串,钢丝4位于安装孔24外侧端点处,钢丝5 位于安装孔25内侧端点处,3是沉降片按压部的运动轨迹。 开始运动后,沉降片的控制部21向A向运动,沉降片首先以钢丝4为支点向内转 动,至安装孔25的外侧与钢丝5相接触。该段行程中,沉降片按压部的轨迹为3的前半段, 即图4中3的实线部分。 控制部继续A向运动,此时沉降片以钢丝5为支点转动,至安装孔24的内侧与钢 丝4相接触,从而完成沉降片的整个行程,按压部也完成其运动轨迹3。
可见,按压部的运动轨迹3近似于两段圆弧的叠加,即能到达预定的按压深度,又 不会与其他沉降片发生交叉或碰撞,能够完成发明目的。
权利要求
针织横机的沉降片,整体为薄片状,包括安装部、按压部、控制部,安装部带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安装部带有两个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为弧形。
2.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横机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安装孔是互相以 对方的一端为圆心的一段圆弧。
3. 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横机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弧长为直径的2-4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沉降片的不足,提供一种按压部运动轨迹更合理的针织横机的沉降片。它整体为薄片状,包括安装部、按压部、控制部,安装部带有安装孔,其中安装部带有两个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为弧形。安装部的支点可以在弧形孔内移动,从而可以把沉降片的按压深度设置到合适的位置,同时两个安装孔互相以对方的一端作为圆心,可以保证支点的运动轨迹与安装孔的弧形一致,达到设计要求。
文档编号D04B15/06GK101696530SQ20091015409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6日
发明者兰善兵, 詹善全, 郑建林 申请人:孙平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